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心理研究告诉我们:作文必须经历“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即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观念或情感,再将这种观念或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写作时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并不出现于眼前,赖以转化的物质基础其实就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留在人脑中的表象(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可见,表象是写作中双重转化的基础。没有表象,“意”和“文”只是无源之水。因此,表象储存的质量如何与写作质量直接相关。
表象的积累,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基础。表象具有直觉性和概括性,所以表象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获取。直接获取的表象,依赖于感知使各种事物的特点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如观察、调查、实验、活动等;间接获取表象的途径有阅读等。
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学生“激情体验,丰富表象”来“促进表达”。
一、丰富阅读,鼓励想像,积累表达
语文课堂60%以上都是阅读教学课,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接近儿童生活。是精选的适合儿童心理认知的阅读材料。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与生活经验产生有机联系。
教学中,可以精选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唤醒生活经验体验,活化阅读文段,在理解中展开想像,为表达积累材料,并以片段训练为突破口,进行写的训练。
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槐乡五月》时,以视频与图片让学生感受槐花之美;以类比联想体会槐花之香;以角色扮演表达槐花之趣。特别是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为了再现“小姑娘与小小子玩槐花”的情景,让学生讨论:如果你就在槐花丛中,还会怎样玩?
生1:我将一串串槐花,挽一个花环,戴在头顶。真是又香又美。
生2:我用细细的线,将一朵朵槐花串起,挂在胸前。啊!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香项链呢!
生3:摘一篓洋槐花,晒干成香喷喷的花干,枕着它睡觉,一夏天的梦都是香的呀!
生4:我躺在洋槐花树上,蜜蜂过来和我聊天,我就这样睡着了。
生5:我摸了摸像白玉一样的洋槐花花瓣,啊!真凉呀!我撸下一盆,洗了一个清凉馨香的槐花浴。
生6:我串了一串粗粗的洋槐花花环,足足有我的手臂那么粗。我把它围在我的脖子上,啊!又清凉又清香,我坐在洋槐树下,比在空调房里还舒服呢!
……
课后,在学生写自己的感言时,有的学生摘录了自己喜欢的文段,有的学生在朗读中让自己走近槐乡,做了一次神游。课文学习后,有学生运用所积累的文中好词句,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槐乡五月
洋槐花开,槐乡似海。
似瑞雪出降,雕于琢雪;
似白发披散,挂满枝头。
打旋的风,熏醉了小蜜蜂,
嗡嗡嗡,嗡嗡嗡,
斜了身子,歪了脚步。
粘一身香粉,酿一屋甜蜜。
白生生的槐花啊,清亮亮的蜜!
喜盈盈的笑脸啊,甜丝丝的心!
香喷喷的槐花饭啊,醉倒了傻乎乎的我!
一片片槐花,一 年年的梦!
五月的槐乡,胜天堂!
抓精选的文段,深入阅读,引导想像,既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理解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有意义的表象,通过“读-想-说”实现了“物-意-文”的自然转化,为学生的表达积累素材。
在历史上,罗贯中从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所作的注中,积累了大量素材,写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见阅读对于写作具有巨大作用。
以上事例说明, 阅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建立表象的过程。表象不是一次感知的结果,而是多次感知结果的积累。表象不仅反映某一事物的直观形象,还反映某一事物概括了的一般特点,它可以通过阅读获取。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适当的想象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堂的阅读是有限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精读泛读相结合,鼓励学生把看过的书籍择要讲一讲,这样学生就能把书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读书会、故事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把书中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即先形成表象),然后以具体形象及文字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并存脑中,更有利于表象积累。
理解与积累,为学生的表达,贮存了丰富的素材。
二、开展活动,亲身体验,自由表达
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要寓作文教学于语文课堂中,又要寓作文教学于儿童游戏中。
儿童发展专家拜瑞布莱泽顿指出:“智力是建立在情绪能力的基础上,情绪智商的概念是一切智力的基础。”玩耍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玩耍为儿童打开知识的大门。儿童通过玩耍来探索世界,这是他们身上天然存在的学习驱动力。鼓励孩子聪明、巧妙、愉快地玩,不仅能帮助孩子愉快地生活,也能强化体验,积累感受,形成生活表象,积累写作素材,为自由表达打下基础。
我经常利用语文活动课时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如在“看动作猜词语”的活动后,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老师请了媛元去猜词。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呢?
你看她直直地站在讲台前,面向同学们,等游戏开始。
刘老师一脸坏笑的望望我们,故意做出思考的样子,然后大笔一挥,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流血!
呵呵,这可得怎么猜了!平常斯文的林鸿懿腆着肚皮,微微地笑了一下。你看他,不紧不慢地抬起左手手臂,伸出右手食指,点了三下手臂,又往下划了几条线。恩,不错,还蛮像的呀!
