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严禁令”实行后,老师们都感觉课时太紧张了,这么多的课文怎能教得完?一时间慌了手脚乱了方寸,给每个教师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同时也给每个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有效性”问题是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提高教学效益之关键是上课质量要高,使每个四十五分钟都能收到高效益,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收获。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
一、分析优秀课例,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名师的魅力在于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精湛的教学艺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课堂上和学生融为一体的教学涵养。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每一次成功都值得赞赏,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值得帮助。课堂真的是孩子们的天地,是他们生命成长的摇篮。例如我的那次公开课,课题是《范进中举》,在整体感知分析形象后,我迫不及待地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倍受尊敬?”这个问题抛出后,教室里更加安静了,很显然大家都在积极思考。片刻之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是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范进,他像有神附身一样,整个身份地位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另一学生说:“老师,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不过我还有一点补充的那就是科举制度不仅让范进这样,就连他身边的那些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深受其害。” 两位学生的回答让我暗自庆幸:不亏为实验班的学生,答案如此精彩。就连后面听课老师也面带微笑,频频点头。我自以为可以顺理成章地总结小说的主题了,没想到就在我们大家为刚才两位同学发言拍手称好之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看得出他很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离下课的时间已不远了,我左右为难,让不让他回答呢?再说对该班学生的了解仅限于课前十分钟通过任课教师在花名册的“指点”,犹豫再三最后还是让他回答了。他这样说:“我认为是范进自己,他从二十岁开始考到五十四岁,整整考了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十二三场考试,考试失败了,他并没有放弃,考不上再考,他就是凭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撑到今天。”我知道一个问题学生出现了,我怎么也没想到他是这样理解的,这无疑是在美化范进,这和作者要讽刺的目的截然相反,后面听课教师们也大为意外,纷纷谈论起来,此时我的脑海里只有公开课,我赶紧打断了他的发言,并且无情地说:“老师不是问你范进为什么能考取举人,你坐下去。”看着他红着脸低下了头。
前不久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有人写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的新装》一片段。他是这样上的:他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有位学生说这是一个爱美的皇帝。这无疑是碰到了麻烦,宁老师不愧为名教师,他是这样引导的: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学生:当然是缺点,宁老师继续引导:如果说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装打领带,我60岁的老头,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许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学生:爱美过度。宁老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臭美。宁老师以极大的热情与关怀包容了学生的理解,有了包容才有精彩出现。
公开课虽然结束了,但课上留给我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教学: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他脱离了范进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如果抛开范进生活的时代,那这位学生的回答无疑是最精彩的。当时我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实际出发就打断他的发言是不是太武断了?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学宁老师那样让那位学生把话说完,然后再这样引导:范进屡次失败再考的动力来自什么?除了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外还有什么在吸引着他?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他屡次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只有从内心深处理解学生、包容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开放的课堂。
二、优化教学方法,突破课堂教学重点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能站多高,学生就能看多远。好的教学方法既能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陈涉世家》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向我们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画面。作品不仅有起义发起的经过的叙述,更有起义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起义前途的规划,使人读后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整个起义发起的过程中,两位领导人物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个性,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地理解人物性格特征,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陈涉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到依据。学生在自由阅读中思考回答:有的学生认为陈涉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有的学生说他很有政治眼光,对天下的形势分析与判断非常准确。例如“天下苦秦久矣……”。还有的说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敢于反抗的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他从小就远大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说:“怅恨久之”的意思是说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他因什么而失望?请大家好好揣摩一番。(设计此问题是想让学生更好了解陈涉其人,同时让他们明白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一道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他因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失望,整天被人雇来耕地。他因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失望叹恨。他对现在的秦王朝的统治不满而失望叹恨。他对同伴整天安于现状而胸无大志而失望。
我总结:同学们理解得有道理,从品味陈涉的语言,我们知道了他是从小就有抱负的人而且不安于现状,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思考,非等闲之辈。司马迁写陈胜少年时期拥有鸿鹄之志,目的是为下文“举大计”作很好的铺垫。
在自由阅读中有所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去领会作品深层的意义。本文叙事性强,如果只求把握情节,阅读就会流于肤浅,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史传作品的语言味道就得不到品味。
三、汲取丰富知识,拓宽课堂的深度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广收信息,不断增补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知识面宽广,课堂上就会运用自如。就拿我上《傅雷家书》为例。《家书》第一则写的是:当儿子情绪低落心情苦闷时,父亲教儿子学会坚强面对,学会泰然处之。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娓娓道来。为了拓宽课堂的深度,让学生更加形象而深刻地记住这一人生哲理,我又向学生说了三个例子,这是我在读《教师博览》一书看到的。例子1:俄国作家契可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而不是扎在眼睛里。例子2:一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快乐。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例子3: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八扭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三个例子说完后,学生反应很好,有的频频点头,感受很深。我水到渠成地用了一句话作了点评:其实这就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为许多贤达俊杰所奉行,傅雷回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自己的儿子,遇到困难时乐观点坚强些。