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教育是我园的特色课程,我们一直坚持组织年轻教师开展有关科学教学活动的教研活动,研讨专题之一是“如何借助指导语和经验梳理来提升科学活动的效益”。现以一名青年教师(6年教龄)执教的中班科学活动“观察山芋”教研活动为例,谈谈我们的探索与思考。
一、教研过程
参加研讨的是我园负责培养青年教师的“导师团”成员和部分青年教师,由中班年级组组长主持。教研有两个内容,一是观摩由青年教师执教的科学活动“观察山芋”,二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研讨,研讨的重点是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和对幼儿科学经验的梳理和提升。
(一)活动实录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山芋的特点,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2.在总结性图示的提示下梳理自己的发现。
3.知道山芋是有营养的食品,愿意吃山芋。
活动准备:
各种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生山芋和已煮熟的山芋。教具:摸箱,自制总结性图示。
活动过程:
1.感知山芋的外部特征。(1)玩摸箱游戏,说说用手摸箱中物体的感觉,猜测摸的是什么。(2)观察山芋的外部形态。(3)出示总结性图示,师生共同对山芋的外部特征进行小结。
2.观察了解山芋的内部特征。(1)猜测山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切开后的山芋,并品尝生山芋丁。(3)出示总结性图示,师生共同小结:有的山芋内部是淡黄色,有的是橘黄色,山芋内部有粘粘的浆,生山芋吃起来是脆脆的,有点凉。
3.品尝熟山芋。(1)感知熟山芋的特征。(2)品尝熟山芋,发现与生山芋的不同口感。
4.小结。
(二)活动研讨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导师团首先指出了活动的长处:(1)为幼儿提供了较充分的观察时间和机会。幼儿通过摸、看、闻、尝等方式感知山芋,能发现山芋一些细小的特征,如外皮上有凹点、结疤和须根;白心山芋内部有麻点,紫心山芋内部有圈状纹路等。(2)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和同伴交流的机会。(3)小结时使用了自制的总结性图示(图示上有一个山芋形象,其四周画有许多“泡泡”,每一个泡泡标上山芋的一个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这种方式会让幼儿更加清晰获得山芋的整体特征。(4)活动过程中师幼对话频率高。
随后,导师团的成员和青年教师共同就指导语和经验梳理两方面进行研讨,发现存在问题。
1.幼儿观察前指导语既不明确又不具体。如幼儿观察山芋的外形时,教师的指导语是“请你们仔细看看,山芋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仔细看、怎么看,指导语中没有,造成幼儿不知道有序观察和全面观察。在幼儿观察山芋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语较为琐碎,并且常常是重复幼儿的话。
2.教师的指导语表述得不规范,甚至不科学。如观察山芋外形时,幼儿说“我的山芋是红色的”,教师也说“你的山芋是红色的”。究竟是山芋内部是红色的,还是山芋的皮是红色的,幼儿不清楚。
3.幼儿观察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获得的新经验梳理不到位。例如,有幼儿说山芋的形状像小船,教师就重复说“小船”,并没有引导其观察其他山芋的外形,或者做比较,导致部分幼儿关于山芋外形的认识仅仅是自己手中山芋的外形。再如观察山芋内部时,有幼儿通过触摸发现了浆,说“山芋里面有水”,教师马上就说“这叫‘浆”’,但没有引导更多的幼儿去感知和发现,也没有组织幼儿比较水和浆的区别,幼儿没有理解什么是浆。
二、教师的困惑
围绕“科学活动中的指导语和经验的梳理、提升”,青年教师提出了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什么样的指导语既能帮助幼儿具有持续观察的兴趣,又能及时呼应幼儿的发现,并做到“以点带面”。
2.指导语的表述如何做到准确、科学。
3.当个别幼儿有新的经验时,如何引发其他幼儿的关注,将个体的新经验放大为集体的新经验。
4.在幼儿进行科学观察过程中,如何做到及时帮助幼儿梳理相关经验。
三、我们的策略
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困惑和问题,我们又开展了多次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1.巧设指导语,激发和维持幼儿观察的兴趣
《指南》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方法,要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持续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活动中指导语是非常重要的。指导语主要包括提问、引导语和小结语。提问有两个重要作用:一个是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如教师借助摸袋向幼儿提出问题“这里面是什么呢?请你摸一摸,捏一捏,猜一猜”。这个问题,需要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有效激发幼儿动手探索的兴趣。二是能维持幼儿观察的持续性。观察活动和探究活动相比,是较为枯燥的。教师想要保持幼儿持续观察的兴趣,必须要设计好提问,以提问引领幼儿从走近观察对象到走进观察对象,从而发现其“秘密”。在幼儿科学观察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和小结语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及时发现和归纳观察对象的特征;了解同伴的发现,向同伴学习或启发同伴的科学认知。
