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期内容提要:
二十八年前,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排查,几乎波及南京中心城区所有的高校、居民区及公私单位,波及相关地区的每一个人,因此长久地保留在南京市民的记忆中。这一切,缘于一个在校园中遇害的女大学生。时隔多年,受害人的日记已经泛黄,但她的音容笑貌,在亲人的心中永远鲜活;当年参与破案的民警大多已经垂垂老矣,有的疾病缠身,有的离开人世,但在警察的字典里,没有“遗忘”这个词——尚未侦破的命案,永遠是现在时!
公安作家许丽晴深入采访,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全景呈现这起跨世纪悬案给一个家庭、给一代人、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伤害,倾情解读人民警察永恒不变的使命和誓言——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现在到永远!
(上接2021年第6期)
多少年后说起“3·24”,年过七旬两鬓花白的操福初依然心情不能平静。他跟我谈起自己的感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发案到破案,先后查证不下几千起案件,该查的查,该否的否,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没有发生一起冤假错案。特别是在当时社会舆论压力非常之大的情况下,尽快破案,捉拿凶手,成为全社会和所有人共同的心声。当差不多所有的指向都集中到邵建平身上时,南京警方面临着两项抉择,一是顺势而为,宣告破案,迎接他们的旋即是铺天盖地的荣誉和掌声;二是沉着冷静,继续深追细查,在茫茫人海中艰难跋涉查缉真凶,背负来自各方面的误解甚至指责。事实上,“3·24”案的确成了压在曾经威名远播的南京刑侦身上的一块沉重的石头。
“对于邵建平,你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我感到遗憾。邵建平经常活动的石桥村与南医大一路之隔,是我们工作的重点,476厂宿舍也在我们全市排查的范围内,而且他本人当天去过南医大。可这些情况,居然一次都没有报上来。张瑛同宿舍女生都知道那晚邵建平来过,在警方反复动员的情况下,仍知情不报,没有配合。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专门工作跟群众路线相结合,历来是我们公安工作的法宝。我们需要大家的配合支持啊!”
看得出来,他很痛心。当年案件就是他具体负责的,第一次采访他,在513办公室谈了一整天。2007年他退休之后,几乎没来过处里。案件破了之后,他和当初的那些老部下一起,一激动,全都来了。
我赞同他的观点,警察也是人啊。“这起案子,在基本条件相符的情况下,特别是舆论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见好就收’?”
“人命关天。”他只简单地回答了四个字,沉重、庄重。
我明白了。在南京警方的字典里,没有“真凶再现”、“亡者归来”。而这一切,缘于对法律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又是一年过去了。这年元旦刚过没几天,镇江刚刚破获的“9231”恶性杀人案让专案组眼睛一亮。
1992年3月1日凌晨,镇江市润州区七里甸中心小学校办工厂内发生一起凶杀案。犯罪嫌疑人蒙面作案,使用锐器将两名女工杀死后,追杀另两名女工,将其中一人刺伤后逃离现场。车间内到处都被鲜血浸透,现场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指纹、鞋印。办案人员根据幸存者的描述,很快确定罪犯脸谱,并锁定五名重要嫌疑人。可是,几个人要么没有作案时间,要么没有杀人动机,他们的作案嫌疑还是被一一排除了,侦破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七里甸又先后发生两起强奸和流氓滋扰案件,一时间人心惶惶。主管润州分局刑侦工作的副局长陈云峰是位部队转业干部,特务连长出身的他对侦查破案有着近乎天生的敏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六感”。上任不久,他埋头琢磨两天卷宗,判断一次次被否定的苟五九有重大嫌疑。经过狱中侦查、心理攻势、外围突破,苟五九终于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这起案子从发案到破案,历时22个月,影响很大,侦破过程涉及面广,跟“3·24”案有不少相似之处。杨桂森、操福初一商议,打算结合镇江案件的经验研究“3·24”案,从中找出突破口。
就在这时,杨正保倒下了。确切地说,是病倒了。
当时,杨桂森、操福初正在向他汇报情况,正凝神倾听的他突然面色有异,一手抓住胸口的衣襟。操福初见状不好,一个箭步上去扶住他。杨桂森也赶紧上前,急切地问:“怎么了?”
杨正保痛苦地闭上眼睛,艰难而又急促地喘着气,说不出话。
“杨局长!杨局长!”没有医护经验的两人一下子慌了,全然没有往日的镇定和果断。
“我去喊人!”操福初一个激灵反应过来。
杨正保嘴里咕噜了一句什么,猛地睁开眼睛,又费力地摇摇头。他的目光紧盯着正欲往外冲的操福初,似一把锥子,又似一团火。操福初只得接住这团火焰,滚烫。杨正保的目光稍稍柔和了,慢慢地,又闭上眼睛……
送杨正保去医院的路上,杨桂森和操福初懊恼着自己的粗心。杨局长这段时间除了负责全市专项打击侵财犯罪行动外,东郊梅花山发生的父女二人被杀案他也一直在抓,为了尽快发现天气变化情况下可能丢失的线索,他连续五天带人守在现场,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杨局长平时的确身体不错,紧张的工作之余,他常喊上张文才、操福初他们打篮球。篮球场就在五处的院子里,杨正保的身手算是不错的,虽算不上常胜将军,也可以代表市局到外面亮亮相。还有下象棋,时不时跟杨桂森杀两局。杨正保自认为自己的两大爱好是有讲究的,一是练手脚,二是练脑力,要干好公安,没有这两项可不行。可是,杨局长的身体再好,再注重锻炼,毕竟已是快退休的岁数了,哪里能跟小年轻相比?操福初想起,杨局长这个情况,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年多之前,他跟着杨局出差到安徽调查,出发的路上,杨局也有过类似的情形,过了一会儿才缓过来。他问杨局是不是打道回府,杨说没事,歇一会儿就好了,还叮嘱他,不要说出去。
