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风破浪的“姐姐”火出了圈,但火爆背后,有一个大家都视而不见也避而不谈的问题——为什么这些明明人气尚在、业务能力也过关的“姐姐”们,会如此集体地出现在一档综艺节目里?
答案有点心照不宣,又有点讳莫如深——许多姐姐们,可能已经很久没有片约了。
两年前,有人找到女演员姚晨,让她讲讲自己身上的“独立、自信、坚韧、成功”。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姚晨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
曾经的一线大花、微博流量女王,在五年内连生二胎之后,迅速被市场遗忘了。“按理说,四十不惑。但我怎么觉得,自己的人生困惑却越来越多了呢?明明到了一个演员最成熟的状态,但市场上,适合我这个年龄段演员的戏却越来越少。”
当大部分职业都讲求经验积累、姜是老的辣,女演员却仿佛成为一个吃青春饭的高危职业——十七八,有前途;二十三四,最抢手;二十八九,开始往下走;三十往上,努力硬扛;等到四十,那就基本上等于下岗了。
娱乐圈激烈的竞争是一方面原因,一代新花胜旧颜,每年都有刚入行的新鲜面孔,带着满满的天然胶原蛋白、无穷的活力与勃勃的野心。明星这片红海,似乎后浪也来得更加迅猛激烈一些。
但这些本应是明星、流量的困境,而不是演员。演员、尤其女演员的职业生命被限制在三十岁以下,本质上是混淆了演员与流量——流量来去匆匆,演员却可以是一种终身职业。
姚晨的失落,也许早在全网爆红时代已经埋下了因——微博红人、大V,这是新媒体赠予流量明星的红利,也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当你不再是流量明星,就连你原本的演员身份也一并褫夺。
而姐姐们的困境,比哥哥们更多一层天然劣势——生育。姚晨因为生育错过事业黄金期,女演员刘琳也因为生育,事业跌至起步阶段。最近,她因为在《隐秘的角落》中精彩演绎了母亲“周春红”的形象,再度进入大众视野。这位在《父母爱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都有过精彩演出的演员再度被观众认可,人们这才发现,当年刘琳因为生孩子暂别演艺圈两年之后,一度根本接不到戏,哪怕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角色,都被导演当群演来打发——当她提出自己对角色的见解,得到的回馈却近乎侮辱性质。而片酬,自然也是跌到了她十多年前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时的水平。
刘琳说:“我太天真了,我当时觉得自己才离开两年,但就两年的时间,等我再出来时,又是一个新天地了,我被忘记了。”
姚晨说:“这些年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的?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没有人问我先生同样的问题呢?”
雪姨王琳说:“为了儿子,我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的角色,选择了拍摄时间相对较短的配角。这是一种遗憾,但这样的选择也给了我另一种幸福和成就感,那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
当怀胎、分娩、育儿都被默认为该由女性承担的义务,到了生育年龄就主动淡出、被动弹出演艺圈,就成了大部分“姐姐”的归宿。
是姐姐们一到年纪就体力不支、业务能力下滑吗?不如年富力强的哥哥了?事实可能刚好相反——镜头中的姐姐,一个个都是满分级的身材管理,站出来个顶个的神完气足,优雅之中带着接近饱和的精气神。反观人到中年的哥哥们,油腻的油腻,发福的发福,爹味的爹味,归来不但不是少年,还大有提前进入老年的趋势。真正严格自律不油腻的小哥哥,还真是少数中的少数。
但讽刺的是,发福油腻的哥哥们尚有不错的影视资源,苗条清新的姐姐们却常常无戏可拍。前些年,一直被各路导演奉为女神、奉为精灵的大花周迅,从大银幕转战小屏幕,演了电视剧《红高粱》。有观众不明白周迅何以“屈尊”,但她的回答很实在也很无奈:因为这些年送到她手里的电影剧本,烂到没眼看。反而电视剧里,还能有个不错的大女主角色。
同样的意思,张曼玉也曾表达过——息影多年,她并不是不想演戏,而是实在没有合适的角色。
仍然奋战在镜头前的中年女演员,若非已经演了男主角的妈(她可能就比男主角大两岁,甚至小两岁),就是只有几场没啥发挥余地的配角戏。再不然,就得在小众文艺片里寻找存在感——姚晨演了文艺片《送我上青云》,郝蕾演了文艺片《春潮》,再往前数,萧芳芳演了《女人四十》,鲍起静演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四部文艺片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女导演执导:滕丛丛、杨荔钠、许鞍华……
似乎,女演员和女导演,在事业发展瓶颈上达成了充分的共鸣。而演艺生涯短暂的女演员,如果一直想呆在影视圈,未来的出路之一,也是——自己做监制,自己做导演。《送我上青云》是姚晨自己担任监制的第一部电影;郝蕾也已经为自己执导的首部影片筹备了多年剧本,“希望到幕后去”。
从幕前,到幕后,姐姐们对这一行的热情并没有消失,只是这一行不再有适合她们的角色和位置。难道,只有青春值得被影像化吗?还是我们的影视剧类型太单一了?单一到一个即将奔四的女演员,只有拼命扎起丸子头扮年轻、隐藏自己已为人母的身份,才能继续得到一个“少女”或者至多只能到“轻熟女”为止的女性角色?再往上,全熟,就不行了?
