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来源 :吉林画报·新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ps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在我国,各界有识之士近年来对此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呼吁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把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如何在当前我国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实现涵育人文精神的要求呢?本文拟就自己比较了解的历史教育谈一点看法。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1、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人文教育的盛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都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近代西方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性的驱使下,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年轻的一代仅仅关注物质生活和物质享乐,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物质生活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为减退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鉴于此,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我们理应引以为戒,然而,从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前列地区的实际情况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活水平提高,道德水平下降的事实。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误理解为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失误。从实际来看,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其中中学搞的是“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历史、艺术、伦理、哲学等人文科学在中学的课程里不是被排斥在外,就是形同虚设。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2、人文教育的内涵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人文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一般认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我们强调人文教育,并不是否定科学教育的价值,人文教育应该是与科学教育并重的丰富的人类文化内蕴的博采。
  首先,从科技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看,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依靠的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人与科学密不可分的联系,决定了人们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态度投身社会。崇尚科学已成为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精神力量,或者说已经成为当代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崇尚科学的人类文明意识的普遍提升,自然决定了人文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决定了崇尚科学的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二者的关系看,科学知识积累的多少,是内化为人的科学精神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但科学知识并不等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学科客观规律的总结,它属于知识体系,而科学精神是人们在接受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在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正确分析、选择、判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毫无疑问应当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属于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应是充分重视人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完善人格的教育,是一种对人的终身教育。
  二、历史教育如何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
  通过上面对人文教育科学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区别并不体现在学科的划分。属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如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甚至建筑学和环境科学等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同样,人文学科也可以具有科学性,历史学就是这样一门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力图解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相互联系,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致力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科学强调是非对错,人文注重好坏善恶;科学着眼于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而人文关心的则是人的精神世界。从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历史教育来看,显然更加侧重于科学性,而不是人文性。但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科学思维的训练,而不是人文精神的涵养。同时,由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评价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之成为各级教育教学管理机构对学生进行历史考试和对教师的历史教学进行评估的惟一标准和主要内容。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引导下,人性良知、人格尊严、伦理道德和公民义务等等人文要义被无情地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剔除出去,从而使得历史教育越来越难以负担人文教育的重任。如何才能使历史教育真正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呢?笔者以为,以下几项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改革历史教学内容。目前历史课教学内容的主旨在于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而“规律”本身归属科学性的范畴。其实,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永恒意义,体现着超越时代、民族和阶级的绝对价值的精神、人物和事件也应该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甚至成为主要内容。比如为募集癌症研究资金而发起的“希望的马拉松”长跑活动及其创始人,比如捐献车祸遇难亲属的器官救治他人等,这些都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体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同类的爱心,对于疾病和厄运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应该让一代又一代人都记住并且发扬光大的。   第二,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既要承认它推动或阻碍历史进步的客观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动机和机制,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影响,认识它在道义上的是非善恶。