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枪就是草头王
叙利亚乱局已延续了四个年头。这四年,叙利亚武装派系林立,鱼龙混杂,不同的派系占山为王,划地而治。叙利亚保持着形式上的统一,但经常相互厮杀,政治版图已碎片化。
当前,叙国内武装派系多如牛毛。表面看,国内作战力量就是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但这种两分法将叙武装割据看得过于简单。这种简单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武装林立误读为只是反对派的标签。实际上,支持巴沙尔的军队亦不全是纯牌政府军。当然,主要是效忠于巴沙尔的政府军,但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甚至伊朗均在背后出手,帮助巴沙尔政府抗击反对派。
二是反对派阵营内部是一盘散沙,且互不服气,各自为政。他们唯一的共同目标便是反对巴沙尔政府。他们的动机各异,有的出于争夺政治权力,有的是宗教派系分歧,有的甚至是恐怖分子妄图火中取栗。
对于助力政府军的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力量,在叙利亚变局中角色相对边缘。反对派武装散漫无序,不乏鸡鸣狗盗之徒,却是战场上的主角。
从广义角度看,叙利亚反对派分为境内反对派和境外反对派。境外反对派有统一组织,即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简称全国联盟),这是国际社会上一些国家承认的政治力量,被视为叙利亚人民的唯一代表。但很大程度上,所谓的“代表人民”其实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贴上的标签,叙利亚人民是否承认被其代表要打一个问号。况且,全国联盟内部麻烦不断,该组织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主席几次易主,派系随意脱离,俨然一副“车马店”模样。
叙利亚境内反对派更为复杂,据叙利亚政府统计,至少有300多支武装力量在叙利亚境内作战,其成员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伊斯兰阵线”、“胜利阵线”和“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
“伊斯兰阵线”是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力量的联合组织。2012年由11个伊斯兰武装拼凑而成。这支武装组织具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立志建立正统的伊斯兰共和国,这与走世俗路线的全国联盟有着根本不同。该武装在多地与政府军对抗,是叙利亚当前主要武装派别之一。
“胜利阵线”属于极端武装组织,宣誓效忠基地组织,已被美国列入恐怖主义名单。“胜利阵线”以圣战意识形态为标杆,网罗叙利亚国内的圣战分子。其擅长不对称战争,热衷于恐怖袭击,诸如自杀性袭击、炸弹袭击等。该武装派系既非其他反对派武装的联合对象,亦非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助的对象,而政府军对其更是欲除之而后快。
“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是基地组织下属的极端组织。其前身是2006年在伊拉克成立的“伊拉克伊斯兰国”,“大叙利亚”指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该组织具有跨国属性,在伊拉克较为活跃,2014年1月占领伊拉克重镇费卢杰,并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该组织己渗透至叙利亚战场,并与“胜利阵线”勾联。
可见,叙利亚作战的武装力量非常复杂。正当各个派别相互厮杀,不分伯仲之时,化武事件爆发,一时间叙利亚危机貌似出现拐点。经美俄协商,化武危机实现“软着陆”,但仍旧无法实现停火止暴的应有之义。
化武危机软着陆
2013年8月,大马士革附近发生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造成1300余人死亡,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外界虽对叙利亚内战的残酷性有心理预期,但对利用化学武器实施大规模屠杀却始料不及。围绕化学武器,政府军和反对派相互指责。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口咬定此事系政府所为,俄罗斯则一心护巴(沙尔)。
奥巴马曾高调为叙利亚战事设置“红线”,即一旦发现叙利亚战场有化学武器的移动或使用,美国将军事介入。就是这个曾让奥巴马出彩的“红线”,却使其在国际上颜面扫地。早在2013年5月,叙利亚战场就己出现使用化学武器的迹象。8月,再次发生更大规模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此时,国际社会将焦点集中在奥巴马身上,看他是否能兑现先前的承诺。
一开始,奥巴马咄咄逼人,表示不会容忍使用化学武器的行径,扬言动武。但事情并未向外界想象的那样发展。奥巴马并未“亮剑”叙利亚,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将开战“发令枪”抛向国会。想当年,小布什总统费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总统的宣战权,时过境迁,奥巴马却求教国会,主动交权,令国际观察者一片唏嘘。
