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的多样性统一之审美追求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p1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菜肴向来以口味著称于世,“味”的产生与发展也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由于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味”的地域、帮系差异。而它的发展也是一个曲折的认识与探索的过程,从单一味到复合味,从味浓到清淡,从只注重口味到倾向合理营养,这都表明“味”的发展必将趋向于多样性统一审美追求。
  关键词:味 多样性统一 审美
  中国是“烹饪王国”,而味在中国烹饪中处于显著地位,中国有烹饪“以味为本”之说。数千年中国饮食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国人对食物隽美之味永不满足的追求,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味”的独到成就,形成了中国饮食文明长河中的又一突出特色——中国人不是在吃食物而是在品“味”。
  古代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东方人喜咸,南方人喜甜,北方人喜辣,西方人喜酸。对南方人来说,因地域多湿润,高温多雨,气候温和,水土为软,导致人们习惯于甜、清淡为主;四川、湖南等地,地域潮湿,多雨多雾,人们习惯于辣味,适当辣可提神,防潮,驱寒;西方因沙漠多,海拔高,气候干燥多风,人们以酸来调节人体血液循环,杀菌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味”的地域,帮系差异已不再具有明显的界限,而是逐渐地融会贯通,进入真正的大发展时期。
  “五味调和”原则是中国烹调术的根本要求及美食申鉴的最高境界,这在中国几千年前就已初步形成。周代已有“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的调味观点存在于历史记载中,非常重视味型与季节变换和进食者食欲以及健康的关系。到公元前二世纪的战国末期,人们对于调和美味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刻了。《吕氏春秋·本味》对此做了生动记述:“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苦、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这里讲的是调和味道的技巧和调味后的理想效果,通过调和达到美味之境界。明清时代美食家辈出,“味”的发展也就到了历史的更高水平,主张食物应当兼有“美味”与“益人”两种性能方为上品。美食大家袁枚则更进一步认为:“求香不用香料”,“各有本味,自成一家”(《随园食单》)。凡此种种观点均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至今仍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由于科技的进步,信息传递的迅速及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东西南北的各种原料、调料、烹调方法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菜系。曾经各菜系之间互相排斥,不相往来,各自口味泾渭分明的界限已逐渐模糊,而是互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呈现出了“融会贯通”的趋势。
  川味不再坚守麻辣味的阵地,苏菜也不再只对酸甜情有独钟,鲁菜也不仅仅拘泥于咸鲜口味。如今的口味要求已逐渐将各菜系的精华吸收融合,与当地原料及人们的饮食习惯相结合,综合考虑方才进行创作,这无疑更合理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饮食。
  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进一步的深入,更碰撞出一些火花。首先,引进新鲜原料:西兰花、荷兰豆、洋白菜等早已登上了我们的餐桌。其次,新调味品的引进运用:像鱼籽酱、番茄酱、奶油、芝士、咖喱等调味品对中国“味”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功不可没。第三,新的烹调方法的引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味的发展,我们所熟知的有:锔,铁扒等。所有这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举措,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佳肴美味,可以说当今是中国美食文化辉煌的发展时期。
  中国菜向来以“味”魅人,以“味”取旺,“味”从何来?其中一方面来自原料本身,另一方面主要来自调味品的调和之味。众所周知,原料的本味比较单一。所以,中国菜的美味可口关键所在是巧妙地运用各种调味品,通过精心合理的配味、组味而成的。
  自调味品诞生之日起,人类就不同程度地享受着美的滋味,盐的问世,开创了人们发掘调味品的先河,从而结束了淡而无味的原始生活,人们的饮食生活便开始丰富多彩起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味的不懈追求,各种调味品不断丰富,酸、甜、苦、辛、咸等被广泛应用于烹调,中国菜的口味便有了千百种变化,甚至原来味道较差的原料,调味得法,也能成为较好的美味佳肴。中国菜的色、香、味、型四大特点均离不开调味品的支持,中国肴馔的繁多名目与千万变化均离不开调味品的贡献。
  古代曾由于调味品种单一,数量不足,区域的种种限制而使菜肴的口味受到很大局限。例如:盐在古代是国家限制限量供给的,泡椒制法只有四川本地流传,而海鲜酱由于交通,气候的影响,只限于沿海使用。等等这些均约束了中国烹饪“味”的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社会交流的扩大,这种状况便不再延续,调味品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调味品被发掘采用,巧妙结合,制成了许多味美无穷,别具一格的新型味汁。加之西式调味料的引进,都对“味”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调味品也必将与中国烹饪相辅相成地发展,开创烹饪美味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威海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在中国电影史上,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有很多,比如故事片《南京!南京》,比如纪录片《南京》,比如《南京1937》、《东京审判》、《拉贝日记》等等,国内国外导演纷纷想通过自己的方式
