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胡传日记》全称《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记载了清末琼州府部分汉区和黎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不仅反映出当时汉民的社会风貌,也反映出当时黎族人民的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清末的黎族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笔者在研究该日记时,也发现了一些急需论证的问题,本文分别论述了三个问题,即胡传受何人派遣前往琼州考察、衣领港为何港、黎区的田赋银问题。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胡传日记》;黎族;清末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胡传(1841-1895),字铁花,又字守三,号钝夫,安徽绩溪人,民国学者胡适的父亲。《胡传日记》全称《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是胡传1887年(光绪十三年)游历琼州部分汉区和黎区所写的考察日记。记载了在十月二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期间,胡传在海南多地的调查内容。
该日记记载当时琼州汉区和黎区的内容颇多,涉及当时的交通里程、村落聚邑、自然地理、“黎匪”祸乱、民风民情、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政治军事等内容。不光记载了清末琼州府黎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反映出当时黎族人民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记载了部分汉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反应了当时汉族人民的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清末的黎族历史、海南地方社会和汉黎民族关系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但是笔者在研究该日记时,也发现了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和疑惑,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整部日记的研究,所以亟待厘清绕拌,确定事情真相。笔者选取三个代表性问题,分别是胡传受何人派遣前往琼州考察、衣领港为何港、黎区的田赋银问题。下面笔者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考证和论述。
一、胡传受命于何人
胡传是受何人派遣在日记的正文和附记中没有明确说明,只记为“按先生琼州之行,是客吴大澂幕,所记不仅历程,关系掌故甚多,适之先生举以付刊,可感也”。据《胡适自传》记载,1881年胡传结识吴大澂,一直到1889年胡传一直为吴大澂的幕僚,并且深受吴器重。那么当时(1887年)吴大澂为广东巡抚,所以胡传受吴大澂的命令去琼州调查这一案件也是极有可能的。故,李仲谋教授写道:“吴大澂派胡传去海南岛视察,并报告全岛土著状况,作可能开发的规划。”
但是,另据《胡适自传》所附胡祥木(胡传族弟)在1911年所写《铁花胡公家传》记载:“会张文襄公督两广,方议勘琼州黎峒,以黎峒瘴恶,莫有行者。及闻公至,即请行,乃历儋、崖、雷、万等州。”张文襄公即张之洞,说明胡传当时接受张之洞的请求,前往琼州勘察黎峒。另有《黎族人民斗争史》记载:“胡传……正好到粤,张之洞便委其深入黎境视察虚实,……胡传深入黎地,除为张之洞考察在黎地设立县制问题诸因素外,在府城又受雷琼道军政官员委以的视察黎地布防,清点兵勇人数,了解社会治安,考察民情民意等任务。”此书作者认为胡传接受了张之洞和雷琼道官员的双重命令,进入黎地考察立县、布防等问题。
日记中胡传明言“琼军右营右哨新移驻于和舍。予本奉朱观察札查点该军人数”,说明胡传明确接受到了雷琼道长官朱观察的命令,前往琼州調查琼军情况。同时笔者从《胡传日记》内容出发,统计了胡传所收发电报和信函之对象的情况,有:“二十八日,作函禀朱观察……初十日,拟稿电禀道宪……又拟稿电禀督宪抚宪道宪……拟稿函禀道宪……午刻接朱道宪电报……得朱观察十六日电示……十八日,拟稿电禀道宪……拟电禀道宪……得汪铁舫十九电报,晚又得道署二十日电复。”(观察是清朝对道一级最高长官的尊称,督宪抚宪道宪是清朝对总督、巡抚和道员的通称)胡传共收发10封电报和信函,其中收发于雷琼道道员朱采(朱观察)的电报和信函有9封,收发于广东巡抚吴大澂的电报和信函有1封,收发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电报和信函有1封,并且发给督宪、抚宪的这一封电报是和道宪的电报一同发送的。综上所观,胡传和雷琼道长官朱采联系最为密切,接受了朱采的派遣这一点毋庸置疑。虽然胡传与吴大瀓、张之洞联系最少,但也不能排除胡传接受了吴大瀓、张之洞的派遣。所以笔者认为胡传前往琼州考察黎境,视察布防等情况是受张之洞、吴大澂和朱采三位长官的命令,虽然同向三位长官汇报情况,但是胡传更有侧重性。
