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山水画教学为出发点,逐步剖析了艺术创作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由此引发教学中对于美的思考,审美之所以能够带给人愉悦的感受,正是因为它包含了艺术创作中最本质也是最珍贵的特点:自由创造精神。
【关键词】山水画教学 创作 自由创造
大学乃培养高素质人才之所在,整个教学素养、积淀、氛围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下,特别需要立足于传统,运用深刻的分析找到创作的本质,重新审视当今的山水画教学模式。教学中,在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复探索后,以“重传统、重创新、重品格”的三大美术教育理念为基础,工作室为培养具有鲜明时代性、艺术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打开了思路,为中国山水画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山水画教学在以传承传统为基础的前提下,融汇古今,培养具备深厚学养、具有个性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艺术人才。在整个山水画教学体系当中,创作是贯穿于四年专业知识教学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充分尊重师生不同艺术个体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上,通过集中创作形式,深入研究山水画创作中生活体验、技法语言、图式规律以及作品视觉效果等规律,在中国山水画哲学中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强调个性体验、自由创造精神为出发点,提倡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佳作,并逐步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
在哲学概念中,所谓自由,是指人类的劳动不再是本能的活动,人类不但能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而且能够突破自然的限制展开精神上的创造,这是一个全新的对象世界,一次真正的心灵自由的创作过程,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的不同。当艺术展开自由、自觉的双翼,现实已不再“真实”,“看山非山,看水非水”,“自然物象”永远都在遵循着其自身的法则,我们需要用不同的绘画语言来表现不同的自然物象,这种艺术的主观性是建立在对自然景物再现性表达基础之上的个性表现,创造性地再现了自然真实。自然物象早已在艺术家的性情中幻化成自得自在的“真”山水。所谓艺者“异”也,不同于众为“异”,不同于俗为“异”,不落于套为“异”。人格上的独立,思想上的自由,观念上超然,能够不囿于物的驾驭力,都是标新立异的品质,个性的显现与自在,这于艺术创作来说尤为重要。
自由方得自在。观得大自在的人贵能“坐忘”,坐忘收心、主静去欲,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因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这种复归寂静、不起一念的初心能够激起艺术创作中最朴素的情感。当每一位学生都被这种情感所带动,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表现的天分在不断探索、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启发。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青绿、水墨、浅绛还是泼墨、重构,其目的在于对作品内在精神地深层次发掘。万物自华、天地运转,无一不是自然之道。山水画教学的实质就是要尊重学科的自身规律。重在对笔墨、理法等的掌握以及对研究者对美的敏感度与造型能力的训练,创作过程当中的审美表达是画者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统一中,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实践。
山水画的教学效果要想达到一种理想的创作状态,首先要培养学生能够深入生活的能力,随后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启发并观察学生对“艺术真实”的敏感度,学生的“悟性”也由此立判分明、自分高低。这犹如一种潜意识被激活:有的学生拥有深刻的童年记忆,有的学生却对从未见过的事物充满表现的欲望,可以说,这些感受都是新鲜的,或封存已久、浓郁纯正,或涓涓细流、甘香清冽,或记忆中饱含苦涩艰辛,或感受里充满欢欣喜悦,或简淡庄朴,或繁茂华丽,或现实批判,或亦梦亦幻……当这种种自启性的能力被唤醒,其创作即进入到本初的自若自在的自由思考状态。哲学思想家庄子曾在名篇《逍遥游》中有极尽贴切之描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哲学家的想象力可见一斑,更何况“我自为我”、“无法而法”怀着强烈自觉意识进行自由创作的艺术家。