内容摘要:词汇的隐喻使用是商务英语的一个特点。商务英语词汇的隐喻使用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表达效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商务英语表达的多样化。本文主要从商务英语词汇的基本特点出发,探究其隐喻使用及映射机制的运用意义与策略。  关键词:商务英语 词汇 隐喻 映射机制  商务英语在表达的过程中,出于专业性及严谨性的表达诉求,会遵循一定的表达原则。但是,作为一种英语应用的分支,商务英语在运用与表达的过程中
内容摘要:在诸多商务英语应用领域中,商务英语信函在这一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商务英语中所需要的合作及礼貌的诉求就得到了很好的彰显。本文主要探讨在商务英语信函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应用。  关键词:商务英语信函 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  商务贸易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由于贸易双方在沟通的语言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在进行沟通与洽谈的过程当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商务语言来进行沟通
内容摘要: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层面的对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文学翻译被赋予了很多文化交流层面的使命。本文主要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今后的改进与提升策略。  关健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文学翻译 问题研究  我国在进入近代以后,大量的英美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这其中离不开翻译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在当代,中国的现当代文学翻译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主客观等
内容摘要:在商务信函的写作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商务信函在语言呈现、功能表达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一些诉求。在诸多的商务信函中,报忧类的商务英语信函在人际功能的表达方面具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本文主要尝试从报忧类商务信函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其所具有的人际功能。  关键词:报忧类 商务英语信函 人际功能  商务英语信函是当前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一个主要的领域,随着国际商务合作程度的不断加深,合作双方在彼此商务信函
内容摘要:在商务谈判中,如何借助系列有效的表达方式来促进谈判意图及目标的实现是当前,在商务谈判领域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商务谈判中的非语言交际层面入手,探讨其实施的意义及策略。  关键词:商务谈判 非语言交际 功能探究  商务谈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过程。在整个商务谈判的过程当中,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沟通与交流,非语言交际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商务谈判的具体的内容及方式上来看,它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是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或方式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仪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大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无一不要通过良好的礼仪进行表达,在社会生活中,礼仪无处不在,是大学生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必须恪守的行为规范, 是大
内容摘要: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需要借助委婉语来进行表达。委婉语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除了必要的礼貌动机之外,其背后还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动机。本文主要从商务英语中委婉语使用的具体场景入手,来分析其文化动机。  关键词:商务英语 信函 委婉语 文化动机  语言是人际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在借助语言载体来进行思想表达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一些禁忌。在日常的禁忌表达中,委婉语的使用是一个比较通用的做
油画中的静物画有多种意义,文艺复兴时期静物只是衬托画面,往往带有浓重的宗教意味。文艺复兴以后的静物画反映着社会生活,只是画家的表现角度不同,卡拉瓦乔是忠实于生活的。威廉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语言现象:“李××处长”简称为“李处”;“张×队长”简称为“张队”;“刘××总经理”简称为“刘总”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职业称呼语简称。这种语言现象,主要是为了称说方便,使语言精炼,把较长的语言单位压缩成符合现代汉语词语发展规律的双音节词汇,想方设法以最简洁的形式省时省力地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这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贯彻经济原则的一种最常见手段。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