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曾经在2001年风靡全亚洲,开启了银幕“野蛮女性”的浪潮。影片讲述了青年男子牵牛偶然结识了一位外表美丽、性格野蛮的女孩,在牵牛不断被女孩欺负的过程中,两人间渐渐产生了情愫。最终,经历种种挫折与挣扎之后,牵牛和女孩幸福地走到了一起。
对于本片的普遍评价是,它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并发出了对男权挑战的声音。尽管从表面情节上看影片似乎如此,然而从深层次看,该片没有打破传统的女性电影、情节剧的叙事模式,也没有能脱离男权主导的社会话语建构,反而体现了一个男权主导的话语重建过程。
一、情节剧特征与矛盾
《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具有明显的情节剧的特征,体现在:其一,女主人公频频用暴力欺负男主人公,这可以看作是“耸人听闻”的事件;其二,故事情节具有打动人的感伤性;其三,故事结局圆满;其四,主人公个性完整,女主人公个性野蛮直率,男主人公儒雅软弱。
本片女主人公性格上的“野蛮”,是本片的亮点,也是情节焦点所在。她不仅性格直率,并且精神内涵与品质道德也具有男性气质:教训不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管教鬼混的青年男女;镇定地开导绑架他们的士兵;英勇地跳下水救落水的牵牛……总而言之,女孩性格豪放率真,品行正直,有强烈道德感,并且头脑机智,而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的男性特征。可以说,女孩的形象颇有“女英雄”的色彩。
女主人公传统的外部形象及其男性气质,体现出了拉康所说的“概念和象征结构中已然存在的不平衡。”(《激情的疏离》,[英]休·索海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01-102页)即女主人公所代表的群体—女人,和其形象所指向的—男性气质,两者间的不统一。
这两者的不统一,体现在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野蛮行径”上。影片中不断出现的女主人公“虐待”男主人公镜头。可以看作是这一情节剧“歇斯底里”的瞬间,暴露出文本意识形态的矛盾。深究这一矛盾来源,乃是由女主人公欲望的压抑引起,即她对过去恋人的难以忘怀。
整部影片遵循的脉络线索是:女主人公发现牵牛与她死去的恋人十分相似,于是用种种“暴行”迫使牵牛留在自己身边。想要寻回爱人的心理,更确切地说,体现出的是女主人公想要把握自己命运的心愿与欲望。但若遵循传统女性的行为模式,女主人公是难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个人欲望的结果的冲突与矛盾,造就出了女主人公对本身形象的反抗与对男性行为模式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情节剧对社会界定男女角色的意识形态的揭示作用,得到了体现。
二、女/施虐-男/受虐的新模式
影片前半部分描述了两人相处,牵牛被野蛮女友“欺负”的过程。野蛮女友不仅对男孩牵牛的身体“拳打脚踢”,还不停“骚扰”他,使其被他人误会、被母亲揍。影片中牵牛最经常出现的表情就是眼角下垂,嘴巴成“O”形,一副垂头丧气的无奈模样,体现出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心理。
但是,从深层次看,这些“施虐-受虐”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心理上的“男性”向一个心理上的“女性”施虐。
而影片塑造的男主人公牵牛的形象却是温柔、有些软弱的,并且影片在一开始就交代他“从小被父母当女孩养,直到十二岁还以为自己是女孩”。这正暗示了男主人公—受虐者,事实上是一个带有女性气质的形象。这一点,如杰弗里·诺威尔—史密斯的情节剧理论所说的,情节剧中男性主人公的“男性气质”一般是“有缺陷的”。
然而,男主角身心“受虐”的过程同时却是影片中最具喜剧色彩的部分,并且与传统的受虐不同的是,本片中这一过程始终以轻松、搞笑的形式呈现。不得不说,牵牛被女孩欺负、暴打的镜头,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和笑点,往往能换来观众最欢快的笑声。观众从中获得满足的观影体验的,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形象怎样凌驾于一个传统男性形象之上的故事,而是一个以女性外表为掩护的男性特质形象在生活中掌握主导权力的故事。
