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说去担保化?其实说白了就是想打破刚性兑付,但是我觉得这个也不大现实,短期之内可能不大现实。”网贷平台“爱投资”董事长赵春霞在近期一次活动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记者了解,这种观点代表了当下业界较为普遍的一种思考。自2007年P2P引入中国以来,P2P网络借贷这一原本建立在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上的舶来品,在中国遭遇了因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而无法原生态运行的水土不服问题。但自红岭创投引入担保垫付模式后,P2P此前遭遇的不温不火困境被打破,网贷业迎来大规模发展以至燎原之势。
当下国内主要平台,人人贷、有利网、点融网等绝大多数P2P平台都引入了担保制度,形式又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第三方担保公司合作,一种则是平台自身设置风险保证金提供担保。
无担保模式在国内难行的一大原因是征信体系的薄弱。在中央信用体系建成以前,当下担保机构与机构之间、网贷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与银行之间的信用体系都是割裂、分散的。征信难题直接演化为平台运营的成本。
就优势来说,P2P平台的能力在于有更强更快的募资效率和成本,担保机构拥有更稳定成熟的风控机制,二者结合之下无疑是更有效率的方式。
刚性兑付使得投资者像是被宠坏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投资者教育。进一步使得风险承担与收益的比例失调,这种失调的结果仍然成为平台的成本与借款人的压力。这种情况下,监管层多次不同场合的“去担保化”意向,进而演化为不同阶层的不同意见。
去谁的担保化
对监管层来说,去担保化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在对刚性兑付形成定性思维的国内投资者来说,去担保化后,面对未成熟的行业形态,和薄弱的投资者教育现状,投资者如何面对险象环生的环境?
对于先、后天不足的国内投资者来说,去担保化将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有利网发展战略总监梅晗对记者表示,“去担保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盲目的去担保化,会引起市场的恐慌。”这是当下市场普遍的担忧。
有利网发展战略总监梅晗向本刊记者表示,因为国内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举措,将国内保本保息的投资形式抬到了非常高的线上,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因此很多P2P平台如果想完成“无担保化”网贷,难免遭受投资者的“歧视”。
从行业发展来看,目前P2P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互联网平台并未有效降低借款人的融资成本。
对企业来说,当下的担保模式转化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已经和民间贷款无异。而平台方也为此承担了太大的成本。爱投资首席风险官刘博在此前互联网大会上称,平台与借款人的中间机构越多,成本越高,这种成本压力和资金压力之下中小企业是不是可以抵住风险的测试,是核心问题,他认为,一旦达到20%以上的周期成本,“相信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承担这个过程。”
刘博认为,去担保化的重点应该是在于“是不是去平台担保”,“而不是去合作机构的担保,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刘博称,平台自身担保是非常可怕的,从法律角度来说,涉嫌非法集资。
回顾2013年倒闭潮,由于央行升级支付系统,导致投资人的充值和提现遇到了阻塞,累计提现需求在节后爆发,自融资保平台在此时遭遇了毁灭性的流动性打击。
怎样的去担保化
当下“无垫付、无担保,不网贷”的市场形态中,不做担保的平台可谓“大失人心”。
国内首家网贷平台拍拍贷,坚持不承诺垫付本息的原则,因此失去大量的投资者和商机。但当下转机来临,也让拍拍贷面临化颓势为优势的可能,因其多年的“无担保”模式已积累大量数据和风控手段。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爱君在此前一个沙龙上表示,平台自身做担保并不是担保且违法,因为其并没有融资性担保的资质,也就不能做担保。再者,一旦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签订了合同,出借人要借款人提供担保,是民事行为,监管机构不能干涉民事行为,因此在法律上来说监管不能成立。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综合处处长蒋则沈在此前一次沙龙上称,P2P自担保是自身把相应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自我承担,在现有,包括全球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对这类机构都是按照最严格的方式进行监管。自我担保一个非常严重的弊端是忽视了对投资者形成的潜在威胁,其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投资项目认知的风险和收益的扭曲,投资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资金面临多大风险。
去担保化后,以机制替代担保还是将去担保化的问题分解化,也是监管层面临的问题。今年7月,银监会还曾在P2P监管座谈会上曾专门讨论过引入保险公司担保制度来转移P2P借贷风险的可行性。
据悉,这一模式虽然不会对项目100%“兜底”,赔付额度可能仅为80%~90%左右,以达到转移部分风险的目的。
在此前由零壹财经“壹席谈:融资租赁携手互联网”沙龙上,赵春霞对记者称。短期之内要实现去担保化可能不大现实,这个跟中国的整体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有关系的。她认为,担保有其益处,也有其局限性,要实现去担保化,应先实现较高的信息披露度,和较高投资人用户专业度。
