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很多高中课堂教学低效而又乏味,学生不能享受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缺乏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和提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是为了更会学。所以,有必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索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在探索中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对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自主探索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为了能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应该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宽松的课堂环境是自主探索学习的沃土,教师一句赞美的语言可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一句贬斥的话语可能会伤害学生一生。教师要多保护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要让学生亲近你、喜欢你,把你当作朋友、长辈。首先,要爱你的学生,爱人者,人恒爱之;其次,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自然幽默;第三,教师要赏识学生,用心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在这种民主、宽容、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培育了其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唤起了其创造的热情,释放出了巨大的学习潜能,更容易进入敢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其实大多数学生的智商是相差不大的,而在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等方面却相差较大,其中兴趣尤为重要。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以奇激趣;根据学生好学的特点,以疑引趣;根据学生好新的特点,以变引趣。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如在学习地理环境问题“水污染的原因”时,我直接引入当时的热点事件:2007年5月29日起,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连续多日无法饮用。实际教学前我先收集一些相关水污染的图片、新闻报导、动态影像等,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它们展示出来,然后根据相应素材让学生思考太湖水污染的危害、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回答问题时,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分组思考已收集的几组素材中水污染的原因、解决措施。组内同学发挥集体的力量,努力得出最全面、最准确的答案;组间相互竞争,查找别组答案的全面性、准确性。结果同学们各尽其才,得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危害和相关原因,甚至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解决办法。其中就有同学提出:希望周边的学校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太湖的污染状况,并树立保护太湖的决心。还有同学提出:根据太湖水污染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可以多养以该物质为饵料的鱼种,“一物降一物”,将这些污染物质给吃掉。虽然这些办法还不是很完善,但由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出来,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习的任务会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勤于自主探索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生自主探索发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讲解、自主小结、自主评价。过去的教学存在着“只许教师种瓜,不许学生点豆”的现象,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发挥主见、发现真理,创造性难以发挥。要知道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之处,适于他们自己理解。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特别是涉及相关的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需要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索中去。学生把眼睛当作太阳光,找一个球状物体当作地球,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球”的位置。有几个学生把篮球找来,从不同方向去看,并用粉笔在篮球上画出“赤道”,不管从哪面看,都只能够看到球的一半,这一半就可以理解为白天,另一半就是黑夜。从不同角度看“赤道”,它的位置不变,但视角位置却不同。然后将所看的“图”投影到纸上来,立体图就变成了平面图。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相互转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太阳光照的侧视图、俯视图、侧俯图,疑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多放下教师的架子,让学生多说、多问,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创造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强化学生自主合作,使学生融于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时,如有些知识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就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人人都独立思考,人人都发表意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有互学、互查、互议、互评等方法,又有同桌、小组、全班等合作方式。每个小组内的成员最好素质互补、心理相通,这样有利于对外竞争、对内合作。另外,可通过师生讨论规定几条小组合作规则,如:学习合作中不讲无关的话,要求人人参与讨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随意批评别人等。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创造性的个体。把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学习、个别指导相结合,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的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如在进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时,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湿地是如何形成的”。有一个小组很有趣地总结出三个原因:①湿地的水流不出去;②湿地的水渗不下去;③湿地的水飞不上去。归纳出的原因非常精炼,而且很有道理。也有小组讨论出湿地形成的基本原理:湿地地区获得的水多于失去的水。通过不同基础、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的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完成了教学目标,促进了教学班集体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自主探索学习,还要不断摸索,以找出更有效的途径。凡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量多给学生一点些思考的时间、一些活动的余地、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和一些成功的愉快体验。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课堂只有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才有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教育硕士,现就职于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
一、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自主探索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为了能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应该给学生以“心理安全”。宽松的课堂环境是自主探索学习的沃土,教师一句赞美的语言可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一句贬斥的话语可能会伤害学生一生。教师要多保护学生求知发问的勇气和兴趣,要让学生亲近你、喜欢你,把你当作朋友、长辈。首先,要爱你的学生,爱人者,人恒爱之;其次,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要自然幽默;第三,教师要赏识学生,用心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在这种民主、宽容、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培育了其探索未知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下,唤起了其创造的热情,释放出了巨大的学习潜能,更容易进入敢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
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索
心理学研究表明,其实大多数学生的智商是相差不大的,而在学习的动机、兴趣、意志等方面却相差较大,其中兴趣尤为重要。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以奇激趣;根据学生好学的特点,以疑引趣;根据学生好新的特点,以变引趣。课堂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如在学习地理环境问题“水污染的原因”时,我直接引入当时的热点事件:2007年5月29日起,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发臭,连续多日无法饮用。实际教学前我先收集一些相关水污染的图片、新闻报导、动态影像等,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它们展示出来,然后根据相应素材让学生思考太湖水污染的危害、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回答问题时,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分组思考已收集的几组素材中水污染的原因、解决措施。组内同学发挥集体的力量,努力得出最全面、最准确的答案;组间相互竞争,查找别组答案的全面性、准确性。结果同学们各尽其才,得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危害和相关原因,甚至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解决办法。其中就有同学提出:希望周边的学校多开展一些活动,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太湖的污染状况,并树立保护太湖的决心。还有同学提出:根据太湖水污染中的主要物质成分,可以多养以该物质为饵料的鱼种,“一物降一物”,将这些污染物质给吃掉。虽然这些办法还不是很完善,但由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出来,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学习的任务会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勤于自主探索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学生自主探索发展的核心,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讲解、自主小结、自主评价。过去的教学存在着“只许教师种瓜,不许学生点豆”的现象,滋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其发挥主见、发现真理,创造性难以发挥。要知道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之处,适于他们自己理解。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特别是涉及相关的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需要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索中去。学生把眼睛当作太阳光,找一个球状物体当作地球,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球”的位置。有几个学生把篮球找来,从不同方向去看,并用粉笔在篮球上画出“赤道”,不管从哪面看,都只能够看到球的一半,这一半就可以理解为白天,另一半就是黑夜。从不同角度看“赤道”,它的位置不变,但视角位置却不同。然后将所看的“图”投影到纸上来,立体图就变成了平面图。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相互转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太阳光照的侧视图、俯视图、侧俯图,疑点和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多放下教师的架子,让学生多说、多问,给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营造主动参与的氛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创造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四、强化学生自主合作,使学生融于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时,如有些知识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就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人人都独立思考,人人都发表意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合作学习有互学、互查、互议、互评等方法,又有同桌、小组、全班等合作方式。每个小组内的成员最好素质互补、心理相通,这样有利于对外竞争、对内合作。另外,可通过师生讨论规定几条小组合作规则,如:学习合作中不讲无关的话,要求人人参与讨论,认真倾听他人发言,不随意批评别人等。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使他们成为有创造性的个体。把班级授课与小组合作学习、个别指导相结合,探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开展小组合作时,我认真编设学习小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组,按学习能力有机组合,指定组长负责本组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发挥“小能手”的作用。集体交流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四名成员分别汇报发言,也可以先由组长主要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如在进行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时,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湿地是如何形成的”。有一个小组很有趣地总结出三个原因:①湿地的水流不出去;②湿地的水渗不下去;③湿地的水飞不上去。归纳出的原因非常精炼,而且很有道理。也有小组讨论出湿地形成的基本原理:湿地地区获得的水多于失去的水。通过不同基础、不同个性学生之间的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习中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完成了教学目标,促进了教学班集体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加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自主探索学习,还要不断摸索,以找出更有效的途径。凡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要尽量多给学生一点些思考的时间、一些活动的余地、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和一些成功的愉快体验。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课堂只有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才有活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教育硕士,现就职于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