同时,本片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对“恋物情结”的描写,如女主人公强迫牵牛在她生日时当众给她献花等。正如女主人公给男主人公的信中所说:“我试图在你身上找寻他的影子。他为我做任何事,就好像你后来为我做的那样。”同样,在对恋物情结的情节体现上,恋物的主体仍然是女主人公—一个心理上的男性,而男主人公—一个心理上的女性,是恋物情结的作用对象。这也符合了情节剧中对恋物情结主体(男性)和作用对象(女性)的传统界定。(《激情的疏离》,前揭,77-78页)
三、男权主导话语的重建
两人相识的时候,牵牛只是一个刚退伍、成天游手好闲的大学生,两人相比,女孩处在强势地位,牵牛在弱势。此时两人之间虽然产生了爱情,但因为女方家庭的反对和女孩内心的挣扎等种种困难,而被迫分开。影片最后,女孩的野蛮特性渐渐退却,以温柔的形象出现;男主人公牵牛已经“改头换面”,不仅仪表堂堂,而且学会了各种技能,写的剧本也得到了赞赏,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男人”。直到此时,两人—一个绅士人,和一个温柔的淑女—重逢,真正排除万难,能够全心全意相爱。
从影片的整体布局上看,女主人公的男性气质伪装逐步退去,女性气质重新建立。在这一过程中,女主人公对死去爱人的依恋之情逐步流露,也就是说,她显露出了软弱、需要关怀与温情的一面。同时男女主人公都逐渐向社会期待的男女角色的方向转变,这个过程伴随着女主人公地位的降低和男主人公地位的上升。
这样的情节安排,正符合了传统爱情观里对“女强男弱”的反对与抗拒,暗示着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爱情才可能有美好结局的含义。
女主人公最终放下了死去的恋人,从而也放下了想要掌握自己爱情和命运的愿望。这一结局安排同样也体现着本片情节剧的特点,圆满结局是通过压抑女主角的欲望才得以实现。
《我的野蛮女友》在上映时受到热烈的追捧和极好的票房,但该片的噱头不仅仅是影片中野蛮女孩欺负牵牛的搞笑镜头那么简单。虽然打着“野蛮女友”反抗男权的旗号,但这部影片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抗男性主导的社会话语权。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回归到了社会期待的角色,女性牺牲压抑反抗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欲望才能最终得到了美好的结局。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这部电影对社会男权主导话语建构所持的肯定态度。
对于本片的普遍评价是,它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并发出了对男权挑战的声音。尽管从表面情节上看影片似乎如此,然而从深层次看,该片没有打破传统的女性电影、情节剧的叙事模式,也没有能脱离男权主导的社会话语建构,反而体现了一个男权主导的话语重建过程。
一、情节剧特征与矛盾
《我的野蛮女友》这部电影具有明显的情节剧的特征,体现在:其一,女主人公频频用暴力欺负男主人公,这可以看作是“耸人听闻”的事件;其二,故事情节具有打动人的感伤性;其三,故事结局圆满;其四,主人公个性完整,女主人公个性野蛮直率,男主人公儒雅软弱。
本片女主人公性格上的“野蛮”,是本片的亮点,也是情节焦点所在。她不仅性格直率,并且精神内涵与品质道德也具有男性气质:教训不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管教鬼混的青年男女;镇定地开导绑架他们的士兵;英勇地跳下水救落水的牵牛……总而言之,女孩性格豪放率真,品行正直,有强烈道德感,并且头脑机智,而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的男性特征。可以说,女孩的形象颇有“女英雄”的色彩。
女主人公传统的外部形象及其男性气质,体现出了拉康所说的“概念和象征结构中已然存在的不平衡。”(《激情的疏离》,[英]休·索海姆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01-102页)即女主人公所代表的群体—女人,和其形象所指向的—男性气质,两者间的不统一。
这两者的不统一,体现在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野蛮行径”上。影片中不断出现的女主人公“虐待”男主人公镜头。可以看作是这一情节剧“歇斯底里”的瞬间,暴露出文本意识形态的矛盾。深究这一矛盾来源,乃是由女主人公欲望的压抑引起,即她对过去恋人的难以忘怀。