“天人合一,物我同化”,“天机舒卷,意境自深”,此为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当学生开始与自然物象进行主动地交互对话时,你中即有我,我中即有你;我中即无你,你中亦无我。“无我”之境是为大自在。这种创作思想、状态上的转变在创作教学当中将是一个重要的质的步骤。当然难点也在于此。艺术无形、无相,然而技法有形、有相。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以往所学某家之某法,不论是李成法、郭熙法还是范宽法等等,如果只临学其皮毛,而不能深刻领悟他们是率先感他人所未感,悟他人所未悟,画他人所未画的创新家,那么,艺术终究归为形而下的技之小道。那么,说到创新,到底怎么样去认识创新呢?山水画史上绵延千年的传统精神即是创新。正是李成、范宽、郭熙、黄公望等等这样的艺术大家开山水之鸿蒙,创造了传统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这意味着既要真正地继承传统精髓,又必须要跳出前人窠臼,以毕生的艺术实践加强自我修养,表现时代节拍,找到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绘画语言,力争“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生活,甚至不重复自己”,艺术之路无坦途。
因此,自若开放的眼界、豁达的胸怀、坚定向上的意志力以及自由创造的精神气质是必不可少的。自由需要奔放无忌,同样也需要深藏内敛。“放”,如鹰击长空,任由神思腾云驾雾,随意翱翔,在狂想与执着中追寻亦幻亦真的境界;“敛”,如太极拳法,清净朴素,圆融贯畅,含蓄内美,变化无穷,深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意蕴,至此才入艺术创作的高标准和高境界。
通过练习,对于未知的、还有塑造空间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先放一放,不要急于去完成它,因为当你的灵感、认识不能引领你更深入地创作时,不断地观察以及博学广识能够使画面进一步提炼升华。黄宾虹先生就有许多年轻时的未完成品几十年后被重新整理,画得非常深入、厚、黑,现在看来都是被证明的极好的前辈范例。
经过系统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学会了有意识、有目的性的主动思考与研究:对于画者来说,不受藩篱束缚、自由想象的翅膀永远值得珍惜。这是一个遨游心际的美妙自在的历程。它梦幻虚无、令人兴奋,转瞬即逝、不可驾驭,具有极其偶然的碰撞和不确定性,捕捉并拥有这种“迁想妙得”的气质需要发掘、培养学生对天地造化的敏感,通过笔墨表达,来还原艺術之真实,心中之大境。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 陕西西安
【关键词】山水画教学 创作 自由创造
大学乃培养高素质人才之所在,整个教学素养、积淀、氛围非常重要。尤其在当下,特别需要立足于传统,运用深刻的分析找到创作的本质,重新审视当今的山水画教学模式。教学中,在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上的反复探索后,以“重传统、重创新、重品格”的三大美术教育理念为基础,工作室为培养具有鲜明时代性、艺术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打开了思路,为中国山水画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山水画教学在以传承传统为基础的前提下,融汇古今,培养具备深厚学养、具有个性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艺术人才。在整个山水画教学体系当中,创作是贯穿于四年专业知识教学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充分尊重师生不同艺术个体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上,通过集中创作形式,深入研究山水画创作中生活体验、技法语言、图式规律以及作品视觉效果等规律,在中国山水画哲学中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强调个性体验、自由创造精神为出发点,提倡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的佳作,并逐步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
在哲学概念中,所谓自由,是指人类的劳动不再是本能的活动,人类不但能够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而且能够突破自然的限制展开精神上的创造,这是一个全新的对象世界,一次真正的心灵自由的创作过程,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的不同。当艺术展开自由、自觉的双翼,现实已不再“真实”,“看山非山,看水非水”,“自然物象”永远都在遵循着其自身的法则,我们需要用不同的绘画语言来表现不同的自然物象,这种艺术的主观性是建立在对自然景物再现性表达基础之上的个性表现,创造性地再现了自然真实。自然物象早已在艺术家的性情中幻化成自得自在的“真”山水。所谓艺者“异”也,不同于众为“异”,不同于俗为“异”,不落于套为“异”。人格上的独立,思想上的自由,观念上超然,能够不囿于物的驾驭力,都是标新立异的品质,个性的显现与自在,这于艺术创作来说尤为重要。
