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门特区行政会委员
澳门立法会议员/陈明金
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發佈“2014年大中華宜居城市指數”,在100個城市中,澳門被評為最宜居的城市;另外,世界知名旅遊指南《孤獨星球》公佈2015年最佳旅遊勝地名單,澳門入選“十大最佳旅遊地區”,成為兩岸四地唯一入選的城市。
宜居城市的評選,指標主要包括,經濟活力與競爭力、社會安全與穩定、文化狀況,政治管理等;旅遊勝地則以地區的功能性、服務性以及綜合環境等作為評選指標。兩項評選的標準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所採用的指標,其中有不少都是相通的,例如,社會經濟活力和安全穩定、政治和自然環境、交通、醫療保健、教育、人文素質、服務業水平等等。澳門在兩項評選中都能突圍而出,顯然有一定的優勢,這是澳門的驕傲。但是,在看到優勢的同時,特區政府和廣大居民,也應該看到不足之處,共同務實進取,合力打造澳門宜居、宜旅的城市新形象。
如今的澳門,人均生產總值已經排在全球前列,最近,統計局公佈,2013年澳門的人均本地居民總收入超過58萬元。經濟活力與競爭力,聞名世界,令人認為,澳門是“全民富裕”。但是,澳門的社情民意,尤其是普通居民並無為此歡呼,數字背後存在一定的問題,要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特別是如何縮小貧富差距,解決資源再分配的深層次矛盾,必須要向社會展示更大的管治智慧。
回歸後,澳門社會穩定,治安狀況良好,但面對新的內外因素和周邊環境,必然面對新的治安形勢;在急速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圍繞博彩等行業的各種潛在犯罪行為,以及每年接待幾千萬人次的遊客,如何進一步保障社會、居民和遊客安全,必須居安思危。
澳門是個“巴掌大”的地方,城市的人口、車輛等密度已經世界第一,賴以生存的社會空間及自然環境,不斷受到挑戰,如何拓展城市空間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等,必須要有創新思維和行動。
交通是否快速便捷,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宜居和旅遊的重要指標。澳門30多平方公里,小過好多城市的一個區,即使擠塞,遊客少去舊區、少搭巴士,也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相對可以容忍;而作為本地居民,之所以埋怨交通今不如昔,是因為對比以前,出行變得越來越困難。澳門的公交服務落後、的士拒載、路少車多、泊車難、越來越擠塞,要持續保持宜居城市、最佳旅遊勝地的光環,必須有能力去解決交通問題。
醫療保健,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作為最佳旅遊勝地,體現地區功能和服務的重要一環。最近,新一屆特區政府向社會展示醫療改革的決心,這是好事,但是,要改變過去遠近留名的負面印象,必須以行動和成效說話。
教育、人文素質、服務業水平,決定城市長遠的經濟活力與競爭力。澳門實施15年免費教育,按地方和人口比例,高等院校不少,比世界上好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資源優勢,但在培養人才的道路上,以及不斷提升全民人文素質等方面,任重道遠。而另一個問題是職業培訓,由於人力資源條條框框的限制,澳門服務業的水平參差,對比好多旅遊城市,從業員笑容少、技能不足、本地人口老化等問題,必須積極面對事實。
澳門,由過去的“小漁村”,變成今天的大中華宜居城市、世界最佳旅遊勝地,總體來講,是有賴回歸後的快速發展和建設。結合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特區政府和全民合力打造宜居、宜旅城市的新形象,符合澳門的發展目標。當然,在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面對問題,不能只講不做。因此本人建議,新一屆特區政府,首先要加强管治能力,維護社會安定和諧;要長期保持經濟活力與競爭力,面對博彩一業獨大的問題,產業適度多元,就必須拿出真功夫,不能單一依賴博彩新項目可能帶來的新增長,不能“食老本”;強化社會的功能性、服務性以及綜合環境治理;下決心解決交通難題,力爭做到公交優先,盡快招標建設輕軌澳門段;整合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服務素質,加快離島醫院建設;教育注重質量,加強人才培養和在職培訓,提升全民人文素質和職業技能;增添多元旅遊元素,強化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業水平,令澳門成為更多人響往的宜居城市和旅遊勝地。
