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校厕所的墙壁是原始的水泥墙,灰褐色,学生常用粉笔在上面乱写乱画,恰巧男厕所是我们班男生的卫生责任区,所以,我常常带领学生们很费劲地去擦掉那些厕所涂鸦。一开始觉得,尽管学生乱写乱画是不良习惯,而且有碍观瞻,很不文明,但有些文字多多少少却道出了学生的心声,如“老师布置作业太多,真狠。”“某某,我爱死你了”等等。从这些涂鸦中不但可以窥见学生的内心世界,死堵不如活疏,让学生在上面发泄一下倒也无大妨碍。
有一次打扫厕所,我在墙面上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上学有三大害处: 1、毁眼2、伤脑筋 3、花钱。字写得较为规矩工整,仔细一想,觉得其内容也不错,反映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看看周围的同学,发现他们都在用欣赏的眼光在看它,见我看他们,学生们都笑了。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觉得写得怎么样?”我不置可否,只是说:“不是地方”。就让学生擦掉了它。
后来,这则厕所涂鸦一直搁在我心里放不下,它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我心口上。有一次我忽然心血来潮,心想,既然学生对这则厕所涂鸦这么感兴趣,何不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一下呢?一方面分析一下它反映的问题,一方面教育学生不可乱涂乱写。于是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就将全部内容原封不动写到了黑板上。我还没写完,班里的男生就纷纷大声地向周围的女生讲其来历和背景,气氛活跃极了。
写完后,我说:“大家先讨论一下,在墙面上乱写乱画对不对?”
大家异口同声:“不对!”
“那么,想写的时候,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写在文章里!”“写在作文、周记里!”
“为什么作文周记中见不到这样的内容呢?”
学生又是异口同声:“不敢!”
我说:“其实,老师以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听到的能够是真话,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可大家的文章里有很多是假话,为什么很多同学不敢讲真话?有老师的原因,也有你们自己的原因。我希望以后在作文、周记里大家都讲真话!即使讲错了,老师也决不怪罪。再说,墙面涂鸦是小孩子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成熟行为,而且有碍环境卫生。咱们是中学生,这种不文明是不是应该改掉呢?”
班里是一片善意的笑声。接下来,我让学生从背景、结构、语言、内容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这则厕所涂鸦。没有想到,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这段话实际上批判了应试教育。有的说是题海战术让学生变得厌恶学习……课堂成了声讨应试教育的战场。有位同学说:“大家讲的是大背景,我来说一说小背景。这则厕所涂鸦写得质朴、简洁,也有其小背景,他肯定用的是老师用剩的粉笔头,只能写几个字,所以写得很简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不敢写长,怕被爱打小报告的同学碰见,告老师罚他洗墙。(我过去规定,凡发现在男厕所乱写乱画者,罚他将墙壁冲洗一遍。)”有的说:“厕所里很臭,他急着写完出去。”
同学们很自然地由背景转向语言分析,而且联想与想象能力竟这么强,每一种分析又都很符合客观实际,这是我所根本没有想到的。
“这段话结构一目了然,井然有序。”
“这段话中毁眼、伤脑筋、花钱几个字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
“写这段话的同学很爱学习,因为他的眼睛可能近视了,他很勤奋,肯钻研,常常因为难题让他感到很伤脑筋,所以他写了毁眼、伤脑筋。”
“这位同学不写“浪费钱”,而写“花钱”,说明他知道珍惜父母的向汗钱。浪费钱指的是不该花而花的钱,花钱指的是应该花的钱,比如买各种学习资料。”
……
通过对这短短十几个字的分析、讨论,一个刻苦勤奋、懂事明理却又喜欢乱写乱画,被应试教育压迫得有点变形的少年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同时,同学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从这堂厕所涂鸦评析课中得到了锻炼。下课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有的同学问我:“老师,语文课还能这么上呀?”我反问说:“怎么不能这么上?你们平时学习课文时为什么那么死气沉沉?这堂课怎么这么活跃呀?”,“这堂课很有趣,而且就在我们身边。课文很枯燥没意思。”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同学的话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习惯中的常态语文课,是不是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呢?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应该生活化一些。
首先,语文教材要生活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气息……适合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材编写和所选文章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七年级下册中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晦涩的词语、远离现实的背景,别说学生,很多老师也感到索然无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课程内容与教材是两码事,教材选文远远不是课程内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可以弥补一下教材选文远离学生生活这一缺憾。但是,就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看,在今天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材仍然是相当重要的语文课程内容。
所以,语文课程生活化首先要做的是语文教材生活化。
其次,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过去重视“学教材”,现在应该强调“用教材学”,而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怎样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我觉得语文课堂是否也应该生活化呢?过去我们上课,“起立—敬礼—坐下!”一本正经,老师道貌岸然,学生正襟危坐,“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八课。”老师一声令下,即使很生活化的文章也被严肃的气氛弄得紧张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讨论式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拉家常式的讨论,自由发言,无拘无束,不追求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那么,我们是否敢于恢复孔子当年在杏坛中的原生态讨论式教学形式呢?