类型的缺失,其实就是多元审美的缺失——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63岁还能演《她》,在片中释放性吸引力;美国国宝级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57岁还创造了经典形象《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反观亚洲公认的美人、演技派,往往30出頭就息了影,能成为常青树的少之又少。“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十八岁,啵啵脆”——但凡如此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仍在,对女性的审美就会永远停留在“没有一丝皱纹的无瑕肌”、“A4腰iphone腿”、“瘦白幼”。整天被这样的社会舆论包围,怎么会懂得欣赏多年龄层次的美?怎么会愿意阅读皱纹背后的丰富人生?怎么会明白优雅老去的意境?生活中都没有,镜头前荧屏上,自然也就更不会有。
你看综艺上那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是“逆龄成团”——在早已过了青春女团的年纪,非要摆出成团的噱头;在本该饰演符合自己年龄的角色时,非得靠医美逆龄回到少女时代,僵着脸嘟着嘴认为这就是美——恕我直言,这样的综艺越多,离题越远,姐姐们靠这样的节目试图回春、重新找回幕前工作,无异于饮鸩止渴。当然,收割一波流量赚点广告代言还是没问题的。可惜,你离流量越近,离演员就越远。
答案有点心照不宣,又有点讳莫如深——许多姐姐们,可能已经很久没有片约了。
当你不再是流量,你连演员也不是
两年前,有人找到女演员姚晨,让她讲讲自己身上的“独立、自信、坚韧、成功”。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姚晨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一个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
曾经的一线大花、微博流量女王,在五年内连生二胎之后,迅速被市场遗忘了。“按理说,四十不惑。但我怎么觉得,自己的人生困惑却越来越多了呢?明明到了一个演员最成熟的状态,但市场上,适合我这个年龄段演员的戏却越来越少。”
当大部分职业都讲求经验积累、姜是老的辣,女演员却仿佛成为一个吃青春饭的高危职业——十七八,有前途;二十三四,最抢手;二十八九,开始往下走;三十往上,努力硬扛;等到四十,那就基本上等于下岗了。
娱乐圈激烈的竞争是一方面原因,一代新花胜旧颜,每年都有刚入行的新鲜面孔,带着满满的天然胶原蛋白、无穷的活力与勃勃的野心。明星这片红海,似乎后浪也来得更加迅猛激烈一些。
但这些本应是明星、流量的困境,而不是演员。演员、尤其女演员的职业生命被限制在三十岁以下,本质上是混淆了演员与流量——流量来去匆匆,演员却可以是一种终身职业。
姚晨的失落,也许早在全网爆红时代已经埋下了因——微博红人、大V,这是新媒体赠予流量明星的红利,也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当你不再是流量明星,就连你原本的演员身份也一并褫夺。
而姐姐们的困境,比哥哥们更多一层天然劣势——生育。姚晨因为生育错过事业黄金期,女演员刘琳也因为生育,事业跌至起步阶段。最近,她因为在《隐秘的角落》中精彩演绎了母亲“周春红”的形象,再度进入大众视野。这位在《父母爱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都有过精彩演出的演员再度被观众认可,人们这才发现,当年刘琳因为生孩子暂别演艺圈两年之后,一度根本接不到戏,哪怕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角色,都被导演当群演来打发——当她提出自己对角色的见解,得到的回馈却近乎侮辱性质。而片酬,自然也是跌到了她十多年前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时的水平。
刘琳说:“我太天真了,我当时觉得自己才离开两年,但就两年的时间,等我再出来时,又是一个新天地了,我被忘记了。”
姚晨说:“这些年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的?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没有人问我先生同样的问题呢?”
