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先后爆发的数次由动物传染人导致的大规模疫情,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恐慌。非典、禽流感、猪流感等这些人畜共患病已然成为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领域最重大的威胁之一。而每当发生人畜共患病疫情时,当全社会陷入恐慌而对各种家禽、家畜甚至家养宠物唯恐避之不及时,在华南农业大学,一支动物疫病防控团队总是能够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他们用专业严谨的研究和义无反顾的担当,为公众的信心和国家的经济稳定保驾护航,成为守护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的一支精锐部队。他们就是华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团队。
上世纪50年代,著名兽医学家、禽病学家邝荣禄在华南农业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养禽与禽病防治”专业。此后,经过辛朝安教授等老一辈兽医科技工作者精心打造而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的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如今团队成员2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杰青1人,珠江学者3人,“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教师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人,珠江新星3人,教授11人,95%的成员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成员超过八成。团队成员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师德楷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州市科学技术“市长奖”等荣誉。
“就预防兽医学科研水平而言,团队目前整体实力趋于全国前列,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在华农兽医新楼办公室,当记者问及当前团队的定位时,团队带头人、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廖明依然秉承学者一贯的严谨措辞。其时,该团队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5年,这支团队便已凭借“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那一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参观团队的P3实验室时,对团队寄予厚望,提出希望团队能用10年的时间再出大成果。7年后的2012年,团队主要参与完成的“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项目在重要动物病毒病的病原确认、溯源、跨种传播、感染与致病机制、流行规律、诊断试剂和疫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动物病毒病防控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7年内不负众望,两次获奖,让团队在国家科技大奖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纪录。此外,团队的荣誉册上还包括全球首个水禽专用H5亚型禽流感疫苗问世,首次发现H7N9变异株,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合计2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新兽药注册证书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建立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他引1246次,单篇最高他引110次……而在这些光辉历史的背后,是团结协作和勇于担当的团队精神薪火相传。
讲信修睦:大家庭式的团队
在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中,良好的互信关系成为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基础。以诚相待、彼此包容,不仅仅是来自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学校的团队成员秉持的工作态度,更是渗透进彼此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保障了团队始终保持着多样、互补的研究结构和团结、协作的研究氛围。廖明喜欢用“大家庭”和“四合院”来表述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实践与相处中达成一致,形成大家庭式的感觉。”基于这种兼容并蓄的团队文化和互信关系,团队形成了协作互助的导师组文化。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而专业基础的形成不仅仅由某一门课程或是某一名教师完成。在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中,导师组共同指导教学成为主要的培养模式。从日常教学中的小组会,到毕业论文设计、预答辩等环节,导师组指导教学贯穿了团队的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团队协作的导师组培养模式避免了单一教师的专业限制,使得教学上、科研上优势互补,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博采百家之长,从不同导师身上学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科研特长。
踏实做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一直保障了团队良性互动的氛围。敢质疑、敢发声在团队小组会上成为常态。“老师不是完人,所以我鼓励学生反驳我,也很喜欢能够和我辩论的学生。”当廖明谈起小组会上的“唇枪舌剑”时这样说。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团队的研究做到多样而协同,正是这样兼容并包的教学氛围助力学生的成长。2004年,团队成员主讲的《禽病学》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廖明荣获“全国师德楷模”称号;2008年,以该团队为核心的兽医学院教学团队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教学团队。除了专业理论的教学,团队还时刻关注科技前沿知识以及实际生产变化对现有教学理论的补给,团队每周召开SEMINAR,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定期汇报科研动态,甚至当年老教授辛朝安以及生产场驻点的青年专家都会分享最新的病例和诊疗方案。也因为兼容并蓄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研究氛围,每年学生评教或者研究生“我爱我师”的评选中,团队教师总是能名列前茅。
匹夫有责:为国为民的担当
