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8日, “第15屆華鼎獎全球演藝名人滿意度調查”頒獎典禮在澳門威尼斯人劇場舉行,逾50位亞洲及國際演藝明星出席。《雷神》、《復仇者聯盟》主演,國際巨星、克里斯·海姆斯沃斯現身紅地毯。
悠長的戀愛巷,異域風情的各式教堂,紅白相間的葡式建築……澳門一直是熱門的電影取景地點,電影裡經常可以看到不同鏡頭下的“澳門”。近年,本澳更是受到“華鼎獎”、“國際電影節”等頒獎典禮的青睞,吸引眾多導演、製片人、演員來澳門領取屬於他們的電影成就獎項,而這些頒獎典禮中,卻鮮見本澳電影和電影人的蹤影。
早在70年代,澳門就已經有本土影視作品的出現,也從不缺乏致力於電影創作的人才和愛好者,為何一直未能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難道澳門電影真的沒有發展之路?面對政府不斷推出各種扶持本土電影的資助計劃,澳門電影產業將何去何從?……
本刊記者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訪問了澳門拍板視覺藝術團朱佑人會長以及澳門著名多媒體創作人陳嘉強導演,聽聽這些文藝從業者對電影產業有怎樣的看法。
承載文化自信
本土電影必不可缺
電影是一門視覺和聽覺藝術,可以帶動包括製片、發行、院線等與之相關的一批產業,正因為有豐厚的經濟回報,才吸引了眾多投資者。毗鄰澳門的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早已擁有成熟的電影市場和產業鏈,而澳門至今都沒形成電影市場。那麼,依靠博彩業創造出經濟“神話”的澳門,還需要發展本土電影產業嗎?
對於此種質疑,長期專注於本澳電影拍攝和製作的澳門拍板視覺藝術團朱佑人會長給了一個很肯定的答案, “這是需要的,電影作為一個傳播影像的媒介,無論地區大小,我們都需要通過影像去傳遞信息,表達我們對身邊的人和事,對整個社會、文化各方面的想法,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影像去展示出來的。”
另一位受訪者澳門著名多媒體創作人陳嘉強導演,同樣認為本澳電影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來,電影是一個建立本地文化認同的手段,和文學、流行音樂等文化藝術方式,共同構建澳門的文化形象,更重要的是,電影也承載著地區的文化自信。
為何本土電影可以承載文化自信?陳嘉強這樣回應,電影是一個地區民族文化的代表,反映出當地文化的特點。澳門至今未出現優秀的本土電影,正是因為缺少對本澳文化的梳理和鑽研。澳門電影人乃至澳門電影觀眾對本土電影的不自信,其發端可能在於澳門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接著,陳嘉強以香港為例補充道,香港電影一直都在塑造“港人”的形象:拼搏、堅持。“香港電影所傳遞的文化特性,我們可以稱之為‘港人精神’。而澳門人的特性和精神,目前來看還很模糊。在此情此景下,通過本土電影建立文化自信就成為當下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市場狹小 制約本土電影發展
澳門本土電影起步晚,直到80年代末,才開始有本地電影出品。1989年,蔡氏兄弟在澳門成立電影公司,拍攝了《夜盜珍妃墓(上、下)》,此片更是在內地院線上映,填補了澳門電影產業的空白。1995年,蔡氏兄弟再度拍攝了《大辮子的誘惑》,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被稱之為真正的第一部澳門電影。從90年代至今,不少年輕人陸續投入到電影產業的製作之中,然而電影產業的發展仍舊沒有較大的改變,制約本澳電影發展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二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認為,市場是制約本土電影發展的重要因素。
電影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分,市場狹小是公認的事實。遊客再多,也不是來澳門觀看本土電影。朱佑人直言:“如果僅靠本地市場來發展電影將困難重重,電影無人觀看就失去生存的空間。”陳嘉強對此頗為讚同,他認為電影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當下澳門沒有專門的電影製作公司,其主因就是市場狹小造成投資回報率低。
