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纵观当代中国电影,张艺谋无疑是当下电影界的一面旗帜。现今热映的张艺谋最新作品《山楂树之恋》又以“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引发了许多评论和争议。1999年张艺谋创作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与《山楂树之恋》同为描写知青时代爱情的作品,我们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影片的叙述方法、声画语言和风格特点,可以探求不同时代人们对爱情不同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 《山楂树之恋》 爱情故事
一、叙述方法的对比
《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唯美、深情、感人的爱情故事。影片以时空交叉的叙述方法,使得现实与回忆相互交错,现实用黑白画面表现,回忆用彩色画面表现,意在说明现在的冰冷现实与过去的美好回忆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同时用儿子的画外音做依托,讲述了母亲招娣和父亲——一位乡村小学支教教师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对青花瓷碗的一次又一次特写也使它成为贯穿爱情发展的一个线索。从最开始“我母亲”给“我父亲”送公饭,到父亲去母亲家里吃派饭,再到“我母亲”抱着盛满饺子的青花瓷碗追赶载着“我父亲”远去的马车,后来青花瓷碗被摔坏,也暗示着“我母亲”以后等不到意中人的心碎和断肠,青花瓷碗见证了“我父亲”和“我母亲”的传奇爱情,而且青花瓷代表的中国文化意味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反思和回味。
《山楂树之恋》从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方法。其叙述的线索也被山楂树的意象所代替。影片的画面从一棵被称“英雄树”的山楂树开始,带队老师介绍说这棵树由于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到革命烈士鲜血的浇灌而开红花,女主人公静秋便对这棵山楂树产生了好奇,很想看到开花时的山楂树。男主人公建新追求女主人公静秋是伴随着静秋写作有关山楂树的教材开始的。当静秋到医院看望建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度过的那晚,绘有山楂树形象的脸盆见证了两个人的心心相印。后来由于魏红怀孕被抛弃,导致静秋误会建新,从山楂树脸盆的被涂抹丢置到重新被洗干净珍藏,既表现了误会的解除,又表现了主人公鲜明的心理变化。因此,山楂树见证了两个人相见、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然而,我以为影片《山楂树之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把影片紧密相连的故事截成几个片段来表现。虽然这种写实性的剪辑手法无可厚非,但是这几个片段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缺乏代表性,因而无法充分反映这段感情的发展与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影片节奏较快,跳跃过大,仅仅依靠一两句字幕来衔接前后的做法看起来苍白无力,较原著小说逊色不少。
二、声画语言的对比
在声画表现方面,《我的父亲母亲》延续了张艺谋对画面色彩的独特追求,出现了许多唯美的场景和画面,颇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我母亲”从静到动再到奔跑的场景;父亲第一次到母亲家里吃轮饭,母亲扶着门框站在门口微笑着迎接父亲的画面;为了接近父亲,母亲每天都在原野上偷看父亲送学生回家,画面上绿色的原野,成群的牛羊,金黄的麦田使人心生向往;后来父亲被打成右派,被强制回到城里,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自己为他做的饺子,带着盛满饺子的青花瓷碗奔跑着追赶载着父亲的马车;落日余晖下,母亲在旷野中奔跑,在树林里穿梭,似乎追寻着爱情的自由。总之,影片中许多表现爱情的场景都好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唯美画卷,表达出一种唯美的、浪漫的气息,给人一种心理上和视觉上的艺术美感。
声音方面,《我的父亲母亲》运用了画外音的手法和唯美的背景音乐。电影开头儿子开始叙述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时,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音乐也开始响起,起到了辅助时空转换的作用。后来校舍盖好,母亲第一次跑着去听父亲讲课,父亲的声音深深打动了母亲,一种平静悠长音乐响起,加上钢琴的叮咚声,隐喻着“我母亲”的心弦在随着父亲的读书声起伏跳跃。后来“我父亲”因为右派的原因被强行送回县城,母亲在腊月初八的雪地里等待父亲归来,一种平静的音乐伴随着母亲焦急期盼的眼神,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父亲知道母亲的情况以后,赶回村里看她,第二天一大早,母亲飞奔去学校找父亲,唢呐随之响起,表现出母亲再次见到父亲的狂喜心情。还有影片回到现实,父亲曾经教过的许多学生冒着风雪抬着躺在棺材里的父亲回家,一种饱含情感的音乐让许多人为之流泪。