好在刚进医院,杨正保就醒了过来。
专案组的会议还是要开。地点在五处二楼会议室,杨桂森、何宗友副局长,鼓楼、建邺分局刑警队长,华侨路、五台山、侯家桥、汉中门、石鼓路等五个重点派出所的所长及专案组成员参加。 “笃笃”、“笃笃”,有人敲门。一位民警刚准备起身去开门,门却被推开了。大家一看,大吃一惊。
是杨正保。
站在他身后的,是眼神艾怨又气喘吁吁的梁秋凤……
操处长手一挥,做了个停止的动作。
“知道。”我对他说。他的意思是,采访中对于特定的对象,还需要把握好时间。这一点,我在疫情初期采访麻继钢外围时已经作了考虑。“您就放心吧。”
已到7月,当年办案人员采访工作正在进行时。我一边采访,一边与索皓保持热线联系。这个案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追溯期。根据《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刑事犯罪经过最长二十年的期限,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认为必须追诉的”犯罪,应当属于社会危害特别严重,行为人的人身危害性特别严重,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大,经过二十年以上仍然没有被社会遗忘的一些重大犯罪。由于这起案件手段残忍,影响恶劣,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5月上旬,最高检决定核准追诉刑事责任。
毕业于中国刑警学院侦查系的小索是个白净帅气招人喜欢的小伙,不久前刚升级当上爸爸。陶醉在初为人父喜悦中的他会不时掏出手机,美滋滋地瞧着儿子麟儿的照片,“嘿嘿”地憨笑。
小索挺负责,总是及时通知我:已准予追诉了;已经起诉到检察院了;检察院已提起公诉……他还告诉我,由于这起案件影响很大,检察院、法院方面办案从快。
眼看司法程序步步深入,疫情却没有消停的迹象,怎么办?不能再等了。我当机立断,决意在继续麻继钢外围调查采访的同时,尽快对其进行采访。宋政委说好,但提醒我,需要提讯证。提讯证是有关办案单位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对在押人员进行讯问时出示的专用证件。目前我的身份有点儿特殊,说是采访吧,又有别于一般的新闻记者;说是审查吧,又不是办案人员。加之疫情影响,监管部门压力山大,我必须严格按规矩和程序办事。
案子正处于法院审理阶段,自然也应该取得法院同意。麻烦是麻烦,但现在强调依法办事,虽说麻继钢人在公安手里,但公安不能自己不守规矩。市公安局领导及文联毕成秘书长先后几次与中级法院政治部副主任赵新武联系协调此事。赵主任慎重地表示,需请示一把手孙道林院长。一听这话,我在心里说了声好。
孙院长系苏州太仓人氏,早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精通法律,性情爽直,是南京业内资深的“老政法”。我赶紧拨通他的电话。孙院长对我的想法表示支持,同时还特许我一审开庭时旁听。真是当领导的,不仅智商高,情商也没得说。
他还告诉我,此案影响很大,全国多家媒体纷纷找上门来,希望第一时间予以报道。但案情敏感,稍有不慎,都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作为办案部门,首先应该保证案件审理的有效顺利进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所以婉言谢绝了众多媒体的采访要求。对此,我表示理解。
此前就已听说“3·24”案件热搜上亿,澎湃、搜狐、今日头条竞相报道的故事。朱敏老师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我叮嘱她,闭门谢客,保重身体,等待法律的公正判决,为女儿昭雪。
麻继钢关押在南京市第三看守所,简称“三看”,也就是原来的玄武区看守所。4、5月间,由于疫情还在蔓延,特别是山东任城监狱曝出的200多人感染新冠事件震惊全国,监管部门加大了防疫力度,对监所进行封闭式管理。此刻采访麻继钢,依然不是时候。可是,我在正常开展采访的同时,萌生出一窥狱中麻氏现状的想法,哪怕不能面对面,从管教人员那里了解些情况也好。我让王朋帮我联系三看管教干部,然后让他开车带着我,先去三看外面看看再说。
三看位于南京市玄武、栖霞、江宁三区的交界处,南临新建不久的启迪大街,东接栖霞区和绕城公路,附近三三两两有几幢居民住宅楼。周围原先是一片片农田,近几年才开始开发。三看坐北朝南,门前道路很宽,足有二十米。黄褐色围墙后的冬青和松树高大葱郁,在四周春意萌动的气息里显得从容淡定。“看看。”王朋指着前面。三看门前的水泥空地上,厚厚地积了几堆落叶,没有一辆车。果然封闭了。
我们只好打道回府。回到办公室,我拨通了麻继钢的监管民警陈亮亮的电话。他告诉我,麻继钢进所之后,总体来说,作息、活动比较正常,情绪也还算稳定。可能是年龄偏大的缘故,不多话,显得比较稳重。
“他跟你有交流吗?特别是单独交流?”
“没有。”
“监房关了多少人?”
“是一个20多人的大监房。”
在我的预想中,这类情节比较严重的罪犯可能会关押在人数较少的监房中,这样一来,或许管教人员与其会有一些单独的交流。事实上却不是這样,我只得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一晃儿,到了2000年。三妹快生了,住进了鼓楼医院妇产科。
结婚快十年,总没要孩子,三妹娘家也问过好几次,毕竟已经30多岁了,再不要就晚了。
要吗?麻继钢在想。刚结婚那会儿,经济、住房都不行,没条件要;出事那会儿,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哪里敢要;现在呢?他问自己。这几年眼看日子越来越好,父亲的满足溢于言表。想想也是,这些年,不仅单位越来越红火,收入越来越高,自己和儿子还一人一套分了房子。尤其是1998年退休前,单位还让儿子麻继钢转成正式职工——享有股份、可以分房的正式职工,了却了老麻一大心愿。三年前借款买出租车的20万,今年也全部还掉了。至于麻继钢自己,这些年除了汪俊那码事,一直都是穿钉鞋带拐杖——小心翼翼。再说,那次自己也不是主动的,父亲并没有过多责怪他。父亲真是个好人,为自己、为这个家操尽了心。
“那就要吧。”他对三妹说。他已经35岁了,同龄人的孩子已经能打酱油了。
三妹自然高兴:“喜欢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都喜欢。”
“如果是女儿呢?”
