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课堂教学的形式变得更丰富多样,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越来越受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越来越多,可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却依然存在差距,课堂上的活动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往往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不到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不到落实。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76-01
究其原因,教师往往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认识与研究,对学生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缺乏准确的指导与训练,尤其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从学生层面反思课堂教学,教师应采用“三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策略之一: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地看问题。知识与技能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两者是不能偏废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这样知识的获得能促进技能的形成,反过来,技能的形成又能促进知识的获得。
如在《肺和呼吸》一课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肺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这一知识体系,我首先充分利用人体器官模型,引导学生认識肺在人体的位置及其形态。同时,运用实物模型——猪的肺,引导学生对人体的肺,从气管到支气管到肺,甚至肺上的毛细血管,都有更为感性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实现掌握科学知识目标。其次,通过设计分组探究澄清的石灰水分别遇到“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真正使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又如在《寻找食物中的淀粉》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从课前教师用米汤写上字的白纸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这一活动,到碘酒滴到淀粉液中改变颜色,形成这样的认识:碘酒遇到淀粉(包含了淀粉的食物)就会改变颜色。正是形成这样的一个认识,学生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内的探究活动。在设计的“辨别淀粉”、“辨别食物中的淀粉”两个大板块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掌握鉴别食物中淀粉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策略之二:思维与探究相结合。
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与“科学探究”的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展科学思维,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肺和呼吸》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师设计的探究澄清的石灰水分别遇到“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学生首先用一只塑料袋装上空气,也就是我们吸进的气体,然后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塑料袋中,澄清的石灰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然后用另一只塑料袋收集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轻轻晃动,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有学生在反复摇动第一只塑料袋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浑浊,只是,变化并不像装有呼出气体的塑料袋中的石灰水那样浑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发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思维不断碰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新的问题:在一个有很多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吸进的气体是否会让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更浑浊呢?
正是有了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充分结合,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深入,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与提高,对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更深刻的认识——只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达到一定的比例,我们吸进的气体就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策略之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预设是教师课前结合教学内容所制订的教学方案,对最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最理想化的教学过程进行的一种设计与构想。生成则是在预设基础上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超出预设之外的、能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实现(或者是干扰目标实现的)的学习活动。课前的预设是必需的,也应该是细致的,这样课堂生成才是灵动的,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要关注预设,同样也要关注生成,让预设留有生成的空间,让生成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肺和呼吸》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人体器官模型之后,对于肺泡的认识有了不同意见,这是我预设时没有想到的。我根据课堂上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给每个小组一个猪肺的样本,引导学生进行更为真实、细致的观察。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肺泡形成准确的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这一问题最终成为教学的一个资源,教师很好地加以利用,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实施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认识,以及学生观察能力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在《寻找食物中的淀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分组探究“淀粉多少与碘酒颜色深浅的变化”时,因为各小组学生滴加的碘酒数量并不一致,所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教师的预设发生冲突。于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引导学生统一滴加碘酒的数量,再一次开展课内探究活动,对碘酒颜色深浅的变化有较为准确、直观的观察。课堂上的生成超出教师的预期,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更好地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三个结合,如此才能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根本目标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176-01
究其原因,教师往往对学生缺乏必要的认识与研究,对学生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缺乏准确的指导与训练,尤其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从学生层面反思课堂教学,教师应采用“三结合”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策略之一: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地看问题。知识与技能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两者是不能偏废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这样知识的获得能促进技能的形成,反过来,技能的形成又能促进知识的获得。
如在《肺和呼吸》一课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肺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这一知识体系,我首先充分利用人体器官模型,引导学生认識肺在人体的位置及其形态。同时,运用实物模型——猪的肺,引导学生对人体的肺,从气管到支气管到肺,甚至肺上的毛细血管,都有更为感性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地实现掌握科学知识目标。其次,通过设计分组探究澄清的石灰水分别遇到“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真正使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又如在《寻找食物中的淀粉》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从课前教师用米汤写上字的白纸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这一活动,到碘酒滴到淀粉液中改变颜色,形成这样的认识:碘酒遇到淀粉(包含了淀粉的食物)就会改变颜色。正是形成这样的一个认识,学生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内的探究活动。在设计的“辨别淀粉”、“辨别食物中的淀粉”两个大板块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掌握鉴别食物中淀粉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策略之二:思维与探究相结合。
教师与学生是学习的共同体,在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与“科学探究”的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展科学思维,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兴趣、原有的认识、经历及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肺和呼吸》一课的教学中,结合教师设计的探究澄清的石灰水分别遇到“呼出的气体与吸进的气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探究活动,学生首先用一只塑料袋装上空气,也就是我们吸进的气体,然后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塑料袋中,澄清的石灰水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然后用另一只塑料袋收集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的石灰水后轻轻晃动,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但是,有学生在反复摇动第一只塑料袋后发现,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变浑浊,只是,变化并不像装有呼出气体的塑料袋中的石灰水那样浑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发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思维不断碰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新的问题:在一个有很多人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吸进的气体是否会让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更浑浊呢?
正是有了学生思维与探究的充分结合,学生的探究活动走向深入,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与提高,对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更深刻的认识——只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达到一定的比例,我们吸进的气体就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学策略之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预设是教师课前结合教学内容所制订的教学方案,对最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最理想化的教学过程进行的一种设计与构想。生成则是在预设基础上实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超出预设之外的、能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实现(或者是干扰目标实现的)的学习活动。课前的预设是必需的,也应该是细致的,这样课堂生成才是灵动的,也是富有创造性的。教师要关注预设,同样也要关注生成,让预设留有生成的空间,让生成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肺和呼吸》这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观察人体器官模型之后,对于肺泡的认识有了不同意见,这是我预设时没有想到的。我根据课堂上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给每个小组一个猪肺的样本,引导学生进行更为真实、细致的观察。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肺泡形成准确的认识。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这一问题最终成为教学的一个资源,教师很好地加以利用,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实施课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认识,以及学生观察能力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在《寻找食物中的淀粉》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分组探究“淀粉多少与碘酒颜色深浅的变化”时,因为各小组学生滴加的碘酒数量并不一致,所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教师的预设发生冲突。于是,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引导学生统一滴加碘酒的数量,再一次开展课内探究活动,对碘酒颜色深浅的变化有较为准确、直观的观察。课堂上的生成超出教师的预期,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更好地学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三个结合,如此才能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根本目标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