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息烽县位于黔中腹地,隶属贵阳市,于2008年率先迈进贵州省建设经济强县行列,被列为“连续六届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的县”之一。在林改中,息烽县辩证地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积极稳步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一、统一认识,解决林改与生态对立的思想问题
息烽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乌江河谷南岸斜坡地带,属喀斯特地貌,呈现“破坏易、恢复难”的生态特点。因此,林改之初,有些人提出林改必须慎重,要么林改,农民多一条增收渠道、生态破坏;要么不改,生态得保护、农民少一条增收渠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此,县委、县政府清醒地看到,林改最大的障碍就是思想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一是在领导干部层面开展了大调研,把担心摆出来、把智慧凝聚起来、把思想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了“鱼与熊掌”可兼得、并且能够兼得的共识。二是在林改人员这个层面统一认识,组织县、乡、村三级400余名林改人员集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林改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理清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这个辩证关系。三是在广大群众层面统一认识,县林业系统专门抽派20余名技术骨干分赴全县10个乡镇蹲点,累计召开县、乡、村、组“四级”培训会2000余场(次),涉及全县161个村、1477个组, 20余万人,真正让普通干部职工群众胸有成“理”,获取最大支持。同时全县各级各部门广泛宣传“林改”知识,向全县农户发放《致全县农民朋友的公开信》6.5万余份,相关宣传资料10万余份,印制各类表、卡、册50余万份,制作标语300余条,在全县上下营造了一个积极拥护林改、主动支持林改、热情参与林改的浓厚氛围。
二、阳光操作,解决耕山育林的动力问题
有效推进林改、实现耕山育林目的的最大动力在于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而公开透明、阳光林改,无疑是获取群众支持的有效办法。因此,息烽县在林改中严格做到了“一到位、四公开、二规范”。“一到位”即监督到位,以林业“三定”为基础,坚持“三不变、三选择、一稳妥”政策,从具体的内容、程序、产权明晰、产权转让等方面,精心编制了《乡(镇)、村、组林改工作程序》、《山林界址踏界规范》、《权属争议调处程序》等10余个林改程序规范文本,使林改全过程完全置于林农的监督参与下进行;“四公开”即:公开林改规章,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把“林改”相关政策法规录制成音频资料,在各村远教站(点)滚动播放;公开林改进程,依靠《息烽宣传》和息烽电视、县人民政府网站及《三农之窗》等载体将林改工作完全置于“阳光”状态;公开调查结果,全县组建了158个摸底调查组,深入村组及农户开展林改摸底调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全县10个乡(镇)161个村1477个村民组进行调查摸底和一榜公示;公开难点问题处理,针对林农反映“四界”不清、纠纷多的林地,则由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老党员、老干部、老寨主组成“四老”队伍,分别与村民代表、村干部组成联合组现场协调,当场为有争议的林权边界指界,有效化解各类山林权属纠纷达508起,调解率达89.5%,快速地打通了林改推动中的“肠梗阻”。“二规范”即:一是规范程序,在整个林改工作中,坚持做到“四签”、“两不准”和两个“三分之二”的要求,通知群众开会签收、参加会议签到、表决票签名、通过方案签字,不准他人代签,不准用使用铅笔、圆珠笔签字;不论采取何种经营形式、分配方式都必须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不搞“一言堂”。二是规范档案,充分运用“3S系统”( GPS、RS、GIS)等先进技术手段助推林改,规范档案管理,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林改档案网络管理平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林改电子档案库。
三、产业和生态相结合,解决林业持续发展问题
一是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发展林业产业。邀请专家检测土质类型,因地制宜地发展林特产业。对25度以上坡耕地和高等级公路沿线发展经济林给予种苗补助,建成林木种苗基地1000亩、花卉基地150亩,中药材基地1.5万亩,果树基地3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近1200万元,形成了以红岩葡萄、前奔梨、九庄艳红桃、西山杨梅等品牌。特别是在2009年争取到贵州开磷集团、贵阳市农委的支持,以“平地良种良肥良法夺高产,高山还林还果还草扶青山”为指导,5年内投入1亿元,实施“三良工程”,进一步加快了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脚步。
二是注重运用市场规律指导生态建设。坚持公开公正,把保护集体资产和维护林农既得利益相结合,对拟改制的树木或宜林地公开竟标,将改革后的树木集中在有技术、有资金、有劳力、热爱林业的农户手中,走适度“放权”、规模经营的路子,从而凸显规模效益。目前,已流转林地1.5万亩,培养林业大户 10 家,实现经济效益35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100万元。开展森林采伐改革管理试点,通过群众组织,群众监督,林业技术指导、简化办证程序等方式实施森林采伐,林农的林木依法变成商品出售。2009年共采伐商品材1500立方米,为林农直接创收75万元。
