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不应用便不能体现出知识的价值。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更加注重对知识的学习,而不关注对知识的应用,普遍缺乏应用意识,更加缺乏应用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成为广大教师的重要职责,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探究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意识的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社会的发展使得知识的应用性也随之提升,知识的应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数学应用意识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廣大教师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好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便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广大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但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中,不仅存在的变量较多,而且变量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再加之实际问题的表现形式比较繁琐,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实现问题的转化难度较高。这种转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比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结合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向数学问题的转化。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是结合题目给出的要素直接套用相关公式和定理,再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答案,很少进行问题的转化,不知道应该怎样将题目中的变量建立起联系,在遇到复杂题型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入手。
(二)受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
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往往也会通过固有的方式和思路来尝试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固化。思维定式也可以看作是学生解题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并不一定不好,比如,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解题,有助于保障解题的准确率。但是这种习惯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有的学生在面对数学应用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看一看这样的题目自己是否见过,如果见过自己便会更有信心,会按照以往的解题方法来解题,并且可以保证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如果是自己从未见过的新题型,则往往不会思考新的解题思路,甚至会直接放弃解题,片面地依靠教师的讲解。
(三)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对于那些基础比较牢固,学习比较刻苦的学生来讲,他们在遇到一些简单问题时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并且在遇到更加复杂的问题时,也会积极思考,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甚至会积极寻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在面对简单问题时普遍都能进行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在遇到更加复杂的问题时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自信,不愿意尝试独立钻研,而是过度的依赖教师的讲解,希望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弄明白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希望教师帮助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这种依赖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难以得到进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与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充分展示数学的应用性
目前,在很多学生心理都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获取好成绩,并未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但实际情况是数学有着较强的应用性,数学是描绘社会规律以及自然现象的重要工具,比如市场调研、航天工程、气候预测等都会应用到数学。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实际应用无处不在,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地展示出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与重要价值,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警察在办案时往往可以通过罪犯脚印的尺码来判断出罪犯的身高,这是因为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例通常都为1:7,因此可以结合脚长大致推算出人的身高。这便是数学应用的典型案例,教师多将此类案例融入到教学之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的数学的应用性。
(二)结合生活开展教学
生活中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并且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具实用性和启发性,教师结合生活开展教学,能够将学生更好的引入到相应的情景之中,锻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多采用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来引入新内容的教学。比如,在讲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A、B两个村子想建设一所小学,两村均同意将学校建设在公路附近,但是都希望学校在离自己村子较近的地方建设。由于公路与两个村子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难以准确判断中间位置,同学们能帮一帮两个村子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在遇到这样问题时,其解题的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但是学生在经过尝试之后会发现以现有的知识储备难以解决这一问题,此时教师再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引入,并向学生介绍:“同学们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便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迫切希望掌握这些知识,并且会在学会这一知识后积极的应用,以便解决教师之前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也能调动学生应用的积极性,因此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发展。再比如,在讲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时,教师可以列举出钥匙与锁、人与身份证号码、汽车与车牌等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应关系。
结束语:
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课堂教育学习的主要目标,只有掌握了应用才会体现出综合运用数学的价值与重要性,为此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意识与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既可以在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可以运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蓉. 初中生“方程与不等式”解题中的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2]张敏捷. 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高中生数学自学能力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社会的发展使得知识的应用性也随之提升,知识的应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数学应用意识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廣大教师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实现人人学好有价值的数学,而有价值的数学便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广大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但学生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中,不仅存在的变量较多,而且变量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再加之实际问题的表现形式比较繁琐,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实现问题的转化难度较高。这种转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比如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结合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向数学问题的转化。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是结合题目给出的要素直接套用相关公式和定理,再通过计算得出正确答案,很少进行问题的转化,不知道应该怎样将题目中的变量建立起联系,在遇到复杂题型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入手。
(二)受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
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往往也会通过固有的方式和思路来尝试解决问题,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固化。思维定式也可以看作是学生解题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并不一定不好,比如,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解题,有助于保障解题的准确率。但是这种习惯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有的学生在面对数学应用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看一看这样的题目自己是否见过,如果见过自己便会更有信心,会按照以往的解题方法来解题,并且可以保证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如果是自己从未见过的新题型,则往往不会思考新的解题思路,甚至会直接放弃解题,片面地依靠教师的讲解。
(三)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对于那些基础比较牢固,学习比较刻苦的学生来讲,他们在遇到一些简单问题时往往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并且在遇到更加复杂的问题时,也会积极思考,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甚至会积极寻求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帮助。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在面对简单问题时普遍都能进行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但是在遇到更加复杂的问题时则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自信,不愿意尝试独立钻研,而是过度的依赖教师的讲解,希望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弄明白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希望教师帮助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这种依赖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难以得到进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与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充分展示数学的应用性
目前,在很多学生心理都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只是为了能够在考试中获取好成绩,并未充分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注重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但实际情况是数学有着较强的应用性,数学是描绘社会规律以及自然现象的重要工具,比如市场调研、航天工程、气候预测等都会应用到数学。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实际应用无处不在,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地展示出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与重要价值,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警察在办案时往往可以通过罪犯脚印的尺码来判断出罪犯的身高,这是因为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例通常都为1:7,因此可以结合脚长大致推算出人的身高。这便是数学应用的典型案例,教师多将此类案例融入到教学之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的数学的应用性。
(二)结合生活开展教学
生活中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并且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具实用性和启发性,教师结合生活开展教学,能够将学生更好的引入到相应的情景之中,锻炼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多采用更加贴近生活的情景来引入新内容的教学。比如,在讲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这样的问题:“A、B两个村子想建设一所小学,两村均同意将学校建设在公路附近,但是都希望学校在离自己村子较近的地方建设。由于公路与两个村子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难以准确判断中间位置,同学们能帮一帮两个村子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在遇到这样问题时,其解题的积极性会被激发出来,但是学生在经过尝试之后会发现以现有的知识储备难以解决这一问题,此时教师再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引入,并向学生介绍:“同学们掌握了这一知识点便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迫切希望掌握这些知识,并且会在学会这一知识后积极的应用,以便解决教师之前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也能调动学生应用的积极性,因此有助于学生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的发展。再比如,在讲解“数轴上的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时,教师可以列举出钥匙与锁、人与身份证号码、汽车与车牌等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应关系。
结束语:
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课堂教育学习的主要目标,只有掌握了应用才会体现出综合运用数学的价值与重要性,为此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意识与综合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既可以在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可以运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蓉. 初中生“方程与不等式”解题中的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2]张敏捷. 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高中生数学自学能力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