他知道三妹的顾虑。三妹老家那边是重男轻女的,吃饭女人是不上桌的。“生女儿有什么不好?”他说的是真心话。 3月底,三妹生了,是个女孩儿。
护士将孩子送进病房。孩子正在酣睡,小小的,粉粉的。小小的手,小小的脚。三妹也在睡觉。正午的阳光从窗口直直地暖暖地射了进来,金黄色的,小鸟在不远处跳跃着,唱着遍地的春暖花开。
女儿。这是我的女儿。粉色的小衣裳,粉色的小脸。他升级了,当上父亲了。他突然激动起来,心里软软的,糯糯的。他欢喜地要抱起她来。他要亲亲她。
小小的她,眼睛突然動了一下。他突然害怕起来,心像是猛然被撞了一下。他的面前突然出现了幻影,雨夜,那个女生的眼神,惊恐、愤怒……她在向他走来。那把粉色的碎花伞从心口飘过。
“嘭——嚓——”砂砾飞旋着,抖动着,裹着阴冷的坚硬,在那个雨夜绽放成一朵闪亮的腥红。她惨叫着,挣扎着,一次次被巨大的罪恶吞噬。
她和他面前的小小面孔交织着,变幻着。
怎么回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他突然想起轮回之说。难道说,她来了?投胎来了!
那天喝了点儿小酒,便去南医大散步,无意中撞见独自在自习的她。女大学生,又是独自一人,他不知道自己突然中了什么魔,鬼使神差上去撩她,要跟她交朋友,要她跟自己出去吃饭。哪知她不仅不睬自己,还要喊保安。真不给面子。他恼火了,也动手了,一时暴躁起来,恶向胆边生,出去找了根空心铁棍敲了她,还不听话,又猛敲了几下,居然不动了,就那么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
杀了人,可是要偿命的啊!为了躲过这一劫,为了不让别人认出来,他只能强迫自己改变,从此再也没有理过平头或是短发,更加收敛起脸上的张扬暴躁,更加远远地躲开了他认为应该远离的一切:躲开人群,他怕有人火眼金睛,任他七十二变,还是能认出他来;躲开了原来的那些三朋四友,他怕跟他们在一起会惹事,招惹公安,拉去验血;更远远地躲开了警察,见了国徽大盖帽,他都要绕道走。特别是,多做好事,做好人,求菩萨原谅自己。
改变、逃离、赎罪……他绞尽脑汁盘算着,他以为自己能躲开这一切。可是,她终于投胎了,她终究还是找到他了。
这是他的女儿啊!是她吗?是她吗?
她也是有父母的啊,却被自己弄死了。
那个雨夜,印象中她是短发,圆脸……
他害怕起来。他怕小小的她突然睁开眼睛看自己,害怕她和自己对视。
医生、护士都觉得奇怪:这人怎么了?高兴坏了?
而他,只是觉得沉重、压抑、窒息,纠结、迷惘、不知所措,经常丢三落四,有一天,还把奶锅烧焦了。
“你咋了?”三妹狐疑地望着他,昨天他还把刚买的尿不湿弄丢了。
“最近可能太累了。”他敷衍着。
“你不想管就别管,我们娘儿俩过。”三妹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口口声声说是喜欢女儿,口是心非。
“不行不行!”他有点儿急了,突然清醒过来,终归有女儿了,不管怎么说,这是好事。
这个孩子应该是那个女孩子投胎的,一定是。好多次,他听着飘忽传来的玄奘寺阵阵的诵经声,停下手中的活计,发呆……
那就好好待她。一定。
女儿起什么名字呢?自己家人文化不高,麻继钢已想好,专门请高人来取。他接待过的一位北京总公司的李姓领导原来是中央某领导的大秘,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他专门请教了,对方说,女孩子嘛,就叫“伊”吧,取纯真美好的意思。
伊伊。这名字挺不错。
北京总公司的那个老李来过江苏几次,都是麻继钢接待的。细心的老李每次一上车,都发现车里的脚垫干干净净,没有踩踏的脚印。小伙子不错。一来二去,老李有了好感。麻继钢做梦也没有想到,老李会成为他的福星,让他几十年压抑扭曲的人生多少闪过些微的亮色。
总公司在德国有办事处,老李一直在那里负责,是办公室主任。这一年,办事处重新组建,老李作为负责人,正在物色人手,需要一位工勤人员。出国待遇是,这边的工资不拿,那边每月500欧元的工资,另有津贴。老李想到了麻继钢,问他去不去。
当然去啊!麻继钢是正式合同工,有出国的资格,但正常情况下一定轮不到他。出国,对于小学都没有读完的他来说,简直跟做梦一样,不仅自己有面子,家里人一样很有面子,还有紧俏的家电指标,特别是能远离一些东西……他心情十分复杂。现在,既然老李想到自己,这就是一个机会,而且是个难得的机会,自己必须争取。
“马上就要体检了。”老李提醒他,他左臂上的刺青一定得去掉,那是不良青年的标识。
老李说得有道理。那刺青是从少管所出来之后,与结拜兄弟一起文的,必须弄掉。
他先是打听医院有没有做这个的,问下来,可以做,但周期较长,体检时间来不及。他决定自己动手。睡到半夜,他悄悄爬起来,到厨房点燃煤气,把不锈钢调羹烧得发红,一咬牙,就往上面烫。一股青烟伴着皮肉焦糊的味儿,锥心的剧痛让他痉挛般跳起来,他压抑着不让自己叫出声。
“什么味道?”卧室里的三妹大声问,还不停地吸着鼻子。
“哦,没啥。在烧鸡毛呢。”他随口应付。
几天后,他沮丧地发现,刺青还有,只是模糊了些。怎么办?时间越来越紧了,必须想其他办法。他琢磨着,刺青当初文得深,长到肉里,要彻底去掉,只有把肉烂掉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想办法让伤口感染发炎,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毕竟,这种机会以后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他终于顺利过关。
拉开飞机的舷窗,他觉得自己穿越了时空,四周空蒙虚无、干干净净,有点儿不真实。他闭上了眼睛。
到德国了。这一去,就是三年。
老李名叫李正轩,个头儿不高,大约一米六五,体态匀称,皮肤白净。他是山东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曾参与组建上海桑塔纳厂。麻继钢去时,办事处连他在内才四个人:除了老李,还有一位女老总,姓徐,上海人,另外一位业务员老宋,麻继钢算是工勤人员,负责后勤和接待。 鲤鱼烧得很有讲究。一斤半的红烧最好,把两边的筋开出来,下油锅炸,炸完糖醋也好,红烧也行。酸菜鱼也做得不错,三妹喜欢吃,但他很少在家里烧,外面卖得很便宜,不如出去吃。自己做的话,就用黑鱼,姜磨好粉在水里一烫,拍点儿蒜,但好的酸菜不容易买到,假的多。
伊伊喜欢吃排骨,他就做糖醋排骨,让她当零嘴吃。反正,只要女儿在家,他就做饭,乐呵呵地做饭,心甘情愿地做饭。他爱交朋友,只是从来不交公安的朋友。平时,周末只要不加班,他就约朋友同事来家里吃。他从小就有慢性肠炎,不能受凉,不然就会拉肚子,所以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他还特别喜欢吃肥肉,每个星期都要去吃单位对面巷子里的大肉面,去了只要肥肉吃,瘦肉不要。
