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芬奇,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一颗璀璨之星,带着令人惊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划过了世界历史的天空,同时也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迷案。他在绘画、解剖、工程、军事、光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等各个领域的非凡探索,第一次揭开了神学背后的世界,让人类得以窥见大自然与人类自身的奥秘。自达·芬奇辞世以来,对他的研究始终没有中断。越是深入了解达·芬奇的研究领域,就越是会被其天才的思想所折服。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那些富有启发的设想,在穿越数百年的时光之后,竟然直接照进了现实——对地球引力、空气压力的研究;对人体内部结构的研究;对各种机械装置、军事设施包括汽车、飞机的研究;对地质地壳海陆变迁的研究;对光线与色彩学的研究……或许,他真正应该算是一位“上帝”之子,带着超越于时代的智慧之光,奏响了人类社会的一曲无与伦比、灿烂辉煌的交响乐诗篇。
本书作者露西·图尔纳(Lucille Turner)1964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海滨城市伯恩茅斯,她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法国人。在多年的翻译与记者的生涯之后,图尔纳现执教于法国的索非亚-安提波利斯-尼斯大学(Sophia Antipolis University),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文学与传播。本书英文原名应为《吉奥孔多》(Gioconda)。据传,《蒙娜丽莎》的主人公原名为丽莎·戈拉蒂尼,后来嫁给了丝绸商人弗朗西斯科·德·吉奥孔多。达·芬奇在为其作画时,丽莎已是吉奥孔多的夫人,故而书名为此。《蒙娜丽莎》这幅画的缘起、过程与结局与达·芬奇本人的人生遭际息息相关,从而巧妙地勾连起了他最重要的四个人生阶段。这样一种写作方式,与欧洲文学史的著名小说体裁——成长小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小说的主人公达芬奇虽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却和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一样,经历了童年、青年、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最终在自然界与社会生活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过,本书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渲染达芬奇的社会化的成长变化,而更多的是通过他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不断确认和印证他自身永恒的生命追求。因此,在行进到每一个重要人生关口之时,文中的达·芬奇都会往自己生命的最初回望,回望儿时许下的誓言——人必须拯救别人,人必须拯救自己。这种不断往精神原乡回转头去的仪式,无疑为整部作品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之情。
达·芬奇的童年时代,在美丽的托斯卡纳乡间小镇芬奇度过。这个孩子最大的乐趣就是日日在山里疯跑,捕捉各种各样的蝴蝶,再把它们做成标本。他的父亲给他请了一个古板的家庭教师亚历山大。达芬奇的奇思妙想总能把亚历山大先生气地七窍生烟。可小小的达·芬奇却并没有因此中断对自然的探索。在他心里,大自然同样是上帝的造物,对大自然的了解并不忤逆对上帝的信仰。为了尽可能多地理解自然,他练就了一手精妙的速写画。童年时代的达·芬奇已经展现出了一个“上帝之子”的独特之处:有极高的数学能力,几乎掌握了算术和几何的所有知识;有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光线与色彩之间的巧妙广联;有极为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对圣经与人类灵魂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与探索;有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大自然与人类拥有着极大的热诚。
到了佛羅伦萨,达·芬奇成了雕塑大师安德烈亚·韦罗基奥的弟子。在多年的学习中,达·芬奇的绘画日益精进,更得到了美第其家族洛伦佐的赏识和资助。只是,达·芬奇已经日益发现了自身的使命所在,那就是去探索自然、探索人类的根源。于是他开始实施尸体解剖的项目。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压力与舆论压力,甚至引来了被罗马教廷当作异端的巨大风险。后来,随着帕齐家族刺杀洛伦茨兄弟的阴谋败露,达·芬奇发现整个佛罗伦萨城都陷入了集体的疯狂,人类本性的邪恶与恐怖开始不断蔓延,达·芬奇决定离开。