很明显,此举乃奥巴马使的就坡下驴之术,虚张声势,为避免对叙利亚动武寻找说辞。俄罗斯“化武换和平”建议的提出,为奥巴马解“红线”之套提供了名正言顺的理由。面对看起来一触即发的局势,俄罗斯不愿美军事介入叙利亚,便不失时机提出销毁化学武器,以换取美国息事宁人。
俄罗斯提出建议后,美国数小时内即作出回应,表示建议可行,可暂放巴沙尔一马。俄罗斯做巴沙尔工作,奉劝放弃化武,保全政权及身家性命,以求东山再起。化武危机最终得以“软着陆”,和平思路将危机引入政治解决的渠道。
经历了化武危机的惊魂,巴沙尔政府为向国际社会表决心,于2013年10月正式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与此同时,美、俄在日内瓦就如何销毁化学武器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叙政府必须一周内向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提交所有化学武器清单,2014年6月之前,彻底销毁所有化学武器。之后联合国跟进,一致通过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第2118号决议。2013年11月,禁止化学武器组织通过“叙利亚化学武器及化学武器生产设施销毁具体要求”的决定,制定了销毁化学武器“路线图”。
但所谓知易行难。销毁化学武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尤其在战乱国家。原本计划第一批销毁化学武器工作2013年底启动,但一推再推,直到2014年1月方才运作。首批待销毁化学武器从拉塔基亚港装船,中、美等国护航。之后再起波折,原定2014年2月5日前将所有化学武器运出境外,但实际运作差之千里。
销毁进程的缓慢,早在预料之中。各方相互推倭,彼此埋怨。叙政府给出的理由是,紧张的安全局势无法保证化学武器顺利运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这种说辞并不买账,认为叙利亚政府在故意拖延时间。 此后,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进程有所提速。2013年4月14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发表声明,指出叙利亚境内65%的化学武器己被运出,并相信4月27日前将所有化学武器及原料全部运送出境的目标可以按期实现。然而现实总是不能如人愿,截止到4月27日,叙利亚境内尚有少量化学武器未能运送出境。
销毁化学武器无疑在叙利亚危机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但却并未对叙利亚停火止暴产生较大影响,战火仍在纷飞,民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不得外界不质疑,这一由美俄主导、叙交战双方隔空达成的共识究竟有多大意义?其实说白了,销毁化学武器不过是提升了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在中东的安全系数,不过是保住了俄罗斯在中东的唯一阵地,不过是避免了巴沙尔在美国炮火下灰飞烟灭的命运。
作为“世界警察”,美国暂时放弃军事介入叙利亚,但也不会不作为。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己不习惯充当国际看客。在叙利亚问题上,美会寻求其他手段,以引导事态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武的不行,就来文的,期望达到不战而屈叙政府之兵的目的。同时,迎合国际社会希望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诉求。有关叙利亚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无疑是美可利用的场所。
国际斡旋效果不彰
有关叙利亚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是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叙利亚问题的重要尝试。
2012年6月,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外长会议召开,这是第一次关于叙利亚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各方分歧严重,但还是达成了全面协议。但由于文件措辞含糊,标准宽泛,终究成为一纸空文。2014年1月,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举行。第一次与第二次会议之所以时隔一年多的时间,主要是因为政府和反对派相互较劲,针尖对麦芒,不肯坐下来商谈;会议日期从原定的2013年8月,推至9月,再推至11月。最终,在国际社会努力下,2014年1月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得以召开。
尽管如此,会前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小插曲,给会议的举行增添了阴影。第一个插曲是伊朗参会资格得而复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鉴于当前的形势,“伊朗应成为解决叙问题的一部分”。在经过与伊朗协商后,决定邀请伊朗参会。然而,伊朗参会却受到叙利亚反对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表示有伊朗参会,就将抵制,伊朗只好作罢。
