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手旁观,老师当“省”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中,老师调座位三次。第一次调座位,老师调离孔丽到最后一排坐下。第二次调座位,孔丽要求与小男孩同桌,老师没有异议。第三次,小女生要求重新和孔丽同桌,老师表示同意。就一个旁观者来看,老师调位的理由只有一个——小女生愿意;调座位的结局只为一点——小女生满意。
  从文中可以看出一个事实:老师的“袖手旁观”是为了保护小女生——这是出于人性的关怀。但在这双无形的手的掌控之下,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吗?
  善解人意,孔丽有“罪”?
  先说孔丽。
  老师安排这样一个特殊的座位,对孔丽而言,到底是信任,还是不公?虽然善解人意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值得发扬和继承的。可是在事情演变到这种状况时,似乎成了一种惩罚——因为善解人意,所以你得和这样一个孩子同桌。
  第二次发生纠纷时,有这样一个细节:“孔丽见我进来了,突然控制不住”。她的行为会不会是压抑太久的爆发?她的表现是不是积怨已久的宣泄?可老师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纠纷发生后,老师为了控制局面,暂时安排孔丽坐后面,虽然老师没有怪罪于孔丽,但老师仍然选择让孔丽来承担。事后,老师居然连一句解释的话也没有。
  第三次,孔丽选择与一个老师认为“不可思议的”“后进”小男孩坐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她的意思应该很明显,不愿意和小女孩同桌,或者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可老师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也没有跟踪关注这一现象。孔丽的感受可以被忽略,只因为她善解人意?
  第四次,小女孩再度要求与孔丽同桌,老师尊重了小女孩的选择。当然,小女孩能与孔丽重归于好,皆大欢喜,自然是我们所期待的。但孔丽是真的开心呢,还是受到漠视后的“坚强”?
  案例中,经过四次座位变化,老师没仔细考虑过孔丽的意见,只因为孔丽善解人意。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所有的感受就可以被忽略?就该接受所有的不公平?
  恃宠而骄,癫痫有“功”?
  再说小女生。
  刚开学,老师安排善解人意的孔丽和她同桌,只为了不影响她的情绪。发生矛盾后,老师为了不影响课堂,担心小女孩继续受刺激情绪失控,调孔丽到最后一排。第三次,特别是当孔丽与男孩同桌时,老师很担心小女孩的失落。第四次,小女孩再度要求与孔丽同桌,老师认为她们的心结解开了。在每一次调座位的时候,老师都是以小女孩的心情为基点,为前提。
  小女孩有病,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老师也有责任保护孩子,引导孩子。
  但过度呵护之后,女孩就可以恃宠而骄,同学要对她百依百顺,老师必须对她听之任之?长此以往,就不难理解这个女孩为什么会成为众矢之的。
  袖手旁观,老班当“省”!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班主任,我认为最好的做法无疑是放手不放眼,最好的结果自然是放眼也放心。案例中,虽然看起来老师并没有插手,但他用无形的手掌控着局面。也许因为老师对这几个孩子有足够的了解,但在老班袖手旁观的背后,我却充满了困惑和担忧,认为有三个方面是值得商榷的。
  1.关注孩子的生命安全
  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是尊重生命。家长不在身边,老师就是监护人,生命教育的第一要着就是生命健康,生命安全。在矛盾发生之后,老师选择袖手旁观。可是文中有“孔丽突然控制不住”,倘若小女生受到刺激,发生什么意外情况怎么办?孩子是特殊体质,万一受不了刺激,出现问题怎么办?所以,此时我觉得老师不可放手。
  即使放手,也要把握度。
  毕竟在生命安全的问题上,谁也不能任性。
  2.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老师能够袖手旁观,放手让孩子们教育她,让生活教育她,不是坏事。是老师的高明之处。如果孩子的行为和心态都正常,那无可厚非。但孩子们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
  几次调座位,受委屈的都是孔丽,受到安慰的都是小女生,我真的是担心。一个善解人意,却屡屡受到不公;一个恃宠而骄,却频频得势。
  即便孔丽善解人意,也并没有看出她对结果是如何的满意。
  如果孔丽因为被疏忽,长期被压抑,她的性格怎么发展?
