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创新教育只有与各个学科有机地结合和渗透,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根据对创新教育的理解,结合近年的一些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探索创新教育。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强调: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创新空间,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 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冲破以教材为本的束缚,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窘况。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就是正确答案的化身和代表,甚至就是真理。课堂教学讲究纪律秩序,追求精确有致,常常是老师抑扬顿挫,学生正襟危坐,随着时间的逐步推进,教学程序精确打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问题的答案早已有之,老师和学生的差别只是知道答案的时间早晚而已。学生的回答只是一个过程,他们的思维活动只是被引进了老师设计的一个个圈套,成为一种装饰和摆设。这种有板有眼的课堂教学一度曾是我们的样板。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思维、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机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敢于独立发表意见和想法,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评精神,这是教学民主的反映。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形式上和思想观念上都要走下讲台,以学生的眼光看学生,以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而不能用成人的高高在上的观念、观点去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教师的教学有趣,学生的学习才有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师才能发现和催开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蕾。
二、引导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钱塘湖春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有的认为应该在西湖边上画些杨柳,再画几只小燕子,有的认为西湖边上应该画些花、草……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课文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课文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课文。例如,学生表演《晏子使楚》一文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文中不同角色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楚王的骄横,晏子的机智,侍卫的轻恭……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学生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只是利用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要形成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强调: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创新空间,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 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禁锢,冲破以教材为本的束缚,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窘况。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就是正确答案的化身和代表,甚至就是真理。课堂教学讲究纪律秩序,追求精确有致,常常是老师抑扬顿挫,学生正襟危坐,随着时间的逐步推进,教学程序精确打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而问题的答案早已有之,老师和学生的差别只是知道答案的时间早晚而已。学生的回答只是一个过程,他们的思维活动只是被引进了老师设计的一个个圈套,成为一种装饰和摆设。这种有板有眼的课堂教学一度曾是我们的样板。而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内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思维、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机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敢于独立发表意见和想法,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怀疑和批评精神,这是教学民主的反映。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形式上和思想观念上都要走下讲台,以学生的眼光看学生,以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而不能用成人的高高在上的观念、观点去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尝试错误。教师的教学有趣,学生的学习才有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师才能发现和催开学生创新思维的花蕾。
二、引导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像,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钱塘湖春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 有的认为应该在西湖边上画些杨柳,再画几只小燕子,有的认为西湖边上应该画些花、草……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课文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课文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课文。例如,学生表演《晏子使楚》一文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文中不同角色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楚王的骄横,晏子的机智,侍卫的轻恭……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学生们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只是利用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要形成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