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所崭新的学校,一对80后夫妻教师,一群快乐孩童。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大山深处的房县姚坪乡化口村,会有如此宽敞而精致的校园,如此理想的教师配置,如此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场景。
但她就是那样的存在着。而这种梦幻般的存在,是十堰市着力恢复乡村教育生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
精准扶贫,好学校建到家门口
2014年,当许多县(市、区)已经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的时候,房县却因城乡办学条件差异太大,而未能通过市级复核。是继续在城区建设高标准、大规模学校,彻底放弃农村偏远学校,还是在逐步推进城区学校建设的同时,统筹兼顾乡镇学校特别是偏远教学点,成了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房县必须面临的选择。
而就在此时,全国上下精准扶贫战役的号角已经吹响。谁是我们教育的精准扶贫对象?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通过梳理反思,决策者们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好学校办到家门口,正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化口教学点原来只有5间破旧平房,有8名孩子在此读书,只有一名退休教师在这里坚守。而新的移民搬迁点选址在学校附近。2015年3月,房县投入近120万元,选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域中间地带的一片开阔地,对化口村教学点进行了迁建。
如今,化口教学点校园占地1600平方米,仅操场就有900平方米左右。校园环境优美,图书室、体音器材室、少儿活动室、食堂、现代化教学设备等等一应俱全。
与此同时,房县教育局经过多方寻访物色,将在临近乡镇教书、刚刚结婚的卢俊、刘华夫妇,调到新迁建的化口村教学点。
全新的学校,安心乐教的夫妻教师,为这里的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8名原本因老教师退休而要转走的孩子最终留了下来。许多原本不愿到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村民,也再也不说不来的话了。“教学点条件不比乡中心小学差,这两位新来的大学生教师又教得好,孩子吃得也好。娃儿就近就能上好学,我出门打工放心的很!”学前班幼儿范炎森的爸爸开心地说。
近年来,十堰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精准扶贫重要工程之一,锁定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千方百计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市累计新划拨教育用地4000亩,投入资金5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580所,新增校舍78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投入近20亿元,改扩建公办中小学64所,迁建或新建1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4000个。全市中小学不仅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并建有标准化的运动场和装备齐全的功能室,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
创新机制,青年教师农村安心乐教
“再翻一圈,再翻一圈!”10月18日上午课间,郧阳区杨溪铺镇鲍沟教学点的教师张慧正指导孩子们练习舞蹈基本功。尽管是山里娃,但他们劈腿、下腰、前空翻、侧身翻的功夫,不亚于许多城里上过舞蹈兴趣班的学生。
到今年秋季,张慧已在鲍沟教學点工作4年有余。2013年,她通过郧阳区教学点教师定向培养机制招聘考试,如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在离老家不到1里路的鲍沟教学点当上了“孩子王”。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张慧在带好学前班学生的同时,发挥自己的舞蹈特长,在学校组建学生舞蹈队,组织开展“六一”、元旦文艺节目演出,不仅丰富了山村学生的课余生活,她所带的学生舞蹈队参加郧阳区艺术节多次获奖。
“很多孩子以前不善言谈,可学习舞蹈后都变得活泼开朗。孩子们有多么喜欢舞蹈?舞蹈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答案就在一张张神采飞扬的笑脸中。”张慧对自己的教学成果感到非常自豪。
郧阳区分布着100多个教学点,这些点大多只有1至2名教师,教师的年龄逐渐老化,而外面的教师不愿进来,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为了破解这道难题,郧阳区建立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定向培养补充机制,从2013年开始每年从本区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委托郧阳科技学校、汉江师范学院等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毕业后,统一考试合格后安排到教学点工作,所招录的教师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同等享受公办教师各项待遇,但一经离开教学点,待遇、编制随即取消。
5年来,该区共招聘到122名教师到教学点任教。他们情系家乡,扎根农村学校奉献自己的青春,至今没有1名教师流失。
同时,郧阳区全面实施教学点教师关爱工程,每年划拨专款100万元,为每个教学点聘请1名工勤人员为学生做饭、整理校园环境,从而让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一线教学,一举解决了广大农村教学点教师不愿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
联校协作,突破体制障碍抱团发展
今年秋季开学,新建成投入使用的茅箭区北京路中学,同时挂牌市实验中学北京路校区。市实验中学给北京路中学派来了校长和副校长,两校区实行师资调配、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考核标准 “五统一”,让更多的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此前,张湾区浙江路小学挂牌市柳林小学浙江路校区,通过近两年的干部互派、教师交流,使得两校的办学差距明显缩小。
浙江路小学是张湾区辖区的一所村级小学,规划设计18个教学班,可容纳800余名学生。但由于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与邻近的优质学校相比尚有差距,导致很多学生舍近求远到其他学校择校就读,出现严重“吃不饱”的现象。而相隔不远的市教育局直管的柳林小学,则人满为患。