第二个插曲是叙利亚反对派会前自乱阵脚,后院起火。全国联盟内最大组织叙利亚全国委员会宣布拒绝参加日内瓦会议,理由是巴沙尔拒绝下台,如若参加会议,将违背该组织关于巴沙尔下台前不进行谈判的承诺。该组织为此退出了全国联盟。此外,叙利亚国内一些反对派号召抵制会议,一时间全国联盟成了孤家寡人。由此看来,全国联盟不能完全代表反对派,这也映射出反对派参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便是在各方之间相互争斗中艰难推进。
但会议的结果如同会前各方所料,成效极为有限。双方代表将战场的怒气全部带进会场,均未有妥协让步的意愿。根本分歧点在巴沙尔政权的去留,在会议中体现为讨论的优先议题。政府军认为,当前叙利亚国内最棘手的问题是打击恐怖主义,因为国内恐怖主义横行,严重影响了叙安全形势。但反对派针锋相对,认为叙利亚现在应该研究建立过渡政府的问题,并明确表示过渡政府中不可能有巴沙尔的位置。
美国迎合反对派观点,表示巴沙尔必须下台,解决叙利亚问题必须以结束巴沙尔的政治生命为前提。叙政府代表怒目相向,激烈还击,“除了叙利亚人民,没有人可以授予或剥夺巴沙尔总统的合法性”。
但会议并非毫无成果,而是有所收获,甚至说有一定的突破。这次会议是三年来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首次面对面谈判。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积怨甚深,没有人奢望经过一次会议将所有问题解决掉。就政府与反对派坐在一张谈判桌对话这一步来说,无论结果如何,对逐步解决叙问题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对于当前叙利亚人道主义危机问题,双方达成一定共识。民众成为长年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截至2014年3月,叙利亚共有900余万难民,其中250余万人在邻国流离失所。叙利亚超越阿富汗,成为世界上最大难民国。并且,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关数据,叙利亚约有550万儿童受到影响,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接受教育。鉴于此,叙利亚双方代表为显示自己是保护人民的“正义之师”,达成妥协,叙政府应允让被围困的妇女和儿童离开霍姆斯老城。这是叙利亚冲突双方和谈以来达成的第一项具体成果。
总体看,日内瓦会议达成的可怜成果,无法掩盖各方在相关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叙利亚未来的走势仍旧扑朔迷离。
危机何时是尽头
作为“阿拉伯之春”连续剧的超长版,不免让长期关注叙利亚问题的人士有疲劳感。但叙利亚危机以何种方式结束,仍难以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危机爆发以来,这出“戏”与以往在中东其他国家上演的“大戏”有很多不同。关键有两条,一是政府军对“叛贼”有心无力,而反政府武装是散兵游勇,无法从根本上威胁巴沙尔政权。二是以往中东问题的绝对主角美国,在此次叙利亚危机上将在中东地区动武示强视为“红线”。两因素相互叠加,将叙利亚危机塑造为马拉松式长跑。
就目前状况看,叙利亚乱局仍将持续。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战事呈拉锯态势,双方在战场各有优势,政府军是正规训练的军队,武器设备相对先进,纪律性强,忠诚度高,组织严明。而反对派武装虽然一盘散沙,无法在推翻巴沙尔政府上黏成合力,但也正是由于其无组织无纪律,政府军无法集中有效力量予以歼灭。这就形成了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之间的均衡,这种均衡在缺乏超强外力的介入下,难以打破。
从外力看,有关叙利亚危机的利益攸关方都或多或少地介入到乱局之中,对各自支持的力量进行表态和站队,但无法扭转战局。美国作为中东地区具有绝对实力的力量体,完全可以一招定生死,但奥巴马一直未出手。
对美而言,打破一个旧叙利亚容易,建设一个新叙利亚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从阿富汗和伊拉克吸取教训,主要是一旦美出手推翻巴沙尔,它将面对一个比巴沙尔主政时更加闹心的叙利亚。因为所谓叙利亚反对派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这其中的派系除推翻巴沙尔一致外,其他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即使武力打掉巴沙尔,仍旧无法改变乱局,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不过如此。
因此,单靠武力实难破叙利亚乱局,政治解决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正确道路。就己进行的有关叙利亚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看,政治协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因为叙利亚对立双方观点交集寥寥。经过多年的争斗,在巴沙尔去留问题上,各方立场始终未有任何松动,导致乱局进入无法破解的“死胡同”。双方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坐下来协商都勉为其难。