作为一支专业的动物疫病防控团队,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的研究领域与国家的产业经济息息相关,更与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家禽、家畜的健康直接关系到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为了帮助养殖行业提高养殖的技术水平,使我国实现从养殖大国向养殖强国转变,团队除了创新研究方向、钻研疫病防控,还积极开展“科技支农”活动,通过《南方农村报》《养禽与禽病防治杂志》等开设“科学养殖咨询信箱”,借助国家和地方畜牧兽医学会拓展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有效技术支持的渠道。近三年,团队在全国20多个省区共举办各类有关动物疾病防控讲座300多场,直接培训人员累计超过5万多人次。成功培育了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以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储备为这些企业输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提供新的产品和科学的技术指导。
当突发大规模动物疫情时,当国家经济和国民健康受到威胁时,对国家的责任和对职业的操守让这支团队始终站在抗击疫病的最前沿。“这个时候如果专业人员不站出来的话,公众的信心就会倒掉,而且未来对这个病永远难以探测清楚。”当回忆起2013年抗击H7N9禽流感疫情时,团队成员冒着风险坚守一线,最终为疾病溯源作出突出贡献的往事,廖明依然记忆犹新:“在农业部开完会后,我一边往机场赶,一边给我们团队打电话布置工作。下了飞机我带着行李直接赶到实验室,已经是晚上八点多,所有成员包括研究生都已经到位。当时本是假期,许多学生刚刚回到家里,但接到通知后就马上折返回了学校。”从加入团队至今,廖明亲历了我国数次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疫情的爆發,而这份对国家的责任和对职业的热爱,也从老一辈兽医人传承下来。每当疫情出现,当病源还未确定,公众对于疾病尚处于未知的恐慌当中时,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总是挺身而出、攻坚克难,通过发挥专业特长,以科学的数据说话,引导人们科学防范疾病,指导畜牧安全生产,避免了不必要的舆论动荡和人心不安,为国家挽回损失,为公众重建信心。
2010年初国内爆发“猪流感”的时候,团队教师带领研究生深入基层采样,在实验室进行病毒提纯、基因分析,以科学的数据拆穿谣言,平息了当时的社会恐慌,挽救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养猪行业。2010年,强台风“凡亚比”造成阳春市畜牧水产业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团队教师牺牲了节假日休息时间,赶赴阳春市受灾地区,用专业知识指导减灾复产工作。2017年防控H7N9亚型流感期间,廖明带着团队成员牺牲春节假期带领学生进行科技攻关,最终研发出国际上首个可以检测H7N9变异株的“检测试剂盒”,并发现了H7N9变异株的遗传演化规律,为我国H7N9流感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的科研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为畜牧业挽回经济损失保守估计达到500多亿元。
记者观察
在与廖明的交谈中,他提及最多的词汇是“我们”和“传承”。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不仅仅践行了团结协作和勇于担当的团队文化,更将这种文化作为团队的精魂加以传承。正如廖明所说:“我们团队不是由某一个人建成的,而是汇聚了我的老师以及我们这么多成员的心血和努力,里面闪烁的是一种精神,支撑的是一种文化。我们希望学生经过在这里的学习和科研训练,哪怕将来他不在这里工作,仍然能够将这种精神、这种文化带给他所在的单位和家庭。这不仅仅对他的专业工作,甚至对他的生活都是有益的。这也就是教书育人的传承的魅力。”教书并且育人,团队始终没有忘记教育的使命。从邝荣禄到辛朝安,再到廖明,从团队的新老成员到每一届的研究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在这支团队中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让这支专业科研团队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笃定和久远。
(本文图片由华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团队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上世纪50年代,著名兽医学家、禽病学家邝荣禄在华南农业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养禽与禽病防治”专业。此后,经过辛朝安教授等老一辈兽医科技工作者精心打造而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今天的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如今团队成员2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1人,广东省杰青1人,珠江学者3人,“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教师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1人,珠江新星3人,教授11人,95%的成员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成员超过八成。团队成员近年来先后被授予“全国师德楷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州市科学技术“市长奖”等荣誉。
“就预防兽医学科研水平而言,团队目前整体实力趋于全国前列,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在华农兽医新楼办公室,当记者问及当前团队的定位时,团队带头人、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廖明依然秉承学者一贯的严谨措辞。其时,该团队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05年,这支团队便已凭借“H5亚型禽流感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那一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参观团队的P3实验室时,对团队寄予厚望,提出希望团队能用10年的时间再出大成果。7年后的2012年,团队主要参与完成的“重要动物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项目在重要动物病毒病的病原确认、溯源、跨种传播、感染与致病机制、流行规律、诊断试剂和疫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动物传染病防控技术、动物病毒病防控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7年内不负众望,两次获奖,让团队在国家科技大奖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纪录。此外,团队的荣誉册上还包括全球首个水禽专用H5亚型禽流感疫苗问世,首次发现H7N9变异株,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合计2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新兽药注册证书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4项,建立国家标准1项;发表论文180余篇,他引1246次,单篇最高他引110次……而在这些光辉历史的背后,是团结协作和勇于担当的团队精神薪火相传。
