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咸宁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市6个县(市、区)均顺利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教育信息化、新机制教师等创新举措亮点纷呈,典型经验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主要媒体聚焦报道、推向全国。
近日,本刊记者就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专访了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
以“五纳入”“六优先”构建优先发展新格局
記者:近年来,咸宁市在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咸宁市委、市政府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的结果。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上,咸宁市有哪些宝贵经验和特色措施?
王远鹤: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我们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大事大办、特事特办。
一是组织管理上做到“五纳入”。全面实施教育“一把手”工程,坚持做到“五纳入”,即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年度十件实事、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管理。
全面实施定期议教制度,层层分解重教兴学实事承办责任,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3至5次专题研究教育发展问题,市人大、市政协积极调研教育工作,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城区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和《咸宁市关于加强全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等文件,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工作筹运上坚持“六优先”。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宁可政府负累、不让教育负债”的工作理念,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引进教育人才、优先落实教师待遇、优先解决教育问题,持续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发展。
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签订厅市合作协议,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市直各部门在项目、经费、规划、编制、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投入达148.5亿元,年均增长22.89%。累计投入1.39亿元,建设教师周转房3095套、面积11.5万平方米,妥善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
以改革红利增添教育发展新活力
记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红利,请问咸宁市是如何务实推进各项教育改革举措的?
王远鹤:我们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努力把教育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加大教育改革攻坚力度,让改革的红利更多地惠及全体市民。
一是加快推进“市区一体”。累计投入5.8亿元,新建、改扩建维修学校26所,完成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配备教育教学设施1.63万台(件、套)。率先在6所市城区学校之间开展托管试点,校际之间实现管理、教学、考评“三个一体化”,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城区35所中小学校进行更名,统一启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网上招生报名平台,为就近入学、多校划片、统筹安排学生入学提供基础数据。
二是扎实开展试点示范。赤壁市统筹实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提高工程,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崇阳县探索集团化办学,实行名校办分校、一校多区、强校带弱校、乡镇小学“1 X”联校一体化联合办学,通过移植管理、示范、引领、帮带弱校成长模式,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高度好评。
三是充分激活数字引擎。顺应“互联网 ”浪潮,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亿元,初步完成咸宁市教育公共云服务平台基础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89所学校开展“联校网教”,679所学校应用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市共享,用教育信息化填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鸿沟。
四是不断夯实师资基础。全面落实《咸宁市关于加强全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完善教师补充、培训提高、交流、激励保障等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2015年以来累计公开招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2056人,年均培训教师2万人次,教师工资和“五险一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职称晋级、评先评模等向农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广大教师扎根乡村、安心乐教的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
五是努力保障公平底线。建立贫困学生电子信息档案,构建起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贫困学生救助资助体系,累计为32.17万名贫困学生发放各类资助资金5.29亿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开放日、家长进课堂、家访、“五点半学校”等活动,优化简化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手续,确保每一个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如期入学。全面实行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将示范高中指令性招生计划按办学水平、学生人数等分配到农村初中学校,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高中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优质教育新要求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面对新时代,咸宁市将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王远鹤: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标对焦十九大关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着力解决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努力让每个咸宁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是持续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进一步查遗补漏,着力重点改善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运动场、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等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实施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总量、岗位总量及结构。逐步建立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逐步探索和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探索“专科定位、师范定向、全科定性、小学定点”的教师培养方式。建立城乡教师工资收入联动机制,完善教师岗位激励政策,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三是大力推动义务教育集群发展。科学制定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和目标任务,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学位供给,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探索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名校办分校、对口支援、委托管理等新型办学模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间、学校间的办学水平差距。建立“市区一体、以区为主”的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四是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实行义务教育投入、均衡发展水平公告制度,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是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简化入学手续,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与辖区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鼓励适龄儿童在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力度,优先将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资助范围。
(责任编辑 鄢志勇)
近日,本刊记者就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专访了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
以“五纳入”“六优先”构建优先发展新格局
記者:近年来,咸宁市在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咸宁市委、市政府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的结果。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上,咸宁市有哪些宝贵经验和特色措施?
