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课堂充满张力和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习情境的开放性、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反馈的即时性上。面对开放而又复杂的教学情境,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综观全局,增强目标意识,重视在对话教学中巧妙地引领,智慧地理答,适切地评价,实施有效的教学调控,从而让阅读课堂步入佳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评价语言。
一、都是不会倾听惹的祸
遗憾的是,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对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却不大讲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简单肯定,敷衍了事。在众多课上,我们常常看到类似的“风景”:在学生个性解读文本并作反馈后,教师对此不置可否,常常以“哦”“嗯”“是吗”等敷衍,评价在模棱两可的“对话”中终结。
二是放任自流,缺乏导向。当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难以驾驭课堂、捕捉挈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何时终止学生发言,何处进行点拨诱导,以巧妙地召唤潜藏于语言文字中的人文内涵,教学双方在做着虽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教师的这种放任自流,让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很难从“自由王国”被引向“目标王国”。
三是华而不实,评价错位。阅读评价要注意两点:一是紧扣语言学习展开,二是具有推动学生语文发展的功能。在一些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精彩纷呈,华丽的辞藻不乏于耳,大段大段的排比句让学生不知所云。为了追求所谓的“亮点”,一些教师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弃学情于不顾,一味地在语言上求新求奇,让学生不知教师“意下如何”,真是“教师出风头,学生吃苦头”。
四是功利心强,模糊无为。教师总希望学生一下子就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进行,于是乎回答得与预设不一致的往往不作评价,简单地让学生坐下或者让学生“再思考思考”,就了结了;当得到与预设相类似的答案,也只是简单评价“好”,与预设思路高度一致时,只是机械重复答案,附评一句“非常好”。这是一种模糊无为的评价。
阅读课堂中的即时评价为何步入这般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耐心倾听,不会倾听,倾听的功利心太强。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静静候答,智慧理答,冷静教答。
二、教学评价的策略
1.评价贴切,和谐圆润。
教师的即时评价是课堂教学整体中的一部分,要适时、适量、适度,追求和谐圆润。
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回答问题与朗读课文等活动随时都在发生。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语言评价,在现实的课堂里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课堂即时评价要适量,该出手时才出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的传递到信息的反馈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的评价要看准时机,结论太迟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过早会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要求反馈迅速,评价及时、适当,该出手时就出手。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同样是课文朗读,评价语言却可以丰富多彩:“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或朗读进行评价时,也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特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该出手时好好出手。
2.评价艺术,声形兼备。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即时评价更显教师的课堂驾驭艺术。影响评价效果的既有口头语言又有肢体语言还有评价形式。
(1)话语艺术。风趣睿智的语言,满含期待,充满情感,保护了学生自尊,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姆”。学生哗然。可上课的特级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的,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该老师避免了学生出洋相,给予学生纠错的机会。有时,学生说错了,我们可以说:“说错是正常的,老师最喜欢犯错后改错的孩子。没关系,再说一下!”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不要简单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 当学生回答声音较小,不要简单地要求学生:请你大声地回答问题。可以看着孩子,抛出鼓励:“自信从大声说开始。”
(2)转换艺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特别是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简单粗暴评价,而是巧妙转换:“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有更好的看法吗?” 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限制学生思维。有时为了使学生的回答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思考、共鸣,也可以把评价的绣球抛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积极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
(3)创新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勇于创新评价的形式。对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教师可以用眼神暗示,抚摸安慰、手势提示等,让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对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的闪光点,创造性地实施激励性评价,如物化为送一张小书签,奖励一条名言,送上一个拥抱等,口头的可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要诚恳,要用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激励爱河中。
3.评价科学,指引方向。
“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一个“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既看到学生的优点,给予褒奖,又看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予以引导。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指出其不足,找出努力方向。
如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可这样评价:“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一些,并掌握语气,同学们就更加佩服你。继续努力。” 如果学生表达阅读感悟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说:“如果你能把×××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更精彩了。”“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讲清楚,那就更有说服力了。”这种一分为二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解自己学习的状况,知道了努力的目标,而且感受到老师“关怀后的温暖”。