那市場狹小又該如何解決?朱佑人認為,澳門的優勢就是臨近香港、台灣和內地,如果用整體的眼光看珠三角的電影發展,澳門的電影發展市場就得到進一步拓寬,而跨區域合作成為拓寬市場重要方法。
上述兩位受訪者的觀點道出了本土電影欠缺消費市場的現實,但這並不代表澳門無人觀看電影。當下,澳門雖然只有銀河UA影院、大會堂影院和永樂戲院三間戲院,但在過去幾年內,每年的票房收入均呈增長趨勢。據銀娛“澳門銀河”影院公佈的數據表明,在2013年票房收益達到1億元,入場人次逾100萬,更是預估剛剛過去的2014年,全年票房收入逾1.3億元,入場人次逾110萬。強大的數據事實表明,澳門人是願意進電影院花錢看電影的,可見,如何吸引觀眾來看澳門本土製作的電影才是拓寬市場的方向。
除了市場制約因素外,電影從業人員的緊缺也不容忽視。現時澳門的編劇、導演比較多,但缺乏燈光、道具等範疇的專業人才,專才的短缺難以形成專業的電影團隊,更加不利於本澳電影產業的發展。
除資金外 電影還需多種支持
眾所周知,本澳處於多元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文化創意產業成為特區政府的重要資助項目,因此電影製作也受惠頗多。在2013年,文化局主動引導,推出《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為本地電影人提供啟動金,希望提升本地電影創作及製作的質量。2014年更是提出將在橫琴設立“微電影產業孵化園”,該計劃迅即成為澳門電影製作圈的談資,不少電影人躍躍欲試,想藉此大展身手。
綜觀解析政府上述的扶持政策,似乎也僅停留在資金層面。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僅有資金支持就可以讓澳門的電影發展突飛猛進嗎?“資金支持是重要的。”朱佑人非常肯定地表示,“文化局電影長片資助計劃,用資金幫助澳門的電影人啟動長片製作,填補了資金的短缺,是值得肯定的。”同樣,第一批獲得文化局長片資助計劃的陳嘉強導演,也對該計劃是十分支持。他說:“我獲得了資助的電影,現在已處於準備階段,資金解決了部分問題。我會反問文化局為什麼要資助自己?這種資助讓我清楚知道要講好這個關於澳門的故事,留下我的電影,是為了讓其他人看到我所記錄的澳門。”
除了金錢的支持,本澳電影的發展還需要多種支持。早前部分社會人士建議在本澳打造大型的影視城,一來可以推動澳門電影產業的發展,二來有望成為新的旅遊拍攝景點,打造為下一個“橫店影視基地”。記者就此諮詢了兩位受訪者的意見,他們均認為這是政府可以嘗試的方向。國內外的多種影視城均有自己的特色,澳門就應該具備本土特色。例如搭建那些不允許進入拍攝的歷史建築群的內景,大大方便了電影拍攝。同時,影視城必定吸引拍攝者和旅遊觀光客趨之若鶩,無論是外來取景還是本土拍攝,均可為本澳電影從業人員提供各種工作機會。
澳門現時的政策氛圍,為澳門文創這粒蓄勢待發的種子,提供了成長的沃土,只需慢慢等待。其實,政府已經關注到,只有資金支持是不夠的。據陳嘉強介紹,文化局在過去一年辦過多次交流活動和創作投資會,聯絡兩岸四地的製作人,尋求合作的機會。“我覺得政府現在的發展方向都是對的,只是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時間。”
微電影將掀起大時代?
儘管澳門長片電影的發展緩慢,但是微電影卻悄然興起。這種新的拍攝模式憑藉投資少、時間短、出品快等優勢,迅速成為本澳多數文化創意產業公司的新寵,吸引了大批對影片有興趣的年輕一代製作人,部分作品更是獲得了國內外的獎項。近期也可以看到政府與部分文創公司合作的微電影宣傳片,此類影片在網絡和社交平臺獲得了較高的點擊率,足以反映現今微電影水平的發展和小成就。
在陳嘉強看來,微電影廣告模式的出現是極大的進步微電影作品,表面是愛情故事、文藝故事的題材,實質是軟性的宣傳方式,博足眼球又耐人尋味。籍提供更有效的宣傳方式同時也給本澳的電影製作提供了鍛煉機會,達到雙贏的效果。
“由於微電影製作精簡,澳門即使是非專業公司,拍微電影也已形成‘一條龍’服務。”他進一步分享到,從前期的拍攝題材、場地、演員到後期的錄音,製片,全面覆蓋。這些公司可能並不專業,可是背後活躍著一批懷有拍片熱情的年輕人,他們把喜歡的事情變成工作,這種工作經驗的累積完全可以成為創立獨立電影公司的隱形資本。