《山楂树之恋》虽然与《我的父亲母亲》一样,都表现了政治压迫下的纯真的爱情故事,但是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却是不同。《山楂树之恋》的主场景从农村转到了城市,虽然对文革的场景有所表现,但只限于普通人物的生活方面。影片的画面变得朴素平实,没有了张艺谋先前那种对影像造型的刻意追求,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例如,静秋回学校排练舞蹈后回到村里,老三到车站接静秋,两个人走过小河的画面。月夜下,静秋抓着老三递过来的树枝,两个人一前一后踩着石头过河,河中的倒影充分显示出两个人的纯真感情。
《山楂树之恋》的背景音乐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山楂树》这首前苏联的古典音乐干净、单纯、自然,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旋律。片中使用这样一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都耳熟能详的背景音乐或插曲,就很自然的会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深深回忆。静秋和老三隔河相抱场景下的音乐则婉转凄美,平静悠远,好似《梁山伯与祝英台》里诀别的旋律,让人心往神醉,久久依恋。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以诗意抒情的画面语言,在平静悠长的主题音乐衬托下,创造出中国式的浪漫爱情故事,像一首回味悠长的散文诗,被誉为“世纪末的爱情绝唱”[1]。《山楂树之恋》用朴实的画面场景,清新的色彩构图,舒缓的背景音乐叙述了一段真挚纯净爱情故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2] 。两部影片分别给人以“唯美”和“纯净”的不同感受。
三、风格的对比
基于以上对两部电影声画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我的父亲母亲》虽然诞生于1999年,但总体上还是体现出张艺谋导演对影像造型的追求。影片没有交代太多的政治背景,也没有用画面表现当时的政治运动,导演把画面主体设在乡村,并且刻意淡化了时代背景,而突出唯美浪漫的爱情主题,总体上呈现一种追求诗意的风格。影片用诗意、浪漫和抒情的手法去表现一个特殊时代的爱情故事,以优美、绚烂的影像画面和隽永、幽远的意境拓宽了中国电影的表现风格。影片中那种唯美的,浪漫的视觉表现让人感受到贯穿全片的诗情画意。
十一年以后的《山楂树之恋》一改浪漫唯美的画面与格调,强调现实性和朴实性,力图用自然与平实的表现手法,回归写实之风。影片中对每一个场景的表现都力图还原现实,包括对文革后期人们生活场景以及各种生产劳动的还原,无不透出张艺谋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把握,而张艺谋对影像的夸张尤其是对红色表现的放弃也说明其追求写实风格的功力。总体来说,影片中色彩和构图的运用十分自然,丝毫没有夸张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真实纯净的写实风格。
四、从唯美到纯净的审美诉求
每一个时代都会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专属作品,电影也是这样。通过对比两部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导演风格追求的转变,但是这背后却透射出导演对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诉求的满足。
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尤其是个体经济的极大发展,个人价值被极度的标榜。人们往往用更多的时间去追逐物质的积累,人们的爱情在物质的夹缝中进行,两个相爱的人能走到一起便显得十分艰辛,人们向往有着浪漫唯美情愫的爱情。而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网络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虚幻的网络世界和复杂的现实世界使人们渴望找回那份久违的纯真,渴望纯净的爱情。总体说来,九十年代末,生活在对物欲追求的辛劳中,人们呼唤“美”,希望得到唯美浪漫的爱情;而现在,生活在复杂虚假的社会中,人们则更加呼唤“纯”,渴望得到纯净真实的爱情。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正好符合了时代的审美诉求,这些表现在电影爱情片中,便呈现出从唯美诗意到写实的转变。
总之,电影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不同的年代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中国新世纪快速发展变化的十年里,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迅速变化着。爱情,这个古老的话题,在不同时代的电影中肯定会有不同的展现,这些思想的不同也就导致了电影中叙述结构、表现形式和风格的不同。具體表现在张艺谋的这两部电影中,我们可以说,诗意风格下的浪漫爱情已经退出主流,而偏重写实风格的纯爱成为人们对当下爱情追求的渴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我的父亲母亲[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73750.htm
[2]百度百科.山楂树之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30248.htm
[3]曾杏妮.关于《我的父亲母亲》爱情描写的现代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07-109.
[4]陈明阳,于戈文.浅析《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音乐[J].电影文学,2010(11):154-155.