为破解这一难题,市教育局在联校协作片区大交流的基础上,会同张湾区教育局打破机制和体制限制,由市柳林小学整体托管浙江路小学,成立柳林小学浙江路校区。两校区实行“五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使用,柳林小学派出1名年富力强的副校长到浙江路小学担任校长,同时选派10多名骨干教师到浙江路校区任教,而浙江路校区教师到校本部轮训。
通过名校带弱校办学模式改革,市柳林小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成功“移植”到新校区。连续两年来,张湾区浙江路小学辖区不仅没有1名学生外流,而且每年新增学生100多人。 资源共享,信息化让城乡孩子一同起跑
今年中考,56岁的竹山县擂鼓镇中学教师谌德宏所带的班级地理学科成绩获得了全县三等奖,这是自他从语文教师改教地理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项。而这成绩的取得相当一部分得益于他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
如今,在他的课堂上,老舊的地理挂图早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他收集或改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能弥补自身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多媒体强大的演示功能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是过去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 谌德宏说。
2012年以来,十堰市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城市,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和全面改薄工程,累计争取投入资金约3.8亿元,根据中小学应用实际需求,结合信息化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逐年增加教育信息化设施配备。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教学班交互式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100%。
在此过程中,各县(市、区)均组织了信息技术校长培训、培训者培训、全员培训和一帮一、一帮多校本培训,在应用中边培训边提高。市县教育部门成立了包括教育督导、电教装备、教学研究和继教中心部门为主干力量的团队,从评价考核、维护保障、课堂评优和应用培训等方面,推进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先后涌现了郧阳区青曲小学、丹江口市龙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竹溪县实验中学等信息化试点先进学校和刘兆明、汪世万等一人开齐开全课程的教学点教师典型。
十堰教育信息网和十堰教育电视台密切协作,组织开展课件制作大赛、微课制作大赛、电视课例评比大赛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将评选出的优质教学资源用于十堰教育云平台本地资源建设。连续两年,十堰市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得部优人数、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参加全国教育电视优秀课例评选活动,30多次节获得国家一等奖。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十堰市高中教学质量实现了四年四大步,从此步入了全省中上水平。”市教育局局长朱华伦说,教育信息化是推进贫困山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终南捷径”,“我们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和学科整合,为提高山区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鄢志勇)
但她就是那样的存在着。而这种梦幻般的存在,是十堰市着力恢复乡村教育生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结果。
精准扶贫,好学校建到家门口
2014年,当许多县(市、区)已经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的时候,房县却因城乡办学条件差异太大,而未能通过市级复核。是继续在城区建设高标准、大规模学校,彻底放弃农村偏远学校,还是在逐步推进城区学校建设的同时,统筹兼顾乡镇学校特别是偏远教学点,成了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房县必须面临的选择。
而就在此时,全国上下精准扶贫战役的号角已经吹响。谁是我们教育的精准扶贫对象?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通过梳理反思,决策者们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好学校办到家门口,正是教育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化口教学点原来只有5间破旧平房,有8名孩子在此读书,只有一名退休教师在这里坚守。而新的移民搬迁点选址在学校附近。2015年3月,房县投入近120万元,选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域中间地带的一片开阔地,对化口村教学点进行了迁建。
如今,化口教学点校园占地1600平方米,仅操场就有900平方米左右。校园环境优美,图书室、体音器材室、少儿活动室、食堂、现代化教学设备等等一应俱全。
与此同时,房县教育局经过多方寻访物色,将在临近乡镇教书、刚刚结婚的卢俊、刘华夫妇,调到新迁建的化口村教学点。
全新的学校,安心乐教的夫妻教师,为这里的村民带来了新的希望。8名原本因老教师退休而要转走的孩子最终留了下来。许多原本不愿到易地扶贫安置点的村民,也再也不说不来的话了。“教学点条件不比乡中心小学差,这两位新来的大学生教师又教得好,孩子吃得也好。娃儿就近就能上好学,我出门打工放心的很!”学前班幼儿范炎森的爸爸开心地说。
近年来,十堰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精准扶贫重要工程之一,锁定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千方百计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市累计新划拨教育用地4000亩,投入资金53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580所,新增校舍78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投入近20亿元,改扩建公办中小学64所,迁建或新建10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4000个。全市中小学不仅全面消除了D级危房,并建有标准化的运动场和装备齐全的功能室,基本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学资源“班班通”。