设置指导语的策略有三,首先,教师要紧紧围绕观察对象和观察目标设置指导语。其中,提问的设计需要把握好开放性和指向性,多数情况下,可以先应用开放性的提问,再逐渐到指向性的提问,帮助幼儿在保持观察兴趣的同时,能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其次,指导语要具体、明确,让幼儿知道“我应该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同伴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我也试试去发现”。再者,教师的引导语和小结语一定要规范、准确。设计合理而巧妙的指导语,需要教师自己对观察对象有科学的认知,了解其最适宜的观察方法。
2.及时梳理,支持和引领幼儿形成新经验
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有所发现,但这些发现是零散的、个体的,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梳理,并在梳理中进行相应的提升,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由于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幼儿之间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特征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幼儿常常会观察到事物的一些细节,并对细节特征“念念不忘”。是不是幼儿观察的所有现象都需要教师的关注、梳理和提升呢?这就要求教师心中牢记教学目标是什么和观察对象的重要特征是什么。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幼儿的发现进行梳理,越贴近目标的发现越要及时梳理;其次,教师除了关注对事物重要特征的梳理外,对幼儿的观察经验也需要及时梳理,如:“笑笑是用鼻子闻,发现了山芋有泥土的味道。”“我们是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闻,发现了山芋的很多秘密!”
教师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精练和准确,避免重复幼儿的话。教师在幼儿自主观察时要仔细聆听幼儿的独白以及他和身边同伴的对话,有意识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集体交流时抛出、放大,从而梳理提升出新的经验。(2)通过梳理,把幼儿个体的经验转化为幼儿集体的经验。如当一个幼儿发现自己的山芋皮是紫色的,教师应该及时转向全体幼儿,问“还有谁的山芋皮也是紫色的”,或“有和他的山芋皮不一样的颜色吗?是什么颜色”。再如,观察山芋外形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手中有着明显不同形状山芋的幼儿,将自己的山芋和同伴的山芋比一比,充分认识山芋的外形是各种各样的。(3)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出新经验。除了语言梳理,图片、记录表、录像的使用也是帮幼儿梳理经验的好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观察目标和观察内容,合理选择与运用。
一、教研过程
参加研讨的是我园负责培养青年教师的“导师团”成员和部分青年教师,由中班年级组组长主持。教研有两个内容,一是观摩由青年教师执教的科学活动“观察山芋”,二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研讨,研讨的重点是科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语和对幼儿科学经验的梳理和提升。
(一)活动实录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山芋的特点,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2.在总结性图示的提示下梳理自己的发现。
3.知道山芋是有营养的食品,愿意吃山芋。
活动准备:
各种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生山芋和已煮熟的山芋。教具:摸箱,自制总结性图示。
活动过程:
1.感知山芋的外部特征。(1)玩摸箱游戏,说说用手摸箱中物体的感觉,猜测摸的是什么。(2)观察山芋的外部形态。(3)出示总结性图示,师生共同对山芋的外部特征进行小结。
2.观察了解山芋的内部特征。(1)猜测山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2)观察切开后的山芋,并品尝生山芋丁。(3)出示总结性图示,师生共同小结:有的山芋内部是淡黄色,有的是橘黄色,山芋内部有粘粘的浆,生山芋吃起来是脆脆的,有点凉。
3.品尝熟山芋。(1)感知熟山芋的特征。(2)品尝熟山芋,发现与生山芋的不同口感。
4.小结。
(二)活动研讨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的教育建议:“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导师团首先指出了活动的长处:(1)为幼儿提供了较充分的观察时间和机会。幼儿通过摸、看、闻、尝等方式感知山芋,能发现山芋一些细小的特征,如外皮上有凹点、结疤和须根;白心山芋内部有麻点,紫心山芋内部有圈状纹路等。(2)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和同伴交流的机会。(3)小结时使用了自制的总结性图示(图示上有一个山芋形象,其四周画有许多“泡泡”,每一个泡泡标上山芋的一个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这种方式会让幼儿更加清晰获得山芋的整体特征。(4)活动过程中师幼对话频率高。
随后,导师团的成员和青年教师共同就指导语和经验梳理两方面进行研讨,发现存在问题。
1.幼儿观察前指导语既不明确又不具体。如幼儿观察山芋的外形时,教师的指导语是“请你们仔细看看,山芋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仔细看、怎么看,指导语中没有,造成幼儿不知道有序观察和全面观察。在幼儿观察山芋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语较为琐碎,并且常常是重复幼儿的话。
