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歌

来源 :江苏教育·心理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生命教育;绘本;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0-0060-03
  【作者简介】1.沈苹,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12)教师,高级教师;2.朱勤,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12)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却涉及不多。将绘本与心理健康活动课相结合,既能揭示生命教育的实质,又能让学生自然接受,把关于生命的道理通过绘本心理活动课讲得直抵人心。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美国作家利奥·巴斯卡利亚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绘本,它文字简单,寓意深刻,再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营造出温暖的意境。以绘本串联整堂心理健康教育课,通过撕纸游戏、人生五味、九宫格画等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探索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逆转的,过去无法改变,唯有把握现在,才能创造美好明天。
  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
  教学过程:
  一、撕纸游戏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猜猜老师会把这张彩纸变成什么?
  学生:一朵花、一个人、一个小动物。
  教师:同学们瞧——(老师边说边将手中的纸撕成了一片树叶)
  教师:你也来用彩纸撕成一片树叶吧!
  学生自由撕树叶。
  教师:高高举起你手中的树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我发现有的人撕的树叶大,有的人撕的树叶小。
  学生2:我发现每个人手上的树叶颜色也不一样。
  教师:每个人撕的树叶都是形状不同、颜色不一。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弗雷迪,他是一片与众不同的叶子,让我们听一听他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带领学生用彩纸撕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树叶,启发学生明白,在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暗示人也如此。同时,绘本的主人公就是一片树叶,巧妙引出绘本。
  二、讲述绘本故事,感受生命的独特
  教师讲述绘本故事。
  在弗雷迪的身旁有许多的叶子朋友,它最好的叶子朋友是丹尼爾。那年夏天,弗雷迪和丹尼尔在公园的树上看着树下乘凉的人们,聊起了他们活着的目的——给老人遮阴,给孩子扇风,为人们做一些好事情。
  夏天很快过去了,金秋的公园一下子变得五彩缤纷。
  弗雷迪禁不住问道:“我们都在一棵树上,为什么我们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呢?”
  丹尼尔告诉弗雷迪:“我们每一片叶子都是不同的,我们的体验各不相同,我们面对太阳的方式各不相同,我们投下的影子各不相同,我们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颜色呢?”
  教师:谁能来回答丹尼尔的问题?
  学生1:我觉得丹尼尔说得很有道理,每一片叶子都可以有不同的颜色。
  学生2:我觉得每一片叶子都应该是不同的,拥有自己的个性。
  教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很好。叶子是这样,人也是这样。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吸收不同的知识,经历不同的酸甜苦辣咸,也就造就了每个不一样的自己。
  设计意图:讲述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通过叶子弗雷迪与丹尼尔的对话,引导学生明白人与叶子都是独特的生命存在。
  三、体验活动:人生五味
  教师:盒子里有具有魔力的糖果,它们能勾起你记忆深处的某件事,或甜,或咸,或苦,或酸,或辣,请慎重选择一颗,闭上眼睛,安静品味。
  教师:谁来分享下魔法糖果让你想起的事?
  学生1:我的这颗糖果很苦,刚放到嘴里就想吐出来。这种苦涩的味道让我想起了我养的小花。小花是我养的一只小狗,它长得小小的,可爱极了,我们每天都形影不离。记得那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去青岛玩,就把小花放在奶奶家里,没想到回来的时候小花却不在了——小花跟奶奶去菜场的路上被车子轧死了。奶奶说小花看到马路对面有个小孩和我很像,就不顾一切冲了过去,结果……那天我哭得特别伤心,连睡梦中都在哭,现在想起这件事就感觉特别难过。
  教师:我能理解你的痛苦,失去是谁都不愿意的,可这就是人生啊!
  学生2:我拿到的这颗糖是甜的,让我不禁想起今年暑假去参加钢琴比赛获得了金奖。这份回忆太美好了,好甜啊!
  教师:感谢你和我们分享如此甜美的过去,虽然我们不曾参与,但此刻感同身受。
  学生3:我这颗糖味道怪怪的,我尝了一会儿才发现它的味道是酸酸的。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我小时候是在农村由奶奶带大的,奶奶没什么文化,整天都很唠叨,上学了我就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生活了,一年难得回奶奶家几次。去年,一向身体很好的奶奶突然脑梗,没多久就去世了。想到再也听不到奶奶的唠叨声,我的心里酸酸的。
  教师:多么复杂的情感,你的经历多么特殊!