  如果小女孩继续恃宠而骄,她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3.适时与家长沟通
  小女生的家长打电话来咨询时,老师知道小女生恃宠而骄,或者说有这种苗头,为什么不和家长说清楚?毕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有调查统计,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只占35%,而家庭教育占53%,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家里,父母百般呵护;在学校,师生极力谦让;那么,走入社会呢?谁来呵护?谁来谦让?学会与人交往是孩子进入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关乎孩子一生幸福的大事。
  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有义务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和孩子进行交流。而作为教师,更有责任把孩子的信息反馈给家长,配合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不为告状,不为批评,只为加强家校联系,只为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天门市石河中学)
其他文献
经历了年轻时激情与迷茫的成长阶段,如今我收获了学生的鼓励与信任,收获了桃李芬芳的喜悦,体验着一个职业教育老师的幸福。同时我也见证了,一个个“垃圾”学生成为社会技术人员、社会中坚力量的成长;见证了国家政策的一次次变化,更见证了这个曾经的“垃圾”学校,变为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成长。我知道因为在职业教育的路途上,有我,有我们一群因热爱而始终如一的老师,行进在职业教育之路——乐此不疲,坦然前行!  “你是带垃
期刊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学习意志不强,有好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坚持,导致计划执行不到位,影响学业的进步。在初二学业分化的阶段,这种情况对学生影响更为严重。如何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意志的重要性,并且找到改变的动力和方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本节课里我通过具体情境的设计,以未来成长为导向,情感体验为核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意志力提升的价值,并且从自己和身边朋友的经验里获得启示,找到提升意志力的方
期刊
我不知道谢老师所在地区评选优秀学生具体是怎么回事,评选目的如何,标准如何,具体办法如何。我感觉用这种竞选的办法有弊端,很容易出现非理性投票。其实即使在成人世界里,在议员、总统的选举中,非理性投票也是很常见的,更不用说初中生了。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都不够,用这种竞选方式容易出现问题,选优秀生如此,班干部的选举也是这样。我的意见是最好采取选举与协商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其中应该起指导作用。高中好
期刊
谢老师的困扰不是个例,是很多老师在学生评优过程中都会遇到的纠结情况,班主任骑虎难下。理性思考,这样的投票结果其实是因为评选方案本身不科学所造成的,看似民主的学生投票,也只是模糊规则下的形式化投票行为而已。看完谢老师的案例,我觉得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主要有四个:  第一,投票结果占学生评优结果的几成?  从案例来看,谢老师班里区级荣誉评优的最终结果以学生投票数作为唯一标准,这是不妥的。投票是主观性行为
期刊
T——  Teach:教育、教学。你做的事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正确。  Torch,火炬。做火炬,一个可传递的火炬,与学生互助互利,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团队。torch这个词的引申意思是引导、启发。正如心理咨询的工作要求,助人自助,我们不是要教会学生做某样事,而是要给学生方向,让他自己学会做某样事。即你给他的不是一条鱼,而是一根鱼竿。  Together,在一起。什么人可以在一起生活
期刊
背景陈述  周末参加妇联组织的公益活动,结识了一位漂亮又能干的女神。她说要把众多房产中的一套装修成一间心理咨询工作室,还做了漂亮的装修效果图请我这个“专业人士”提建议。她大方分享了有关工作室的很多设想,一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模样。我从心底里羡慕她,羡慕她的经济基础、务实态度和办事能力,羡慕到几乎连她并没有专业背景这个事实都是可以忽略的。活动结束后回到家里,我默默扫视了一遍还算宽敞明亮的家,想要
期刊
虽然最终谢老师和学校都尊重了“民选”结果,把区优秀学生的名额给了小京,但我觉得他们——老师和同学们都没能读懂小京的“眼泪”。  小京执意坚持要参加竞选,是想争那个区优秀学生的资格吗?我以为不完全是——他知道他没有另外两名同学优秀,且“人缘也不算好”。他“在台上涕泪交加”,是赚取同学们的同情票吗?我以为也不完全是——他只想跟大家分享他的成长经历,求得大家的理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小
期刊
有人总结过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其中最常见的一项就是——讲道理。跟学生讲道理,跟家长讲道理。翻来覆去地讲,不厌其烦地讲。我曾认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善于讲道理的人。他会不停地变换方式把道理讲得生动细致、深入浅出,使学生会听、家长爱听。  那么,班主任的作为真的仅仅靠讲道理吗?显然不是。  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体验  新接手的班级里有一个男生小安,性格内向,成绩后进,同学都觉得他很冷淡,老师都觉得
期刊
设计背景  进入高三,学生将面临较大的学习考试压力,这一时期也是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危机的多发时期。心理问题未解决,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成长。高三经历了两个月学习和两次月考的洗礼,心理咨询室的咨询量也逐渐增加,部分高三学生因出现学习效率不高、情绪烦躁、厌学等现象前来咨询。这些前来咨询的学生问题,我们发现有共性,反映了高三学生整体的学习心理状态和潜在问题。课堂中将这些共性的问题提出来进行
期刊
出版社赠我一本书:《向美国学教育》。作者万玮,就是写《班主任兵法》的那位老师,他供职于上海平和双语学校。2012年3月中旬至7月上旬,学校派遣万老师去美国波士顿学习考察了近四个月。第一个月在语言学校学习英语,第二个月访问中小学,后两个月在波士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学习。作者依据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了这本书。我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遍,觉得有必要写点读书笔记。因为这本书提供的情况是最新的,而且作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