郑媛元大约没有能领会他的意思,直望天翻眼睛。好久都没有回答。你看林鸿懿,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地重复做他的动作,大约他认为这样很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意思。大家急得又挥手又做口型。终于,郑媛元憋了一口气,大声地喊道:“粽子!” 天哪!就是端午节到了,你也不能一脑子都是粽子呀,怎么一点也没有联系呢?同学们乐翻了天,有的捶着桌子,捂着肚子,哈哈大笑。
哎,就是中秋快到了,你也不能这样联想啊!真是牛头不对马嘴!
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分享体验,也是丰富表象的好方法。
一天下课,我发现学生宪民倒握矿泉水瓶,不同地推拉,经过询问,原来是他发现在矿泉水瓶中,可以制造旋涡,这可是新鲜事情。于是我们利用上课时间,让他带领全班学生一起玩耍,课后,一篇篇有趣的习作出来了,有《我也发现了旋涡》《小民教我做旋涡》《刘老师没有批评他》《我的龙卷风最厉害》《水瓶中会转的三角形》《我能制造龙卷风》《甩出来的龙卷风》《13秒龙卷风》《小民的眼睛真亮》。
“表象储存于人脑是否清晰持久,与情感投入成正比。”(摘自《学习的革命》)儿童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像的动力,从感知一开始,情感因素便介入其中。如果对象是比较熟悉的,感知就会撞开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大门,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并且支配感知的选择方向;如果对象是陌生的,新奇感和期待感便会增加主体的注意力,强化感知的成果——饱含着情绪色彩的表象。由于情感的进一步诱发,也使表象获得了新的生命,不断运动、分解和综合,使主体进人“神思飞扬”的状态。因此,我们创设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动情动心,让极平常的人、物、事件都变得有情有趣。如此形成的表象不但储存质量高,而且易于被唤醒,表达时才能鲜活生动地再现出来。
三、观察生活,接触社会,个性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有理真情切而意达。即文学未能外此。(《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那么,“理”“情”从何而来?“真”“切”因何而生?回答是源于自由而丰富的生活。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在看图写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静物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动态观察,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动静结合的事物。如一个人的动作、表情,一个有动静结合的场面,一种变化着的景物等。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感受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其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让学生关注生活,融身社会,既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有利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还有利于他们丰富的个性化表达。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热点话题的讨论或日记或随笔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学生的习作中,有反映法律与生活关系的《法律真有用》,有表现家庭生活乐趣的《我是小小联合国秘书长》,有记录假日多彩生活的《大尖山上英雄多》,有诉说心理喜乐的《当爸爸的孩子真幸福》,等等。
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班级作文报《小脚丫》成了学生积极表达,展示个性生活的舞台。
“激情体验,丰富表象,促进表达”,以激情引路,让学生主动体验,厚积表象,肯定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 罗 峰
表象的积累,是儿童形象思维发展的基础。表象具有直觉性和概括性,所以表象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获取。直接获取的表象,依赖于感知使各种事物的特点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如观察、调查、实验、活动等;间接获取表象的途径有阅读等。
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学生“激情体验,丰富表象”来“促进表达”。
一、丰富阅读,鼓励想像,积累表达
语文课堂60%以上都是阅读教学课,一篇篇经典的文章,文质兼美,接近儿童生活。是精选的适合儿童心理认知的阅读材料。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真实情感,与生活经验产生有机联系。
教学中,可以精选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唤醒生活经验体验,活化阅读文段,在理解中展开想像,为表达积累材料,并以片段训练为突破口,进行写的训练。
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槐乡五月》时,以视频与图片让学生感受槐花之美;以类比联想体会槐花之香;以角色扮演表达槐花之趣。特别是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为了再现“小姑娘与小小子玩槐花”的情景,让学生讨论:如果你就在槐花丛中,还会怎样玩?
生1:我将一串串槐花,挽一个花环,戴在头顶。真是又香又美。
生2:我用细细的线,将一朵朵槐花串起,挂在胸前。啊!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香项链呢!
生3:摘一篓洋槐花,晒干成香喷喷的花干,枕着它睡觉,一夏天的梦都是香的呀!
生4:我躺在洋槐花树上,蜜蜂过来和我聊天,我就这样睡着了。
生5:我摸了摸像白玉一样的洋槐花花瓣,啊!真凉呀!我撸下一盆,洗了一个清凉馨香的槐花浴。
生6:我串了一串粗粗的洋槐花花环,足足有我的手臂那么粗。我把它围在我的脖子上,啊!又清凉又清香,我坐在洋槐树下,比在空调房里还舒服呢!
……
课后,在学生写自己的感言时,有的学生摘录了自己喜欢的文段,有的学生在朗读中让自己走近槐乡,做了一次神游。课文学习后,有学生运用所积累的文中好词句,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槐乡五月
洋槐花开,槐乡似海。
似瑞雪出降,雕于琢雪;
似白发披散,挂满枝头。
打旋的风,熏醉了小蜜蜂,
嗡嗡嗡,嗡嗡嗡,
斜了身子,歪了脚步。
粘一身香粉,酿一屋甜蜜。
白生生的槐花啊,清亮亮的蜜!
喜盈盈的笑脸啊,甜丝丝的心!
香喷喷的槐花饭啊,醉倒了傻乎乎的我!