雪姨王琳说:“为了儿子,我主动放弃了一些重要的角色,选择了拍摄时间相对较短的配角。这是一种遗憾,但这样的选择也给了我另一种幸福和成就感,那就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
当怀胎、分娩、育儿都被默认为该由女性承担的义务,到了生育年龄就主动淡出、被动弹出演艺圈,就成了大部分“姐姐”的归宿。
演员、尤其女演员的职业生命被限制在三十岁以下,本质上是混淆了演员与流量——流量来去匆匆,演员却可以是一种终身职业。
姐姐如此回春,无异饮鸩止渴
是姐姐们一到年纪就体力不支、业务能力下滑吗?不如年富力强的哥哥了?事实可能刚好相反——镜头中的姐姐,一个个都是满分级的身材管理,站出来个顶个的神完气足,优雅之中带着接近饱和的精气神。反观人到中年的哥哥们,油腻的油腻,发福的发福,爹味的爹味,归来不但不是少年,还大有提前进入老年的趋势。真正严格自律不油腻的小哥哥,还真是少数中的少数。
但讽刺的是,发福油腻的哥哥们尚有不错的影视资源,苗条清新的姐姐们却常常无戏可拍。前些年,一直被各路导演奉为女神、奉为精灵的大花周迅,从大银幕转战小屏幕,演了电视剧《红高粱》。有观众不明白周迅何以“屈尊”,但她的回答很实在也很无奈:因为这些年送到她手里的电影剧本,烂到没眼看。反而电视剧里,还能有个不错的大女主角色。
同样的意思,张曼玉也曾表达过——息影多年,她并不是不想演戏,而是实在没有合适的角色。
仍然奋战在镜头前的中年女演员,若非已经演了男主角的妈(她可能就比男主角大两岁,甚至小两岁),就是只有几场没啥发挥余地的配角戏。再不然,就得在小众文艺片里寻找存在感——姚晨演了文艺片《送我上青云》,郝蕾演了文艺片《春潮》,再往前数,萧芳芳演了《女人四十》,鲍起静演了《天水围的日与夜》。四部文艺片还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女导演执导:滕丛丛、杨荔钠、许鞍华……
似乎,女演员和女导演,在事业发展瓶颈上达成了充分的共鸣。而演艺生涯短暂的女演员,如果一直想呆在影视圈,未来的出路之一,也是——自己做监制,自己做导演。《送我上青云》是姚晨自己担任监制的第一部电影;郝蕾也已经为自己执导的首部影片筹备了多年剧本,“希望到幕后去”。
从幕前,到幕后,姐姐们对这一行的热情并没有消失,只是这一行不再有适合她们的角色和位置。难道,只有青春值得被影像化吗?还是我们的影视剧类型太单一了?单一到一个即将奔四的女演员,只有拼命扎起丸子头扮年轻、隐藏自己已为人母的身份,才能继续得到一个“少女”或者至多只能到“轻熟女”为止的女性角色?再往上,全熟,就不行了?
类型的缺失,其实就是多元审美的缺失——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63岁还能演《她》,在片中释放性吸引力;美国国宝级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57岁还创造了经典形象《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反观亚洲公认的美人、演技派,往往30出頭就息了影,能成为常青树的少之又少。“男人四十一枝花,女人四十豆腐渣”、“十八岁,啵啵脆”——但凡如此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仍在,对女性的审美就会永远停留在“没有一丝皱纹的无瑕肌”、“A4腰iphone腿”、“瘦白幼”。整天被这样的社会舆论包围,怎么会懂得欣赏多年龄层次的美?怎么会愿意阅读皱纹背后的丰富人生?怎么会明白优雅老去的意境?生活中都没有,镜头前荧屏上,自然也就更不会有。
你看综艺上那乘风破浪的姐姐们,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是“逆龄成团”——在早已过了青春女团的年纪,非要摆出成团的噱头;在本该饰演符合自己年龄的角色时,非得靠医美逆龄回到少女时代,僵着脸嘟着嘴认为这就是美——恕我直言,这样的综艺越多,离题越远,姐姐们靠这样的节目试图回春、重新找回幕前工作,无异于饮鸩止渴。当然,收割一波流量赚点广告代言还是没问题的。可惜,你离流量越近,离演员就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