比如英国的圈地运动,作为农业资本主义化的一种方式,它的历史作用无疑应当肯定,但是对于当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英国农民来说,这是一个极其残酷、极其痛苦的被剥夺过程,马克思形容为“羊吃人”。而法国大革命中将土地分给广大农民,在当时来讲这是最符合人民利益的解决土地问题方式,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它对以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学的态度应该两者同时并举,而不要仓猝草率地予以“定性”。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尽量多地让学生参与讨论。按照教育心理学理论,连“认知”都被视为一个“建构”的过程,那么情感和观念的形成就更要依靠学习主体,也即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了。换一个角度讲,从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文立场出发,在教育过程中也应当摒弃那种耳提面命的填鸭方式,而提倡让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有选择地“乐从”。况且在当前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的背景下,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形形色色的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只靠教师一张嘴根本敌不过那许许多多张嘴,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第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人文素质。这里所说的教育者包括三种人,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历史学家和教科书编写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主导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学生来讲,教育者往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质不高,可想而知,上述三点就没有可能实行,人文教育的目标也就没有可能实现。日本某些缺乏人文精神的历史学者和教科书编写者篡改历史,拒绝在教科书中如实反映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事实,致使日本年轻一代对于侵华战争的历史真相缺乏了解。而《异端的权利》、《昨日的世界》不仅作为历史读物脍炙人口,而且作为人文主义的经典之作而进入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其原因就在于作者茨威格本身就是人文主义者,所以他才能在纷繁的历史现象中爬梳出最有人文价值的教育素材。“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在中国古代,这些民间说唱艺人在用口述方式将历史一代代记叙下来的同时,也以其朴素的是非功过评判为普通百姓树立起了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完成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传承。古今中外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教育者本身具备深湛的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我们熟知谈虎色变这一成语,而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却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谈数学而色变”。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已有十六个年头,总体感觉就是:学生怕考数学,而且越到九年级恐惧心理越严重,越是学习好的同学考前越紧张害怕。记得学生最常问我的一句话是“老师,这次的试题难不难那?”而无论我怎样回答,似乎都无法减轻他们内心的那分紧张。我希望孩子们都能够从容而平静的去迎接每一次的考试,帮助他们从恐惧数学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期刊
自尊心和荣誉感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因此,表扬往往比批评效果更好。在教学中,适当鼓励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尊心。同时促进师生感情的交流,使学生觉得教师亲切,融洽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神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现将我在教学中常用的鼓励类型总结如下:  一、口头表扬式  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回答一定要给予评价。我们知道
期刊
学校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而语文这一学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也是思想课、语言课、说话课,所以语文课的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培养他们阅读理解能力,更要注意以情感的角度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和感染,提高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以积极稳妥的态度审视人生。  一、在潜移默化中熏陶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情感
期刊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的最多、最响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呢?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问题明确:  一、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
期刊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的情感是后天形成和变动的一种心理现象。任何认识事物的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养成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常听到学生反映:“书本上我看懂了的老师讲,而且不厌其烦地讲,不懂的老师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多元化的推进,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今时代急需培养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  我校,一所县级一般性普通高中学校,没有城市高中和重点高中在优质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更没有重点高中的生源质量。在日趋发展的社会,面对着诸多困难,为了生存和发展,多元化办学成了我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体育特长生是我校多重培养方式的一
期刊
今天到一个班级上课,无意间发现班中墙壁上贴着一张班级管理规章制度,题为“班规在我心中”,上面写到:做好课前准备,违者扣1分;上课要及时……不迟到,不早退……看后不仅让我叹服:好细心的班主任,在这份细心地呵护与精心的管理下,班级何愁不进步,不井然有序。事实也确是如此;这个班是我校的优秀班集体,也是全学区的优秀班。不仅这个班,调查中发现实际上所有的优秀班级都离不开班主任的精细化管理,它们的共性是:班主
期刊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中,对智育的重视大大超过德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父母长辈对独生子女宠爱有加,让他们在一个被爱的环境下成长;然而,大部分家长却忽视了教会孩子如何去爱别人。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学校、孩子自身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孩子缺乏爱心,其表现为:说话时不自觉地说脏话;与人打招呼时不礼貌,不会使用礼貌语;对师长的批评教育不能虚心接
期刊
一是学习无动造成的恶性循环  学习和从事其它活动一样,需要动力。没有了动力,不知为和而学,就不想学。  二是负评定造成耻辱感丧失,再加上无制的因素,久而久之就越来越差,甚至放弃。  教师对于不同学生相同行为的反映经常表现不一,即不能一视同仁,经常轻歧“后进生”,而祖护一些认为好的“学生”,同样是迟到,对“好生”往往是网开一面。对“后进生”则横加指责,这种偏见和歧视往往生成学生敌对情绪的产生记得刚接
期刊
后进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对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我有几点体会。  一、后进生的成因  1、逆反心理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家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