[5] 张颐武. 《山楂树之恋》:在当下凸显“情”之价值[EB/OL]. 2010-09-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0l17e.html
作者简介
王超(1987-),男,河北保定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编导。
石晓雯,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关键词] 张艺谋 《我的父亲母亲》 《山楂树之恋》 爱情故事
一、叙述方法的对比
《我的父亲母亲》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唯美、深情、感人的爱情故事。影片以时空交叉的叙述方法,使得现实与回忆相互交错,现实用黑白画面表现,回忆用彩色画面表现,意在说明现在的冰冷现实与过去的美好回忆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同时用儿子的画外音做依托,讲述了母亲招娣和父亲——一位乡村小学支教教师的爱情故事。
影片中对青花瓷碗的一次又一次特写也使它成为贯穿爱情发展的一个线索。从最开始“我母亲”给“我父亲”送公饭,到父亲去母亲家里吃派饭,再到“我母亲”抱着盛满饺子的青花瓷碗追赶载着“我父亲”远去的马车,后来青花瓷碗被摔坏,也暗示着“我母亲”以后等不到意中人的心碎和断肠,青花瓷碗见证了“我父亲”和“我母亲”的传奇爱情,而且青花瓷代表的中国文化意味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反思和回味。
《山楂树之恋》从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总体采用顺叙的叙述方法。其叙述的线索也被山楂树的意象所代替。影片的画面从一棵被称“英雄树”的山楂树开始,带队老师介绍说这棵树由于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到革命烈士鲜血的浇灌而开红花,女主人公静秋便对这棵山楂树产生了好奇,很想看到开花时的山楂树。男主人公建新追求女主人公静秋是伴随着静秋写作有关山楂树的教材开始的。当静秋到医院看望建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度过的那晚,绘有山楂树形象的脸盆见证了两个人的心心相印。后来由于魏红怀孕被抛弃,导致静秋误会建新,从山楂树脸盆的被涂抹丢置到重新被洗干净珍藏,既表现了误会的解除,又表现了主人公鲜明的心理变化。因此,山楂树见证了两个人相见、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然而,我以为影片《山楂树之恋》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把影片紧密相连的故事截成几个片段来表现。虽然这种写实性的剪辑手法无可厚非,但是这几个片段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缺乏代表性,因而无法充分反映这段感情的发展与起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影片节奏较快,跳跃过大,仅仅依靠一两句字幕来衔接前后的做法看起来苍白无力,较原著小说逊色不少。
二、声画语言的对比
在声画表现方面,《我的父亲母亲》延续了张艺谋对画面色彩的独特追求,出现了许多唯美的场景和画面,颇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我母亲”从静到动再到奔跑的场景;父亲第一次到母亲家里吃轮饭,母亲扶着门框站在门口微笑着迎接父亲的画面;为了接近父亲,母亲每天都在原野上偷看父亲送学生回家,画面上绿色的原野,成群的牛羊,金黄的麦田使人心生向往;后来父亲被打成右派,被强制回到城里,母亲为了让父亲吃上自己为他做的饺子,带着盛满饺子的青花瓷碗奔跑着追赶载着父亲的马车;落日余晖下,母亲在旷野中奔跑,在树林里穿梭,似乎追寻着爱情的自由。总之,影片中许多表现爱情的场景都好像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唯美画卷,表达出一种唯美的、浪漫的气息,给人一种心理上和视觉上的艺术美感。
声音方面,《我的父亲母亲》运用了画外音的手法和唯美的背景音乐。电影开头儿子开始叙述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时,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音乐也开始响起,起到了辅助时空转换的作用。后来校舍盖好,母亲第一次跑着去听父亲讲课,父亲的声音深深打动了母亲,一种平静悠长音乐响起,加上钢琴的叮咚声,隐喻着“我母亲”的心弦在随着父亲的读书声起伏跳跃。后来“我父亲”因为右派的原因被强行送回县城,母亲在腊月初八的雪地里等待父亲归来,一种平静的音乐伴随着母亲焦急期盼的眼神,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父亲知道母亲的情况以后,赶回村里看她,第二天一大早,母亲飞奔去学校找父亲,唢呐随之响起,表现出母亲再次见到父亲的狂喜心情。还有影片回到现实,父亲曾经教过的许多学生冒着风雪抬着躺在棺材里的父亲回家,一种饱含情感的音乐让许多人为之流泪。
《山楂树之恋》虽然与《我的父亲母亲》一样,都表现了政治压迫下的纯真的爱情故事,但是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却是不同。《山楂树之恋》的主场景从农村转到了城市,虽然对文革的场景有所表现,但只限于普通人物的生活方面。影片的画面变得朴素平实,没有了张艺谋先前那种对影像造型的刻意追求,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例如,静秋回学校排练舞蹈后回到村里,老三到车站接静秋,两个人走过小河的画面。月夜下,静秋抓着老三递过来的树枝,两个人一前一后踩着石头过河,河中的倒影充分显示出两个人的纯真感情。
