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处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的中间地带,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是四川民族类别最大、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东方情人节”之称的彝族火把节、神秘奇特的毕摩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朵洛荷、彝族传统选美、彝族服饰、中国唯一的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以及泸沽湖摩梭风情、木里藏传佛教文化、德昌傈僳风情,构成了凉山绚丽多彩的多元民族文化。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的口弦和毕摩音乐,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弦是一种世界性的乐器,也是原始时代乐器的遗存,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早在《礼记》中已有相关记载,说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口弦也是凉山彝族中流传最广泛的乐器,特别是在布拖。口弦可以编织成多声部的音乐,曲调丰富,变幻多姿。更特别的是,口弦音乐中有不少“会说话”的曲子,能准确模拟彝语的声调,成为人们倾吐心声,尤其是青年男女表达情话的浪漫手段,“心头要说的,嘴交给口弦说。”
口弦的制作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发音簧雕刻的精确度,是决定其音质、音色、音准的关键工序。包装口弦的套筒一般是竹制的,刻有精美的花纹,以彩线系于胸前,也是一件精美的饰物。
口弦是一种几乎被现代文明淹没的乐器和艺术,但在凉山,在布拖,它依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伙伴,可随身携带,随处可弹,人人喜爱。
毕摩音乐主要分布于大凉山的美姑、昭觉、布拖等地及小凉山的峨边、马边等彝区,尤其是美姑县的毕摩音乐,以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出名。
毕摩文化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会的祭司和部落首领,具有崇高的威望与地位,其文化源远流长。毕摩音乐是一种远古音乐艺术,毕摩在仪式活动中以诵和唱的方式来叙述故事、讲述历史、探究万物起源、塑造(包括鬼怪神灵等在内的)人物形象,借此抒发思想情感、反映现实(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毕摩音乐的辞章大多是经过长期熔炼陶冶出来的韵文,文辞优美,叙述内容却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准则,通俗易懂,可铭记于心、咏之于口,同时,幻想大胆、构思神奇、情采飞扬,极具艺术感染力,且富有绚丽的民族特色。
毕摩音乐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古老艺术,也是一种原生宗教的传播手段,为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毕摩音乐完整保留了靠吟唱来实现传播的古老的歌诗传统,成为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彝族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军事、风俗礼制等文化,成为“藏彝走廊”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凉山彝族火把节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是凉山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盛大节日,历时三天三夜。凉山彝族聚居地区都有火把节,主要分布在布拖、普格、金阳、昭觉、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等县市的彝族村寨,集中展示了杀牲祭祀、火把祈年,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展美等博大深厚的彝族文化。
凉山地处川滇两省结合部、大香格里拉国际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地带,除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还有多彩的自然风光及重量级的人文景观。“神仙居住的地方”泸沽湖,“休闲度假天堂”邛海·泸山,“清凉世界”螺髻山,“香格里拉的最后家园”木里,“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邛海湿地群,举世闻名的航天城西昌,宗教胜地灵山寺,还有彝族坨坨肉、烤小猪、邛海醉虾、西昌烧烤等各类特色美食……吸引着八方来 客。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中国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的腹心带,也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和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交织,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康巴文化。以“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为标志的情歌文化、川藏“茶马互市”形成的锅庄文化等,都是康巴文化最亮丽、最耀眼的明珠。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康定,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扬海内外,被称为“情歌的故乡”。“康定溜溜调”是孕育《康定情歌》的母体,比《康定情歌》更具有活泼、自由的山歌韵味。作为康巴这片“歌舞海洋”中的一朵奇花,“溜溜调”流传的区域,也是康定多元文化最繁荣的地方。可惜的是,如今会唱“溜溜调”的人已寥寥无几。