那天他请了父母、弟弟一家。这时的红卫住在莫愁湖边,儿子也已上小学四年级。伊伊还约了三个要好的同学。麻继钢自己下厨,做了伊伊喜欢的羊馍、牛馒、鹅肝,三妹做了鸡翅、披萨,在金陵饭店订了生日蛋糕,还给她买了芭比娃娃。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音乐响起来,麻继钢示意三妹给伊伊生日红包。这是每年的保留节目。
“谢谢爸爸!”伊伊恭敬地向麻继钢一鞠躬,又转向另一边,“谢谢妈妈!”烛光下的伊伊十分开心。生日互赠礼物已是麻家的习惯,麻继钢生日时,女儿送他打火机之类的礼物。在伊伊面前,他尽量保持阳光的形象,他知道女儿懂事敏感,又那么聪明,他希望她阳光健康地成长。
麻继钢很开心,先敬了父母一杯。今天,他特意备了五粮液和中华烟。他酒量一般,红卫和三妹都比他能喝。不过,他还是有几分喜欢的。只是这些年来,他从不在外喝酒,不是说“酒后吐真言”嘛。平时如果没有任务,晚上9点多钟,妻子会陪他喝一点儿,炒两个菜,酒一般是二锅头,就一杯。三妹问他怎么只喝这么一点儿,他说喝多了肚子不好。三妹也就信了。
安全第一啊!这么多年,他就这么一直小心把控着。
伊伊为他点了烟。他抽烟并不讲究,10多块一包的泰山细烟,以前抽红南京或金南京,是母亲原来烟厂的。偶尔人家送他好烟,他都给红卫。在红卫面前,他始终有着做哥哥的霸气和大气,他是个要面子的人。
三妹在厨房里忙碌。看得出来,她是开心和满足的。虽然在老家沛县人看来,生女儿是很没面子的事,生下伊伊之后,她也的确有三年没回沛县。不过,丈夫对她不错,工资奖金基本上交,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养狗技术,什么品种,有没有病,得了什么病,该吃什么药,他一看就清楚,成了远近闻名的高手。当年繁殖的德牧每条卖5万,虽然现在已下跌到2万多,但毕竟也赚了不少。生活稳定,女儿争气,作为一个从偏僻乡下出来的姑娘,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她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每天一早,丈夫的枕边都是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的袜子和衣服,除了为女儿做饭,麻继钢几乎没做过家务。
麻继钢对她娘家人也大方。娘家要买化肥,三妹给500元,他知道了,说:“给1000吧。”大事也征求她的意见。当然,也吵过。三妹性格温和,但出身农村,敏感而自尊。有一次吵急了,她要喝敌敌畏,麻继钢伸手去抢,然后就是一拳。他要让她长长记性。这些年,麻继钢总共动过两回手。
家里人只有红卫有点儿酒量。麻继钢要他喝,他说:“开车来的,不能喝。”
“哪有这事,明天开回去。”麻继钢不屑,给弟弟斟满了酒。
红卫嘀咕一声,没再说什么。从小,他在野小子般的哥哥面前都是顺从的,在外面也是受保护的。
伊伊这边,正跟几个女同学热烈谈论着芭比娃娃。女儿已经长大了,分得清什么事跟父亲讲,什么事跟妈妈讲。
麻继钢在教育上对伊伊很严格,生活上对她很放松,女儿要什么给什么,几乎是不顾一切地对女儿好。三妹有时看不过,觉得过分了,他说:“女儿懂事,惯不坏的。”他知道女儿心地善良,就是有時候有点儿“小气”,能不花的她就不花。他觉得女儿和南医大那个女孩儿一定很像,可女儿的长相越来越像他,他又不时怀疑自己最初的判断。
日子真的不错,而且越来越好。望着面前的一切,麻继钢经常觉得不可思议。
好几次深夜醒来,看着熟睡的妻子,他沉重地叹息。她那么信任他,这么多年,她几乎没有交什么朋友。她开出租,为他生女儿,帮他养狗,她按照他设定的格式规规矩矩地生活着。她依靠着他。他是她的天,是她的地,是她的全部。可是,自己却欺骗了她。好几次,他真想告诉她,可是,她能承受得了吗?会转身离开吗?会告发他吗?太危险了。他是喜欢她的。新婚那两年,早上起床,他都会帮她压压被头,以免她着凉。可是,自己却做了那件疯狂的事……自从那个雨夜过后,他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他开始改变自己,克制自己。敏感的她面对他的游移,不止一次地问:“你是不是不爱我啊?”他无言以对,无法面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她是在乎自己的。而对于他来说,感情,特别是爱情,实在是个奢侈品。
其实,他更应该想到,如果自己坦陈一切,或许她会劝他自首,一起面对。或许,她会等他。遗憾的是,他的认知水平限制了他的思维。正如他后来所说:“当时法律和生活中有些事我分不清,好和坏我知道,杀人放火我知道是违法犯罪,但其他的概念就很模糊。”
如今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堪称完美。与困顿无着的小时候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一再自问,是天生的小聪明让自己一时逃脱,还是菩萨真的原谅了自己?不是说有报应吗?看着眼前的景象,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他能够确认的是,那个隐痛仍然存在,时不时袭来,啃噬着他,撕裂着他,如影随形。
有微信了。
听说红卫手机装了,三妹也要赶个时髦,装了,微信昵称是“大沙河”。麻继钢笑她:“好大气势哦,男人似的。”三妹白了他一眼,没答理。
陆续有同事装了,麻继钢也装上了。晚上回来,麻继钢问三妹和伊伊,微信昵称叫什么好。三妹说:“就叫安国镇吧。”安国镇是老家沛县的一个地名,与马庄相邻,素有“五里三诸侯,帝王将相乡”的美誉,是汉高祖刘邦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沛县人常引以为豪。
二十八年前,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排查,几乎波及南京中心城区所有的高校、居民区及公私单位,波及相关地区的每一个人,因此长久地保留在南京市民的记忆中。这一切,缘于一个在校园中遇害的女大学生。时隔多年,受害人的日记已经泛黄,但她的音容笑貌,在亲人的心中永远鲜活;当年参与破案的民警大多已经垂垂老矣,有的疾病缠身,有的离开人世,但在警察的字典里,没有“遗忘”这个词——尚未侦破的命案,永遠是现在时!
