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农业经济体系日新月异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加强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论述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并研究指出了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办法。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27-02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缺乏改革意识、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因循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既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缺乏环节的认识。
2.教学内容少,科目单一
现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仍然依照过去“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所以专业面欠广。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较少,跨专业的综合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很少,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式单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学生的自主操作、报告和课堂表现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知识、专业计算机软件仿真平台为主要依据,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只是在课程中的知识,教学的地方限制在房间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
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倾向,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普遍反映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是: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有待加强;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
农业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要真正具备独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获取稳定优质的生源市场,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打破目前所依赖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各专业自身特点,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
(一)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1.课内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
2.项目管理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项目类型包括:第一、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第二、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第三、自选项目型:由室定期发布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结果,由指导教师和中心鉴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
3.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为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从整体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改革中要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于化,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来。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具有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适用型人才。根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始终强调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立足经济管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与社会经济部门、经济管理系统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是提高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眼未来,学校可考虑拓宽教学服务范围,依托先进的师资设备,服务于“三农”,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涉农企业经营、农民投资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华 等,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
[2]罗继康 等,独立学院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8年。
[3]洪名勇 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构想,[期刊论文]《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
[4]罗继康 等,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8年。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27-02
一、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较大,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缺乏改革意识、现代意识、开放意识,因循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既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缺乏环节的认识。
2.教学内容少,科目单一
现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仍然依照过去“专业人员”的培养模式,所以专业面欠广。目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较少,跨专业的综合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很少,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课程体系。
3.教学方式单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模式,教学的目标、方法和内容,学生的自主操作、报告和课堂表现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基础知识、专业计算机软件仿真平台为主要依据,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只是在课程中的知识,教学的地方限制在房间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提高综合能力。
二、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意义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才培养存在与实践脱节的倾向,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人才市场普遍反映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缺陷或不足主要是:团队协调和合作能力有待加强;缺乏实际应用与综合实践能力;工作中创造性不足等等。
农业经济管理类的毕业生要真正具备独立的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切实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以获取稳定优质的生源市场,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要打破目前所依赖的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各专业自身特点,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创新。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教学体系。
(一)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要求,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1.课内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
2.项目管理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项目类型包括:第一、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第二、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第三、自选项目型:由室定期发布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结果,由指导教师和中心鉴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
3.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为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必须从整体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改革中要坚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综合化、精于化,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相互脱节。不断更新和凝练课程内容,把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内容中来。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努力培养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具有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适用型人才。根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始终强调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思想,立足经济管理,面向基层,面向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办学宗旨,坚持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建立学校与社会经济部门、经济管理系统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四、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是提高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眼未来,学校可考虑拓宽教学服务范围,依托先进的师资设备,服务于“三农”,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涉农企业经营、农民投资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为农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颜华 等,东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
[2]罗继康 等,独立学院农业经济管理课程人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8年。
[3]洪名勇 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农业经济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构想,[期刊论文]《高等农业教育》,2008年。
[4]罗继康 等,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