二、衣领港为何港
胡传到达崖州之时,邻近三亚港之处还有一港,胡传记载为“衣领港”。在此之前,日记记为,“三亚港在汛东十二里。大船载万余斤者可入,又东五里曰衣领港则轮船亦可入,琼州港门此为最大矣。”查找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的崖州地方志,并没有名为“衣领港”的港口,凭空出现或者消失一个可以停泊轮船的大型港口,是不大可能。
笔者发现,在胡传游历琼州的同一年(1887年)四月初九杨玉书发给张之洞的遗电中称:“请开榆林港埠头……中可容轮船数十艘……其港口较埠头为胜,与香港不相上下,海口水浅,高之十倍。”此人为广西候补道道员,亦受张之洞派遣赴琼州平定“黎乱”,到过崖州,此人的言论,说明榆林港确实是一个大港,并且能够停泊轮船。
在《光绪崖州志》中载有“榆林港在三亚港东,仅隔鹿回头一岭,相距五里……可泊轮船”。此文献和杨玉书的电报都提到了榆林港可停泊轮船,衣领港亦可停泊轮船,而且遍查崖州志,除了榆林港没有其他港口能停泊轮船;不仅如此该文献记载三亚港同榆林港的距离和胡传记载的距离一样,都为五里。所以笔者认为此衣领港即为榆林港。
三、黎区的田赋银问题
胡传在崖州州城从林承先处得知,崖州汉民一石色米折四千文钱,田赋银为一两折一千八百文钱;黎人一石色米折五千五百文钱,田赋银一两折二千五百文钱。即:汉民1石米=4000文钱,1两银=1800文钱;黎人1石米=5500文钱,1两银=2500文钱。从表面上看,汉民与黎人的田赋银相差甚大,似乎黎人比汉民要多缴田赋银。
清代农民缴纳赋税的过程是先把粮食卖掉换成铜钱,然后再把铜钱换成银两,缴纳赋税。笔者作了一个计算,以1石色米为基准,比较1石色米折算的田赋银多少,从而比较谁缴纳的赋税重。汉民的1石色米折银约为2.2两,即≈2.2;黎民的1石色米折银同样为2.2两,即 =2.2。虽然数量多少不同,但折算比率是相同的。这一比较,说明黎民与汉民所缴纳田赋银数额相同,黎人的负担并不比汉民重。 但在《黎族史》中有论述“清代黎人田赋负担颇重。这从清末黎田赋额折钱超过汉民一事中,可以得到说明。据清·胡传《游历琼州黎峒日记》载:光绪年间,‘崖州田赋额银一两折钱一千八百文,民色米一石折钱四千文。黎赋额银一两折钱二千五百文。色米一石折钱五千五百文。’”。作者想要说明黎民的田赋负担比汉民重,从而说明黎民受到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但是作者引用此日记的记载时,没有认真分析,不仅没有说明问题,而且容易对该日记产生误读。同样在《黎族人民斗争史》和《黎族简史》亦都引用日记的此处记载,用于说明清代黎人田赋负担比汉民重,这是不恰当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笔者得出了结论,即胡传前往琼州考察是受张之洞、吴大澂和朱采三位长官的命令;衣领港即为榆林港;黎民与汉民所缴纳田赋银数额相同,黎人的负担并不比汉民重。对《胡传日记》不断地研究对于研究清末的黎族历史、海南地方社会和汉黎民族关系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J].禹贡,1934(1):36.
[2]李仲谋.关于胡适的父亲胡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2):31.
[3]胡适.胡适自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328.
[4]程昭星,邢诒孔.黎族人民斗争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30-131.
[5]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J].禹贡,1934(1):23.
[6]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J].禹贡,1934(1):22-36.
[7]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J].禹贡,1934(1):33.
[8]周伟民,唐玲玲.张之洞经略琼崖史料汇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199.
[9](清)钟元棣,张巂.光绪崖州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05.
[10]吴永章.黎族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362.
[11]程昭星,邢詒孔.黎族人民斗争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17.