讲信修睦:大家庭式的团队
在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中,良好的互信关系成为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基础。以诚相待、彼此包容,不仅仅是来自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学校的团队成员秉持的工作态度,更是渗透进彼此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保障了团队始终保持着多样、互补的研究结构和团结、协作的研究氛围。廖明喜欢用“大家庭”和“四合院”来表述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大家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实践与相处中达成一致,形成大家庭式的感觉。”基于这种兼容并蓄的团队文化和互信关系,团队形成了协作互助的导师组文化。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而专业基础的形成不仅仅由某一门课程或是某一名教师完成。在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中,导师组共同指导教学成为主要的培养模式。从日常教学中的小组会,到毕业论文设计、预答辩等环节,导师组指导教学贯穿了团队的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团队协作的导师组培养模式避免了单一教师的专业限制,使得教学上、科研上优势互补,学生也能够在学习中博采百家之长,从不同导师身上学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科研特长。
踏实做人、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一直保障了团队良性互动的氛围。敢质疑、敢发声在团队小组会上成为常态。“老师不是完人,所以我鼓励学生反驳我,也很喜欢能够和我辩论的学生。”当廖明谈起小组会上的“唇枪舌剑”时这样说。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团队的研究做到多样而协同,正是这样兼容并包的教学氛围助力学生的成长。2004年,团队成员主讲的《禽病学》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廖明荣获“全国师德楷模”称号;2008年,以该团队为核心的兽医学院教学团队被评为教育部优秀教学团队。除了专业理论的教学,团队还时刻关注科技前沿知识以及实际生产变化对现有教学理论的补给,团队每周召开SEMINAR,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定期汇报科研动态,甚至当年老教授辛朝安以及生产场驻点的青年专家都会分享最新的病例和诊疗方案。也因为兼容并蓄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研究氛围,每年学生评教或者研究生“我爱我师”的评选中,团队教师总是能名列前茅。
匹夫有责:为国为民的担当
作为一支专业的动物疫病防控团队,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的研究领域与国家的产业经济息息相关,更与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家禽、家畜的健康直接关系到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为了帮助养殖行业提高养殖的技术水平,使我国实现从养殖大国向养殖强国转变,团队除了创新研究方向、钻研疫病防控,还积极开展“科技支农”活动,通过《南方农村报》《养禽与禽病防治杂志》等开设“科学养殖咨询信箱”,借助国家和地方畜牧兽医学会拓展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有效技术支持的渠道。近三年,团队在全国20多个省区共举办各类有关动物疾病防控讲座300多场,直接培训人员累计超过5万多人次。成功培育了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华南农大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以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储备为这些企业输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提供新的产品和科学的技术指导。
当突发大规模动物疫情时,当国家经济和国民健康受到威胁时,对国家的责任和对职业的操守让这支团队始终站在抗击疫病的最前沿。“这个时候如果专业人员不站出来的话,公众的信心就会倒掉,而且未来对这个病永远难以探测清楚。”当回忆起2013年抗击H7N9禽流感疫情时,团队成员冒着风险坚守一线,最终为疾病溯源作出突出贡献的往事,廖明依然记忆犹新:“在农业部开完会后,我一边往机场赶,一边给我们团队打电话布置工作。下了飞机我带着行李直接赶到实验室,已经是晚上八点多,所有成员包括研究生都已经到位。当时本是假期,许多学生刚刚回到家里,但接到通知后就马上折返回了学校。”从加入团队至今,廖明亲历了我国数次大规模人畜共患病疫情的爆發,而这份对国家的责任和对职业的热爱,也从老一辈兽医人传承下来。每当疫情出现,当病源还未确定,公众对于疾病尚处于未知的恐慌当中时,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总是挺身而出、攻坚克难,通过发挥专业特长,以科学的数据说话,引导人们科学防范疾病,指导畜牧安全生产,避免了不必要的舆论动荡和人心不安,为国家挽回损失,为公众重建信心。
2010年初国内爆发“猪流感”的时候,团队教师带领研究生深入基层采样,在实验室进行病毒提纯、基因分析,以科学的数据拆穿谣言,平息了当时的社会恐慌,挽救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养猪行业。2010年,强台风“凡亚比”造成阳春市畜牧水产业直接经济损失1.5亿元,团队教师牺牲了节假日休息时间,赶赴阳春市受灾地区,用专业知识指导减灾复产工作。2017年防控H7N9亚型流感期间,廖明带着团队成员牺牲春节假期带领学生进行科技攻关,最终研发出国际上首个可以检测H7N9变异株的“检测试剂盒”,并发现了H7N9变异株的遗传演化规律,为我国H7N9流感防控做出了突出贡献。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的科研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为畜牧业挽回经济损失保守估计达到500多亿元。
记者观察
在与廖明的交谈中,他提及最多的词汇是“我们”和“传承”。华农预防兽医学团队不仅仅践行了团结协作和勇于担当的团队文化,更将这种文化作为团队的精魂加以传承。正如廖明所说:“我们团队不是由某一个人建成的,而是汇聚了我的老师以及我们这么多成员的心血和努力,里面闪烁的是一种精神,支撑的是一种文化。我们希望学生经过在这里的学习和科研训练,哪怕将来他不在这里工作,仍然能够将这种精神、这种文化带给他所在的单位和家庭。这不仅仅对他的专业工作,甚至对他的生活都是有益的。这也就是教书育人的传承的魅力。”教书并且育人,团队始终没有忘记教育的使命。从邝荣禄到辛朝安,再到廖明,从团队的新老成员到每一届的研究生,“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道”在这支团队中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让这支专业科研团队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笃定和久远。
(本文图片由华南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团队提供)
本栏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