这节课还告诉我们,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课程资源就有多么宽广。生活中的一切均可进入语文课程,都可作为语文课程内容进入语文课堂。语文课程资源是极其广泛的,应该进一步开发利用。
总之,通过对这节“厕所涂鸦课”的反思,我认为,语文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课程内容也应该有多么广阔。
语文课程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变学习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脱节的现状,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座坚实的基石和桥梁。
有一次打扫厕所,我在墙面上发现了这样一段文字:上学有三大害处: 1、毁眼2、伤脑筋 3、花钱。字写得较为规矩工整,仔细一想,觉得其内容也不错,反映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看看周围的同学,发现他们都在用欣赏的眼光在看它,见我看他们,学生们都笑了。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觉得写得怎么样?”我不置可否,只是说:“不是地方”。就让学生擦掉了它。
后来,这则厕所涂鸦一直搁在我心里放不下,它像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我心口上。有一次我忽然心血来潮,心想,既然学生对这则厕所涂鸦这么感兴趣,何不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一下呢?一方面分析一下它反映的问题,一方面教育学生不可乱涂乱写。于是有一次上语文课,我就将全部内容原封不动写到了黑板上。我还没写完,班里的男生就纷纷大声地向周围的女生讲其来历和背景,气氛活跃极了。
写完后,我说:“大家先讨论一下,在墙面上乱写乱画对不对?”
大家异口同声:“不对!”
“那么,想写的时候,应该写在什么地方?”
“写在文章里!”“写在作文、周记里!”
“为什么作文周记中见不到这样的内容呢?”
学生又是异口同声:“不敢!”
我说:“其实,老师以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听到的能够是真话,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可大家的文章里有很多是假话,为什么很多同学不敢讲真话?有老师的原因,也有你们自己的原因。我希望以后在作文、周记里大家都讲真话!即使讲错了,老师也决不怪罪。再说,墙面涂鸦是小孩子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成熟行为,而且有碍环境卫生。咱们是中学生,这种不文明是不是应该改掉呢?”
班里是一片善意的笑声。接下来,我让学生从背景、结构、语言、内容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这则厕所涂鸦。没有想到,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这段话实际上批判了应试教育。有的说是题海战术让学生变得厌恶学习……课堂成了声讨应试教育的战场。有位同学说:“大家讲的是大背景,我来说一说小背景。这则厕所涂鸦写得质朴、简洁,也有其小背景,他肯定用的是老师用剩的粉笔头,只能写几个字,所以写得很简洁。”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他不敢写长,怕被爱打小报告的同学碰见,告老师罚他洗墙。(我过去规定,凡发现在男厕所乱写乱画者,罚他将墙壁冲洗一遍。)”有的说:“厕所里很臭,他急着写完出去。”
同学们很自然地由背景转向语言分析,而且联想与想象能力竟这么强,每一种分析又都很符合客观实际,这是我所根本没有想到的。
“这段话结构一目了然,井然有序。”
“这段话中毁眼、伤脑筋、花钱几个字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
“写这段话的同学很爱学习,因为他的眼睛可能近视了,他很勤奋,肯钻研,常常因为难题让他感到很伤脑筋,所以他写了毁眼、伤脑筋。”
“这位同学不写“浪费钱”,而写“花钱”,说明他知道珍惜父母的向汗钱。浪费钱指的是不该花而花的钱,花钱指的是应该花的钱,比如买各种学习资料。”
……
通过对这短短十几个字的分析、讨论,一个刻苦勤奋、懂事明理却又喜欢乱写乱画,被应试教育压迫得有点变形的少年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同学们的面前。同时,同学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从这堂厕所涂鸦评析课中得到了锻炼。下课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有的同学问我:“老师,语文课还能这么上呀?”我反问说:“怎么不能这么上?你们平时学习课文时为什么那么死气沉沉?这堂课怎么这么活跃呀?”,“这堂课很有趣,而且就在我们身边。课文很枯燥没意思。”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一同学的话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习惯中的常态语文课,是不是有些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呢?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应该生活化一些。
首先,语文教材要生活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教材编写的九条建议中明确提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气息……适合学生学习。”也就是说,教材编写和所选文章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如七年级下册中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晦涩的词语、远离现实的背景,别说学生,很多老师也感到索然无味,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课程内容与教材是两码事,教材选文远远不是课程内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可以弥补一下教材选文远离学生生活这一缺憾。但是,就许多地方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学实际看,在今天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教材仍然是相当重要的语文课程内容。
所以,语文课程生活化首先要做的是语文教材生活化。
其次,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过去重视“学教材”,现在应该强调“用教材学”,而且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怎样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我觉得语文课堂是否也应该生活化呢?过去我们上课,“起立—敬礼—坐下!”一本正经,老师道貌岸然,学生正襟危坐,“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八课。”老师一声令下,即使很生活化的文章也被严肃的气氛弄得紧张起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讨论式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讨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拉家常式的讨论,自由发言,无拘无束,不追求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能力发展。那么,我们是否敢于恢复孔子当年在杏坛中的原生态讨论式教学形式呢?
这节课还告诉我们,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课程资源就有多么宽广。生活中的一切均可进入语文课程,都可作为语文课程内容进入语文课堂。语文课程资源是极其广泛的,应该进一步开发利用。
总之,通过对这节“厕所涂鸦课”的反思,我认为,语文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课程内容也应该有多么广阔。
语文课程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反映学生的生活经验,改变学习内容与生活内容相脱节的现状,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座坚实的基石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