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的广告之败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gaow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心:一则“作嫁衣”的广告
  一个国际知名的大企业,花巨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做15秒电视广告,却居然是给别人做的!那么我认为:这家企业不是冤大头,就是疯子!——感言题记
  这几天,我经常在央视二套王牌节目《经济半小时》的中间插播广告中,看到一组大约是15秒的广告画面,为了让大家也都有个初步印象,我凭记忆向大家描述一个大概:
  画面显示一个中年女子的脸部侧面特写,她驾驶一辆轿车,神色凝重,注视前方。
  画面字幕显示:廖佳,自驾车旅行者…… 2001年单人驾车穿越欧亚大陆……2002年游历中国大陆……
  突然,廖佳透过车窗看见一群野马,她也立时变得神采飞扬,于是猛踩油门,与野马一起狂奔……这时候,画面显示一个木制的指路牌,字幕显示:2004年,廖佳开始环球旅行计划……
  后来,画面又转换到恶劣的路况上来,意即表明廖佳在旅途中遭遇到的千辛万苦。只见车轮在泥泞里打转,此时轮毂上大众汽车的LOGO清晰可见……(我大致估算了一下足有2秒钟)
  画外音播出的是廖佳的声音:“其实所谓追梦,就是在经历100次失败后,还能第101次打火、上路……,我能!”
  最后画面定格标版,显示:“GOTONE全球通”、“中国移动通信,移动通信专家”。
  这则广告,至今为止我总共看了5遍,隐隐约约就记取了上述片断:“廖佳——2001年——单人驾车——欧亚大陆——野马——泥泞——车轮打转——大众车标——路牌——追梦——中国移动通信”。从整个演进过程来看,除了最后定格的标版之外,根本与通信行业没有任何关系,真不知道中国移动通信怎么会用这种广告!
  我们不妨退一步来设想:假没有最后的定格标版,这则广告应该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汽车广告!并且由于大众汽车LOGO的长时间停留,让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是大众汽车的一则“功能性诉求”广告。如果大家留意的话,应该能记得前些时候,大众公司专门请从珠峰下山归来的王石做了一个同样的“写实性”广告。所不同的仅仅是在那个片子里面是王石一直在诉说攀登之苦,而这个片子里只是字幕而已。如果把这个片子的“廖佳”换成“王石”,其广告风格绝对堪称“姊妹篇”。
  为了进一步验证我的“设想”,我专门和几个朋友一起看这则广告,害得我的一个朋友当场直拍大腿:“中国移动太有钱了,竟然花钱给别人做广告!”
  朋友的“愤慨之语”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这则广告的失败。
  其实翻开中国移动的广告菜单,还是有很多精彩的片子值得圈点的。最典型的代表作当数两年前的《生命篇》,并针对网络覆盖宽度和信号强度问题推出了一句经典的广告语——“关键时刻,打通一个电话,就意味着生命”,据说这则广告当时对中国联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俗话说“找得准,才能打得狠”,中国移动正是靠这种明显差异化的诉求,明确地界定了它与中国联通的关键性差别,使得相当一部分追求网络宽度和信号强度的成功商务人士有效抵制了来自中国联通低价渗透策略的诱惑。
  而如今,中国移动这个模模糊糊的《追梦篇》却号召人们去追赶一种像梦一样虚幻的假相,而中间不断强化的“大众汽车”印象却始终让人感觉如梗在喉。因为整个片子除了鼓励人们在驾乘乐趣中不断挑战自我之外,丝毫没有让人联想到中国移动的光荣与梦想。
  于是突然,我又心生一计,要不我们将错就错,来模仿英特尔公司一个著名的“捆绑式广告”操作模式看看如何?——前面的片子不变,后来也理所当然地定格为“大众汽车”的标版,关键是接下来——出现一个浑厚的男声:“大众汽车,车载通信系统采用中国移动通信GPRS高精度通信技术”,然后画面紧接着出现一个精心设计的徽标——“ChinaMobileInside”,最后是那一声经典的“灯——等灯等灯”……
其他文献
稻草编成金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营销开始走向理性,但习惯性的势力依旧抬着失去了奔跑能力的产品一路摇旗……一位营销人士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许多产品都是出了娘胎,就被抬上了
“为手下的员工设计业绩考核指标的重点是:你先要有预见性,最起码有一个月以上的预见能力。”
转型必然,心态第一    面对变化的环境或者转型时,每个人通常会有四种选择:要么适应环境,要么改变环境,或者是选择逃避,再有就是抱怨。前三种态度都有其可取之处,唯有抱怨是永远无济于事的。  即便是老板,也会有很多的“身不由己”、“欲罢不能”,何况我们受雇于人的经理人呢?无疑就更要保持一种时刻准备适应变革的心态。随着企业的发展,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职业经理人的转型,都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实职业生涯转
我们或多或少部知道“家族化管理”和“职业化管理”。而本文认为:在家族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还有一种“延续家族化管理而不能,转型职业化管理又不愿”的“业余化管理”,它才是
“对事不对人”到“对人不对事”    我们在传统的管理中,尤其在产生错误时,常常会强调一句话:我们对事不对人。但这就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吗?我们关心的只是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关心的只是问题本身。这样处理固然可以使公司一团和气,而且有“不能再发生此类事件”的警示作用,但当我们再次遇到问题时,你是否会想到:它与以往的错误虽然看似完全不同,但是事情的实质是否还是出在人的身上呢?  “对事不对人”强调以
我为什么要向大家推荐这篇文章?不是因为作者奈新比特是世界名人,而是因为作者所谈的问题是人们普遍都在思考研究,并很想寻求解决的大问题,这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时
分享“工作秘笈”。这是让新员工迅速适应岗位的最佳方式。有一家公司挑选了10名入职已达两三年的老员工,因为他们既有经验,同时还没有忘记自己做新人时的感觉。这10名口才不错
日前国美封杀格力的举动,再次促使我们思考:未来上下游企业间的理想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个员工出现了麻烦,就想去改变他,其实并不明智。聪明的做法是将他置于团队内进行考量。  自从李明离开原来的咨询公司接受了A公司业务部门经理的职位后,有一件事情就一直让他头疼:尽管适应新环境、赢得上司和大部分下属的信任以及良好的工作表现都已不是问题,可手下一名业务尖子吴迪简直是个大麻烦。  吴迪头脑灵活、办事麻利,业绩在部门内更是出类拔萃。对于吴迪,李明本想提拔重用,但很快他就发现吴迪恃才傲物、目空
我首先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组织学习。所谓组织学习,正如刚才杨沛霆总编在开场白中所说的.是一种改善人们管理、组织和领导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整体。但它说起来很容易.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