[12]黎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黎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6.
作者简介:孟祥帅(1995-),男,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黎族历史与文化。
【关键词】《胡传日记》;黎族;清末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胡传(1841-1895),字铁花,又字守三,号钝夫,安徽绩溪人,民国学者胡适的父亲。《胡传日记》全称《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是胡传1887年(光绪十三年)游历琼州部分汉区和黎区所写的考察日记。记载了在十月二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期间,胡传在海南多地的调查内容。
该日记记载当时琼州汉区和黎区的内容颇多,涉及当时的交通里程、村落聚邑、自然地理、“黎匪”祸乱、民风民情、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和政治军事等内容。不光记载了清末琼州府黎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反映出当时黎族人民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记载了部分汉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反应了当时汉族人民的社会风貌,对于研究清末的黎族历史、海南地方社会和汉黎民族关系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但是笔者在研究该日记时,也发现了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和疑惑,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整部日记的研究,所以亟待厘清绕拌,确定事情真相。笔者选取三个代表性问题,分别是胡传受何人派遣前往琼州考察、衣领港为何港、黎区的田赋银问题。下面笔者分别就三个问题进行考证和论述。
一、胡传受命于何人
胡传是受何人派遣在日记的正文和附记中没有明确说明,只记为“按先生琼州之行,是客吴大澂幕,所记不仅历程,关系掌故甚多,适之先生举以付刊,可感也”。据《胡适自传》记载,1881年胡传结识吴大澂,一直到1889年胡传一直为吴大澂的幕僚,并且深受吴器重。那么当时(1887年)吴大澂为广东巡抚,所以胡传受吴大澂的命令去琼州调查这一案件也是极有可能的。故,李仲谋教授写道:“吴大澂派胡传去海南岛视察,并报告全岛土著状况,作可能开发的规划。”
但是,另据《胡适自传》所附胡祥木(胡传族弟)在1911年所写《铁花胡公家传》记载:“会张文襄公督两广,方议勘琼州黎峒,以黎峒瘴恶,莫有行者。及闻公至,即请行,乃历儋、崖、雷、万等州。”张文襄公即张之洞,说明胡传当时接受张之洞的请求,前往琼州勘察黎峒。另有《黎族人民斗争史》记载:“胡传……正好到粤,张之洞便委其深入黎境视察虚实,……胡传深入黎地,除为张之洞考察在黎地设立县制问题诸因素外,在府城又受雷琼道军政官员委以的视察黎地布防,清点兵勇人数,了解社会治安,考察民情民意等任务。”此书作者认为胡传接受了张之洞和雷琼道官员的双重命令,进入黎地考察立县、布防等问题。
日记中胡传明言“琼军右营右哨新移驻于和舍。予本奉朱观察札查点该军人数”,说明胡传明确接受到了雷琼道长官朱观察的命令,前往琼州調查琼军情况。同时笔者从《胡传日记》内容出发,统计了胡传所收发电报和信函之对象的情况,有:“二十八日,作函禀朱观察……初十日,拟稿电禀道宪……又拟稿电禀督宪抚宪道宪……拟稿函禀道宪……午刻接朱道宪电报……得朱观察十六日电示……十八日,拟稿电禀道宪……拟电禀道宪……得汪铁舫十九电报,晚又得道署二十日电复。”(观察是清朝对道一级最高长官的尊称,督宪抚宪道宪是清朝对总督、巡抚和道员的通称)胡传共收发10封电报和信函,其中收发于雷琼道道员朱采(朱观察)的电报和信函有9封,收发于广东巡抚吴大澂的电报和信函有1封,收发于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电报和信函有1封,并且发给督宪、抚宪的这一封电报是和道宪的电报一同发送的。综上所观,胡传和雷琼道长官朱采联系最为密切,接受了朱采的派遣这一点毋庸置疑。虽然胡传与吴大瀓、张之洞联系最少,但也不能排除胡传接受了吴大瀓、张之洞的派遣。所以笔者认为胡传前往琼州考察黎境,视察布防等情况是受张之洞、吴大澂和朱采三位长官的命令,虽然同向三位长官汇报情况,但是胡传更有侧重性。
二、衣领港为何港