看來微電影的背後,正是代表澳門電影產業未來蓬勃發展的趨勢。電影產業的發展非一朝一夕,更是不可能在一兩年內就成功。相信微電影的發展可以掀起澳門電影的大時代,澳門發展電影業可以由微電影作爲切入點,假以時日,定會有原汁原味的本土作品在國際電影展上大放異彩。
悠長的戀愛巷,異域風情的各式教堂,紅白相間的葡式建築……澳門一直是熱門的電影取景地點,電影裡經常可以看到不同鏡頭下的“澳門”。近年,本澳更是受到“華鼎獎”、“國際電影節”等頒獎典禮的青睞,吸引眾多導演、製片人、演員來澳門領取屬於他們的電影成就獎項,而這些頒獎典禮中,卻鮮見本澳電影和電影人的蹤影。
早在70年代,澳門就已經有本土影視作品的出現,也從不缺乏致力於電影創作的人才和愛好者,為何一直未能呈現蓬勃發展的局面?難道澳門電影真的沒有發展之路?面對政府不斷推出各種扶持本土電影的資助計劃,澳門電影產業將何去何從?……
本刊記者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訪問了澳門拍板視覺藝術團朱佑人會長以及澳門著名多媒體創作人陳嘉強導演,聽聽這些文藝從業者對電影產業有怎樣的看法。
承載文化自信
本土電影必不可缺
電影是一門視覺和聽覺藝術,可以帶動包括製片、發行、院線等與之相關的一批產業,正因為有豐厚的經濟回報,才吸引了眾多投資者。毗鄰澳門的香港、台灣和中國大陸,早已擁有成熟的電影市場和產業鏈,而澳門至今都沒形成電影市場。那麼,依靠博彩業創造出經濟“神話”的澳門,還需要發展本土電影產業嗎?
對於此種質疑,長期專注於本澳電影拍攝和製作的澳門拍板視覺藝術團朱佑人會長給了一個很肯定的答案, “這是需要的,電影作為一個傳播影像的媒介,無論地區大小,我們都需要通過影像去傳遞信息,表達我們對身邊的人和事,對整個社會、文化各方面的想法,這些都是可以通過影像去展示出來的。”
另一位受訪者澳門著名多媒體創作人陳嘉強導演,同樣認為本澳電影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來,電影是一個建立本地文化認同的手段,和文學、流行音樂等文化藝術方式,共同構建澳門的文化形象,更重要的是,電影也承載著地區的文化自信。
為何本土電影可以承載文化自信?陳嘉強這樣回應,電影是一個地區民族文化的代表,反映出當地文化的特點。澳門至今未出現優秀的本土電影,正是因為缺少對本澳文化的梳理和鑽研。澳門電影人乃至澳門電影觀眾對本土電影的不自信,其發端可能在於澳門本土文化的不自信。接著,陳嘉強以香港為例補充道,香港電影一直都在塑造“港人”的形象:拼搏、堅持。“香港電影所傳遞的文化特性,我們可以稱之為‘港人精神’。而澳門人的特性和精神,目前來看還很模糊。在此情此景下,通過本土電影建立文化自信就成為當下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市場狹小 制約本土電影發展
澳門本土電影起步晚,直到80年代末,才開始有本地電影出品。1989年,蔡氏兄弟在澳門成立電影公司,拍攝了《夜盜珍妃墓(上、下)》,此片更是在內地院線上映,填補了澳門電影產業的空白。1995年,蔡氏兄弟再度拍攝了《大辮子的誘惑》,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被稱之為真正的第一部澳門電影。從90年代至今,不少年輕人陸續投入到電影產業的製作之中,然而電影產業的發展仍舊沒有較大的改變,制約本澳電影發展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呢?二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認為,市場是制約本土電影發展的重要因素。
電影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分,市場狹小是公認的事實。遊客再多,也不是來澳門觀看本土電影。朱佑人直言:“如果僅靠本地市場來發展電影將困難重重,電影無人觀看就失去生存的空間。”陳嘉強對此頗為讚同,他認為電影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當下澳門沒有專門的電影製作公司,其主因就是市場狹小造成投資回報率低。