巴塘弦子舞,和“康定溜溜调”一样都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弦子舞是由弦子伴奏,集歌、舞、乐为一体的藏族歌舞艺术,属藏族三大舞种之一,流行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的藏族聚居区,其中四川的“巴塘弦子”最为有名。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古时属白狼国地,巴塘弦子由白狼国的礼仪歌舞“白狼歌”发展而来,成为深受藏族人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已有千余年历史,曲目有几千首,是保存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每逢佳节、集会,或是劳动之余,人们都会聚集在“林卡”(林中空地)或坝子跳起优美抒情的弦子舞。
甘孜踢踏,是康巴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大约8—9世纪传入甘孜,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的弦子、锅庄等新鲜血液,不拘一格,自成一派。在甘孜,无论春节、藏历年、迎秋节,还是平时的集会庆典,只要有歌舞的地方,就能看到甘孜踢踏。舞者表演时身着盛装,脚和腰部会挂上一串响铃。
嘛呢经舞,是流传于甘孜州道孚县扎坝地区的一种祈福五谷丰登的藏族民间舞蹈,目前只有大约100人会跳。扎坝位于道孚县南部鲜为人知的深山峡谷,承袭原始而独特的母系文化,走婚习俗、碉楼民居以及宗教与舞蹈相结合的嘛呢经舞,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偏僻之地的独特文化。
传统节日是民间歌舞最集中的展示舞台。一年一度的康定“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人们身着民族服装聚集到跑马山上、折多河畔,转山祭神后,支起帐篷,野餐,演藏戏、民歌,跳锅庄舞、弦子舞,白天赛马、摔跤,晚上燃起篝火,畅饮欢歌。
作为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的“中国推向世界的自然生态旅游和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除了有少数民族风情,甘孜州也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谱与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东部有贡嘎山、海螺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雄、奇、险、峻,气势恢宏;南部有被称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的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北部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文化长廊,同时有以雀儿山、新路海、多瀑沟、白玉火龙沟、新龙拉日马草原等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文化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的口弦和毕摩音乐,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口弦是一种世界性的乐器,也是原始时代乐器的遗存,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早在《礼记》中已有相关记载,说女娲“承伏羲制,始作笙簧”。口弦也是凉山彝族中流传最广泛的乐器,特别是在布拖。口弦可以编织成多声部的音乐,曲调丰富,变幻多姿。更特别的是,口弦音乐中有不少“会说话”的曲子,能准确模拟彝语的声调,成为人们倾吐心声,尤其是青年男女表达情话的浪漫手段,“心头要说的,嘴交给口弦说。”
口弦的制作也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特别是发音簧雕刻的精确度,是决定其音质、音色、音准的关键工序。包装口弦的套筒一般是竹制的,刻有精美的花纹,以彩线系于胸前,也是一件精美的饰物。
口弦是一种几乎被现代文明淹没的乐器和艺术,但在凉山,在布拖,它依然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伙伴,可随身携带,随处可弹,人人喜爱。
毕摩音乐主要分布于大凉山的美姑、昭觉、布拖等地及小凉山的峨边、马边等彝区,尤其是美姑县的毕摩音乐,以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出名。
毕摩文化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会的祭司和部落首领,具有崇高的威望与地位,其文化源远流长。毕摩音乐是一种远古音乐艺术,毕摩在仪式活动中以诵和唱的方式来叙述故事、讲述历史、探究万物起源、塑造(包括鬼怪神灵等在内的)人物形象,借此抒发思想情感、反映现实(历史)生活、表达志向和愿望。毕摩音乐的辞章大多是经过长期熔炼陶冶出来的韵文,文辞优美,叙述内容却遵循“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准则,通俗易懂,可铭记于心、咏之于口,同时,幻想大胆、构思神奇、情采飞扬,极具艺术感染力,且富有绚丽的民族特色。
