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一些青少年学生,对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了解甚少,对民族、民间音乐更少问津。只是醉心于流行音乐,欣赏狂“潮”烂“流”,更有甚至对民族音乐产生鄙视心理:不听民族音乐,不学民族乐器,不唱有特色的中国歌曲……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心态和情况,原因是众多的,诸如客观“气候”的影响,忽视美育的教育等等。让民族音乐教育成为中学音乐课堂的主流,是每一位音乐基础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效果明显。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意识教育。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大多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内容多半是老一辈人生活的足迹,对于新时代青少年来说,这些故事已失去了其最初创作时打动人心的魅力,要重新让新时代的学生喜欢它,就要拉近这些学生与那些时代的距离。通常是,在课前我给他们讲一些与这些作品同时代的一些经典故事,让他们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而音乐又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生活状态的。
场景一:在进入《梨园撷英》——走进中国戏曲的欣赏课前,我给同学们放了一段正在热播的电影《梅兰芳》片段,并且问了一个同学们都很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女性主角梅兰芳要用男演员去饰演,而真正的梅兰芳其本人也是一名男性,却一生都在饰演女性角色,这和当时社会背景有什么联系?同学们议论纷纷,立即对京剧艺术产生了兴趣。接着我便趁热打铁,从中国戏曲的发展讲到我们的国粹“京剧”,再从传统剧目的脸谱讲到了现在剧目的妆扮;从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讲到戏曲的南北方唱腔的风格差异,再从各地的方言讲到戏曲的咬字吐字及我国300多种戏曲剧种各自的特点以及2006年河南豫剧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演出大获成功。学生们听得入神,老师津津乐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这块从来不曾想涉足的领域是如此的神奇。在他们惊叹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中,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从而顺理成章的让民族音乐成为中学课堂教育的主流。
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在施教时要以美感人,不能强行说教。与其你说它美,不如让他们听到美、看到美来得直观。比如,我们的祖先就最早创立了律学,在战国是就有了编钟、编磬乐器。要让学生认同这些古老的乐器在现代生活当中的作用,我尝试着将一些古装影视作品的配音片段放给学生们听。
场景二:我出示片段中所有乐器的音响效果,让他们把反映时代特点的乐器挑出来并且认识他们的音响特点,同时让他们思考这些古老的乐器你在什么场景下可以使用它。在学生们认真聆听其音色并且运用简单的配器方法为其量身制定场景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些古老的、民族的器乐。再接下来,用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引出《春江花月夜》,用名诗名句引出歌曲《阳关三叠》。这些闪烁着光辉异彩的民族音乐,配上老师对民族音乐史的讲述,很容易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从而接近它,学习它,迷恋它。在让学生获得音乐美感的同时,引发他们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悠久历史、勤劳人民的联想,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时刻不忘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民族音乐。中学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一张白纸,可画最美的图画。我们当老师的要在青少年学生刚开垦的心田里播下热爱民族音乐的种子,并让它扎根,开花,结果。
场景三:在学习《百卉含英》时,我引用了奥运会颁奖仪式上的一段音乐,让同学们听听这段音乐当中有我国的哪首民歌,让他们告诉我为什么要用这样一首民歌作为此项盛会的颁奖主旋律。同学们立刻兴奋的告诉我是一首《茉莉花》,2006年宋祖英在美国的独唱音乐会就以“茉莉花”开场。于是乎,学生们认真聆听着我为他们准备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有河北版的,有江苏版的;有独唱的,有合唱的;有萨克斯版的,有二胡版的。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指导他们如何将传统的音乐转化带有现代色彩的音乐,如何将单一的旋律变为丰富的音乐素材,如何将民族艺术转化为世界艺术。有意识地在学生心中播撒民族音乐的种子,使其熟悉并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艺术。
最后,在加强民族音乐教学的同时,更要吸取外来音乐的精华,取长补短。
场景四:在我讲京剧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和《打虎上山》片段的时候,学生们就惊奇的提出来两段的伴奏乐器一个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伴奏一个是西洋的管弦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合奏,借此机会我充分的让学生分析一下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了,现在京剧在加进了外国西洋乐器音响效果之后,音乐色彩更加丰满了,音乐背景也更加逼真了。这就更加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总之,我们之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有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及有推动民族文化的前进的兴趣,而要让当代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靠我们中学音乐教师深挖教材,多角度的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课堂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这样,让民族音乐成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主流就能梦想成真了!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心态和情况,原因是众多的,诸如客观“气候”的影响,忽视美育的教育等等。让民族音乐教育成为中学音乐课堂的主流,是每一位音乐基础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效果明显。
