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电子电器种类繁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已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电子电器业中的中高级专业人才,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学应适应形势的变化,对原有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教育教学改革需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评价进行优化。
【关键词】 电子电器 中等教育 人才培训
目前,电子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不仅需要高级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中级、初级的基础人才。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实训室实习上做足文章,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话、DVD、彩电等产品以及不少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迄今为止,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就业的人数已达620万人,加上与IT应用相关的行业吸收的社会劳动力,数量已达l600万人,占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的6.7%,其中工人约占60%,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子技术迅速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推动了电子类毕业生的就业。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6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供不应求,缺口近2000万。目前,在我国的技术工人中,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例如,城镇劳动者近2.6亿人,技术工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有17%,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4%,与企业的需求相差10个百分点。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
1、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必要性。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它主要有两个特征: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理论教学是主线,其它的都是附属。⑵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并不是应用型的人才。可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将课程进行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根据不同专业或专门化进行课程的拼装、组合和调整。
2、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设置中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按专业性质组织课程,针对性强,同时也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培养及终身教育的需要,并留有充足的选修课时。首先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模块: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基础;核心模块:无线电、电子工艺;其它模块:自动化基础、传感器基础;建议认证课程:单片机原理、PLC基础。其次家用电器应用。基础模块:小家电的原理与维修、收音机的原理与维修;核心模块:制冷原理、冰箱与空调的原理与维修、彩电的原理与维修、楼宇自动化;其它模块:数字产品的原理、电路板制作方法;建议认证课程: 职业道德,职业安全。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教学法。电子电器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社会需求很大,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不高,面对社会需求,中职教育既要适用社会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现状,就要求我们探索一种既适应中职教育现状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出一批有较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初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法。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电子电器教学,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2、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倡导的教学理论。是一种培养实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职电子电器的许多实际操作课程,如《微波炉的维修》、《楼宇自动化的安装》等均可应用项目教学法。⑴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必须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⑵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项目教学目的在于运用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总之,在人才培养规格中,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发展的整体结构,全面反映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本质与特征。
【关键词】 电子电器 中等教育 人才培训
目前,电子科技产业迅速发展,不仅需要高级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中级、初级的基础人才。面对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实训室实习上做足文章,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话、DVD、彩电等产品以及不少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迄今为止,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就业的人数已达620万人,加上与IT应用相关的行业吸收的社会劳动力,数量已达l600万人,占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的6.7%,其中工人约占60%,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子技术迅速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推动了电子类毕业生的就业。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发布的《2006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供不应求,缺口近2000万。目前,在我国的技术工人中,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例如,城镇劳动者近2.6亿人,技术工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有17%,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4%,与企业的需求相差10个百分点。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
1、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必要性。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它主要有两个特征:⑴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理论教学是主线,其它的都是附属。⑵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并不是应用型的人才。可按不同的功能要求,将课程进行分类,组成若干模块,根据不同专业或专门化进行课程的拼装、组合和调整。
2、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设置中有明显的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按专业性质组织课程,针对性强,同时也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基础素质的培养及终身教育的需要,并留有充足的选修课时。首先电子技术应用。基础模块: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工基础;核心模块:无线电、电子工艺;其它模块:自动化基础、传感器基础;建议认证课程:单片机原理、PLC基础。其次家用电器应用。基础模块:小家电的原理与维修、收音机的原理与维修;核心模块:制冷原理、冰箱与空调的原理与维修、彩电的原理与维修、楼宇自动化;其它模块:数字产品的原理、电路板制作方法;建议认证课程: 职业道德,职业安全。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1、项目教学法。电子电器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社会需求很大,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不高,面对社会需求,中职教育既要适用社会需求,又要顾及学生的现状,就要求我们探索一种既适应中职教育现状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出一批有较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初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法。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中职电子电器教学,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2、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德国教育专家弗雷德·海因里希教授倡导的教学理论。是一种培养实用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中职电子电器的许多实际操作课程,如《微波炉的维修》、《楼宇自动化的安装》等均可应用项目教学法。⑴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结;必须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⑵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项目教学目的在于运用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总之,在人才培养规格中,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互动发展的整体结构,全面反映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本质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