公安作家许丽晴深入采访,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全景呈现这起跨世纪悬案给一个家庭、给一代人、给整个社会带来的伤害,倾情解读人民警察永恒不变的使命和誓言——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现在到永远!
(上接2021年第6期)
第十二章 科隆小镇的黑松林
多少年后说起“3·24”,年过七旬两鬓花白的操福初依然心情不能平静。他跟我谈起自己的感慨,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发案到破案,先后查证不下几千起案件,该查的查,该否的否,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没有发生一起冤假错案。特别是在当时社会舆论压力非常之大的情况下,尽快破案,捉拿凶手,成为全社会和所有人共同的心声。当差不多所有的指向都集中到邵建平身上时,南京警方面临着两项抉择,一是顺势而为,宣告破案,迎接他们的旋即是铺天盖地的荣誉和掌声;二是沉着冷静,继续深追细查,在茫茫人海中艰难跋涉查缉真凶,背负来自各方面的误解甚至指责。事实上,“3·24”案的确成了压在曾经威名远播的南京刑侦身上的一块沉重的石头。
“对于邵建平,你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我感到遗憾。邵建平经常活动的石桥村与南医大一路之隔,是我们工作的重点,476厂宿舍也在我们全市排查的范围内,而且他本人当天去过南医大。可这些情况,居然一次都没有报上来。张瑛同宿舍女生都知道那晚邵建平来过,在警方反复动员的情况下,仍知情不报,没有配合。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专门工作跟群众路线相结合,历来是我们公安工作的法宝。我们需要大家的配合支持啊!”
看得出来,他很痛心。当年案件就是他具体负责的,第一次采访他,在513办公室谈了一整天。2007年他退休之后,几乎没来过处里。案件破了之后,他和当初的那些老部下一起,一激动,全都来了。
我赞同他的观点,警察也是人啊。“这起案子,在基本条件相符的情况下,特别是舆论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见好就收’?”
“人命关天。”他只简单地回答了四个字,沉重、庄重。
我明白了。在南京警方的字典里,没有“真凶再现”、“亡者归来”。而这一切,缘于对法律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
又是一年过去了。这年元旦刚过没几天,镇江刚刚破获的“9231”恶性杀人案让专案组眼睛一亮。
1992年3月1日凌晨,镇江市润州区七里甸中心小学校办工厂内发生一起凶杀案。犯罪嫌疑人蒙面作案,使用锐器将两名女工杀死后,追杀另两名女工,将其中一人刺伤后逃离现场。车间内到处都被鲜血浸透,现场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指纹、鞋印。办案人员根据幸存者的描述,很快确定罪犯脸谱,并锁定五名重要嫌疑人。可是,几个人要么没有作案时间,要么没有杀人动机,他们的作案嫌疑还是被一一排除了,侦破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七里甸又先后发生两起强奸和流氓滋扰案件,一时间人心惶惶。主管润州分局刑侦工作的副局长陈云峰是位部队转业干部,特务连长出身的他对侦查破案有着近乎天生的敏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六感”。上任不久,他埋头琢磨两天卷宗,判断一次次被否定的苟五九有重大嫌疑。经过狱中侦查、心理攻势、外围突破,苟五九终于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这起案子从发案到破案,历时22个月,影响很大,侦破过程涉及面广,跟“3·24”案有不少相似之处。杨桂森、操福初一商议,打算结合镇江案件的经验研究“3·24”案,从中找出突破口。
就在这时,杨正保倒下了。确切地说,是病倒了。
当时,杨桂森、操福初正在向他汇报情况,正凝神倾听的他突然面色有异,一手抓住胸口的衣襟。操福初见状不好,一个箭步上去扶住他。杨桂森也赶紧上前,急切地问:“怎么了?”
杨正保痛苦地闭上眼睛,艰难而又急促地喘着气,说不出话。
“杨局长!杨局长!”没有医护经验的两人一下子慌了,全然没有往日的镇定和果断。
“我去喊人!”操福初一个激灵反应过来。
杨正保嘴里咕噜了一句什么,猛地睁开眼睛,又费力地摇摇头。他的目光紧盯着正欲往外冲的操福初,似一把锥子,又似一团火。操福初只得接住这团火焰,滚烫。杨正保的目光稍稍柔和了,慢慢地,又闭上眼睛……
送杨正保去医院的路上,杨桂森和操福初懊恼着自己的粗心。杨局长这段时间除了负责全市专项打击侵财犯罪行动外,东郊梅花山发生的父女二人被杀案他也一直在抓,为了尽快发现天气变化情况下可能丢失的线索,他连续五天带人守在现场,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杨局长平时的确身体不错,紧张的工作之余,他常喊上张文才、操福初他们打篮球。篮球场就在五处的院子里,杨正保的身手算是不错的,虽算不上常胜将军,也可以代表市局到外面亮亮相。还有下象棋,时不时跟杨桂森杀两局。杨正保自认为自己的两大爱好是有讲究的,一是练手脚,二是练脑力,要干好公安,没有这两项可不行。可是,杨局长的身体再好,再注重锻炼,毕竟已是快退休的岁数了,哪里能跟小年轻相比?操福初想起,杨局长这个情况,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年多之前,他跟着杨局出差到安徽调查,出发的路上,杨局也有过类似的情形,过了一会儿才缓过来。他问杨局是不是打道回府,杨说没事,歇一会儿就好了,还叮嘱他,不要说出去。
好在刚进医院,杨正保就醒了过来。
