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聂幼犁(1953~),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历史课本剧“去留肝胆两昆仑”三易其稿,终于取得成功,学生“符合历史地进入角色,台上台下共鸣共振,充满了悲壮而崇敬的情感”。两点反思和最后对“表演秀”的批评也很有意义,新课程改革需要课本剧,但课本剧未必就是新课程改革。
问题来自学生对谭嗣同慷慨赴死行为的争议。很多教师的办法是直接发动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结果大多得出了近乎似是而非的观点,与其说是辩证法,不如说是扭曲了历史的诡辩。这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很自然地会按常人的思维方法,用非历史主义的价值观来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作者很聪明,能敏感地意识到“如果让学生进行辩论,可能会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增长,但很容易在‘两选一’的思想方式中争个‘你死我活’,在正确理解史学方法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把问题转向‘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让学生做一回当事人,探究其中的缘由。领悟他的抉择过程”,使学生符合历史特征地理解谭嗣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在谭嗣同这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身上看到的行为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正确理解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思想方法,孕育对历史人物爱国壮举的敬仰和崇尚。这是其一。
其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反思中还从教学策略上有很好的提炼,能进一步认识到应当“选择重大的、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历史事件”,以及学生有“认知冲突”的事件来编演课本剧。尤其是后者,这是发展高中生思雏水平的关键。高中生已经不满足于表象的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探索和追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速发展期,由认知冲突导向辩证的理性思考是一种被一再证明的很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三,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独立、合作地学习。然而,这不是一个号召便一蹴而就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逐步渐进的学习和学会的过程。教师的责任也不是“放”了就好,而是“摸石头过河”,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从学习自主与合作,到学会自主与合作。编演历史课本剧更是其中最难,也最容易出问题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来看你的教学过程:从第一稿的任意性的错误,到第二稿的还有不经意的美化,再到第三稿的趋于客观,既是学生的进步,也折射了你教学方式的不断变化和改进。从“放手”到“有指导的放手”,再到“有效指导的放手”,实际上是引领学生求史、识史的过程。我相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感悟了唯物辩证法如何使自己的认识逼近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初识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历史性和多样性,悟性较高的学生还可能有所感悟评价历史人物时“价值”标准的重要性和相对性、共同性和特殊性。
作者在反思中提到了编演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代价较大和全员参与,很好!但他的关注点似乎侧重在剧本本身,如果从全员学习的角度来看,则更有意义。另外,剧演完了,有可能的话让有兴趣的学生再来比较一下这三份稿子,想一想这个进步过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步,效果可能会更好!没准这次教学会为一个未来的历史剧作家播下生命的种子和燃烧的热情。
责任编辑:豆艳荣
聂幼犁(1953~),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历史课本剧“去留肝胆两昆仑”三易其稿,终于取得成功,学生“符合历史地进入角色,台上台下共鸣共振,充满了悲壮而崇敬的情感”。两点反思和最后对“表演秀”的批评也很有意义,新课程改革需要课本剧,但课本剧未必就是新课程改革。
问题来自学生对谭嗣同慷慨赴死行为的争议。很多教师的办法是直接发动学生讨论这个问题,结果大多得出了近乎似是而非的观点,与其说是辩证法,不如说是扭曲了历史的诡辩。这是因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很自然地会按常人的思维方法,用非历史主义的价值观来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作者很聪明,能敏感地意识到“如果让学生进行辩论,可能会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增长,但很容易在‘两选一’的思想方式中争个‘你死我活’,在正确理解史学方法和形成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把问题转向‘谭嗣同为什么要留下来’?让学生做一回当事人,探究其中的缘由。领悟他的抉择过程”,使学生符合历史特征地理解谭嗣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在谭嗣同这个特定的历史人物身上看到的行为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正确理解历史人物及其行为的思想方法,孕育对历史人物爱国壮举的敬仰和崇尚。这是其一。
其二,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反思中还从教学策略上有很好的提炼,能进一步认识到应当“选择重大的、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有冲突性和转折性的历史事件”,以及学生有“认知冲突”的事件来编演课本剧。尤其是后者,这是发展高中生思雏水平的关键。高中生已经不满足于表象的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探索和追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高速发展期,由认知冲突导向辩证的理性思考是一种被一再证明的很有效的教学策略。
其三,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独立、合作地学习。然而,这不是一个号召便一蹴而就的,学习方式是一个逐步渐进的学习和学会的过程。教师的责任也不是“放”了就好,而是“摸石头过河”,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从学习自主与合作,到学会自主与合作。编演历史课本剧更是其中最难,也最容易出问题的学习方式。从这个意义来看你的教学过程:从第一稿的任意性的错误,到第二稿的还有不经意的美化,再到第三稿的趋于客观,既是学生的进步,也折射了你教学方式的不断变化和改进。从“放手”到“有指导的放手”,再到“有效指导的放手”,实际上是引领学生求史、识史的过程。我相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感悟了唯物辩证法如何使自己的认识逼近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初识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历史性和多样性,悟性较高的学生还可能有所感悟评价历史人物时“价值”标准的重要性和相对性、共同性和特殊性。
作者在反思中提到了编演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代价较大和全员参与,很好!但他的关注点似乎侧重在剧本本身,如果从全员学习的角度来看,则更有意义。另外,剧演完了,有可能的话让有兴趣的学生再来比较一下这三份稿子,想一想这个进步过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进步,效果可能会更好!没准这次教学会为一个未来的历史剧作家播下生命的种子和燃烧的热情。
责任编辑: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