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豆诃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1例患儿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分别采用豆诃贴和丁桂儿脐贴外敷脐部治疗,两组均24h换药一次,同时配合饮食调理,72h后观察临床总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豆诃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脾肾阳虚型疗效较好。
【关键词】 豆诃贴 ;小儿;脾肾阳虚;腹泻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074-02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按病因分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按中医证型又可分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腹泻在儿科发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发病,且传变迅速,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笔者采用豆诃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脾肾阳虚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1例病例均为河北省阜平县中医医院儿科门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中男孩47例,女孩34例;年龄为最小4个月,最大3岁零4个月,平均年龄(1.48±0.57 )岁,病程为3天到2.5个月,平均病程(12±4)d;对照组男孩44例,女孩36例,年龄为最小4个月,最大3岁零2个月,平均年龄(1.46±0.59) 岁,病程为3天到2.6个月,平均病程(11±3)d。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小儿腹泻病非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拟定[1],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或水样便,饮食尚可,无明显脱水或轻中度脱水,血常规在正常范围,尿常规检验无异常,便常规镜检无异常或可见脂肪滴或偶见白细胞。
1.2.2 中医诊断标准 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内有关小儿泄泻的诊断依据制定,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指纹色淡,脉细无力,符合脾肾阳虚泄泻证型。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②年龄为4个月至3岁零4个月;③发病时间为3天到2.6个月;④符合中医诊断小儿脾肾阳虚泄泻的症、舌、脉;⑤无其他脏器严重疾患。
1.2.4 排除标准 ①腹泻伴重度脱水、周围循环衰竭等指征。②继发感染性腹泻。③脐部疾患。④局部皮肤严重过敏。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脐部外敷自拟方豆诃贴,每24h换药一次, 72h为一个疗程,同时配合饮食调理,饮食以流质、清淡、易于消化者为宜,同时宜少量多餐,减轻脾胃负担。
1.3.2 对照组 脐部外敷丁桂儿脐贴(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B20020882),每24小时换药一次,72h为一个疗程,亦配合饮食调理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制定的《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及补充建议》[3]的疗效判定标准以及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拟定。临床治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便常规镜检无异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便常规镜检无异常或偶见脂肪滴;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便常规镜检无异常或可见脂肪滴或偶见白细胞;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 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臨床疗效比较 治疗72h后,治疗组痊愈41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1%;对照组痊愈22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1例出现不良反应,脐部用药24h后出现局部皮肤发红,伴有痒感不著,停药24h后即消失无其他不适。治疗组所有病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并以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为主[4],目前西医运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腹泻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非感染性腹泻不仅无治疗作用,而且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甚至病情加重。同时非感染性腹泻由于其易迁延不愈,严重影响小儿的营养摄入及生长发育。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病位多在脾[5],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泄泻迁延不愈或来势迅猛,极易引起腹泻难止而导致脾肾阳虚。本课题主要针对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脾肾阳虚证型进行研究。小儿泄泻发生的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泻泄[6]。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脾阳不振中气失举。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7],脾阳虚则水谷不能腐熟,以致产生虚寒泄泻,肾阳虚则命门火衰、阳气不足,久泻则阳气下陷。脾肾阳虚泄泻患儿,大多病程较长,患儿及家长治疗方面耐受性已差,而以中药外敷治疗为主的方法则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小儿脾肾阳虚泄泻发生的病因病机,治以固涩止泻,温补脾肾,壮火散寒,升阳举陷。本研究采用的豆诃贴即以上述原则立方。方中煨肉豆蔻温中涩肠止泻;熟诃子涩肠止泻;肉桂温肾助阳,温运脾阳;吴茱萸散寒燥湿止泻;升麻升阳举陷。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8],肉豆蔻含挥发油,具有开胃促进食欲、消胀止痛、止泻、抑菌等药理作用,以温中涩肠止泻;诃子含大量鞣质(可达20%~40%),其主要成分为为诃子酸、诃子素、原诃子酸等,有收敛止泻、解痉、抑菌作用,故诃子能够涩肠止泻;肉桂温肾助阳,温运脾阳,含挥发油,对胃黏膜有直接的缓和的刺激作用,使消化液分泌增加,增强消化机能,排出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吴茱萸散寒燥湿止泻,有抑菌、抗炎镇痛、健脾作用;升麻升阳举陷,有抗炎、镇痛、抑菌、抑制肠管痉挛等作用。脐中为神阙穴,系任脉主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其位居中焦,与脾胃相通,具有健脾和胃理肠之功用[9]。涩、温、散、升结合神阙穴效通过诸药药理作用的密切配合,从而达到止泻的药效功能。
本研究显示,豆诃贴治疗小儿腹泻脾肾阳虚型腹泻总有效率达90.1%,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经济方便,起效快,患儿及家长均乐于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86-129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9-143.
[3]方鹤松,魏承毓.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及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 6) : 384.
[4]胡小英,许华,陈晓刚.中医药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疗效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医药通报.临床研究,2012,11(4):42-45.
[5]袁静,王玉水,赵久龄.加味七味白术散结合西药治疗儿童脾虚型非感染性腹泻的疗效评价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4):36-37.
[6]万力生,邱静宇.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04.
[7]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1.
[8]张廷模.中药学(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334-335,162-164,54.
[9]蒋红英,周凤,高艳华.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3):59-60.
