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的识度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其文才世所公认,但对他的做人予以肯定的似乎相当罕见。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最终向司马氏集团靠拢了,与坚决不与后者合作的嵇康等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了嵇康为什么拒绝与司马氏合作,而山涛与之恰恰相反的原因:嵇康的妻子乃曹操孙女,而这样的家庭背景让他自然而然地在曹魏与司马氏两大政治力量的角逐中,偏向了前者。而对山涛来说,在魏晋政治舞台上选边站的过程中,就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也可以说感情负担。另一方面,我们不能不说的是,相对于无比昏庸、贪图享受、日渐腐败的曹氏家族,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司马氏显示出了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强劲势头,也拥有更为强大的执政民意,因此,山涛选择后者,不只没问题,而且可谓颇有识度。
  对山涛的识度,未必是最先予以肯定,但一定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位,竟然是一位女性——山涛的妻子韩氏。
  在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贤媛》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山涛的妻子韩氏,发现丈夫和嵇康、阮籍的交情不一般,就问山涛。山涛说:“我从前可以看成朋友的人,只有这两位先生罢了!”他妻子十分好奇,便提出想偷窥一下丈夫的这两位朋友。有一天,两人来了,韩氏就劝山涛留他们住下来,并且准备好酒肉。到夜里,她在墙上挖了个洞察看他们。第二天山涛问韩氏:“我这这两个朋友怎么样?”韩氏说:“您的才能、情趣根本比不上他们,只能靠见识、气度和他们结交罢了。”
  对于山涛、嵇康、阮籍们来说,什么是识度?是大局观——即在历史的转折点,高屋建瓴,对于时局的发展趋势,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做出符合国家与老百姓的利益的最佳选择。因此,在曹魏集团颓势渐显,无论是朝廷上下还是老百姓更多地选择司马氏的时候,明智的做法无疑应该是站在代表了新兴力量与未来的司马氏一边。所以,山涛在选边站的过程中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固守正统观念的嵇康——当然,就嵇康来说,他也有难言之隐:难不成你让他抛弃感情和家人,站到反对派的那一边去?这也太难了吧?
  我们不能不予以充分关注的还有一点:嵇康在被司马懿处死之前,把自己的儿子拜托给了山涛;而山涛在若干年之后,把他儿子稽绍举荐给了朝廷,稽绍后来也在司马氏的政权中做官了。这两件事足以说明,嵇康虽然留下了正气凛然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但是,他并未真正割断与山涛感情上的联系——或许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不过是走的一个形式,即在表面上划清与山涛的界限,而事实上是要对山涛进行保护——他们这是演的一出双簧戏。
  顺应时势,作出对于最重要的那些方面说来最好的选择,这就是识度。而山涛在这方面是不是真的如他妻子韩氏所言,委实超过了嵇康与阮籍?与此同时,那种女性之人“头发长见识短”的论调是不是可以因此休止了?
  (编辑
其他文献
杰克在纽约一家IT企业上班,每天非常忙碌。他最盼望的就是能多一些闲暇时光,最喜欢的感觉就是一个人躺在软椅上,泡上一杯茶,音响里播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茶香与乐声飘荡在房间上空,那种惬意、美妙和幸福无法言表。  2015年10月,西半球史上最强飓风帕特丽夏横扫美国东部,造成纽约大面积停电。公司放了假,杰克待在家里休息,他想煮上一杯咖啡,倒上水后才突然想起,没电了什么事也做不成。天空愈加阴沉,房间里暗得
伊莎贝拉·伯德·毕晓普,1831年出生在英国约克郡。虽然从小就被脊柱和心脏的疾病折磨,但她有着好强、从不认命的性格,而且从不循规蹈矩。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伊莎贝拉打破了20世纪以前“妇女不宜长途旅行”这一不成文规定,成了小有名气的旅行作家。  1879年,伊莎贝拉就先后到达中国的广州、东北、中西部旅行,之后写下《通向金色半岛的路》一书,表达了对这片神奇大地的向往。她希望能再次游历中国。然而,由于当