  教师:过去的一切已成定局,我们无法改变,那些曾经经历的珍贵回忆造就了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慎重选择提前准备好酸甜苦辣咸五种口味的糖果。随着品尝,学生打开记忆的匣子,和同学一起分享往事,或苦,或酸,或甜,或辣,或咸。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同时也能发现生命的不可逆转性。
  四、回到绘本,理解生命的意义
  教师:正如故事中的弗雷迪一样,美好对他来说是那么短暂。不知不觉,秋天来了,到了叶子离开树枝落下去的时候了,有些人把这个叫作死亡。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死亡的?
  学生1:我觉得死就是没有了生命,什么都看不到、听不到、感觉不到。   学生2:我感觉死亡应该很可怕,很痛苦,很难受,我讨厌死亡。
  教师:谈到死亡,我想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经历:或许是疼爱的亲人,或许是陪伴你的宠物,又或许是亲手种植的植物、心爱的玩具,永遠地离你而去。尽管让人难以接受,然而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弗雷迪和你们一样,想了很多,可是疑问接踵而至:既然叶子注定都要飘落下去死掉,为什么还要生长在枝头呢?
  学生:只有活着才能看到很多事物,才会有很多美好的经历。
  教师:活着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为了度过快乐的时光,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为了看到四季。这是叶子丹尼尔的回答,那我们又是为了什么活着呢?
  学生1:我会为了自己的家人而活着。
  教师:为了爱我们的人和我爱的人活着,这很重要!
  学生2:我喜欢这个美好的地球,我喜欢每天和老师、同学们在一起,所以我要好好活着。
  教师:为了过好每一天而活着。是的,每个生命存在意义或许不同,但每个生命都是美好的存在。
  设计意图:“死亡”一直是个较为沉重的字眼,再次回到绘本故事,由叶子对死亡的讨论自然而然进入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引领学生理解:死亡是一个不能避开的话题,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明白生的意义——每个生命都是美好的存在。
  五、团体活动:九宫格画《20年后的我们……》
  教师:闭上眼睛,静静思考,这时的你,坐上了时光穿梭机,来到了20年后的某一天,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象?小组合作完成九宫格画《20年后的我们……》。(规则:(1)九个格子,都要画满;(2)合理分工,合作完成)
  教师:你们能在短短的8分钟内畅想出美好未来的原因是什么?
  成功组的学生:我们目标明确,每个人对于未来都有自己的畅想,通过画在每一格里表现出来。剩余的格子中我们想象20年后大家相聚的情景,由小组中画画比较好的两个同学完成。
  教师:你们能够在一起商量讨论,充分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分工合作完成这个活动,你们真棒!相信你们只要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充实而精彩。
  教师:为什么你们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幅九宫格的畅想作品?
  未成功组的同学:我们一听到“开始”就各自在一个格子里作画,画完一看还剩几个格子,但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失败了。
  教师:不好意思,这个活动对你们而言已经失败了,因为你们忘记了最初的规则。我知道,这或许很残忍,但人生中有些规则若不遵守,将会摔得很惨。
  教师:生命是不可逆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被我们铭记,只有当我们把握住现在,才能拥有未来的美好!
  设计意图:团体活动九宫格畅想画除了让学生畅想美好的未来,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会到生命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需要协作,需要他人的帮忙。该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自我的实际体验,深刻理解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拥有美好未来。
  六、回归绘本,畅谈收获
  教师:绘本故事的最后,叶子弗雷迪在冬日的初雪中飘落了,他的生命真的结束了吗?
  学生:我觉得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了我们的心中。
  教师:死亡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新生,他曾经活得那么精彩,一切都是值得的!