毕摩音乐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古老艺术,也是一种原生宗教的传播手段,为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毕摩音乐完整保留了靠吟唱来实现传播的古老的歌诗传统,成为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其内容几乎涵盖了整个彝族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军事、风俗礼制等文化,成为“藏彝走廊”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凉山彝族火把节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是凉山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习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具浓郁民族特色的盛大节日,历时三天三夜。凉山彝族聚居地区都有火把节,主要分布在布拖、普格、金阳、昭觉、宁南、会理、会东、德昌、西昌等县市的彝族村寨,集中展示了杀牲祭祀、火把祈年,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展美等博大深厚的彝族文化。
凉山地处川滇两省结合部、大香格里拉国际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地带,除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还有多彩的自然风光及重量级的人文景观。“神仙居住的地方”泸沽湖,“休闲度假天堂”邛海·泸山,“清凉世界”螺髻山,“香格里拉的最后家园”木里,“中国最大的城市湿地”邛海湿地群,举世闻名的航天城西昌,宗教胜地灵山寺,还有彝族坨坨肉、烤小猪、邛海醉虾、西昌烧烤等各类特色美食……吸引着八方来 客。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中国早期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的腹心带,也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和藏汉贸易的主要集散地,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交织,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康巴文化。以“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为标志的情歌文化、川藏“茶马互市”形成的锅庄文化等,都是康巴文化最亮丽、最耀眼的明珠。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州府康定,因一曲《康定情歌》而名扬海内外,被称为“情歌的故乡”。“康定溜溜调”是孕育《康定情歌》的母体,比《康定情歌》更具有活泼、自由的山歌韵味。作为康巴这片“歌舞海洋”中的一朵奇花,“溜溜调”流传的区域,也是康定多元文化最繁荣的地方。可惜的是,如今会唱“溜溜调”的人已寥寥无几。
巴塘弦子舞,和“康定溜溜调”一样都是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弦子舞是由弦子伴奏,集歌、舞、乐为一体的藏族歌舞艺术,属藏族三大舞种之一,流行于西藏东部及云南、四川、青海的藏族聚居区,其中四川的“巴塘弦子”最为有名。
巴塘县地处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古时属白狼国地,巴塘弦子由白狼国的礼仪歌舞“白狼歌”发展而来,成为深受藏族人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已有千余年历史,曲目有几千首,是保存完好的藏族音乐的“活化石”。每逢佳节、集会,或是劳动之余,人们都会聚集在“林卡”(林中空地)或坝子跳起优美抒情的弦子舞。
甘孜踢踏,是康巴特有的舞蹈表演形式之一,大约8—9世纪传入甘孜,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的弦子、锅庄等新鲜血液,不拘一格,自成一派。在甘孜,无论春节、藏历年、迎秋节,还是平时的集会庆典,只要有歌舞的地方,就能看到甘孜踢踏。舞者表演时身着盛装,脚和腰部会挂上一串响铃。
嘛呢经舞,是流传于甘孜州道孚县扎坝地区的一种祈福五谷丰登的藏族民间舞蹈,目前只有大约100人会跳。扎坝位于道孚县南部鲜为人知的深山峡谷,承袭原始而独特的母系文化,走婚习俗、碉楼民居以及宗教与舞蹈相结合的嘛呢经舞,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偏僻之地的独特文化。
传统节日是民间歌舞最集中的展示舞台。一年一度的康定“四月八”跑马山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人们身着民族服装聚集到跑马山上、折多河畔,转山祭神后,支起帐篷,野餐,演藏戏、民歌,跳锅庄舞、弦子舞,白天赛马、摔跤,晚上燃起篝火,畅饮欢歌。
作为世界旅游组织定义的“中国推向世界的自然生态旅游和康巴文化旅游目的地”,除了有少数民族风情,甘孜州也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谱与动植物资源垂直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东部有贡嘎山、海螺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雄、奇、险、峻,气势恢宏;南部有被称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的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北部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文化长廊,同时有以雀儿山、新路海、多瀑沟、白玉火龙沟、新龙拉日马草原等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文化与自然景观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