2014年6月3日,叙利亚大选如期而至。不出意料,巴沙尔成功连任,这将给局势带来三重连锁反应:一是增强叙利亚政府信心,夯实巴沙尔政权在国内的合法性,改变外界关于“巴沙尔众叛亲离”的印象。二是巴沙尔连任等于拒绝了反对派要求巴沙尔下台的诉求,将引发双方进一步的对立。三是美国将调整对叙利亚政策,在避免直接军事介入的前提下,肃清叙国内的恐怖主义,加大对反对派的支持力度。可以预见,将有更大的疾风劲浪等待着摇摇欲坠的叙利亚孤舟。只希望这场同类杀戮早日结束,为叙利亚人民打造保住性命的“诺亚方舟”。
叙利亚乱局已延续了四个年头。这四年,叙利亚武装派系林立,鱼龙混杂,不同的派系占山为王,划地而治。叙利亚保持着形式上的统一,但经常相互厮杀,政治版图已碎片化。
当前,叙国内武装派系多如牛毛。表面看,国内作战力量就是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但这种两分法将叙武装割据看得过于简单。这种简单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将武装林立误读为只是反对派的标签。实际上,支持巴沙尔的军队亦不全是纯牌政府军。当然,主要是效忠于巴沙尔的政府军,但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甚至伊朗均在背后出手,帮助巴沙尔政府抗击反对派。
二是反对派阵营内部是一盘散沙,且互不服气,各自为政。他们唯一的共同目标便是反对巴沙尔政府。他们的动机各异,有的出于争夺政治权力,有的是宗教派系分歧,有的甚至是恐怖分子妄图火中取栗。
对于助力政府军的黎巴嫩真主党、哈马斯等力量,在叙利亚变局中角色相对边缘。反对派武装散漫无序,不乏鸡鸣狗盗之徒,却是战场上的主角。
从广义角度看,叙利亚反对派分为境内反对派和境外反对派。境外反对派有统一组织,即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简称全国联盟),这是国际社会上一些国家承认的政治力量,被视为叙利亚人民的唯一代表。但很大程度上,所谓的“代表人民”其实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贴上的标签,叙利亚人民是否承认被其代表要打一个问号。况且,全国联盟内部麻烦不断,该组织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军”,主席几次易主,派系随意脱离,俨然一副“车马店”模样。
叙利亚境内反对派更为复杂,据叙利亚政府统计,至少有300多支武装力量在叙利亚境内作战,其成员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伊斯兰阵线”、“胜利阵线”和“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
“伊斯兰阵线”是叙利亚反对派武装力量的联合组织。2012年由11个伊斯兰武装拼凑而成。这支武装组织具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立志建立正统的伊斯兰共和国,这与走世俗路线的全国联盟有着根本不同。该武装在多地与政府军对抗,是叙利亚当前主要武装派别之一。
“胜利阵线”属于极端武装组织,宣誓效忠基地组织,已被美国列入恐怖主义名单。“胜利阵线”以圣战意识形态为标杆,网罗叙利亚国内的圣战分子。其擅长不对称战争,热衷于恐怖袭击,诸如自杀性袭击、炸弹袭击等。该武装派系既非其他反对派武装的联合对象,亦非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助的对象,而政府军对其更是欲除之而后快。
“伊拉克和大叙利亚伊斯兰国”是基地组织下属的极端组织。其前身是2006年在伊拉克成立的“伊拉克伊斯兰国”,“大叙利亚”指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该组织具有跨国属性,在伊拉克较为活跃,2014年1月占领伊拉克重镇费卢杰,并宣布建立“伊斯兰酋长国”。该组织己渗透至叙利亚战场,并与“胜利阵线”勾联。
可见,叙利亚作战的武装力量非常复杂。正当各个派别相互厮杀,不分伯仲之时,化武事件爆发,一时间叙利亚危机貌似出现拐点。经美俄协商,化武危机实现“软着陆”,但仍旧无法实现停火止暴的应有之义。
化武危机软着陆
2013年8月,大马士革附近发生化学武器伤人事件,造成1300余人死亡,国际社会一片哗然。外界虽对叙利亚内战的残酷性有心理预期,但对利用化学武器实施大规模屠杀却始料不及。围绕化学武器,政府军和反对派相互指责。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口咬定此事系政府所为,俄罗斯则一心护巴(沙尔)。
奥巴马曾高调为叙利亚战事设置“红线”,即一旦发现叙利亚战场有化学武器的移动或使用,美国将军事介入。就是这个曾让奥巴马出彩的“红线”,却使其在国际上颜面扫地。早在2013年5月,叙利亚战场就己出现使用化学武器的迹象。8月,再次发生更大规模的化学武器伤人事件。此时,国际社会将焦点集中在奥巴马身上,看他是否能兑现先前的承诺。
一开始,奥巴马咄咄逼人,表示不会容忍使用化学武器的行径,扬言动武。但事情并未向外界想象的那样发展。奥巴马并未“亮剑”叙利亚,而是采取了迂回战术,将开战“发令枪”抛向国会。想当年,小布什总统费九牛二虎之力才保住了总统的宣战权,时过境迁,奥巴马却求教国会,主动交权,令国际观察者一片唏嘘。
很明显,此举乃奥巴马使的就坡下驴之术,虚张声势,为避免对叙利亚动武寻找说辞。俄罗斯“化武换和平”建议的提出,为奥巴马解“红线”之套提供了名正言顺的理由。面对看起来一触即发的局势,俄罗斯不愿美军事介入叙利亚,便不失时机提出销毁化学武器,以换取美国息事宁人。