2.教师的指导语表述得不规范,甚至不科学。如观察山芋外形时,幼儿说“我的山芋是红色的”,教师也说“你的山芋是红色的”。究竟是山芋内部是红色的,还是山芋的皮是红色的,幼儿不清楚。
3.幼儿观察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获得的新经验梳理不到位。例如,有幼儿说山芋的形状像小船,教师就重复说“小船”,并没有引导其观察其他山芋的外形,或者做比较,导致部分幼儿关于山芋外形的认识仅仅是自己手中山芋的外形。再如观察山芋内部时,有幼儿通过触摸发现了浆,说“山芋里面有水”,教师马上就说“这叫‘浆”’,但没有引导更多的幼儿去感知和发现,也没有组织幼儿比较水和浆的区别,幼儿没有理解什么是浆。
二、教师的困惑
围绕“科学活动中的指导语和经验的梳理、提升”,青年教师提出了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什么样的指导语既能帮助幼儿具有持续观察的兴趣,又能及时呼应幼儿的发现,并做到“以点带面”。
2.指导语的表述如何做到准确、科学。
3.当个别幼儿有新的经验时,如何引发其他幼儿的关注,将个体的新经验放大为集体的新经验。
4.在幼儿进行科学观察过程中,如何做到及时帮助幼儿梳理相关经验。
三、我们的策略
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困惑和问题,我们又开展了多次教学研讨活动,总结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1.巧设指导语,激发和维持幼儿观察的兴趣
《指南》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方法,要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和持续观察。”由此可见,观察活动中指导语是非常重要的。指导语主要包括提问、引导语和小结语。提问有两个重要作用:一个是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如教师借助摸袋向幼儿提出问题“这里面是什么呢?请你摸一摸,捏一捏,猜一猜”。这个问题,需要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有效激发幼儿动手探索的兴趣。二是能维持幼儿观察的持续性。观察活动和探究活动相比,是较为枯燥的。教师想要保持幼儿持续观察的兴趣,必须要设计好提问,以提问引领幼儿从走近观察对象到走进观察对象,从而发现其“秘密”。在幼儿科学观察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和小结语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及时发现和归纳观察对象的特征;了解同伴的发现,向同伴学习或启发同伴的科学认知。
设置指导语的策略有三,首先,教师要紧紧围绕观察对象和观察目标设置指导语。其中,提问的设计需要把握好开放性和指向性,多数情况下,可以先应用开放性的提问,再逐渐到指向性的提问,帮助幼儿在保持观察兴趣的同时,能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事物。其次,指导语要具体、明确,让幼儿知道“我应该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观察”“同伴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我也试试去发现”。再者,教师的引导语和小结语一定要规范、准确。设计合理而巧妙的指导语,需要教师自己对观察对象有科学的认知,了解其最适宜的观察方法。
2.及时梳理,支持和引领幼儿形成新经验
科学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有所发现,但这些发现是零散的、个体的,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梳理,并在梳理中进行相应的提升,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经验。由于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幼儿之间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特征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幼儿常常会观察到事物的一些细节,并对细节特征“念念不忘”。是不是幼儿观察的所有现象都需要教师的关注、梳理和提升呢?这就要求教师心中牢记教学目标是什么和观察对象的重要特征是什么。首先,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幼儿的发现进行梳理,越贴近目标的发现越要及时梳理;其次,教师除了关注对事物重要特征的梳理外,对幼儿的观察经验也需要及时梳理,如:“笑笑是用鼻子闻,发现了山芋有泥土的味道。”“我们是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闻,发现了山芋的很多秘密!”
教师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精练和准确,避免重复幼儿的话。教师在幼儿自主观察时要仔细聆听幼儿的独白以及他和身边同伴的对话,有意识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集体交流时抛出、放大,从而梳理提升出新的经验。(2)通过梳理,把幼儿个体的经验转化为幼儿集体的经验。如当一个幼儿发现自己的山芋皮是紫色的,教师应该及时转向全体幼儿,问“还有谁的山芋皮也是紫色的”,或“有和他的山芋皮不一样的颜色吗?是什么颜色”。再如,观察山芋外形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手中有着明显不同形状山芋的幼儿,将自己的山芋和同伴的山芋比一比,充分认识山芋的外形是各种各样的。(3)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梳理并提升出新经验。除了语言梳理,图片、记录表、录像的使用也是帮幼儿梳理经验的好方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观察目标和观察内容,合理选择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