他随后来到了米兰公爵斯福尔扎的宫廷。在这里,达·芬奇变成了斯福尔扎身边的红人,成为了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魔法师。他为斯福尔扎绘制了克里威力女儿的画像,为宫廷贵族创造了夜幕星辰的奇景,为王室婚礼炮制了炫目的烟花,同时又为斯福尔扎建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型雕像的模型,甚至为斯福尔扎的战争计划设计了敞篷战车、蒸汽火枪等一系列的军事设备。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达·芬奇能够在此获得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进行他真正想要去完成的事业——他在更多的解剖实例中发现了人类心脏的秘密,洞穿了灵魂存于心脏的谬见;在对飞鸟的观察中,不断设计自己的飞翔之翼……只是,随着意大利各邦之间的明争暗斗,斯福尔扎引入法军,力图占据意大利的地位,一场波澜壮阔的意大利战争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达·芬奇在此情势之下,忽而记起了自己最初的誓言,应该要拯救生命,而不是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去屠杀生命。在他眼中,战场没有真正的敌人,因为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因此,他与学徒弗朗西斯卡一同焚毁了自己的手稿和战车。达·芬奇又动身回到了佛罗伦萨。
只是,阔别多年的佛罗伦萨早已物是人非。多明我会的修士萨伏纳罗拉统治了整个佛罗伦萨,他用地狱之火逼迫着全城的人民抛弃奢华,回归简朴,命人在市政广场上堆起火焰,将一切超出必要生活的东西全都焚毁,这包括人类精神文化之传承的经典书籍、绘画以及所有的艺术品。这样一座黑暗的城市令达·芬奇再度感觉到了佛罗伦萨曾经有过的疯狂。他躲进了城外一个名叫圣卡西亚诺的小镇,潜心研究光学与人类视力的奥秘。经过努力,他终于发现了人眼成像的原理,也发现了曲线透视法在绘画中的重要运用。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著名的学者马基雅维利。也是在这里,达·芬奇重新见到了丽莎,成为了吉奥孔多府上的一名画师。在这幅画的绘制过程中,达·芬奇又一次返回了精神原乡,返回了自己生命的最初追索——自然与人。最终,他没有听信马基雅维利的权力学说,而是带着未完成的《蒙娜丽莎》一画从佛罗伦萨逃了出来。
作者在大量阅读文艺复兴时代历史作品的前提下,为我们勾画出了宁静优美的芬奇小镇、人才济济的佛罗伦萨洛伦佐王朝、扣人心弦的帕齐阴谋、恢弘壮丽的米兰斯福尔扎家族、波澜壮阔的意大利战争、惊心动魄的萨伏纳罗拉之火,达·芬奇目睹并亲历了这些事件的发生。此时的他并不是一个社会的游离者,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参与者。喜悦、恐惧、失望、悲伤、振奋、绝望、迷惘……所有这些情绪都曾在他的生命中占据一角。他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人类共同的情感。但他又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在抖落人生际遇中的所有成功与失败之后,达·芬奇仍旧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为着拯救自我与他人,孤独而艰辛地不断探索。这一探索的根本问题便是——人的生命究竟要追求什么?
本书作者露西·图尔纳(Lucille Turner)1964年出生于伦敦西南部的海滨城市伯恩茅斯,她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法国人。在多年的翻译与记者的生涯之后,图尔纳现执教于法国的索非亚-安提波利斯-尼斯大学(Sophia Antipolis University),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文学与传播。本书英文原名应为《吉奥孔多》(Gioconda)。据传,《蒙娜丽莎》的主人公原名为丽莎·戈拉蒂尼,后来嫁给了丝绸商人弗朗西斯科·德·吉奥孔多。达·芬奇在为其作画时,丽莎已是吉奥孔多的夫人,故而书名为此。《蒙娜丽莎》这幅画的缘起、过程与结局与达·芬奇本人的人生遭际息息相关,从而巧妙地勾连起了他最重要的四个人生阶段。这样一种写作方式,与欧洲文学史的著名小说体裁——成长小说,有着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小说的主人公达芬奇虽然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却和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一样,经历了童年、青年、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最终在自然界与社会生活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不过,本书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渲染达芬奇的社会化的成长变化,而更多的是通过他人生不同阶段的经历,不断确认和印证他自身永恒的生命追求。因此,在行进到每一个重要人生关口之时,文中的达·芬奇都会往自己生命的最初回望,回望儿时许下的誓言——人必须拯救别人,人必须拯救自己。这种不断往精神原乡回转头去的仪式,无疑为整部作品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之情。