自今年6月提出的P2P行业四条红线,要求P2P回归信息中介本质,平台“去担保化”成为行业的热点话题,去担保化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行业发展和政府监管的必然趋势。但去担保化的量与度,怎样的去担保化,还且拭目以待。
据记者了解,这种观点代表了当下业界较为普遍的一种思考。自2007年P2P引入中国以来,P2P网络借贷这一原本建立在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上的舶来品,在中国遭遇了因个人征信体系不完善而无法原生态运行的水土不服问题。但自红岭创投引入担保垫付模式后,P2P此前遭遇的不温不火困境被打破,网贷业迎来大规模发展以至燎原之势。
当下国内主要平台,人人贷、有利网、点融网等绝大多数P2P平台都引入了担保制度,形式又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第三方担保公司合作,一种则是平台自身设置风险保证金提供担保。
无担保模式在国内难行的一大原因是征信体系的薄弱。在中央信用体系建成以前,当下担保机构与机构之间、网贷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与银行之间的信用体系都是割裂、分散的。征信难题直接演化为平台运营的成本。
就优势来说,P2P平台的能力在于有更强更快的募资效率和成本,担保机构拥有更稳定成熟的风控机制,二者结合之下无疑是更有效率的方式。
刚性兑付使得投资者像是被宠坏的孩子,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投资者教育。进一步使得风险承担与收益的比例失调,这种失调的结果仍然成为平台的成本与借款人的压力。这种情况下,监管层多次不同场合的“去担保化”意向,进而演化为不同阶层的不同意见。
去谁的担保化
对监管层来说,去担保化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在对刚性兑付形成定性思维的国内投资者来说,去担保化后,面对未成熟的行业形态,和薄弱的投资者教育现状,投资者如何面对险象环生的环境?
对于先、后天不足的国内投资者来说,去担保化将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有利网发展战略总监梅晗对记者表示,“去担保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盲目的去担保化,会引起市场的恐慌。”这是当下市场普遍的担忧。
有利网发展战略总监梅晗向本刊记者表示,因为国内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举措,将国内保本保息的投资形式抬到了非常高的线上,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因此很多P2P平台如果想完成“无担保化”网贷,难免遭受投资者的“歧视”。
从行业发展来看,目前P2P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企业借贷成本居高不下,互联网平台并未有效降低借款人的融资成本。
对企业来说,当下的担保模式转化给他们太多的压力,已经和民间贷款无异。而平台方也为此承担了太大的成本。爱投资首席风险官刘博在此前互联网大会上称,平台与借款人的中间机构越多,成本越高,这种成本压力和资金压力之下中小企业是不是可以抵住风险的测试,是核心问题,他认为,一旦达到20%以上的周期成本,“相信没有一家企业可以承担这个过程。”
刘博认为,去担保化的重点应该是在于“是不是去平台担保”,“而不是去合作机构的担保,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刘博称,平台自身担保是非常可怕的,从法律角度来说,涉嫌非法集资。
回顾2013年倒闭潮,由于央行升级支付系统,导致投资人的充值和提现遇到了阻塞,累计提现需求在节后爆发,自融资保平台在此时遭遇了毁灭性的流动性打击。
怎样的去担保化
当下“无垫付、无担保,不网贷”的市场形态中,不做担保的平台可谓“大失人心”。
国内首家网贷平台拍拍贷,坚持不承诺垫付本息的原则,因此失去大量的投资者和商机。但当下转机来临,也让拍拍贷面临化颓势为优势的可能,因其多年的“无担保”模式已积累大量数据和风控手段。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爱君在此前一个沙龙上表示,平台自身做担保并不是担保且违法,因为其并没有融资性担保的资质,也就不能做担保。再者,一旦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签订了合同,出借人要借款人提供担保,是民事行为,监管机构不能干涉民事行为,因此在法律上来说监管不能成立。
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综合处处长蒋则沈在此前一次沙龙上称,P2P自担保是自身把相应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自我承担,在现有,包括全球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对这类机构都是按照最严格的方式进行监管。自我担保一个非常严重的弊端是忽视了对投资者形成的潜在威胁,其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投资项目认知的风险和收益的扭曲,投资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资金面临多大风险。
去担保化后,以机制替代担保还是将去担保化的问题分解化,也是监管层面临的问题。今年7月,银监会还曾在P2P监管座谈会上曾专门讨论过引入保险公司担保制度来转移P2P借贷风险的可行性。
据悉,这一模式虽然不会对项目100%“兜底”,赔付额度可能仅为80%~90%左右,以达到转移部分风险的目的。
在此前由零壹财经“壹席谈:融资租赁携手互联网”沙龙上,赵春霞对记者称。短期之内要实现去担保化可能不大现实,这个跟中国的整体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有关系的。她认为,担保有其益处,也有其局限性,要实现去担保化,应先实现较高的信息披露度,和较高投资人用户专业度。
自今年6月提出的P2P行业四条红线,要求P2P回归信息中介本质,平台“去担保化”成为行业的热点话题,去担保化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行业发展和政府监管的必然趋势。但去担保化的量与度,怎样的去担保化,还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