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拓展”指的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进一步巩固,能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常常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这些家庭作业不但量大且重复抄写,枯燥无味,极大压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导致了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说严重点,这本身就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试想,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有什么比摧残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严重的罪过呢?面对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开拓精神已迫在眉睫,我们的老师再不能这样继续错下去了。
那么,怎样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课内向课外延伸,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句话虽喊了几千年,可今天我们相当多的老师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我在字词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做到“因材施教”,那就是给学生布置一些巧写的作业,如:学完新字词后,我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觉得今天学的生字哪个容易哪个难记,自己选择写几遍都可以,只要明天默写时会写即可。” 另外,我经常出一些选做题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练一练,进行智力冲浪,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譬如猜字谜:一人站在门里,一人站在门外,一人坐在云上,一人站在1上,两人坐在土堆上。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闪、们、会、个、坐”5个字。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即省时增效,又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兼顾基本要求。
二、巧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入社会,进行观察和体验。观察活动作业就是小学儿童智慧启蒙的真正学校,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为了配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指导学生在家里养花、养小动物。夏天下雷阵雨了,我让学生观察天空的变化;秋天下小雨了,我让学生走出教室领略秋雨的多彩;初冬起了大雾,我马上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雾中、雾散的景色;冬天下霜了,又让学生到户外体会霜中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观中学,学中观,文景结合,触景生情。因此也就有了:我观察夜晚的天空,找到了北斗七星;我发现金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我看过蜜蜂在蜂巢上方跳过“圆舞”和“摆尾舞”;我真的欣赏到了月光花在晚上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当学生兴致盎然地介绍自己观察的景物时,即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三、巧画
所谓巧画,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譬如:教学《秋天到》和《火红的枫叶》这两篇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我喜欢这金色的秋天,我要用我的画笔描绘我心中的金秋,而且给自己的画取个诗意的名字,再描述画面的内容,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描述画面内容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不局限于画面本身,让画面有动感。画好后,我们举行一次画展,看谁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心中最美最美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本身就具有了美与艺术的味道,它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画展中,有的同学画了十几幅画。这样创造性的作业,不单让学生复习了所学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
四、巧演
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不但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故事性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它能适应儿童的心理和爱好。为了发挥学生特长,活跃学生生活,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譬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分析。课后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在课堂初步阅读并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就利用班会课或自习课让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地表演,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时,我首先和学生通读了几篇课文,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一个学生上台表演农夫,并在一边提醒他:农夫看到禾苗似乎没有生长时是什么表情?他是怎么想的?表演一下他思考时是什么样子?然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在我的不断提示下,学生完成了这则寓言的表演。通过表演,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学习课文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每个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布置一些非常规作业:或随堂练习;或课前预习;或是学完课文,回家之后的动手动脑作业。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肯定要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这种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且还会花上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并以作业为乐。
“课后拓展”的改革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一定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那么,怎样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迁移,课内向课外延伸,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句话虽喊了几千年,可今天我们相当多的老师并没有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我在字词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做到“因材施教”,那就是给学生布置一些巧写的作业,如:学完新字词后,我布置的作业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觉得今天学的生字哪个容易哪个难记,自己选择写几遍都可以,只要明天默写时会写即可。” 另外,我经常出一些选做题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练一练,进行智力冲浪,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譬如猜字谜:一人站在门里,一人站在门外,一人坐在云上,一人站在1上,两人坐在土堆上。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闪、们、会、个、坐”5个字。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即省时增效,又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兼顾基本要求。
二、巧观
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入社会,进行观察和体验。观察活动作业就是小学儿童智慧启蒙的真正学校,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为了配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指导学生在家里养花、养小动物。夏天下雷阵雨了,我让学生观察天空的变化;秋天下小雨了,我让学生走出教室领略秋雨的多彩;初冬起了大雾,我马上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雾中、雾散的景色;冬天下霜了,又让学生到户外体会霜中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观中学,学中观,文景结合,触景生情。因此也就有了:我观察夜晚的天空,找到了北斗七星;我发现金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我看过蜜蜂在蜂巢上方跳过“圆舞”和“摆尾舞”;我真的欣赏到了月光花在晚上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当学生兴致盎然地介绍自己观察的景物时,即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三、巧画
所谓巧画,就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譬如:教学《秋天到》和《火红的枫叶》这两篇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我喜欢这金色的秋天,我要用我的画笔描绘我心中的金秋,而且给自己的画取个诗意的名字,再描述画面的内容,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描述画面内容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不局限于画面本身,让画面有动感。画好后,我们举行一次画展,看谁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心中最美最美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本身就具有了美与艺术的味道,它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画展中,有的同学画了十几幅画。这样创造性的作业,不单让学生复习了所学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
四、巧演
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不但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故事性强的童话、寓言、名人名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它能适应儿童的心理和爱好。为了发挥学生特长,活跃学生生活,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去获取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教学效果显著。譬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老师做很多分析。课后我准备了一个小口玻璃瓶和许多小石子,制作了一个嘴巴可以活动的乌鸦头饰。当学生在课堂初步阅读并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就利用班会课或自习课让学生上台实际操作。学生戴上头饰,把一个个小石子投进玻璃瓶里,让学生亲眼看到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的过程。通过以上直观形象地表演,学生对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也培养了学生务实求真,细致观察的好品质。在教《拔苗助长》这则寓言时,我首先和学生通读了几篇课文,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一个学生上台表演农夫,并在一边提醒他:农夫看到禾苗似乎没有生长时是什么表情?他是怎么想的?表演一下他思考时是什么样子?然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在我的不断提示下,学生完成了这则寓言的表演。通过表演,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学习课文灵活易懂,情趣盎然。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每个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布置一些非常规作业:或随堂练习;或课前预习;或是学完课文,回家之后的动手动脑作业。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肯定要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这种作业看成是负担,而且还会花上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并以作业为乐。
“课后拓展”的改革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等着我们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一定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有效的发挥,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