那市場狹小又該如何解決?朱佑人認為,澳門的優勢就是臨近香港、台灣和內地,如果用整體的眼光看珠三角的電影發展,澳門的電影發展市場就得到進一步拓寬,而跨區域合作成為拓寬市場重要方法。
上述兩位受訪者的觀點道出了本土電影欠缺消費市場的現實,但這並不代表澳門無人觀看電影。當下,澳門雖然只有銀河UA影院、大會堂影院和永樂戲院三間戲院,但在過去幾年內,每年的票房收入均呈增長趨勢。據銀娛“澳門銀河”影院公佈的數據表明,在2013年票房收益達到1億元,入場人次逾100萬,更是預估剛剛過去的2014年,全年票房收入逾1.3億元,入場人次逾110萬。強大的數據事實表明,澳門人是願意進電影院花錢看電影的,可見,如何吸引觀眾來看澳門本土製作的電影才是拓寬市場的方向。
除了市場制約因素外,電影從業人員的緊缺也不容忽視。現時澳門的編劇、導演比較多,但缺乏燈光、道具等範疇的專業人才,專才的短缺難以形成專業的電影團隊,更加不利於本澳電影產業的發展。
除資金外 電影還需多種支持
眾所周知,本澳處於多元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文化創意產業成為特區政府的重要資助項目,因此電影製作也受惠頗多。在2013年,文化局主動引導,推出《電影長片製作支援計劃》,為本地電影人提供啟動金,希望提升本地電影創作及製作的質量。2014年更是提出將在橫琴設立“微電影產業孵化園”,該計劃迅即成為澳門電影製作圈的談資,不少電影人躍躍欲試,想藉此大展身手。
綜觀解析政府上述的扶持政策,似乎也僅停留在資金層面。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僅有資金支持就可以讓澳門的電影發展突飛猛進嗎?“資金支持是重要的。”朱佑人非常肯定地表示,“文化局電影長片資助計劃,用資金幫助澳門的電影人啟動長片製作,填補了資金的短缺,是值得肯定的。”同樣,第一批獲得文化局長片資助計劃的陳嘉強導演,也對該計劃是十分支持。他說:“我獲得了資助的電影,現在已處於準備階段,資金解決了部分問題。我會反問文化局為什麼要資助自己?這種資助讓我清楚知道要講好這個關於澳門的故事,留下我的電影,是為了讓其他人看到我所記錄的澳門。”
除了金錢的支持,本澳電影的發展還需要多種支持。早前部分社會人士建議在本澳打造大型的影視城,一來可以推動澳門電影產業的發展,二來有望成為新的旅遊拍攝景點,打造為下一個“橫店影視基地”。記者就此諮詢了兩位受訪者的意見,他們均認為這是政府可以嘗試的方向。國內外的多種影視城均有自己的特色,澳門就應該具備本土特色。例如搭建那些不允許進入拍攝的歷史建築群的內景,大大方便了電影拍攝。同時,影視城必定吸引拍攝者和旅遊觀光客趨之若鶩,無論是外來取景還是本土拍攝,均可為本澳電影從業人員提供各種工作機會。
澳門現時的政策氛圍,為澳門文創這粒蓄勢待發的種子,提供了成長的沃土,只需慢慢等待。其實,政府已經關注到,只有資金支持是不夠的。據陳嘉強介紹,文化局在過去一年辦過多次交流活動和創作投資會,聯絡兩岸四地的製作人,尋求合作的機會。“我覺得政府現在的發展方向都是對的,只是電影產業的發展需要時間。”
微電影將掀起大時代?
儘管澳門長片電影的發展緩慢,但是微電影卻悄然興起。這種新的拍攝模式憑藉投資少、時間短、出品快等優勢,迅速成為本澳多數文化創意產業公司的新寵,吸引了大批對影片有興趣的年輕一代製作人,部分作品更是獲得了國內外的獎項。近期也可以看到政府與部分文創公司合作的微電影宣傳片,此類影片在網絡和社交平臺獲得了較高的點擊率,足以反映現今微電影水平的發展和小成就。
在陳嘉強看來,微電影廣告模式的出現是極大的進步微電影作品,表面是愛情故事、文藝故事的題材,實質是軟性的宣傳方式,博足眼球又耐人尋味。籍提供更有效的宣傳方式同時也給本澳的電影製作提供了鍛煉機會,達到雙贏的效果。
“由於微電影製作精簡,澳門即使是非專業公司,拍微電影也已形成‘一條龍’服務。”他進一步分享到,從前期的拍攝題材、場地、演員到後期的錄音,製片,全面覆蓋。這些公司可能並不專業,可是背後活躍著一批懷有拍片熱情的年輕人,他們把喜歡的事情變成工作,這種工作經驗的累積完全可以成為創立獨立電影公司的隱形資本。
看來微電影的背後,正是代表澳門電影產業未來蓬勃發展的趨勢。電影產業的發展非一朝一夕,更是不可能在一兩年內就成功。相信微電影的發展可以掀起澳門電影的大時代,澳門發展電影業可以由微電影作爲切入點,假以時日,定會有原汁原味的本土作品在國際電影展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