王远鹤: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未来。我们终把教育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大事大办、特事特办。
一是组织管理上做到“五纳入”。全面实施教育“一把手”工程,坚持做到“五纳入”,即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年度十件实事、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管理。
全面实施定期议教制度,层层分解重教兴学实事承办责任,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3至5次专题研究教育发展问题,市人大、市政协积极调研教育工作,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先后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城区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和《咸宁市关于加强全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等文件,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工作筹运上坚持“六优先”。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宁可政府负累、不让教育负债”的工作理念,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引进教育人才、优先落实教师待遇、优先解决教育问题,持续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面发展。
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签订厅市合作协议,积极争取上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市直各部门在项目、经费、规划、编制、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十二五”期间,全市教育投入达148.5亿元,年均增长22.89%。累计投入1.39亿元,建设教师周转房3095套、面积11.5万平方米,妥善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
以改革红利增添教育发展新活力
记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红利,请问咸宁市是如何务实推进各项教育改革举措的?
王远鹤:我们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努力把教育办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加大教育改革攻坚力度,让改革的红利更多地惠及全体市民。
一是加快推进“市区一体”。累计投入5.8亿元,新建、改扩建维修学校26所,完成建筑面积23.2万平方米,配备教育教学设施1.63万台(件、套)。率先在6所市城区学校之间开展托管试点,校际之间实现管理、教学、考评“三个一体化”,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城区35所中小学校进行更名,统一启用市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网上招生报名平台,为就近入学、多校划片、统筹安排学生入学提供基础数据。
二是扎实开展试点示范。赤壁市统筹实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一体化、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提高工程,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崇阳县探索集团化办学,实行名校办分校、一校多区、强校带弱校、乡镇小学“1 X”联校一体化联合办学,通过移植管理、示范、引领、帮带弱校成长模式,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的“大班额”现象,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高度好评。
三是充分激活数字引擎。顺应“互联网 ”浪潮,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亿元,初步完成咸宁市教育公共云服务平台基础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89所学校开展“联校网教”,679所学校应用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市共享,用教育信息化填补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鸿沟。
四是不断夯实师资基础。全面落实《咸宁市关于加强全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完善教师补充、培训提高、交流、激励保障等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2015年以来累计公开招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2056人,年均培训教师2万人次,教师工资和“五险一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职称晋级、评先评模等向农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广大教师扎根乡村、安心乐教的工作积极性显著增强。
五是努力保障公平底线。建立贫困学生电子信息档案,构建起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贫困学生救助资助体系,累计为32.17万名贫困学生发放各类资助资金5.29亿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开放日、家长进课堂、家访、“五点半学校”等活动,优化简化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手续,确保每一个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如期入学。全面实行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将示范高中指令性招生计划按办学水平、学生人数等分配到农村初中学校,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高中教育。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优质教育新要求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面对新时代,咸宁市将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王远鹤:我们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标对焦十九大关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着力解决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努力让每个咸宁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是持续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和乡村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进一步查遗补漏,着力重点改善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运动场、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等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实施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总量、岗位总量及结构。逐步建立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机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逐步探索和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探索“专科定位、师范定向、全科定性、小学定点”的教师培养方式。建立城乡教师工资收入联动机制,完善教师岗位激励政策,确保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三是大力推动义务教育集群发展。科学制定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和目标任务,采取切实措施增加学位供给,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表和线路图。探索集团化办学、学区制、名校办分校、对口支援、委托管理等新型办学模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间、学校间的办学水平差距。建立“市区一体、以区为主”的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四是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深化义务教育治理结构改革,实行义务教育投入、均衡发展水平公告制度,健全学校管理制度,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五是全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简化入学手续,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与辖区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鼓励适龄儿童在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救助和教育资助力度,优先将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资助范围。
(责任编辑 鄢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