首先,我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意识教育。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大多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内容多半是老一辈人生活的足迹,对于新时代青少年来说,这些故事已失去了其最初创作时打动人心的魅力,要重新让新时代的学生喜欢它,就要拉近这些学生与那些时代的距离。通常是,在课前我给他们讲一些与这些作品同时代的一些经典故事,让他们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而音乐又是如何反映当时的生活状态的。
场景一:在进入《梨园撷英》——走进中国戏曲的欣赏课前,我给同学们放了一段正在热播的电影《梅兰芳》片段,并且问了一个同学们都很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女性主角梅兰芳要用男演员去饰演,而真正的梅兰芳其本人也是一名男性,却一生都在饰演女性角色,这和当时社会背景有什么联系?同学们议论纷纷,立即对京剧艺术产生了兴趣。接着我便趁热打铁,从中国戏曲的发展讲到我们的国粹“京剧”,再从传统剧目的脸谱讲到了现在剧目的妆扮;从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讲到戏曲的南北方唱腔的风格差异,再从各地的方言讲到戏曲的咬字吐字及我国300多种戏曲剧种各自的特点以及2006年河南豫剧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演出大获成功。学生们听得入神,老师津津乐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这块从来不曾想涉足的领域是如此的神奇。在他们惊叹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中,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民族音乐教育,从而顺理成章的让民族音乐成为中学课堂教育的主流。
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在施教时要以美感人,不能强行说教。与其你说它美,不如让他们听到美、看到美来得直观。比如,我们的祖先就最早创立了律学,在战国是就有了编钟、编磬乐器。要让学生认同这些古老的乐器在现代生活当中的作用,我尝试着将一些古装影视作品的配音片段放给学生们听。
场景二:我出示片段中所有乐器的音响效果,让他们把反映时代特点的乐器挑出来并且认识他们的音响特点,同时让他们思考这些古老的乐器你在什么场景下可以使用它。在学生们认真聆听其音色并且运用简单的配器方法为其量身制定场景的过程中,他们就已经深深爱上了这些古老的、民族的器乐。再接下来,用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引出《春江花月夜》,用名诗名句引出歌曲《阳关三叠》。这些闪烁着光辉异彩的民族音乐,配上老师对民族音乐史的讲述,很容易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从而接近它,学习它,迷恋它。在让学生获得音乐美感的同时,引发他们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悠久历史、勤劳人民的联想,使人产生一种由衷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时刻不忘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民族音乐。中学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是一张白纸,可画最美的图画。我们当老师的要在青少年学生刚开垦的心田里播下热爱民族音乐的种子,并让它扎根,开花,结果。
场景三:在学习《百卉含英》时,我引用了奥运会颁奖仪式上的一段音乐,让同学们听听这段音乐当中有我国的哪首民歌,让他们告诉我为什么要用这样一首民歌作为此项盛会的颁奖主旋律。同学们立刻兴奋的告诉我是一首《茉莉花》,2006年宋祖英在美国的独唱音乐会就以“茉莉花”开场。于是乎,学生们认真聆听着我为他们准备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有河北版的,有江苏版的;有独唱的,有合唱的;有萨克斯版的,有二胡版的。在对比欣赏的过程中,指导他们如何将传统的音乐转化带有现代色彩的音乐,如何将单一的旋律变为丰富的音乐素材,如何将民族艺术转化为世界艺术。有意识地在学生心中播撒民族音乐的种子,使其熟悉并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艺术。
最后,在加强民族音乐教学的同时,更要吸取外来音乐的精华,取长补短。
场景四:在我讲京剧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和《打虎上山》片段的时候,学生们就惊奇的提出来两段的伴奏乐器一个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伴奏一个是西洋的管弦乐器和中国民族乐器合奏,借此机会我充分的让学生分析一下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了,现在京剧在加进了外国西洋乐器音响效果之后,音乐色彩更加丰满了,音乐背景也更加逼真了。这就更加印证了那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总之,我们之所以要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有欣赏民族音乐的能力及有推动民族文化的前进的兴趣,而要让当代学生做到这一点,就要靠我们中学音乐教师深挖教材,多角度的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课堂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这样,让民族音乐成为中学音乐教育的主流就能梦想成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