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文本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文本互读要基于语用的视角,寻求文本彼此之间的桥梁,体验风行水上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要回应关照、彼此印证、强化夯实等,让学生在互读中关注文本类型、行文特点、精彩语段,以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文本互读 语用理念 内容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34
文本互读是指以教材文本为原点,整合内容相近或主题相同的其他文本,让学生在文本的勾连、比照、辨析中实现阅读效益最大化的一种阅读策略。教材文本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文本互读更应该基于语用视角,寻求文本彼此之间的桥梁,体验风行水上的阅读感受。
一、回应关照,在互读中关注文本类型
实施文本互读,需要教师从文本的内容中抽身出来,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整体把握文本;也需要教师从单一文本的窠臼中站出来,将自己的身心置放于某一类文本之中,让学生就“此一篇”而获得“此一类”的阅读策略。
例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时,教师以学生学过的《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为切入口,利用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原始经验的促动下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而在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要求学生在梳理整合的基础上罗列两篇课文中的异同点。学生的思维在这一极具开放性的问题下被激活,他们回答精彩到位。这一案例中,教师的视角没有局限在“这一篇”文本的教学中,而是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找准与教材文本内容相近的课文,引发学生的对比辨析,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深刻体验。
二、彼此印证,在互读中关注行文特点
行文方式是文本材料呈现、语言表达的一种既定风格,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文本互读,可以将数篇行文方式较为相似的文本放在一起,让学生在不断强化中感悟文本。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不少文本的行文方式有类似之处。如,《推敲》一文中以“一天”“第二天”“后来”三个时间点再现了贾岛“苦吟”的故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则借助“有一年”“春天到了”“不久”等将高尔基悉心教育儿子和儿子懂得感恩的故事和盘托出;而《艾滋病小斗士》是以“年”为跨度盛赞了恩科西与病魔斗争的无畏精神。这三篇课文,不属于同一单元,内容和主题相差也较大。但教学时,教师紧扣其行文方式的共同特点,引领学生感知以时间为序的表达特点,感受其产生的表达作用。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置身于一类文本中,高效运用了文本互读,实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让语用训练在互文阅读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三、强化夯实,在互读中聚焦精彩语段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有不少精彩的语段描写。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慢慢走,慢慢欣赏”。但是,如果仅仅就单一文本中某一段进行赏析,就难以促动学生言语生命的质变。文本互读理念下,教师可以借助其他文本中类似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感悟新语段时,回顾曾经赏析过的精彩语段,在新旧片段的对比中促进言语的积累和内化。
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精彩的景色描写:“春风……吹青了……吹皱了……”如此精美的语段,就如同一件艺术品,最忌讳理性的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情诵读,感受语言内蕴的悠远和美妙;紧接着,出示两个与此相似的片段:《北大荒的秋天》中对天空色彩的描写——“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五彩斑斓的锦缎。”和《泉城》第一自然段对泉水声音和形态的描写——“这些泉有的……听起来如秋雨潇潇。”让学生互读体验。三个精彩的语段相互印证、彼此支撑。只需要学生深入地自主地品读,就能深切地感知到文本的节奏和句式的整饬。这样言语形式也就永远烙印在学生记忆深处。
四、对比辨析,在互读中关注文本题目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是读者窥探、感知作者情思、文本主题的窗口,是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载体。题目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于习作教学而言,则能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感受文章的灵魂,为自己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基。
笔者教学苏教版教材的每一册书,都会就其中的文题进行一次互文阅读。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与坚强不屈密切相关,但文本题目却各不相同:《永远的白衣战士》凸显了人物的职业特性,契合了抵御“非典”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番茄太阳”》不仅暗喻了主人公的个性特征,更借助新颖的语言形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的视角出发,站在语文学习的立场上,高屋建瓴地整合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文本互读 语用理念 内容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34
文本互读是指以教材文本为原点,整合内容相近或主题相同的其他文本,让学生在文本的勾连、比照、辨析中实现阅读效益最大化的一种阅读策略。教材文本所具有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文本互读更应该基于语用视角,寻求文本彼此之间的桥梁,体验风行水上的阅读感受。
一、回应关照,在互读中关注文本类型
实施文本互读,需要教师从文本的内容中抽身出来,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整体把握文本;也需要教师从单一文本的窠臼中站出来,将自己的身心置放于某一类文本之中,让学生就“此一篇”而获得“此一类”的阅读策略。
例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篇课文时,教师以学生学过的《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为切入口,利用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原始经验的促动下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而在教学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顾《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要求学生在梳理整合的基础上罗列两篇课文中的异同点。学生的思维在这一极具开放性的问题下被激活,他们回答精彩到位。这一案例中,教师的视角没有局限在“这一篇”文本的教学中,而是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找准与教材文本内容相近的课文,引发学生的对比辨析,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深刻体验。
二、彼此印证,在互读中关注行文特点
行文方式是文本材料呈现、语言表达的一种既定风格,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实施文本互读,可以将数篇行文方式较为相似的文本放在一起,让学生在不断强化中感悟文本。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不少文本的行文方式有类似之处。如,《推敲》一文中以“一天”“第二天”“后来”三个时间点再现了贾岛“苦吟”的故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则借助“有一年”“春天到了”“不久”等将高尔基悉心教育儿子和儿子懂得感恩的故事和盘托出;而《艾滋病小斗士》是以“年”为跨度盛赞了恩科西与病魔斗争的无畏精神。这三篇课文,不属于同一单元,内容和主题相差也较大。但教学时,教师紧扣其行文方式的共同特点,引领学生感知以时间为序的表达特点,感受其产生的表达作用。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置身于一类文本中,高效运用了文本互读,实现了用教材教的目的,让语用训练在互文阅读中得到充分的落实。
三、强化夯实,在互读中聚焦精彩语段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有不少精彩的语段描写。这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慢慢走,慢慢欣赏”。但是,如果仅仅就单一文本中某一段进行赏析,就难以促动学生言语生命的质变。文本互读理念下,教师可以借助其他文本中类似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感悟新语段时,回顾曾经赏析过的精彩语段,在新旧片段的对比中促进言语的积累和内化。
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精彩的景色描写:“春风……吹青了……吹皱了……”如此精美的语段,就如同一件艺术品,最忌讳理性的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情诵读,感受语言内蕴的悠远和美妙;紧接着,出示两个与此相似的片段:《北大荒的秋天》中对天空色彩的描写——“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五彩斑斓的锦缎。”和《泉城》第一自然段对泉水声音和形态的描写——“这些泉有的……听起来如秋雨潇潇。”让学生互读体验。三个精彩的语段相互印证、彼此支撑。只需要学生深入地自主地品读,就能深切地感知到文本的节奏和句式的整饬。这样言语形式也就永远烙印在学生记忆深处。
四、对比辨析,在互读中关注文本题目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是读者窥探、感知作者情思、文本主题的窗口,是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载体。题目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于习作教学而言,则能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感受文章的灵魂,为自己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基。
笔者教学苏教版教材的每一册书,都会就其中的文题进行一次互文阅读。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与坚强不屈密切相关,但文本题目却各不相同:《永远的白衣战士》凸显了人物的职业特性,契合了抵御“非典”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番茄太阳”》不仅暗喻了主人公的个性特征,更借助新颖的语言形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要善于从教学的视角出发,站在语文学习的立场上,高屋建瓴地整合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