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来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而《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类的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 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问题和疑惑既是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又是教师诱导学生熟读精思的良机。激发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争辩,达到释疑。这是比教师直接回答要高明得多的举措,不仅克服学生的被动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还能使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得到增减和提高。
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能敏捷地作出恰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设疑、质疑的能力。因读书而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去释疑;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经过自己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具有导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提出问题了,就要训练学生自主地探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具体的内容和问题的难度,探究可以是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这个积极交往、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增大了,思考的时间充分了,表述的机会增多了。他们的想象力、语言的感受力和概括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在阅读中捕捉、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当问题解决了,他们会有眼前豁然开朗之感,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更有劲头。探究的过程就是训练的过程,一切训练都是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又落实到了学生身上的活动。让学生质疑探究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增强他们参与阅读的能动性的必由途径。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指导自学是进行学习指导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保证自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训练,注重合作,并加强反馈与校正,这都是主体性教学不可忽视的。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本质意义不在于让学生了解和记住一些阅读方法,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阅读方法的有关知识变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需要领悟→尝试→运用→总结→反复实践这样一个转化和迁移的过程。因此,教师“教”和学生“学”都不能操之过急,浅尝辄止。
四、创造条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性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育,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和采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不脱离课堂教学的中心,就应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能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创新,这样还可以锻炼他们勇敢的个性,促进思维健康发展。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
阅读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问时多用“假如”、“可能”、“除了”等词,给学生以列举、比较、归纳、想象、创造的时间,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分清是非,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找准发散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一个运用知识,开展想象的空间。教师创造气氛,科学提问,提供条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基础,正确评价,肯定和鼓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保障。 总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体性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具有很大的潜力。这也将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研究,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来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而《黄继光》、《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叙事性的课文和《秋天》、《桂林山水》之类的以写景为主的课文,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录像或多媒体电脑使书面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声、光、形、色,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他们学习的兴趣会更浓。 创设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可灵活地运用于导入、讲解、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教师要把握好阅读的激趣点,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真正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阅读的愿望更强烈。
二、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参与阅读的能动性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小学生学习语文也是这样。问题和疑惑既是学生求知的兴奋点,又是教师诱导学生熟读精思的良机。激发学生自己质疑问难,并通过积极思考,讨论争辩,达到释疑。这是比教师直接回答要高明得多的举措,不仅克服学生的被动情绪,使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还能使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得到增减和提高。
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能敏捷地作出恰当的处理,从而提高他们设疑、质疑的能力。因读书而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去释疑;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经过自己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具有导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提出问题了,就要训练学生自主地探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具体的内容和问题的难度,探究可以是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在这个积极交往、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活动的空间增大了,思考的时间充分了,表述的机会增多了。他们的想象力、语言的感受力和概括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在阅读中捕捉、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都得到训练。当问题解决了,他们会有眼前豁然开朗之感,获得成功的喜悦,学习更有劲头。探究的过程就是训练的过程,一切训练都是从学生这个主体出发,又落实到了学生身上的活动。让学生质疑探究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增强他们参与阅读的能动性的必由途径。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独立性
学会学习是主体性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强学习指导目的是想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效果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具体帮助,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固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把阅读的方法内化为能力,并要做到能迁移运用,独立阅读。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使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会阅读、善于阅读。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率,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最终视阅读为精神需求,体现出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指导自学是进行学习指导的基础与前提。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条件,保证自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训练,注重合作,并加强反馈与校正,这都是主体性教学不可忽视的。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本质意义不在于让学生了解和记住一些阅读方法,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阅读方法的有关知识变成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需要领悟→尝试→运用→总结→反复实践这样一个转化和迁移的过程。因此,教师“教”和学生“学”都不能操之过急,浅尝辄止。
四、创造条件,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性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实施愉快教育,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教师首先应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双手,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和采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不脱离课堂教学的中心,就应得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能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创新,这样还可以锻炼他们勇敢的个性,促进思维健康发展。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
阅读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发问时多用“假如”、“可能”、“除了”等词,给学生以列举、比较、归纳、想象、创造的时间,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激发和发展学生思维有重要意义。学生在讨论合作中分清是非,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逐步树立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中教师还可找准发散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给他们一个运用知识,开展想象的空间。教师创造气氛,科学提问,提供条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基础,正确评价,肯定和鼓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保障。 总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体性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具有很大的潜力。这也将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研究,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