俄罗斯提出建议后,美国数小时内即作出回应,表示建议可行,可暂放巴沙尔一马。俄罗斯做巴沙尔工作,奉劝放弃化武,保全政权及身家性命,以求东山再起。化武危机最终得以“软着陆”,和平思路将危机引入政治解决的渠道。
经历了化武危机的惊魂,巴沙尔政府为向国际社会表决心,于2013年10月正式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与此同时,美、俄在日内瓦就如何销毁化学武器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叙政府必须一周内向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提交所有化学武器清单,2014年6月之前,彻底销毁所有化学武器。之后联合国跟进,一致通过关于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第2118号决议。2013年11月,禁止化学武器组织通过“叙利亚化学武器及化学武器生产设施销毁具体要求”的决定,制定了销毁化学武器“路线图”。
但所谓知易行难。销毁化学武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尤其在战乱国家。原本计划第一批销毁化学武器工作2013年底启动,但一推再推,直到2014年1月方才运作。首批待销毁化学武器从拉塔基亚港装船,中、美等国护航。之后再起波折,原定2014年2月5日前将所有化学武器运出境外,但实际运作差之千里。
销毁进程的缓慢,早在预料之中。各方相互推倭,彼此埋怨。叙政府给出的理由是,紧张的安全局势无法保证化学武器顺利运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这种说辞并不买账,认为叙利亚政府在故意拖延时间。 此后,叙利亚销毁化学武器进程有所提速。2013年4月14日,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发表声明,指出叙利亚境内65%的化学武器己被运出,并相信4月27日前将所有化学武器及原料全部运送出境的目标可以按期实现。然而现实总是不能如人愿,截止到4月27日,叙利亚境内尚有少量化学武器未能运送出境。
销毁化学武器无疑在叙利亚危机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但却并未对叙利亚停火止暴产生较大影响,战火仍在纷飞,民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由不得外界不质疑,这一由美俄主导、叙交战双方隔空达成的共识究竟有多大意义?其实说白了,销毁化学武器不过是提升了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在中东的安全系数,不过是保住了俄罗斯在中东的唯一阵地,不过是避免了巴沙尔在美国炮火下灰飞烟灭的命运。
作为“世界警察”,美国暂时放弃军事介入叙利亚,但也不会不作为。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己不习惯充当国际看客。在叙利亚问题上,美会寻求其他手段,以引导事态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武的不行,就来文的,期望达到不战而屈叙政府之兵的目的。同时,迎合国际社会希望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诉求。有关叙利亚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无疑是美可利用的场所。
国际斡旋效果不彰
有关叙利亚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是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叙利亚问题的重要尝试。
2012年6月,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外长会议召开,这是第一次关于叙利亚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在此次会议上,各方分歧严重,但还是达成了全面协议。但由于文件措辞含糊,标准宽泛,终究成为一纸空文。2014年1月,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举行。第一次与第二次会议之所以时隔一年多的时间,主要是因为政府和反对派相互较劲,针尖对麦芒,不肯坐下来商谈;会议日期从原定的2013年8月,推至9月,再推至11月。最终,在国际社会努力下,2014年1月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得以召开。
尽管如此,会前还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小插曲,给会议的举行增添了阴影。第一个插曲是伊朗参会资格得而复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鉴于当前的形势,“伊朗应成为解决叙问题的一部分”。在经过与伊朗协商后,决定邀请伊朗参会。然而,伊朗参会却受到叙利亚反对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表示有伊朗参会,就将抵制,伊朗只好作罢。