课堂即时评价是课堂语言艺术中最具不确定性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怀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切不可随意;钝化处事,柔性处理,人性而艺术,智慧而科学地实施课堂即时评价。
一、都是不会倾听惹的祸
遗憾的是,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注重课堂提问的方式与方法,对课堂上的即时评价却不大讲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简单肯定,敷衍了事。在众多课上,我们常常看到类似的“风景”:在学生个性解读文本并作反馈后,教师对此不置可否,常常以“哦”“嗯”“是吗”等敷衍,评价在模棱两可的“对话”中终结。
二是放任自流,缺乏导向。当学生接二连三地提出不同见解时,教师难以驾驭课堂、捕捉挈机,任由学生牵着鼻子走,不知何时终止学生发言,何处进行点拨诱导,以巧妙地召唤潜藏于语言文字中的人文内涵,教学双方在做着虽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教师的这种放任自流,让学生的思维信马由缰,很难从“自由王国”被引向“目标王国”。
三是华而不实,评价错位。阅读评价要注意两点:一是紧扣语言学习展开,二是具有推动学生语文发展的功能。在一些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精彩纷呈,华丽的辞藻不乏于耳,大段大段的排比句让学生不知所云。为了追求所谓的“亮点”,一些教师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弃学情于不顾,一味地在语言上求新求奇,让学生不知教师“意下如何”,真是“教师出风头,学生吃苦头”。
四是功利心强,模糊无为。教师总希望学生一下子就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思路进行,于是乎回答得与预设不一致的往往不作评价,简单地让学生坐下或者让学生“再思考思考”,就了结了;当得到与预设相类似的答案,也只是简单评价“好”,与预设思路高度一致时,只是机械重复答案,附评一句“非常好”。这是一种模糊无为的评价。
阅读课堂中的即时评价为何步入这般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耐心倾听,不会倾听,倾听的功利心太强。李政涛先生说:“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教师要学会耐心倾听,静静候答,智慧理答,冷静教答。
二、教学评价的策略
1.评价贴切,和谐圆润。
教师的即时评价是课堂教学整体中的一部分,要适时、适量、适度,追求和谐圆润。
课堂教学受时间限制,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回答问题与朗读课文等活动随时都在发生。如果学生回答的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语言评价,在现实的课堂里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课堂即时评价要适量,该出手时才出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的传递到信息的反馈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的评价要看准时机,结论太迟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过早会不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一般情况下,要求反馈迅速,评价及时、适当,该出手时就出手。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多创意的评价”。同样是课文朗读,评价语言却可以丰富多彩:“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读课文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这个字念得不够好,跟老师再念一遍。”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好。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回答或朗读进行评价时,也应关注学生个体的特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该出手时好好出手。
2.评价艺术,声形兼备。
都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即时评价更显教师的课堂驾驭艺术。影响评价效果的既有口头语言又有肢体语言还有评价形式。
(1)话语艺术。风趣睿智的语言,满含期待,充满情感,保护了学生自尊,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姆”。学生哗然。可上课的特级老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得对的,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该老师避免了学生出洋相,给予学生纠错的机会。有时,学生说错了,我们可以说:“说错是正常的,老师最喜欢犯错后改错的孩子。没关系,再说一下!”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不要简单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 当学生回答声音较小,不要简单地要求学生:请你大声地回答问题。可以看着孩子,抛出鼓励:“自信从大声说开始。”
(2)转换艺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抛绣球”,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特别是在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不简单粗暴评价,而是巧妙转换:“你认为他的回答如何?你有更好的看法吗?” 避免生硬简单的判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限制学生思维。有时为了使学生的回答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思考、共鸣,也可以把评价的绣球抛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能动的、活泼的积极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求,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
(3)创新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勇于创新评价的形式。对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教师可以用眼神暗示,抚摸安慰、手势提示等,让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对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的闪光点,创造性地实施激励性评价,如物化为送一张小书签,奖励一条名言,送上一个拥抱等,口头的可不断变换表达方式,语气要诚恳,要用爱心和智慧的语言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沐浴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激励爱河中。
3.评价科学,指引方向。
“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扮演一个“公正法官”的角色,及时给予精辟恰当的“判决”,既看到学生的优点,给予褒奖,又看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予以引导。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估计,进而明确指出其不足,找出努力方向。
如学生读完课文后,教师可这样评价:“读得非常响亮、流利。如果速度再放慢一些,并掌握语气,同学们就更加佩服你。继续努力。” 如果学生表达阅读感悟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说:“如果你能把×××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更精彩了。”“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讲清楚,那就更有说服力了。”这种一分为二的评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解自己学习的状况,知道了努力的目标,而且感受到老师“关怀后的温暖”。
课堂即时评价是课堂语言艺术中最具不确定性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怀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切不可随意;钝化处事,柔性处理,人性而艺术,智慧而科学地实施课堂即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