《山楂树之恋》的背景音乐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山楂树》这首前苏联的古典音乐干净、单纯、自然,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旋律。片中使用这样一首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们都耳熟能详的背景音乐或插曲,就很自然的会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深深回忆。静秋和老三隔河相抱场景下的音乐则婉转凄美,平静悠远,好似《梁山伯与祝英台》里诀别的旋律,让人心往神醉,久久依恋。
总之,《我的父亲母亲》以诗意抒情的画面语言,在平静悠长的主题音乐衬托下,创造出中国式的浪漫爱情故事,像一首回味悠长的散文诗,被誉为“世纪末的爱情绝唱”[1]。《山楂树之恋》用朴实的画面场景,清新的色彩构图,舒缓的背景音乐叙述了一段真挚纯净爱情故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2] 。两部影片分别给人以“唯美”和“纯净”的不同感受。
三、风格的对比
基于以上对两部电影声画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我的父亲母亲》虽然诞生于1999年,但总体上还是体现出张艺谋导演对影像造型的追求。影片没有交代太多的政治背景,也没有用画面表现当时的政治运动,导演把画面主体设在乡村,并且刻意淡化了时代背景,而突出唯美浪漫的爱情主题,总体上呈现一种追求诗意的风格。影片用诗意、浪漫和抒情的手法去表现一个特殊时代的爱情故事,以优美、绚烂的影像画面和隽永、幽远的意境拓宽了中国电影的表现风格。影片中那种唯美的,浪漫的视觉表现让人感受到贯穿全片的诗情画意。
十一年以后的《山楂树之恋》一改浪漫唯美的画面与格调,强调现实性和朴实性,力图用自然与平实的表现手法,回归写实之风。影片中对每一个场景的表现都力图还原现实,包括对文革后期人们生活场景以及各种生产劳动的还原,无不透出张艺谋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把握,而张艺谋对影像的夸张尤其是对红色表现的放弃也说明其追求写实风格的功力。总体来说,影片中色彩和构图的运用十分自然,丝毫没有夸张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真实纯净的写实风格。
四、从唯美到纯净的审美诉求
每一个时代都会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专属作品,电影也是这样。通过对比两部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导演风格追求的转变,但是这背后却透射出导演对不同时代观众的审美诉求的满足。
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尤其是个体经济的极大发展,个人价值被极度的标榜。人们往往用更多的时间去追逐物质的积累,人们的爱情在物质的夹缝中进行,两个相爱的人能走到一起便显得十分艰辛,人们向往有着浪漫唯美情愫的爱情。而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网络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虚幻的网络世界和复杂的现实世界使人们渴望找回那份久违的纯真,渴望纯净的爱情。总体说来,九十年代末,生活在对物欲追求的辛劳中,人们呼唤“美”,希望得到唯美浪漫的爱情;而现在,生活在复杂虚假的社会中,人们则更加呼唤“纯”,渴望得到纯净真实的爱情。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正好符合了时代的审美诉求,这些表现在电影爱情片中,便呈现出从唯美诗意到写实的转变。
总之,电影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时代的一面镜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在不同的年代会有所不同,尤其是在中国新世纪快速发展变化的十年里,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迅速变化着。爱情,这个古老的话题,在不同时代的电影中肯定会有不同的展现,这些思想的不同也就导致了电影中叙述结构、表现形式和风格的不同。具體表现在张艺谋的这两部电影中,我们可以说,诗意风格下的浪漫爱情已经退出主流,而偏重写实风格的纯爱成为人们对当下爱情追求的渴望。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我的父亲母亲[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73750.htm
[2]百度百科.山楂树之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130248.htm
[3]曾杏妮.关于《我的父亲母亲》爱情描写的现代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07-109.
[4]陈明阳,于戈文.浅析《我的父亲母亲》的主题音乐[J].电影文学,2010(11):154-155.
[5] 张颐武. 《山楂树之恋》:在当下凸显“情”之价值[EB/OL]. 2010-09-2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83f2d0100l17e.html
作者简介
王超(1987-),男,河北保定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编导。
石晓雯, 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