整部影片遵循的脉络线索是:女主人公发现牵牛与她死去的恋人十分相似,于是用种种“暴行”迫使牵牛留在自己身边。想要寻回爱人的心理,更确切地说,体现出的是女主人公想要把握自己命运的心愿与欲望。但若遵循传统女性的行为模式,女主人公是难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终,社会期望的行为与个人欲望的结果的冲突与矛盾,造就出了女主人公对本身形象的反抗与对男性行为模式的选择,以实现自己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情节剧对社会界定男女角色的意识形态的揭示作用,得到了体现。
二、女/施虐-男/受虐的新模式
影片前半部分描述了两人相处,牵牛被野蛮女友“欺负”的过程。野蛮女友不仅对男孩牵牛的身体“拳打脚踢”,还不停“骚扰”他,使其被他人误会、被母亲揍。影片中牵牛最经常出现的表情就是眼角下垂,嘴巴成“O”形,一副垂头丧气的无奈模样,体现出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的心理。
但是,从深层次看,这些“施虐-受虐”过程的实质,是一个心理上的“男性”向一个心理上的“女性”施虐。
而影片塑造的男主人公牵牛的形象却是温柔、有些软弱的,并且影片在一开始就交代他“从小被父母当女孩养,直到十二岁还以为自己是女孩”。这正暗示了男主人公—受虐者,事实上是一个带有女性气质的形象。这一点,如杰弗里·诺威尔—史密斯的情节剧理论所说的,情节剧中男性主人公的“男性气质”一般是“有缺陷的”。
然而,男主角身心“受虐”的过程同时却是影片中最具喜剧色彩的部分,并且与传统的受虐不同的是,本片中这一过程始终以轻松、搞笑的形式呈现。不得不说,牵牛被女孩欺负、暴打的镜头,是影片最大的看点和笑点,往往能换来观众最欢快的笑声。观众从中获得满足的观影体验的,实际上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形象怎样凌驾于一个传统男性形象之上的故事,而是一个以女性外表为掩护的男性特质形象在生活中掌握主导权力的故事。
同时,本片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对“恋物情结”的描写,如女主人公强迫牵牛在她生日时当众给她献花等。正如女主人公给男主人公的信中所说:“我试图在你身上找寻他的影子。他为我做任何事,就好像你后来为我做的那样。”同样,在对恋物情结的情节体现上,恋物的主体仍然是女主人公—一个心理上的男性,而男主人公—一个心理上的女性,是恋物情结的作用对象。这也符合了情节剧中对恋物情结主体(男性)和作用对象(女性)的传统界定。(《激情的疏离》,前揭,77-78页)
三、男权主导话语的重建
两人相识的时候,牵牛只是一个刚退伍、成天游手好闲的大学生,两人相比,女孩处在强势地位,牵牛在弱势。此时两人之间虽然产生了爱情,但因为女方家庭的反对和女孩内心的挣扎等种种困难,而被迫分开。影片最后,女孩的野蛮特性渐渐退却,以温柔的形象出现;男主人公牵牛已经“改头换面”,不仅仪表堂堂,而且学会了各种技能,写的剧本也得到了赞赏,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男人”。直到此时,两人—一个绅士人,和一个温柔的淑女—重逢,真正排除万难,能够全心全意相爱。
从影片的整体布局上看,女主人公的男性气质伪装逐步退去,女性气质重新建立。在这一过程中,女主人公对死去爱人的依恋之情逐步流露,也就是说,她显露出了软弱、需要关怀与温情的一面。同时男女主人公都逐渐向社会期待的男女角色的方向转变,这个过程伴随着女主人公地位的降低和男主人公地位的上升。
这样的情节安排,正符合了传统爱情观里对“女强男弱”的反对与抗拒,暗示着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爱情才可能有美好结局的含义。
女主人公最终放下了死去的恋人,从而也放下了想要掌握自己爱情和命运的愿望。这一结局安排同样也体现着本片情节剧的特点,圆满结局是通过压抑女主角的欲望才得以实现。
《我的野蛮女友》在上映时受到热烈的追捧和极好的票房,但该片的噱头不仅仅是影片中野蛮女孩欺负牵牛的搞笑镜头那么简单。虽然打着“野蛮女友”反抗男权的旗号,但这部影片并没有从根本上反抗男性主导的社会话语权。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回归到了社会期待的角色,女性牺牲压抑反抗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欲望才能最终得到了美好的结局。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这部电影对社会男权主导话语建构所持的肯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