园圃中的冬青整齐划一,绿得规规矩矩。参差不齐的矮牵牛,百口不辩。蒲公英擎起“行囊”,写好远方,等风来。杜英红绿参半,一半说春,一半说夏。四季的秩序,是从为春夏秋冬命名开始的。季节分明,于是应时应季,耕耘有时,丰登有时。  案前的花器,也应时不同,总是就地取材:春来,一枝粉桃;夏归,一枝青栀。虽然没有鲜花店那份季节模糊的繁盛与锦簇,却有了岁月的生动感,芳菲退去春也远,落英缤纷秋已至。万物荣枯,总是先
“和衣而眠”的最佳联句是什么?我觉得是“随遇而安”,它们的意味也大抵相似。  春日读书,书是好书,时为上午,浓茶已斟,却依然困意如潮。遂抛书在椅,投身于床,正待要宽衣解带脱鞋去袜之时,忽然想到前几日郑重其事去睡,后来却被惊扰得睡意如警惕的蜻蜓,不敢落于晃动不定的莲秆。就废然兴叹,草草掀开被子,侧身横躺,拽被角搭住腹部,鞋袜不脱,双脚着地。却霎时睡意汹涌而来,漫过肢体,刹那入睡。  几次都是如此。 
2003年,张培彦毕业于西安一所大学,毕业后在某乳品公司西安分公司就职。  在乳品公司工作期间,张培彦常常加班到深夜,很多时候,因为太忙,连顿正经饭都没得吃,只能泡碗方便面了事。一次,工作到凌晨的张培彦想和同事一起吃泡面,但让他们失望的是,方便面也已经吃完了。他们实在太饿,就一起出去买。可是在大街上转悠很长时间也不见一家便利店。他们只能挨饿到天亮了。  张培彦叫苦连天,同事就安慰他说:“像咱们这样
那应该是一个很特别的冬天,父亲突然回来了,并且天天都在家里,与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说话。用现在的话来说,我突然变成了非留守儿童。  但是这种情况的变化并没有像我预想的那样为家里带来欢喜,相反家里却总是笼罩在不可言说的压抑气氛里。那个时候,乡镇企业大批倒闭,父亲所在的石灰厂也垮了,企业红火的时候,应该是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候。如今回来了,他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心情郁闷到了极点。父亲又大病一场,恰好那个时候
从前,发生了一起沉船事故,只有一个人幸存了下来。  幸存者被海水冲到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  他尽量从沉船残骸中收集有用的东西,并用浮木建造了一个小屋,以便遮风挡雨,防止野兽袭击。他每天都盼望获救,每天都站在高处向大海眺望,但除了一望无际的海平面,什么也看不到。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出去觅食。但是,他出发前忘掉熄灭炉火了。当他回来时,这个小屋已经升起了熊熊大火。浓烟滚滚,来不及抢救了。这次大火,
和远在外地的朋友微信聊天,她跟我抱怨说,母亲爱“添乱”,搞得她现在很尴尬。  前段时间她失恋了,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天天在朋友圈里发些感伤的话。她母亲吓得天天给她打电话,不时关注她的言行,每天睁着老花眼看女儿的朋友圈,生怕出现不好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这位朋友睡不着觉,半夜爬起发个朋友圈,咱们一起跳个楼吧。其实她是睡不着,想约附近的朋友一起跳台阶,既减肥也减轻心里的痛苦。附近的朋友秒回她是神经病
中学时住宿,周日返校母亲一定去村口送我,回回不忘塞上几块钱:“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吃不饱时就买点,别饿着!”车上的人们探头向下瞅,母亲就使劲搓搓手上的绿草锈,显得有些难为情。我头也不回地上车找个靠前的座。钱上的青草味让我想起抹茶饼干,甜甜的。迎风向车外望去,才发现后视镜里印着母亲瘦弱的身影,那挂满绿草锈的手挥来挥去。  “井底的蛤蟆酱里的蛆,小米虫子挑不得……”我们敲打着饭盒边唱边对准水龙头往
清末至民國年间,四川有个人喜欢骂人。他的骂,尖锐辛辣,堪称“毒舌”。此人就是?“蜀中幽默大师”刘师亮。  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举国致哀。消息由京城传到四川,刘师亮在自家门框上贴出一副对联,结果火遍全川,险些招惹杀头大祸。他的对联极具“毒舌”风格,写道:“洒几滴普通泪,死两个特别人。”横批是“通统痛同”。见者莫不捧腹大笑。因为这副对联,刘师亮之名家喻户晓。  进入民国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