创新机制,青年教师农村安心乐教
“再翻一圈,再翻一圈!”10月18日上午课间,郧阳区杨溪铺镇鲍沟教学点的教师张慧正指导孩子们练习舞蹈基本功。尽管是山里娃,但他们劈腿、下腰、前空翻、侧身翻的功夫,不亚于许多城里上过舞蹈兴趣班的学生。
到今年秋季,张慧已在鲍沟教學点工作4年有余。2013年,她通过郧阳区教学点教师定向培养机制招聘考试,如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在离老家不到1里路的鲍沟教学点当上了“孩子王”。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张慧在带好学前班学生的同时,发挥自己的舞蹈特长,在学校组建学生舞蹈队,组织开展“六一”、元旦文艺节目演出,不仅丰富了山村学生的课余生活,她所带的学生舞蹈队参加郧阳区艺术节多次获奖。
“很多孩子以前不善言谈,可学习舞蹈后都变得活泼开朗。孩子们有多么喜欢舞蹈?舞蹈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答案就在一张张神采飞扬的笑脸中。”张慧对自己的教学成果感到非常自豪。
郧阳区分布着100多个教学点,这些点大多只有1至2名教师,教师的年龄逐渐老化,而外面的教师不愿进来,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为了破解这道难题,郧阳区建立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定向培养补充机制,从2013年开始每年从本区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初、高中毕业生,委托郧阳科技学校、汉江师范学院等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毕业后,统一考试合格后安排到教学点工作,所招录的教师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同等享受公办教师各项待遇,但一经离开教学点,待遇、编制随即取消。
5年来,该区共招聘到122名教师到教学点任教。他们情系家乡,扎根农村学校奉献自己的青春,至今没有1名教师流失。
同时,郧阳区全面实施教学点教师关爱工程,每年划拨专款100万元,为每个教学点聘请1名工勤人员为学生做饭、整理校园环境,从而让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一线教学,一举解决了广大农村教学点教师不愿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
联校协作,突破体制障碍抱团发展
今年秋季开学,新建成投入使用的茅箭区北京路中学,同时挂牌市实验中学北京路校区。市实验中学给北京路中学派来了校长和副校长,两校区实行师资调配、课程设置、管理模式、评价指标、考核标准 “五统一”,让更多的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此前,张湾区浙江路小学挂牌市柳林小学浙江路校区,通过近两年的干部互派、教师交流,使得两校的办学差距明显缩小。
浙江路小学是张湾区辖区的一所村级小学,规划设计18个教学班,可容纳800余名学生。但由于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与邻近的优质学校相比尚有差距,导致很多学生舍近求远到其他学校择校就读,出现严重“吃不饱”的现象。而相隔不远的市教育局直管的柳林小学,则人满为患。
为破解这一难题,市教育局在联校协作片区大交流的基础上,会同张湾区教育局打破机制和体制限制,由市柳林小学整体托管浙江路小学,成立柳林小学浙江路校区。两校区实行“五统一”管理,教师统一调配使用,柳林小学派出1名年富力强的副校长到浙江路小学担任校长,同时选派10多名骨干教师到浙江路校区任教,而浙江路校区教师到校本部轮训。
通过名校带弱校办学模式改革,市柳林小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成功“移植”到新校区。连续两年来,张湾区浙江路小学辖区不仅没有1名学生外流,而且每年新增学生100多人。 资源共享,信息化让城乡孩子一同起跑
今年中考,56岁的竹山县擂鼓镇中学教师谌德宏所带的班级地理学科成绩获得了全县三等奖,这是自他从语文教师改教地理以来获得的第一个奖项。而这成绩的取得相当一部分得益于他对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
如今,在他的课堂上,老舊的地理挂图早已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他收集或改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能弥补自身教学的不足,尤其是多媒体强大的演示功能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是过去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 谌德宏说。
2012年以来,十堰市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城市,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和全面改薄工程,累计争取投入资金约3.8亿元,根据中小学应用实际需求,结合信息化产品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逐年增加教育信息化设施配备。全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100%,教学班交互式多媒体设备配备率达100%。
在此过程中,各县(市、区)均组织了信息技术校长培训、培训者培训、全员培训和一帮一、一帮多校本培训,在应用中边培训边提高。市县教育部门成立了包括教育督导、电教装备、教学研究和继教中心部门为主干力量的团队,从评价考核、维护保障、课堂评优和应用培训等方面,推进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先后涌现了郧阳区青曲小学、丹江口市龙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竹溪县实验中学等信息化试点先进学校和刘兆明、汪世万等一人开齐开全课程的教学点教师典型。
十堰教育信息网和十堰教育电视台密切协作,组织开展课件制作大赛、微课制作大赛、电视课例评比大赛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将评选出的优质教学资源用于十堰教育云平台本地资源建设。连续两年,十堰市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得部优人数、比例位居全省前列。参加全国教育电视优秀课例评选活动,30多次节获得国家一等奖。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十堰市高中教学质量实现了四年四大步,从此步入了全省中上水平。”市教育局局长朱华伦说,教育信息化是推进贫困山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终南捷径”,“我们将在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和学科整合,为提高山区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