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也是一门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几番心血一堂课”,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其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一、分析优秀课例,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名师的魅力在于他们高超的教学技巧,精湛的教学艺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课堂上和学生融为一体的教学涵养。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每一次成功都值得赞赏,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值得帮助。课堂真的是孩子们的天地,是他们生命成长的摇篮。例如我的那次公开课,课题是《范进中举》,在整体感知分析形象后,我迫不及待地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倍受尊敬?”这个问题抛出后,教室里更加安静了,很显然大家都在积极思考。片刻之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是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范进,他像有神附身一样,整个身份地位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另一学生说:“老师,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不过我还有一点补充的那就是科举制度不仅让范进这样,就连他身边的那些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深受其害。” 两位学生的回答让我暗自庆幸:不亏为实验班的学生,答案如此精彩。就连后面听课老师也面带微笑,频频点头。我自以为可以顺理成章地总结小说的主题了,没想到就在我们大家为刚才两位同学发言拍手称好之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看得出他很想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离下课的时间已不远了,我左右为难,让不让他回答呢?再说对该班学生的了解仅限于课前十分钟通过任课教师在花名册的“指点”,犹豫再三最后还是让他回答了。他这样说:“我认为是范进自己,他从二十岁开始考到五十四岁,整整考了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十二三场考试,考试失败了,他并没有放弃,考不上再考,他就是凭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撑到今天。”我知道一个问题学生出现了,我怎么也没想到他是这样理解的,这无疑是在美化范进,这和作者要讽刺的目的截然相反,后面听课教师们也大为意外,纷纷谈论起来,此时我的脑海里只有公开课,我赶紧打断了他的发言,并且无情地说:“老师不是问你范进为什么能考取举人,你坐下去。”看着他红着脸低下了头。
前不久在《语文教学通讯》上看到有人写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的新装》一片段。他是这样上的:他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有位学生说这是一个爱美的皇帝。这无疑是碰到了麻烦,宁老师不愧为名教师,他是这样引导的: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学生:当然是缺点,宁老师继续引导:如果说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装打领带,我60岁的老头,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许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学生:爱美过度。宁老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臭美。宁老师以极大的热情与关怀包容了学生的理解,有了包容才有精彩出现。
公开课虽然结束了,但课上留给我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教学: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是因为他脱离了范进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如果抛开范进生活的时代,那这位学生的回答无疑是最精彩的。当时我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实际出发就打断他的发言是不是太武断了?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学宁老师那样让那位学生把话说完,然后再这样引导:范进屡次失败再考的动力来自什么?除了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外还有什么在吸引着他?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里,他屡次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只有从内心深处理解学生、包容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我们的课堂才是真正开放的课堂。
二、优化教学方法,突破课堂教学重点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能站多高,学生就能看多远。好的教学方法既能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陈涉世家》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向我们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画面。作品不仅有起义发起的经过的叙述,更有起义主要领导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起义前途的规划,使人读后对这场声势浩大的斗争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在整个起义发起的过程中,两位领导人物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个性,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地理解人物性格特征,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认为陈涉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到依据。学生在自由阅读中思考回答:有的学生认为陈涉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有的学生说他很有政治眼光,对天下的形势分析与判断非常准确。例如“天下苦秦久矣……”。还有的说他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敢于反抗的人,“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他从小就远大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说:“怅恨久之”的意思是说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他因什么而失望?请大家好好揣摩一番。(设计此问题是想让学生更好了解陈涉其人,同时让他们明白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一道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他因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失望,整天被人雇来耕地。他因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失望叹恨。他对现在的秦王朝的统治不满而失望叹恨。他对同伴整天安于现状而胸无大志而失望。
我总结:同学们理解得有道理,从品味陈涉的语言,我们知道了他是从小就有抱负的人而且不安于现状,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思考,非等闲之辈。司马迁写陈胜少年时期拥有鸿鹄之志,目的是为下文“举大计”作很好的铺垫。
在自由阅读中有所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讨论。引导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去领会作品深层的意义。本文叙事性强,如果只求把握情节,阅读就会流于肤浅,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史传作品的语言味道就得不到品味。
三、汲取丰富知识,拓宽课堂的深度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广收信息,不断增补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知识面宽广,课堂上就会运用自如。就拿我上《傅雷家书》为例。《家书》第一则写的是:当儿子情绪低落心情苦闷时,父亲教儿子学会坚强面对,学会泰然处之。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娓娓道来。为了拓宽课堂的深度,让学生更加形象而深刻地记住这一人生哲理,我又向学生说了三个例子,这是我在读《教师博览》一书看到的。例子1:俄国作家契可夫说过:“如果你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才对,幸而不是扎在眼睛里。例子2:一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损失惨重。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一切都好,也依然快乐。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例子3: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八扭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三个例子说完后,学生反应很好,有的频频点头,感受很深。我水到渠成地用了一句话作了点评:其实这就是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为许多贤达俊杰所奉行,傅雷回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自己的儿子,遇到困难时乐观点坚强些。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也是一门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教师必须努力做到“几番心血一堂课”,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其开出更加灿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