专案组的会议还是要开。地点在五处二楼会议室,杨桂森、何宗友副局长,鼓楼、建邺分局刑警队长,华侨路、五台山、侯家桥、汉中门、石鼓路等五个重点派出所的所长及专案组成员参加。 “笃笃”、“笃笃”,有人敲门。一位民警刚准备起身去开门,门却被推开了。大家一看,大吃一惊。
是杨正保。
站在他身后的,是眼神艾怨又气喘吁吁的梁秋凤……
操处长手一挥,做了个停止的动作。
“知道。”我对他说。他的意思是,采访中对于特定的对象,还需要把握好时间。这一点,我在疫情初期采访麻继钢外围时已经作了考虑。“您就放心吧。”
已到7月,当年办案人员采访工作正在进行时。我一边采访,一边与索皓保持热线联系。这个案件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追溯期。根据《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刑事犯罪经过最长二十年的期限,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认为必须追诉的”犯罪,应当属于社会危害特别严重,行为人的人身危害性特别严重,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大,经过二十年以上仍然没有被社会遗忘的一些重大犯罪。由于这起案件手段残忍,影响恶劣,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5月上旬,最高检决定核准追诉刑事责任。
毕业于中国刑警学院侦查系的小索是个白净帅气招人喜欢的小伙,不久前刚升级当上爸爸。陶醉在初为人父喜悦中的他会不时掏出手机,美滋滋地瞧着儿子麟儿的照片,“嘿嘿”地憨笑。
小索挺负责,总是及时通知我:已准予追诉了;已经起诉到检察院了;检察院已提起公诉……他还告诉我,由于这起案件影响很大,检察院、法院方面办案从快。
眼看司法程序步步深入,疫情却没有消停的迹象,怎么办?不能再等了。我当机立断,决意在继续麻继钢外围调查采访的同时,尽快对其进行采访。宋政委说好,但提醒我,需要提讯证。提讯证是有关办案单位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对在押人员进行讯问时出示的专用证件。目前我的身份有点儿特殊,说是采访吧,又有别于一般的新闻记者;说是审查吧,又不是办案人员。加之疫情影响,监管部门压力山大,我必须严格按规矩和程序办事。
案子正处于法院审理阶段,自然也应该取得法院同意。麻烦是麻烦,但现在强调依法办事,虽说麻继钢人在公安手里,但公安不能自己不守规矩。市公安局领导及文联毕成秘书长先后几次与中级法院政治部副主任赵新武联系协调此事。赵主任慎重地表示,需请示一把手孙道林院长。一听这话,我在心里说了声好。
孙院长系苏州太仓人氏,早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精通法律,性情爽直,是南京业内资深的“老政法”。我赶紧拨通他的电话。孙院长对我的想法表示支持,同时还特许我一审开庭时旁听。真是当领导的,不仅智商高,情商也没得说。
他还告诉我,此案影响很大,全国多家媒体纷纷找上门来,希望第一时间予以报道。但案情敏感,稍有不慎,都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作为办案部门,首先应该保证案件审理的有效顺利进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所以婉言谢绝了众多媒体的采访要求。对此,我表示理解。
此前就已听说“3·24”案件热搜上亿,澎湃、搜狐、今日头条竞相报道的故事。朱敏老师自然也难以独善其身。我叮嘱她,闭门谢客,保重身体,等待法律的公正判决,为女儿昭雪。
麻继钢关押在南京市第三看守所,简称“三看”,也就是原来的玄武区看守所。4、5月间,由于疫情还在蔓延,特别是山东任城监狱曝出的200多人感染新冠事件震惊全国,监管部门加大了防疫力度,对监所进行封闭式管理。此刻采访麻继钢,依然不是时候。可是,我在正常开展采访的同时,萌生出一窥狱中麻氏现状的想法,哪怕不能面对面,从管教人员那里了解些情况也好。我让王朋帮我联系三看管教干部,然后让他开车带着我,先去三看外面看看再说。
三看位于南京市玄武、栖霞、江宁三区的交界处,南临新建不久的启迪大街,东接栖霞区和绕城公路,附近三三两两有几幢居民住宅楼。周围原先是一片片农田,近几年才开始开发。三看坐北朝南,门前道路很宽,足有二十米。黄褐色围墙后的冬青和松树高大葱郁,在四周春意萌动的气息里显得从容淡定。“看看。”王朋指着前面。三看门前的水泥空地上,厚厚地积了几堆落叶,没有一辆车。果然封闭了。
我们只好打道回府。回到办公室,我拨通了麻继钢的监管民警陈亮亮的电话。他告诉我,麻继钢进所之后,总体来说,作息、活动比较正常,情绪也还算稳定。可能是年龄偏大的缘故,不多话,显得比较稳重。
“他跟你有交流吗?特别是单独交流?”
“没有。”
“监房关了多少人?”
“是一个20多人的大监房。”
在我的预想中,这类情节比较严重的罪犯可能会关押在人数较少的监房中,这样一来,或许管教人员与其会有一些单独的交流。事实上却不是這样,我只得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一晃儿,到了2000年。三妹快生了,住进了鼓楼医院妇产科。
结婚快十年,总没要孩子,三妹娘家也问过好几次,毕竟已经30多岁了,再不要就晚了。
要吗?麻继钢在想。刚结婚那会儿,经济、住房都不行,没条件要;出事那会儿,整天惶惶不可终日,哪里敢要;现在呢?他问自己。这几年眼看日子越来越好,父亲的满足溢于言表。想想也是,这些年,不仅单位越来越红火,收入越来越高,自己和儿子还一人一套分了房子。尤其是1998年退休前,单位还让儿子麻继钢转成正式职工——享有股份、可以分房的正式职工,了却了老麻一大心愿。三年前借款买出租车的20万,今年也全部还掉了。至于麻继钢自己,这些年除了汪俊那码事,一直都是穿钉鞋带拐杖——小心翼翼。再说,那次自己也不是主动的,父亲并没有过多责怪他。父亲真是个好人,为自己、为这个家操尽了心。
“那就要吧。”他对三妹说。他已经35岁了,同龄人的孩子已经能打酱油了。
三妹自然高兴:“喜欢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都喜欢。”
“如果是女儿呢?”