胡传到达崖州之时,邻近三亚港之处还有一港,胡传记载为“衣领港”。在此之前,日记记为,“三亚港在汛东十二里。大船载万余斤者可入,又东五里曰衣领港则轮船亦可入,琼州港门此为最大矣。”查找明清时期及民国时期的崖州地方志,并没有名为“衣领港”的港口,凭空出现或者消失一个可以停泊轮船的大型港口,是不大可能。
笔者发现,在胡传游历琼州的同一年(1887年)四月初九杨玉书发给张之洞的遗电中称:“请开榆林港埠头……中可容轮船数十艘……其港口较埠头为胜,与香港不相上下,海口水浅,高之十倍。”此人为广西候补道道员,亦受张之洞派遣赴琼州平定“黎乱”,到过崖州,此人的言论,说明榆林港确实是一个大港,并且能够停泊轮船。
在《光绪崖州志》中载有“榆林港在三亚港东,仅隔鹿回头一岭,相距五里……可泊轮船”。此文献和杨玉书的电报都提到了榆林港可停泊轮船,衣领港亦可停泊轮船,而且遍查崖州志,除了榆林港没有其他港口能停泊轮船;不仅如此该文献记载三亚港同榆林港的距离和胡传记载的距离一样,都为五里。所以笔者认为此衣领港即为榆林港。
三、黎区的田赋银问题
胡传在崖州州城从林承先处得知,崖州汉民一石色米折四千文钱,田赋银为一两折一千八百文钱;黎人一石色米折五千五百文钱,田赋银一两折二千五百文钱。即:汉民1石米=4000文钱,1两银=1800文钱;黎人1石米=5500文钱,1两银=2500文钱。从表面上看,汉民与黎人的田赋银相差甚大,似乎黎人比汉民要多缴田赋银。
清代农民缴纳赋税的过程是先把粮食卖掉换成铜钱,然后再把铜钱换成银两,缴纳赋税。笔者作了一个计算,以1石色米为基准,比较1石色米折算的田赋银多少,从而比较谁缴纳的赋税重。汉民的1石色米折银约为2.2两,即≈2.2;黎民的1石色米折银同样为2.2两,即 =2.2。虽然数量多少不同,但折算比率是相同的。这一比较,说明黎民与汉民所缴纳田赋银数额相同,黎人的负担并不比汉民重。 但在《黎族史》中有论述“清代黎人田赋负担颇重。这从清末黎田赋额折钱超过汉民一事中,可以得到说明。据清·胡传《游历琼州黎峒日记》载:光绪年间,‘崖州田赋额银一两折钱一千八百文,民色米一石折钱四千文。黎赋额银一两折钱二千五百文。色米一石折钱五千五百文。’”。作者想要说明黎民的田赋负担比汉民重,从而说明黎民受到清政府的压迫和剥削,但是作者引用此日记的记载时,没有认真分析,不仅没有说明问题,而且容易对该日记产生误读。同样在《黎族人民斗争史》和《黎族简史》亦都引用日记的此处记载,用于说明清代黎人田赋负担比汉民重,这是不恰当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笔者得出了结论,即胡传前往琼州考察是受张之洞、吴大澂和朱采三位长官的命令;衣领港即为榆林港;黎民与汉民所缴纳田赋银数额相同,黎人的负担并不比汉民重。对《胡传日记》不断地研究对于研究清末的黎族历史、海南地方社会和汉黎民族关系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J].禹贡,1934(1):36.
[2]李仲谋.关于胡适的父亲胡传[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2):31.
[3]胡适.胡适自传[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3:328.
[4]程昭星,邢诒孔.黎族人民斗争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30-131.
[5]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J].禹贡,1934(1):23.
[6]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J].禹贡,1934(1):22-36.
[7]胡传.游历琼州黎峒行程日记[J].禹贡,1934(1):33.
[8]周伟民,唐玲玲.张之洞经略琼崖史料汇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199.
[9](清)钟元棣,张巂.光绪崖州志[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305.
[10]吴永章.黎族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362.
[11]程昭星,邢詒孔.黎族人民斗争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117.
[12]黎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黎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16.
作者简介:孟祥帅(1995-),男,海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黎族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