(责编:陈浠铭)
一、统一认识,解决林改与生态对立的思想问题
息烽县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乌江河谷南岸斜坡地带,属喀斯特地貌,呈现“破坏易、恢复难”的生态特点。因此,林改之初,有些人提出林改必须慎重,要么林改,农民多一条增收渠道、生态破坏;要么不改,生态得保护、农民少一条增收渠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对此,县委、县政府清醒地看到,林改最大的障碍就是思想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一是在领导干部层面开展了大调研,把担心摆出来、把智慧凝聚起来、把思想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了“鱼与熊掌”可兼得、并且能够兼得的共识。二是在林改人员这个层面统一认识,组织县、乡、村三级400余名林改人员集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林改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理清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这个辩证关系。三是在广大群众层面统一认识,县林业系统专门抽派20余名技术骨干分赴全县10个乡镇蹲点,累计召开县、乡、村、组“四级”培训会2000余场(次),涉及全县161个村、1477个组, 20余万人,真正让普通干部职工群众胸有成“理”,获取最大支持。同时全县各级各部门广泛宣传“林改”知识,向全县农户发放《致全县农民朋友的公开信》6.5万余份,相关宣传资料10万余份,印制各类表、卡、册50余万份,制作标语300余条,在全县上下营造了一个积极拥护林改、主动支持林改、热情参与林改的浓厚氛围。
二、阳光操作,解决耕山育林的动力问题
有效推进林改、实现耕山育林目的的最大动力在于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而公开透明、阳光林改,无疑是获取群众支持的有效办法。因此,息烽县在林改中严格做到了“一到位、四公开、二规范”。“一到位”即监督到位,以林业“三定”为基础,坚持“三不变、三选择、一稳妥”政策,从具体的内容、程序、产权明晰、产权转让等方面,精心编制了《乡(镇)、村、组林改工作程序》、《山林界址踏界规范》、《权属争议调处程序》等10余个林改程序规范文本,使林改全过程完全置于林农的监督参与下进行;“四公开”即:公开林改规章,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把“林改”相关政策法规录制成音频资料,在各村远教站(点)滚动播放;公开林改进程,依靠《息烽宣传》和息烽电视、县人民政府网站及《三农之窗》等载体将林改工作完全置于“阳光”状态;公开调查结果,全县组建了158个摸底调查组,深入村组及农户开展林改摸底调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全县10个乡(镇)161个村1477个村民组进行调查摸底和一榜公示;公开难点问题处理,针对林农反映“四界”不清、纠纷多的林地,则由德高望重的老支书、老党员、老干部、老寨主组成“四老”队伍,分别与村民代表、村干部组成联合组现场协调,当场为有争议的林权边界指界,有效化解各类山林权属纠纷达508起,调解率达89.5%,快速地打通了林改推动中的“肠梗阻”。“二规范”即:一是规范程序,在整个林改工作中,坚持做到“四签”、“两不准”和两个“三分之二”的要求,通知群众开会签收、参加会议签到、表决票签名、通过方案签字,不准他人代签,不准用使用铅笔、圆珠笔签字;不论采取何种经营形式、分配方式都必须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不搞“一言堂”。二是规范档案,充分运用“3S系统”( GPS、RS、GIS)等先进技术手段助推林改,规范档案管理,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林改档案网络管理平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林改电子档案库。
三、产业和生态相结合,解决林业持续发展问题
一是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发展林业产业。邀请专家检测土质类型,因地制宜地发展林特产业。对25度以上坡耕地和高等级公路沿线发展经济林给予种苗补助,建成林木种苗基地1000亩、花卉基地150亩,中药材基地1.5万亩,果树基地3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近1200万元,形成了以红岩葡萄、前奔梨、九庄艳红桃、西山杨梅等品牌。特别是在2009年争取到贵州开磷集团、贵阳市农委的支持,以“平地良种良肥良法夺高产,高山还林还果还草扶青山”为指导,5年内投入1亿元,实施“三良工程”,进一步加快了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脚步。
二是注重运用市场规律指导生态建设。坚持公开公正,把保护集体资产和维护林农既得利益相结合,对拟改制的树木或宜林地公开竟标,将改革后的树木集中在有技术、有资金、有劳力、热爱林业的农户手中,走适度“放权”、规模经营的路子,从而凸显规模效益。目前,已流转林地1.5万亩,培养林业大户 10 家,实现经济效益350万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 100万元。开展森林采伐改革管理试点,通过群众组织,群众监督,林业技术指导、简化办证程序等方式实施森林采伐,林农的林木依法变成商品出售。2009年共采伐商品材1500立方米,为林农直接创收75万元。
(责编:陈浠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