他知道三妹的顾虑。三妹老家那边是重男轻女的,吃饭女人是不上桌的。“生女儿有什么不好?”他说的是真心话。 3月底,三妹生了,是个女孩儿。
护士将孩子送进病房。孩子正在酣睡,小小的,粉粉的。小小的手,小小的脚。三妹也在睡觉。正午的阳光从窗口直直地暖暖地射了进来,金黄色的,小鸟在不远处跳跃着,唱着遍地的春暖花开。
女儿。这是我的女儿。粉色的小衣裳,粉色的小脸。他升级了,当上父亲了。他突然激动起来,心里软软的,糯糯的。他欢喜地要抱起她来。他要亲亲她。
小小的她,眼睛突然動了一下。他突然害怕起来,心像是猛然被撞了一下。他的面前突然出现了幻影,雨夜,那个女生的眼神,惊恐、愤怒……她在向他走来。那把粉色的碎花伞从心口飘过。
“嘭——嚓——”砂砾飞旋着,抖动着,裹着阴冷的坚硬,在那个雨夜绽放成一朵闪亮的腥红。她惨叫着,挣扎着,一次次被巨大的罪恶吞噬。
她和他面前的小小面孔交织着,变幻着。
怎么回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他突然想起轮回之说。难道说,她来了?投胎来了!
那天喝了点儿小酒,便去南医大散步,无意中撞见独自在自习的她。女大学生,又是独自一人,他不知道自己突然中了什么魔,鬼使神差上去撩她,要跟她交朋友,要她跟自己出去吃饭。哪知她不仅不睬自己,还要喊保安。真不给面子。他恼火了,也动手了,一时暴躁起来,恶向胆边生,出去找了根空心铁棍敲了她,还不听话,又猛敲了几下,居然不动了,就那么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
杀了人,可是要偿命的啊!为了躲过这一劫,为了不让别人认出来,他只能强迫自己改变,从此再也没有理过平头或是短发,更加收敛起脸上的张扬暴躁,更加远远地躲开了他认为应该远离的一切:躲开人群,他怕有人火眼金睛,任他七十二变,还是能认出他来;躲开了原来的那些三朋四友,他怕跟他们在一起会惹事,招惹公安,拉去验血;更远远地躲开了警察,见了国徽大盖帽,他都要绕道走。特别是,多做好事,做好人,求菩萨原谅自己。
改变、逃离、赎罪……他绞尽脑汁盘算着,他以为自己能躲开这一切。可是,她终于投胎了,她终究还是找到他了。
这是他的女儿啊!是她吗?是她吗?
她也是有父母的啊,却被自己弄死了。
那个雨夜,印象中她是短发,圆脸……
他害怕起来。他怕小小的她突然睁开眼睛看自己,害怕她和自己对视。
医生、护士都觉得奇怪:这人怎么了?高兴坏了?
而他,只是觉得沉重、压抑、窒息,纠结、迷惘、不知所措,经常丢三落四,有一天,还把奶锅烧焦了。
“你咋了?”三妹狐疑地望着他,昨天他还把刚买的尿不湿弄丢了。
“最近可能太累了。”他敷衍着。
“你不想管就别管,我们娘儿俩过。”三妹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口口声声说是喜欢女儿,口是心非。
“不行不行!”他有点儿急了,突然清醒过来,终归有女儿了,不管怎么说,这是好事。
这个孩子应该是那个女孩子投胎的,一定是。好多次,他听着飘忽传来的玄奘寺阵阵的诵经声,停下手中的活计,发呆……
那就好好待她。一定。
女儿起什么名字呢?自己家人文化不高,麻继钢已想好,专门请高人来取。他接待过的一位北京总公司的李姓领导原来是中央某领导的大秘,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他专门请教了,对方说,女孩子嘛,就叫“伊”吧,取纯真美好的意思。
伊伊。这名字挺不错。
北京总公司的那个老李来过江苏几次,都是麻继钢接待的。细心的老李每次一上车,都发现车里的脚垫干干净净,没有踩踏的脚印。小伙子不错。一来二去,老李有了好感。麻继钢做梦也没有想到,老李会成为他的福星,让他几十年压抑扭曲的人生多少闪过些微的亮色。
总公司在德国有办事处,老李一直在那里负责,是办公室主任。这一年,办事处重新组建,老李作为负责人,正在物色人手,需要一位工勤人员。出国待遇是,这边的工资不拿,那边每月500欧元的工资,另有津贴。老李想到了麻继钢,问他去不去。
当然去啊!麻继钢是正式合同工,有出国的资格,但正常情况下一定轮不到他。出国,对于小学都没有读完的他来说,简直跟做梦一样,不仅自己有面子,家里人一样很有面子,还有紧俏的家电指标,特别是能远离一些东西……他心情十分复杂。现在,既然老李想到自己,这就是一个机会,而且是个难得的机会,自己必须争取。
“马上就要体检了。”老李提醒他,他左臂上的刺青一定得去掉,那是不良青年的标识。
老李说得有道理。那刺青是从少管所出来之后,与结拜兄弟一起文的,必须弄掉。
他先是打听医院有没有做这个的,问下来,可以做,但周期较长,体检时间来不及。他决定自己动手。睡到半夜,他悄悄爬起来,到厨房点燃煤气,把不锈钢调羹烧得发红,一咬牙,就往上面烫。一股青烟伴着皮肉焦糊的味儿,锥心的剧痛让他痉挛般跳起来,他压抑着不让自己叫出声。
“什么味道?”卧室里的三妹大声问,还不停地吸着鼻子。
“哦,没啥。在烧鸡毛呢。”他随口应付。
几天后,他沮丧地发现,刺青还有,只是模糊了些。怎么办?时间越来越紧了,必须想其他办法。他琢磨着,刺青当初文得深,长到肉里,要彻底去掉,只有把肉烂掉才能解决问题。于是想办法让伤口感染发炎,一遍不行,再来一遍。毕竟,这种机会以后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他终于顺利过关。
拉开飞机的舷窗,他觉得自己穿越了时空,四周空蒙虚无、干干净净,有点儿不真实。他闭上了眼睛。
到德国了。这一去,就是三年。
老李名叫李正轩,个头儿不高,大约一米六五,体态匀称,皮肤白净。他是山东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曾参与组建上海桑塔纳厂。麻继钢去时,办事处连他在内才四个人:除了老李,还有一位女老总,姓徐,上海人,另外一位业务员老宋,麻继钢算是工勤人员,负责后勤和接待。 鲤鱼烧得很有讲究。一斤半的红烧最好,把两边的筋开出来,下油锅炸,炸完糖醋也好,红烧也行。酸菜鱼也做得不错,三妹喜欢吃,但他很少在家里烧,外面卖得很便宜,不如出去吃。自己做的话,就用黑鱼,姜磨好粉在水里一烫,拍点儿蒜,但好的酸菜不容易买到,假的多。