达·芬奇的童年时代,在美丽的托斯卡纳乡间小镇芬奇度过。这个孩子最大的乐趣就是日日在山里疯跑,捕捉各种各样的蝴蝶,再把它们做成标本。他的父亲给他请了一个古板的家庭教师亚历山大。达芬奇的奇思妙想总能把亚历山大先生气地七窍生烟。可小小的达·芬奇却并没有因此中断对自然的探索。在他心里,大自然同样是上帝的造物,对大自然的了解并不忤逆对上帝的信仰。为了尽可能多地理解自然,他练就了一手精妙的速写画。童年时代的达·芬奇已经展现出了一个“上帝之子”的独特之处:有极高的数学能力,几乎掌握了算术和几何的所有知识;有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光线与色彩之间的巧妙广联;有极为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对圣经与人类灵魂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与探索;有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对大自然与人类拥有着极大的热诚。
到了佛羅伦萨,达·芬奇成了雕塑大师安德烈亚·韦罗基奥的弟子。在多年的学习中,达·芬奇的绘画日益精进,更得到了美第其家族洛伦佐的赏识和资助。只是,达·芬奇已经日益发现了自身的使命所在,那就是去探索自然、探索人类的根源。于是他开始实施尸体解剖的项目。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压力与舆论压力,甚至引来了被罗马教廷当作异端的巨大风险。后来,随着帕齐家族刺杀洛伦茨兄弟的阴谋败露,达·芬奇发现整个佛罗伦萨城都陷入了集体的疯狂,人类本性的邪恶与恐怖开始不断蔓延,达·芬奇决定离开。
他随后来到了米兰公爵斯福尔扎的宫廷。在这里,达·芬奇变成了斯福尔扎身边的红人,成为了一个不断创造奇迹的魔法师。他为斯福尔扎绘制了克里威力女儿的画像,为宫廷贵族创造了夜幕星辰的奇景,为王室婚礼炮制了炫目的烟花,同时又为斯福尔扎建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型雕像的模型,甚至为斯福尔扎的战争计划设计了敞篷战车、蒸汽火枪等一系列的军事设备。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达·芬奇能够在此获得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进行他真正想要去完成的事业——他在更多的解剖实例中发现了人类心脏的秘密,洞穿了灵魂存于心脏的谬见;在对飞鸟的观察中,不断设计自己的飞翔之翼……只是,随着意大利各邦之间的明争暗斗,斯福尔扎引入法军,力图占据意大利的地位,一场波澜壮阔的意大利战争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达·芬奇在此情势之下,忽而记起了自己最初的誓言,应该要拯救生命,而不是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去屠杀生命。在他眼中,战场没有真正的敌人,因为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因此,他与学徒弗朗西斯卡一同焚毁了自己的手稿和战车。达·芬奇又动身回到了佛罗伦萨。
只是,阔别多年的佛罗伦萨早已物是人非。多明我会的修士萨伏纳罗拉统治了整个佛罗伦萨,他用地狱之火逼迫着全城的人民抛弃奢华,回归简朴,命人在市政广场上堆起火焰,将一切超出必要生活的东西全都焚毁,这包括人类精神文化之传承的经典书籍、绘画以及所有的艺术品。这样一座黑暗的城市令达·芬奇再度感觉到了佛罗伦萨曾经有过的疯狂。他躲进了城外一个名叫圣卡西亚诺的小镇,潜心研究光学与人类视力的奥秘。经过努力,他终于发现了人眼成像的原理,也发现了曲线透视法在绘画中的重要运用。于此同时,他还结识了著名的学者马基雅维利。也是在这里,达·芬奇重新见到了丽莎,成为了吉奥孔多府上的一名画师。在这幅画的绘制过程中,达·芬奇又一次返回了精神原乡,返回了自己生命的最初追索——自然与人。最终,他没有听信马基雅维利的权力学说,而是带着未完成的《蒙娜丽莎》一画从佛罗伦萨逃了出来。
作者在大量阅读文艺复兴时代历史作品的前提下,为我们勾画出了宁静优美的芬奇小镇、人才济济的佛罗伦萨洛伦佐王朝、扣人心弦的帕齐阴谋、恢弘壮丽的米兰斯福尔扎家族、波澜壮阔的意大利战争、惊心动魄的萨伏纳罗拉之火,达·芬奇目睹并亲历了这些事件的发生。此时的他并不是一个社会的游离者,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参与者。喜悦、恐惧、失望、悲伤、振奋、绝望、迷惘……所有这些情绪都曾在他的生命中占据一角。他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人类共同的情感。但他又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在抖落人生际遇中的所有成功与失败之后,达·芬奇仍旧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为着拯救自我与他人,孤独而艰辛地不断探索。这一探索的根本问题便是——人的生命究竟要追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