  教师:尽管我们在几十年后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你能像弗雷迪那样活得精彩吗?现在我们不知道答案,可是我们却能决定生命的精彩。
  教师: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1:我收获了一个动人的绘本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更加热爱生命。
  学生2:这堂课让我懂得了生与死的内涵,我要更好地生活。
  学生3:人生很长,我要过好每一天。
  教师: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故事”,在你的生命旅程中,一定还会发掘更多的生命的意义。作者利奥·巴斯卡利亚在他生命的最后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一分钟不开心,就失去了一分钟的快乐。”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停止追寻快乐的步伐,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设计意图:回归绘本故事,讲述结尾,引导孩子思考死亡的新意义,再次理解本课主旨。
  教学反思:
  这堂心理课以绘本《一片叶子落下来》为主线,通过绘本中叶子的视角,把绘本分为三大板块:感悟生命的独特,理解死亡,探讨生命的意义,在这三大板块中穿插了三个活动:撕纸游戏、人生五味糖、九宫格画。在绘本与活动的有机结合中,学生通过绘本故事的输入和游戏活动的体验,层层深入,感悟到了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明白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更懂得了人生最重要的是把握每一个现在,活在当下。
  绘本心理课提倡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因为绘本故事虽然讲的是别人的故事,但我们每一个旁观者看在眼里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会加入自己的投射,跳出“当局者迷”,就能做到“旁观者清”。这时,再加入合适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自己的体验。
其他文献
1919年陈独秀从上海回北京时,应湖北省教育厅长李汉俊的邀请,取道武汉,做了一次讲演。国内各地报纸都摘要登载他讲演的重点,用大字刊出。北洋政府看到报纸,才知道他已出北京。警察厅就派了一个警察在北池子寓所门前,企图等陈独秀自武汉回京时逮捕他。  李大钊等人得知后商议,派人先到西车站,把他接到王星拱家里暂避,再设法送他离开北京。当时计划:想保护陈独秀的安全,不能乘坐火车或小汽车出京。李大钊挺身而出,自
【关键词】高中生;人际交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8-0064-03  【作者简介】张天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城南中学(浙江绍兴,312300)心理健康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人际交往是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幸福感、学习动力、心理健康等。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容
【摘要】对江苏省镇江市各中小学沙盘游戏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發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存在重视硬件配备、忽视软件建设,沙盘老师缺少培训等问题,学校应形成支持求助孩子、全面认可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氛围。  【关键词】沙盘游戏;胜任力;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0-0010-02  【作者简介】1.陈静,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江苏
最近,有幸得到一本由欧阳坚同志主编的《南梁革命根据地史》,翻阅开来,深深被这部难得的革命史书所吸引、打动,在三天内一气呵成地读完,一扫之前对南梁革命根据地历史的乏知,在精神世界里立起了一座南梁丰碑,油然而生对这一神圣革命福地的敬仰之情。我深切感到,這是值得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普通读者认真阅读的一部革命史书。梳理一下读《南梁革命根据地史》的认识与感受,觉得其既具诸多革命史书的共通性,又具其鲜明的
一、故事情境  张某,男,高三学生,18岁,独生子,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史,也没有咨询或治疗经历。父长期在外工作,偶尔回家。母全职,有抑郁症,长期服药。张某平时和母一起生活,在其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只要在家,父母之间就会争吵得非常厉害,他则一个人蜷缩在房间的角落里。  来访者一直以来学习认真踏实,成绩名列前茅,母对其管教非常严厉,常会批评指责,所以来访者和父母的关系有点疏离纠缠。最近因为班上
范明枢,原名范炳辰,山东省泰安城元宝街人,1866年1月生。清末秀才、增生,曾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先后任山东省教育厅干事、教司,省立第六中学(菏泽)、省立第一师范(济南)学监兼教员、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与鞠思敏、于月龄、王祝晨并称为齐鲁四大教育家。七七事变后,年逾古稀的范明枢积极参与抗战,先后担任泰安各界抗敌后援会主任、泰安民众抗敌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鲁苏
【关键词】了解未来;规划未来;自我激励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0-0063-02  【作者简介】乔俐,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江苏高邮,2256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六年級学生即将步入中学,对中学的生活有很多的猜想,也十分想了解中学生活是否和自己预想的一致。本节课通过活动,帮助小学生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憧憬,为顺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国共产党邀请来到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称人教社)成立,叶圣陶兼任社长、总编辑。1954年11月出版总署撤销,叶圣陶任教育部副部长,继续兼任人教社社长、总编辑。而在1953年前后,中央从全国各地调200多位教科书编写审校人才入人教社,着力推动新中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战争年代的陈赓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中,我父亲陈赓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从北伐战争、隐蔽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战争,他始终在前沿战斗,身经百战,多次负伤。他是我军唯一同日、法、美军都交过手的高级将领。  父亲能征善战,且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是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也是一个细致有心的人。在战争年代,父亲就有保存文献与实物的习惯,不光是各个时期的日记本和照片,还
赵佩莹(1902—1989),壮族,广西天等县人,著名化学家、毒气学家。1927年毕业于国立武昌师范高等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化学系。1933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后转入布列斯劳大学,学习和研究军事武器化学。1937年回国后,在广西军界任毒气学教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广西农学院、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任教,直至退休。著有《军队防毒纲要》《芥气制造新法》《炸药制备实验法》《有机化学简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