(收稿日期:2015.09.09)
【关键词】 豆诃贴 ;小儿;脾肾阳虚;腹泻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074-02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按病因分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腹泻按中医证型又可分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腹泻在儿科发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容易发病,且传变迅速,若不及时治疗,严重者会有生命危险。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笔者采用豆诃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脾肾阳虚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1例病例均为河北省阜平县中医医院儿科门诊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1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中男孩47例,女孩34例;年龄为最小4个月,最大3岁零4个月,平均年龄(1.48±0.57 )岁,病程为3天到2.5个月,平均病程(12±4)d;对照组男孩44例,女孩36例,年龄为最小4个月,最大3岁零2个月,平均年龄(1.46±0.59) 岁,病程为3天到2.6个月,平均病程(11±3)d。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小儿腹泻病非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拟定[1],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或水样便,饮食尚可,无明显脱水或轻中度脱水,血常规在正常范围,尿常规检验无异常,便常规镜检无异常或可见脂肪滴或偶见白细胞。
1.2.2 中医诊断标准 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内有关小儿泄泻的诊断依据制定,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指纹色淡,脉细无力,符合脾肾阳虚泄泻证型。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②年龄为4个月至3岁零4个月;③发病时间为3天到2.6个月;④符合中医诊断小儿脾肾阳虚泄泻的症、舌、脉;⑤无其他脏器严重疾患。
1.2.4 排除标准 ①腹泻伴重度脱水、周围循环衰竭等指征。②继发感染性腹泻。③脐部疾患。④局部皮肤严重过敏。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脐部外敷自拟方豆诃贴,每24h换药一次, 72h为一个疗程,同时配合饮食调理,饮食以流质、清淡、易于消化者为宜,同时宜少量多餐,减轻脾胃负担。
1.3.2 对照组 脐部外敷丁桂儿脐贴(山西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B20020882),每24小时换药一次,72h为一个疗程,亦配合饮食调理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1.5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织委员会制定的《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及补充建议》[3]的疗效判定标准以及国家卫生部药政局2002年版《新药(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评定标准》中的有关标准拟定。临床治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便常规镜检无异常;显效: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1/3或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便常规镜检无异常或偶见脂肪滴;有效: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便常规镜检无异常或可见脂肪滴或偶见白细胞;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 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臨床疗效比较 治疗72h后,治疗组痊愈41例,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0.1%;对照组痊愈22例,显效19例,有效11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6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1例出现不良反应,脐部用药24h后出现局部皮肤发红,伴有痒感不著,停药24h后即消失无其他不适。治疗组所有病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并以非细菌感染性腹泻为主[4],目前西医运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腹泻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非感染性腹泻不仅无治疗作用,而且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甚至病情加重。同时非感染性腹泻由于其易迁延不愈,严重影响小儿的营养摄入及生长发育。小儿非感染性腹泻可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病位多在脾[5],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泄泻迁延不愈或来势迅猛,极易引起腹泻难止而导致脾肾阳虚。本课题主要针对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脾肾阳虚证型进行研究。小儿泄泻发生的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泻泄[6]。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脾阳不振中气失举。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7],脾阳虚则水谷不能腐熟,以致产生虚寒泄泻,肾阳虚则命门火衰、阳气不足,久泻则阳气下陷。脾肾阳虚泄泻患儿,大多病程较长,患儿及家长治疗方面耐受性已差,而以中药外敷治疗为主的方法则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根据小儿脾肾阳虚泄泻发生的病因病机,治以固涩止泻,温补脾肾,壮火散寒,升阳举陷。本研究采用的豆诃贴即以上述原则立方。方中煨肉豆蔻温中涩肠止泻;熟诃子涩肠止泻;肉桂温肾助阳,温运脾阳;吴茱萸散寒燥湿止泻;升麻升阳举陷。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8],肉豆蔻含挥发油,具有开胃促进食欲、消胀止痛、止泻、抑菌等药理作用,以温中涩肠止泻;诃子含大量鞣质(可达20%~40%),其主要成分为为诃子酸、诃子素、原诃子酸等,有收敛止泻、解痉、抑菌作用,故诃子能够涩肠止泻;肉桂温肾助阳,温运脾阳,含挥发油,对胃黏膜有直接的缓和的刺激作用,使消化液分泌增加,增强消化机能,排出消化道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吴茱萸散寒燥湿止泻,有抑菌、抗炎镇痛、健脾作用;升麻升阳举陷,有抗炎、镇痛、抑菌、抑制肠管痉挛等作用。脐中为神阙穴,系任脉主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其位居中焦,与脾胃相通,具有健脾和胃理肠之功用[9]。涩、温、散、升结合神阙穴效通过诸药药理作用的密切配合,从而达到止泻的药效功能。
本研究显示,豆诃贴治疗小儿腹泻脾肾阳虚型腹泻总有效率达90.1%,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经济方便,起效快,患儿及家长均乐于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86-129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9-143.
[3]方鹤松,魏承毓.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及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 6) : 384.
[4]胡小英,许华,陈晓刚.中医药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疗效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医药通报.临床研究,2012,11(4):42-45.
[5]袁静,王玉水,赵久龄.加味七味白术散结合西药治疗儿童脾虚型非感染性腹泻的疗效评价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4):36-37.
[6]万力生,邱静宇. 中医儿科诊疗思维[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04.
[7]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01.
[8]张廷模.中药学(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334-335,162-164,54.
[9]蒋红英,周凤,高艳华.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3,6(13):59-60.
(收稿日期: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