自由方得自在。观得大自在的人贵能“坐忘”,坐忘收心、主静去欲,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因为境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尘不染,超凡脱俗,才能向“静”和“虚无”的心体回归。这种复归寂静、不起一念的初心能够激起艺术创作中最朴素的情感。当每一位学生都被这种情感所带动,学生的兴趣与激情、表现的天分在不断探索、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启发。创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青绿、水墨、浅绛还是泼墨、重构,其目的在于对作品内在精神地深层次发掘。万物自华、天地运转,无一不是自然之道。山水画教学的实质就是要尊重学科的自身规律。重在对笔墨、理法等的掌握以及对研究者对美的敏感度与造型能力的训练,创作过程当中的审美表达是画者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统一中,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把握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实践。
山水画的教学效果要想达到一种理想的创作状态,首先要培养学生能够深入生活的能力,随后才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启发并观察学生对“艺术真实”的敏感度,学生的“悟性”也由此立判分明、自分高低。这犹如一种潜意识被激活:有的学生拥有深刻的童年记忆,有的学生却对从未见过的事物充满表现的欲望,可以说,这些感受都是新鲜的,或封存已久、浓郁纯正,或涓涓细流、甘香清冽,或记忆中饱含苦涩艰辛,或感受里充满欢欣喜悦,或简淡庄朴,或繁茂华丽,或现实批判,或亦梦亦幻……当这种种自启性的能力被唤醒,其创作即进入到本初的自若自在的自由思考状态。哲学思想家庄子曾在名篇《逍遥游》中有极尽贴切之描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哲学家的想象力可见一斑,更何况“我自为我”、“无法而法”怀着强烈自觉意识进行自由创作的艺术家。
“天人合一,物我同化”,“天机舒卷,意境自深”,此为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当学生开始与自然物象进行主动地交互对话时,你中即有我,我中即有你;我中即无你,你中亦无我。“无我”之境是为大自在。这种创作思想、状态上的转变在创作教学当中将是一个重要的质的步骤。当然难点也在于此。艺术无形、无相,然而技法有形、有相。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以往所学某家之某法,不论是李成法、郭熙法还是范宽法等等,如果只临学其皮毛,而不能深刻领悟他们是率先感他人所未感,悟他人所未悟,画他人所未画的创新家,那么,艺术终究归为形而下的技之小道。那么,说到创新,到底怎么样去认识创新呢?山水画史上绵延千年的传统精神即是创新。正是李成、范宽、郭熙、黄公望等等这样的艺术大家开山水之鸿蒙,创造了传统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这意味着既要真正地继承传统精髓,又必须要跳出前人窠臼,以毕生的艺术实践加强自我修养,表现时代节拍,找到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绘画语言,力争“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生活,甚至不重复自己”,艺术之路无坦途。
因此,自若开放的眼界、豁达的胸怀、坚定向上的意志力以及自由创造的精神气质是必不可少的。自由需要奔放无忌,同样也需要深藏内敛。“放”,如鹰击长空,任由神思腾云驾雾,随意翱翔,在狂想与执着中追寻亦幻亦真的境界;“敛”,如太极拳法,清净朴素,圆融贯畅,含蓄内美,变化无穷,深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意蕴,至此才入艺术创作的高标准和高境界。
通过练习,对于未知的、还有塑造空间的作品,可以引导学生先放一放,不要急于去完成它,因为当你的灵感、认识不能引领你更深入地创作时,不断地观察以及博学广识能够使画面进一步提炼升华。黄宾虹先生就有许多年轻时的未完成品几十年后被重新整理,画得非常深入、厚、黑,现在看来都是被证明的极好的前辈范例。
经过系统的教学实践,学生们学会了有意识、有目的性的主动思考与研究:对于画者来说,不受藩篱束缚、自由想象的翅膀永远值得珍惜。这是一个遨游心际的美妙自在的历程。它梦幻虚无、令人兴奋,转瞬即逝、不可驾驭,具有极其偶然的碰撞和不确定性,捕捉并拥有这种“迁想妙得”的气质需要发掘、培养学生对天地造化的敏感,通过笔墨表达,来还原艺術之真实,心中之大境。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