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 :新学术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972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工程施工要按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坚持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从过去单纯的施工管理转变为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从过去单纯考虑工程效益转变为寻求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确处理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互协调和良性循环。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社会效益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工程,不仅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水利水电工程与生态环境
  (一)水利水电工程是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为目标的除害兴利的综合性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兴建过程中难免对区域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工程理念,坚持可持续科学的发展观,严格遵守自然经济规律,采取行政、法律、科技、经济等手段,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切实加强工程施工期间的环境管理。
  (二)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因此,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的全过程,保证工程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维护河流健康,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题目,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沉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腐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进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影响的性质有利也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而各不相同,有时范围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而有些是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或减小的。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造成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了原来的气候。同时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原因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施工对土地利用、文物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工程施工期间,除工程本身占用一定的土地外,在施工中乱堆弃碴、乱修临时设施,将造成土地浪费,开挖取土或堆弃不处理,对山坡及表土搅动较大,使周围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河道。而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机械碾压、施工人员践踏等又会带来青苗损失等。同时,工程建设施工对地形地貌、文物景观和生态系统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治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治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治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具体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三、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因素分析
  (一)因水库沉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或者是因为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等都会产生一些社会话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沉没损失,对库区内只在高水位时才被沉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二)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会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严重影响。此外,河流情势变化会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伏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三)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四周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带来污染和威胁。
  (四)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五)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情况,从而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六)水库沉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四、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对策
  (一)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四周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猜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题目,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公道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公道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天气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猜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猜测,并猜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二)把生态环境保护融进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进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同时应该对附近居民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看是否对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影响或进行赔偿。
  (三)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并且合理地进行生态旅游线路的规划,促进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丰富其他人们的旅游生活。所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五、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的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应该是水利工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其他文献
摘 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意识在实质上也是一种做人意识。把党员意识教育与做人教育有机统一起来,把党性教育和人性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增强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做人教育;党员意识;先进性;全面发展  一、学会做人是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所在  学会做人是青年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也是他们关注和思索的热点问题。其实,学校教育又何尝对此不予
期刊
摘 要: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既有水泥混凝土施工特点,也存在路面工程的普遍特性,在施工过程中应首先从原材料开始控制,充分重视人为因素的影响,规范各个工序的操作行为,并有针对性地对主要指标(如平整度、强度)加强控制,从而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本文从材料、施工机械、施工工艺等方面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中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提出了施工质量保证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关键词: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
期刊
摘 要:政党的先进性是同党在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相联系的,它总是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一直到今天,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建设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时代特征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先进性特征,即要求我们能够把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目前劳动争议处理体系中,劳动仲裁是作为诉讼的强制前置程序,但本应作为分流人民法院办案压力的劳动仲裁却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硬伤,如劳动仲裁机构定位不清,劳动仲裁行为性质不明,仲裁裁决的效力仅限于执行力导致当事人不重仲裁而重诉讼,究其原因则在于仲裁裁决的准司法性质在行政机关的干预下得不到强化。笔者认为根本解决之道在于将民事诉讼中的既判力制度引入到劳动仲裁裁决中。  关键词 :劳动仲裁;裁决;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必要执行政策之一,是一项系统建设工程。三农政策始终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进程道路中首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我县新农村建设以及土地流转管理,规范我县农村土地管理工作。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计。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管理;问题; 解决方式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强加强土地管理十分必要,这不仅
期刊
标准经费作为部队建设的主要财力,管好用好标准经费,对部队完成以作战训练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强化标准经费供应管理进行了探讨。  一、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  (一)积极推行经费标准化管理  突出重点搞好保障,在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标准经费保障要坚持优先保障重点方向、重点部队、重点装备,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建设的刀刃上。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标准经费的管理方式和
期刊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不断出现并迅速成为传播媒介的新宠。相比较传统媒体,新媒体在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如果使用得当,新媒体同样可以在科技展览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展览  一.新媒体及其传播特征分析  1.新媒体的概念  随着新媒体在社会中不断出现,人们对新媒体的研究和认识也逐步深入,当前,关于新媒体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
期刊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克服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建筑企业和建筑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原因;措施  桥梁垮塌、楼房沉陷等劣质工程虽为数极少,但影响极坏。施工单位如何维护自身的形象和荣誉,确保优质工程十分重要。结合多年来的施工,笔者就施工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采取的措施作了归纳,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期刊
摘 要:本文对2007年发生的网络事件进行内容分析,认为网络事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伦理道德、公民素质的关注,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二是对社会和媒体的监督;三是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并指出网络事件主题中的四个悖论:理性与非理性;维权与侵权;民间与官方;自由言论与炒作。  关键词:网络;网络事件;主题     所谓网络事件,通常指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某一社会事件或现象在网络上传播,以引起广
期刊
摘 要:辛笛是“九叶”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给现代诗歌留下了不少能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风景》一诗是辛笛的代表作,全诗对“病态”的风景进行了深刻的观察与审视,采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把在铁路上进行的列车和风雨飘摇的祖国命运联系起来进行了整体观照,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惨痛现实一种深深忧虑之情。它通过平淡的描述和意象的烘托,在作品形象和读者想象之间造成了审美空间地带,使读者以强烈的参与意义进入到作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