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练“语”习“文”的“训练场”。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成了综合课,承载了太多的非语文的东西。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源汁源味来,我想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抛弃浮华,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的书声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第一,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的好,学生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导而已,在学生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种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使很简单的课文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就能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的好理解了。
第三,竞赛式朗读。学生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有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这种即时进行的朗读比赛可以实行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境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的脑海中映出来。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三)让经典诵读成为课堂的“伴奏”
经典,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它是加强记忆、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的良剂,它直接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在经典诵读中,师生交流更深,心灵得到洗礼、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让延伸拓展成为课堂的“余音”
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只是“引子”,内容有限,我认为如果惟其为载体,仅它来承载提高学生学能,培养语文阅读思考表达创造等综合素质,难充大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注意拓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更多的词汇、更多的美文、更多的诗词,让学生的朗读范围更广、更活。
二、语文课要有激荡的情感味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缘于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原本的精神家园,去领悟作者内心深处的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情感应源于自发,出乎自然,本性朴实。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性,关键在于不可只作狭隘的浅表的理解,而应当舍一功夫去钻研文本的情脉,舍得花力气去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的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沟通互动的情意……如此踏踏实实地去做,真心实意的去做,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感。
三、语文课要有率真的儿童味
我们应尊重儿童的原始的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应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我们应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活跃、更为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我们应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发展和创见,引领学生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思想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教师的唤醒、激励中真实体现,讲出语文课率真的儿童味来。
提倡“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能自觉铸炼教学语言,同时,对美的教学文本,要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要通过品味语言去体会作品的韵味,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只有这样,讲授的时候,才能把遥远的内容讲得亲切而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而易懂,把枯燥的東西讲得有趣而有味。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
“语文味”的提倡,并非是提倡者特意标新立异,它只是用一种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盖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以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清清楚楚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把学生领到无边快乐的知识海洋,观知识海洋的浩瀚,听知识海洋的乐音,悟知识海洋的真谛。学生在乐学、会学、善学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的书声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有这样一种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第一,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的好,学生自然地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能力逐渐地转化成学生自身的能力。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导而已,在学生受到直观的、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种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使很简单的课文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就能理解;一些难理解的课文采用这种朗读方式也变的好理解了。
第三,竞赛式朗读。学生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有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这种即时进行的朗读比赛可以实行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四,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与文本内容相适应的背景音乐。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境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的脑海中映出来。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三)让经典诵读成为课堂的“伴奏”
经典,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它是加强记忆、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的良剂,它直接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在经典诵读中,师生交流更深,心灵得到洗礼、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四)让延伸拓展成为课堂的“余音”
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只是“引子”,内容有限,我认为如果惟其为载体,仅它来承载提高学生学能,培养语文阅读思考表达创造等综合素质,难充大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注意拓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更多的词汇、更多的美文、更多的诗词,让学生的朗读范围更广、更活。
二、语文课要有激荡的情感味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缘于学生、教师与文本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沐浴,它牵引着人们回到真实的生命状态,回到原本的精神家园,去领悟作者内心深处的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情感应源于自发,出乎自然,本性朴实。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性,关键在于不可只作狭隘的浅表的理解,而应当舍一功夫去钻研文本的情脉,舍得花力气去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的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沟通互动的情意……如此踏踏实实地去做,真心实意的去做,就能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美好的情感。
三、语文课要有率真的儿童味
我们应尊重儿童的原始的表达,让其真情流露;应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体会其语言的真意。我们应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加活跃、更为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应该自始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我们应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发展和创见,引领学生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天地。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思想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教师的唤醒、激励中真实体现,讲出语文课率真的儿童味来。
提倡“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馈赠给学生更多的美的享受。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能自觉铸炼教学语言,同时,对美的教学文本,要积极深入地研究、理解和挖掘。要通过品味语言去体会作品的韵味,感受作品的氛围和意境。只有这样,讲授的时候,才能把遥远的内容讲得亲切而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而易懂,把枯燥的東西讲得有趣而有味。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
“语文味”的提倡,并非是提倡者特意标新立异,它只是用一种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盖语文教育的性质特征,并针对语文教育的现状,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一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提高。以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清清楚楚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把学生领到无边快乐的知识海洋,观知识海洋的浩瀚,听知识海洋的乐音,悟知识海洋的真谛。学生在乐学、会学、善学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