一片片槐花,一 年年的梦!
五月的槐乡,胜天堂!
抓精选的文段,深入阅读,引导想像,既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理解了课文,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有意义的表象,通过“读-想-说”实现了“物-意-文”的自然转化,为学生的表达积累素材。
在历史上,罗贯中从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所作的注中,积累了大量素材,写成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见阅读对于写作具有巨大作用。
以上事例说明, 阅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建立表象的过程。表象不是一次感知的结果,而是多次感知结果的积累。表象不仅反映某一事物的直观形象,还反映某一事物概括了的一般特点,它可以通过阅读获取。结合阅读教学进行适当的想象思维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课堂的阅读是有限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不同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订读书计划,精读泛读相结合,鼓励学生把看过的书籍择要讲一讲,这样学生就能把书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读书会、故事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把书中内容转化为具体形象(即先形成表象),然后以具体形象及文字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并存脑中,更有利于表象积累。
理解与积累,为学生的表达,贮存了丰富的素材。
二、开展活动,亲身体验,自由表达
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要寓作文教学于语文课堂中,又要寓作文教学于儿童游戏中。
儿童发展专家拜瑞布莱泽顿指出:“智力是建立在情绪能力的基础上,情绪智商的概念是一切智力的基础。”玩耍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玩耍为儿童打开知识的大门。儿童通过玩耍来探索世界,这是他们身上天然存在的学习驱动力。鼓励孩子聪明、巧妙、愉快地玩,不仅能帮助孩子愉快地生活,也能强化体验,积累感受,形成生活表象,积累写作素材,为自由表达打下基础。
我经常利用语文活动课时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如在“看动作猜词语”的活动后,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老师请了媛元去猜词。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呢?
你看她直直地站在讲台前,面向同学们,等游戏开始。
刘老师一脸坏笑的望望我们,故意做出思考的样子,然后大笔一挥,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流血!
呵呵,这可得怎么猜了!平常斯文的林鸿懿腆着肚皮,微微地笑了一下。你看他,不紧不慢地抬起左手手臂,伸出右手食指,点了三下手臂,又往下划了几条线。恩,不错,还蛮像的呀!
郑媛元大约没有能领会他的意思,直望天翻眼睛。好久都没有回答。你看林鸿懿,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地重复做他的动作,大约他认为这样很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意思。大家急得又挥手又做口型。终于,郑媛元憋了一口气,大声地喊道:“粽子!” 天哪!就是端午节到了,你也不能一脑子都是粽子呀,怎么一点也没有联系呢?同学们乐翻了天,有的捶着桌子,捂着肚子,哈哈大笑。
哎,就是中秋快到了,你也不能这样联想啊!真是牛头不对马嘴!
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分享体验,也是丰富表象的好方法。
一天下课,我发现学生宪民倒握矿泉水瓶,不同地推拉,经过询问,原来是他发现在矿泉水瓶中,可以制造旋涡,这可是新鲜事情。于是我们利用上课时间,让他带领全班学生一起玩耍,课后,一篇篇有趣的习作出来了,有《我也发现了旋涡》《小民教我做旋涡》《刘老师没有批评他》《我的龙卷风最厉害》《水瓶中会转的三角形》《我能制造龙卷风》《甩出来的龙卷风》《13秒龙卷风》《小民的眼睛真亮》。
“表象储存于人脑是否清晰持久,与情感投入成正比。”(摘自《学习的革命》)儿童在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过程中,情感因素常常充当感知和想像的动力,从感知一开始,情感因素便介入其中。如果对象是比较熟悉的,感知就会撞开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的大门,使主体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并且支配感知的选择方向;如果对象是陌生的,新奇感和期待感便会增加主体的注意力,强化感知的成果——饱含着情绪色彩的表象。由于情感的进一步诱发,也使表象获得了新的生命,不断运动、分解和综合,使主体进人“神思飞扬”的状态。因此,我们创设各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让学生动情动心,让极平常的人、物、事件都变得有情有趣。如此形成的表象不但储存质量高,而且易于被唤醒,表达时才能鲜活生动地再现出来。
三、观察生活,接触社会,个性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惟有理真情切而意达。即文学未能外此。(《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那么,“理”“情”从何而来?“真”“切”因何而生?回答是源于自由而丰富的生活。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在看图写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静物的观察,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进行动态观察,然后指导学生观察动静结合的事物。如一个人的动作、表情,一个有动静结合的场面,一种变化着的景物等。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生活,感受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其文化背景、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让学生关注生活,融身社会,既有利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也有利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还有利于他们丰富的个性化表达。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热点话题的讨论或日记或随笔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学生的习作中,有反映法律与生活关系的《法律真有用》,有表现家庭生活乐趣的《我是小小联合国秘书长》,有记录假日多彩生活的《大尖山上英雄多》,有诉说心理喜乐的《当爸爸的孩子真幸福》,等等。
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班级作文报《小脚丫》成了学生积极表达,展示个性生活的舞台。
“激情体验,丰富表象,促进表达”,以激情引路,让学生主动体验,厚积表象,肯定能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