第二个插曲是叙利亚反对派会前自乱阵脚,后院起火。全国联盟内最大组织叙利亚全国委员会宣布拒绝参加日内瓦会议,理由是巴沙尔拒绝下台,如若参加会议,将违背该组织关于巴沙尔下台前不进行谈判的承诺。该组织为此退出了全国联盟。此外,叙利亚国内一些反对派号召抵制会议,一时间全国联盟成了孤家寡人。由此看来,全国联盟不能完全代表反对派,这也映射出反对派参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便是在各方之间相互争斗中艰难推进。
但会议的结果如同会前各方所料,成效极为有限。双方代表将战场的怒气全部带进会场,均未有妥协让步的意愿。根本分歧点在巴沙尔政权的去留,在会议中体现为讨论的优先议题。政府军认为,当前叙利亚国内最棘手的问题是打击恐怖主义,因为国内恐怖主义横行,严重影响了叙安全形势。但反对派针锋相对,认为叙利亚现在应该研究建立过渡政府的问题,并明确表示过渡政府中不可能有巴沙尔的位置。
美国迎合反对派观点,表示巴沙尔必须下台,解决叙利亚问题必须以结束巴沙尔的政治生命为前提。叙政府代表怒目相向,激烈还击,“除了叙利亚人民,没有人可以授予或剥夺巴沙尔总统的合法性”。
但会议并非毫无成果,而是有所收获,甚至说有一定的突破。这次会议是三年来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之间首次面对面谈判。政府与反对派之间的积怨甚深,没有人奢望经过一次会议将所有问题解决掉。就政府与反对派坐在一张谈判桌对话这一步来说,无论结果如何,对逐步解决叙问题都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对于当前叙利亚人道主义危机问题,双方达成一定共识。民众成为长年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截至2014年3月,叙利亚共有900余万难民,其中250余万人在邻国流离失所。叙利亚超越阿富汗,成为世界上最大难民国。并且,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关数据,叙利亚约有550万儿童受到影响,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接受教育。鉴于此,叙利亚双方代表为显示自己是保护人民的“正义之师”,达成妥协,叙政府应允让被围困的妇女和儿童离开霍姆斯老城。这是叙利亚冲突双方和谈以来达成的第一项具体成果。
总体看,日内瓦会议达成的可怜成果,无法掩盖各方在相关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叙利亚未来的走势仍旧扑朔迷离。
危机何时是尽头
作为“阿拉伯之春”连续剧的超长版,不免让长期关注叙利亚问题的人士有疲劳感。但叙利亚危机以何种方式结束,仍难以有明确的答案。因为危机爆发以来,这出“戏”与以往在中东其他国家上演的“大戏”有很多不同。关键有两条,一是政府军对“叛贼”有心无力,而反政府武装是散兵游勇,无法从根本上威胁巴沙尔政权。二是以往中东问题的绝对主角美国,在此次叙利亚危机上将在中东地区动武示强视为“红线”。两因素相互叠加,将叙利亚危机塑造为马拉松式长跑。
就目前状况看,叙利亚乱局仍将持续。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战事呈拉锯态势,双方在战场各有优势,政府军是正规训练的军队,武器设备相对先进,纪律性强,忠诚度高,组织严明。而反对派武装虽然一盘散沙,无法在推翻巴沙尔政府上黏成合力,但也正是由于其无组织无纪律,政府军无法集中有效力量予以歼灭。这就形成了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之间的均衡,这种均衡在缺乏超强外力的介入下,难以打破。
从外力看,有关叙利亚危机的利益攸关方都或多或少地介入到乱局之中,对各自支持的力量进行表态和站队,但无法扭转战局。美国作为中东地区具有绝对实力的力量体,完全可以一招定生死,但奥巴马一直未出手。
对美而言,打破一个旧叙利亚容易,建设一个新叙利亚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从阿富汗和伊拉克吸取教训,主要是一旦美出手推翻巴沙尔,它将面对一个比巴沙尔主政时更加闹心的叙利亚。因为所谓叙利亚反对派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这其中的派系除推翻巴沙尔一致外,其他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即使武力打掉巴沙尔,仍旧无法改变乱局,所谓“按下葫芦浮起瓢”,不过如此。
因此,单靠武力实难破叙利亚乱局,政治解决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正确道路。就己进行的有关叙利亚问题的日内瓦会议看,政治协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因为叙利亚对立双方观点交集寥寥。经过多年的争斗,在巴沙尔去留问题上,各方立场始终未有任何松动,导致乱局进入无法破解的“死胡同”。双方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坐下来协商都勉为其难。
2014年6月3日,叙利亚大选如期而至。不出意料,巴沙尔成功连任,这将给局势带来三重连锁反应:一是增强叙利亚政府信心,夯实巴沙尔政权在国内的合法性,改变外界关于“巴沙尔众叛亲离”的印象。二是巴沙尔连任等于拒绝了反对派要求巴沙尔下台的诉求,将引发双方进一步的对立。三是美国将调整对叙利亚政策,在避免直接军事介入的前提下,肃清叙国内的恐怖主义,加大对反对派的支持力度。可以预见,将有更大的疾风劲浪等待着摇摇欲坠的叙利亚孤舟。只希望这场同类杀戮早日结束,为叙利亚人民打造保住性命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