伊伊喜欢吃排骨,他就做糖醋排骨,让她当零嘴吃。反正,只要女儿在家,他就做饭,乐呵呵地做饭,心甘情愿地做饭。他爱交朋友,只是从来不交公安的朋友。平时,周末只要不加班,他就约朋友同事来家里吃。他从小就有慢性肠炎,不能受凉,不然就会拉肚子,所以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他还特别喜欢吃肥肉,每个星期都要去吃单位对面巷子里的大肉面,去了只要肥肉吃,瘦肉不要。
那天他请了父母、弟弟一家。这时的红卫住在莫愁湖边,儿子也已上小学四年级。伊伊还约了三个要好的同学。麻继钢自己下厨,做了伊伊喜欢的羊馍、牛馒、鹅肝,三妹做了鸡翅、披萨,在金陵饭店订了生日蛋糕,还给她买了芭比娃娃。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音乐响起来,麻继钢示意三妹给伊伊生日红包。这是每年的保留节目。
“谢谢爸爸!”伊伊恭敬地向麻继钢一鞠躬,又转向另一边,“谢谢妈妈!”烛光下的伊伊十分开心。生日互赠礼物已是麻家的习惯,麻继钢生日时,女儿送他打火机之类的礼物。在伊伊面前,他尽量保持阳光的形象,他知道女儿懂事敏感,又那么聪明,他希望她阳光健康地成长。
麻继钢很开心,先敬了父母一杯。今天,他特意备了五粮液和中华烟。他酒量一般,红卫和三妹都比他能喝。不过,他还是有几分喜欢的。只是这些年来,他从不在外喝酒,不是说“酒后吐真言”嘛。平时如果没有任务,晚上9点多钟,妻子会陪他喝一点儿,炒两个菜,酒一般是二锅头,就一杯。三妹问他怎么只喝这么一点儿,他说喝多了肚子不好。三妹也就信了。
安全第一啊!这么多年,他就这么一直小心把控着。
伊伊为他点了烟。他抽烟并不讲究,10多块一包的泰山细烟,以前抽红南京或金南京,是母亲原来烟厂的。偶尔人家送他好烟,他都给红卫。在红卫面前,他始终有着做哥哥的霸气和大气,他是个要面子的人。
三妹在厨房里忙碌。看得出来,她是开心和满足的。虽然在老家沛县人看来,生女儿是很没面子的事,生下伊伊之后,她也的确有三年没回沛县。不过,丈夫对她不错,工资奖金基本上交,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养狗技术,什么品种,有没有病,得了什么病,该吃什么药,他一看就清楚,成了远近闻名的高手。当年繁殖的德牧每条卖5万,虽然现在已下跌到2万多,但毕竟也赚了不少。生活稳定,女儿争气,作为一个从偏僻乡下出来的姑娘,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她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每天一早,丈夫的枕边都是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的袜子和衣服,除了为女儿做饭,麻继钢几乎没做过家务。
麻继钢对她娘家人也大方。娘家要买化肥,三妹给500元,他知道了,说:“给1000吧。”大事也征求她的意见。当然,也吵过。三妹性格温和,但出身农村,敏感而自尊。有一次吵急了,她要喝敌敌畏,麻继钢伸手去抢,然后就是一拳。他要让她长长记性。这些年,麻继钢总共动过两回手。
家里人只有红卫有点儿酒量。麻继钢要他喝,他说:“开车来的,不能喝。”
“哪有这事,明天开回去。”麻继钢不屑,给弟弟斟满了酒。
红卫嘀咕一声,没再说什么。从小,他在野小子般的哥哥面前都是顺从的,在外面也是受保护的。
伊伊这边,正跟几个女同学热烈谈论着芭比娃娃。女儿已经长大了,分得清什么事跟父亲讲,什么事跟妈妈讲。
麻继钢在教育上对伊伊很严格,生活上对她很放松,女儿要什么给什么,几乎是不顾一切地对女儿好。三妹有时看不过,觉得过分了,他说:“女儿懂事,惯不坏的。”他知道女儿心地善良,就是有時候有点儿“小气”,能不花的她就不花。他觉得女儿和南医大那个女孩儿一定很像,可女儿的长相越来越像他,他又不时怀疑自己最初的判断。
日子真的不错,而且越来越好。望着面前的一切,麻继钢经常觉得不可思议。
好几次深夜醒来,看着熟睡的妻子,他沉重地叹息。她那么信任他,这么多年,她几乎没有交什么朋友。她开出租,为他生女儿,帮他养狗,她按照他设定的格式规规矩矩地生活着。她依靠着他。他是她的天,是她的地,是她的全部。可是,自己却欺骗了她。好几次,他真想告诉她,可是,她能承受得了吗?会转身离开吗?会告发他吗?太危险了。他是喜欢她的。新婚那两年,早上起床,他都会帮她压压被头,以免她着凉。可是,自己却做了那件疯狂的事……自从那个雨夜过后,他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了,他开始改变自己,克制自己。敏感的她面对他的游移,不止一次地问:“你是不是不爱我啊?”他无言以对,无法面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她是在乎自己的。而对于他来说,感情,特别是爱情,实在是个奢侈品。
其实,他更应该想到,如果自己坦陈一切,或许她会劝他自首,一起面对。或许,她会等他。遗憾的是,他的认知水平限制了他的思维。正如他后来所说:“当时法律和生活中有些事我分不清,好和坏我知道,杀人放火我知道是违法犯罪,但其他的概念就很模糊。”
如今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堪称完美。与困顿无着的小时候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一再自问,是天生的小聪明让自己一时逃脱,还是菩萨真的原谅了自己?不是说有报应吗?看着眼前的景象,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他能够确认的是,那个隐痛仍然存在,时不时袭来,啃噬着他,撕裂着他,如影随形。
有微信了。
听说红卫手机装了,三妹也要赶个时髦,装了,微信昵称是“大沙河”。麻继钢笑她:“好大气势哦,男人似的。”三妹白了他一眼,没答理。
陆续有同事装了,麻继钢也装上了。晚上回来,麻继钢问三妹和伊伊,微信昵称叫什么好。三妹说:“就叫安国镇吧。”安国镇是老家沛县的一个地名,与马庄相邻,素有“五里三诸侯,帝王将相乡”的美誉,是汉高祖刘邦青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沛县人常引以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