澳门立法会议员/陈明金
最近,新加坡國立大學發佈“2014年大中華宜居城市指數”,在100個城市中,澳門被評為最宜居的城市;另外,世界知名旅遊指南《孤獨星球》公佈2015年最佳旅遊勝地名單,澳門入選“十大最佳旅遊地區”,成為兩岸四地唯一入選的城市。
宜居城市的評選,指標主要包括,經濟活力與競爭力、社會安全與穩定、文化狀況,政治管理等;旅遊勝地則以地區的功能性、服務性以及綜合環境等作為評選指標。兩項評選的標準雖然不盡相同,但是,所採用的指標,其中有不少都是相通的,例如,社會經濟活力和安全穩定、政治和自然環境、交通、醫療保健、教育、人文素質、服務業水平等等。澳門在兩項評選中都能突圍而出,顯然有一定的優勢,這是澳門的驕傲。但是,在看到優勢的同時,特區政府和廣大居民,也應該看到不足之處,共同務實進取,合力打造澳門宜居、宜旅的城市新形象。
如今的澳門,人均生產總值已經排在全球前列,最近,統計局公佈,2013年澳門的人均本地居民總收入超過58萬元。經濟活力與競爭力,聞名世界,令人認為,澳門是“全民富裕”。但是,澳門的社情民意,尤其是普通居民並無為此歡呼,數字背後存在一定的問題,要得到社會普遍認同,特別是如何縮小貧富差距,解決資源再分配的深層次矛盾,必須要向社會展示更大的管治智慧。
回歸後,澳門社會穩定,治安狀況良好,但面對新的內外因素和周邊環境,必然面對新的治安形勢;在急速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圍繞博彩等行業的各種潛在犯罪行為,以及每年接待幾千萬人次的遊客,如何進一步保障社會、居民和遊客安全,必須居安思危。
澳門是個“巴掌大”的地方,城市的人口、車輛等密度已經世界第一,賴以生存的社會空間及自然環境,不斷受到挑戰,如何拓展城市空間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等,必須要有創新思維和行動。
交通是否快速便捷,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宜居和旅遊的重要指標。澳門30多平方公里,小過好多城市的一個區,即使擠塞,遊客少去舊區、少搭巴士,也能夠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到達目的地,相對可以容忍;而作為本地居民,之所以埋怨交通今不如昔,是因為對比以前,出行變得越來越困難。澳門的公交服務落後、的士拒載、路少車多、泊車難、越來越擠塞,要持續保持宜居城市、最佳旅遊勝地的光環,必須有能力去解決交通問題。
醫療保健,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標,同時也是作為最佳旅遊勝地,體現地區功能和服務的重要一環。最近,新一屆特區政府向社會展示醫療改革的決心,這是好事,但是,要改變過去遠近留名的負面印象,必須以行動和成效說話。
教育、人文素質、服務業水平,決定城市長遠的經濟活力與競爭力。澳門實施15年免費教育,按地方和人口比例,高等院校不少,比世界上好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資源優勢,但在培養人才的道路上,以及不斷提升全民人文素質等方面,任重道遠。而另一個問題是職業培訓,由於人力資源條條框框的限制,澳門服務業的水平參差,對比好多旅遊城市,從業員笑容少、技能不足、本地人口老化等問題,必須積極面對事實。
澳門,由過去的“小漁村”,變成今天的大中華宜居城市、世界最佳旅遊勝地,總體來講,是有賴回歸後的快速發展和建設。結合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特區政府和全民合力打造宜居、宜旅城市的新形象,符合澳門的發展目標。當然,在發展和建設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問題,面對問題,不能只講不做。因此本人建議,新一屆特區政府,首先要加强管治能力,維護社會安定和諧;要長期保持經濟活力與競爭力,面對博彩一業獨大的問題,產業適度多元,就必須拿出真功夫,不能單一依賴博彩新項目可能帶來的新增長,不能“食老本”;強化社會的功能性、服務性以及綜合環境治理;下決心解決交通難題,力爭做到公交優先,盡快招標建設輕軌澳門段;整合醫療資源,提高醫療服務素質,加快離島醫院建設;教育注重質量,加強人才培養和在職培訓,提升全民人文素質和職業技能;增添多元旅遊元素,強化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業水平,令澳門成為更多人響往的宜居城市和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