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的升华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1229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崇高的境界、宽阔的胸怀、热情的态度是塑造教师魅力的核心。教师吸引学生的教育魅力最主要的是人格魅力,其次是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
  关键词:教学风格 魅力升华 提升质量
  魅力是一个教师的人格、道德、知识、智能、形象、言行等品位的综合体现,有魅力就显形象,就有气质和风度,就能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就能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只有教师们不断提升个人魅力,才能经营好一个鼓舞人心的教育阵地。在当今重视教育的形势下,关注教师的教育魅力,是教育产生魅力的前提,是需要引起教师群体和全社会关注的重大命题。教师的人格优劣在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素质、吸引学生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才能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如同一个大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每个学生呢?笔者认为教师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塑造:
  首先,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否具有,职业态度是否端正,对社会是否拥护、家长是否信任、学生是否成才有重要的影响,只有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教师,才会有尽心竭力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业务水平。
  崇高的境界、宽阔的胸怀、热情的态度是塑造教师魅力的核心。每位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师德修养,以德为先,率先垂范,也就是说在平常的岗位上做好学生的表率,时时想为本职想,急为本职急,作为本职作。要做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表现出教师种种非凡的事业心,这样才能使学生为教师的敬业心而倾倒,产生出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生关系融洽就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走”的信念,要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得更出色,有了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才会有工作的激情和关爱,只有这样,教师的人格魅力才会在学生中生效。
  其次,师爱是吸引学生进步的有效方法
  教师就要做到时刻亲近和关爱自己的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间和睦相处。只有教师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才会有母亲一样无私的爱、朋友一样坦诚的爱,是真挚的关心,是不倦的耐心。这种博大的爱就是教师首先必备的人格。只有有了这种博大的爱心,做教师的才会真正地了解学生,真正去关心学生,尽心去培养学生。只有自己真正地去爱学生,才会真正地得到学生的爱。爱你他就会喜欢听你的话,哪怕他无兴趣,他也会努力去学习。经常见到有的老师讲得挺好,而学生成绩却往往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就是他在学生中没有威信,学生不知道尊重他。所以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除了我们要兢兢业业备课、认真讲课外,还要努力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这也是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所必须具备的基础。
  提高个人的魅力要以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关爱学生是教育好学生必需的前提。前苏联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情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当然,这不是口头上说爱就爱了,要体现在你平时的教学中,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爱,多一份责任。一句话,只要教师做到了爱生如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导之有方,牵制和吸引着自己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再次,学识魅力是吸引学生的必备条件
  新世纪必然遭遇各种挑战,教师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要搞好教育事业,我们教师就必须经常地博览群书、补充能量,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之流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自古以来,身为一名合格教师,其首要一条就是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我们都知道,一名理想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广博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前景。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作为今天的老师,这一点尤为重要。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得到的道德不是直接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言行影响学生。师生交往是情感的投资,投入越多,师生情感越深。教师用正直的心去感化学生,学生必定会从心里产生信任感和亲近感,从而使学生对老师心服口服。教师还要以自己的诚信去感化学生。
  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表现,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自己教学特色的过程。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会激发出教育的创造性,使之升华,结出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面对学生要有爱心,教育学生要有诚心,辅导学生要有耐心,让他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教育者的心意,明白教育者的善意,如此“三心二意”待每一个学生,我深信,我们的教育耕耘一定会喜获丰收。  ——题记  朱自清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啊,时光已不再,多年来的为人师表,在讲坛上反反复复演绎着自己的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
期刊
上午第二节课,开课还不到10分钟,正当我讲得眉飞色舞的时候,门外传来砰砰的敲门声。学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门上,我被迫停止了讲课,无奈地去开门。“老师,检查校徽!”门一打开,一个学生干部模样的孩子对我彬彬有理地说道。我侧步让开一条道,教师里涌进了4个学生。顿时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沸腾,有的赶紧低头在书桌里寻找校徽,有的打开外套从口袋里往外掏校徽,有的举着校徽向检查者不停地晃动,还有的给忘记带校徽的
期刊
摘 要:德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双元制”模式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晚,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拟通过中德两国职业教育的分析比较得出启示,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 中国职业教育 比较 启示  2012年10月,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职业教育司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赴德国的培训,培训时间为两个月,既有理论学习,也有企业参观。通过这次培训,我
期刊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才)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具有下列几个特点:1.以人为本的管理致力于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2.以人为本的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提高学校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条件。知识生产力指学校利用其知识资源创造财富的能力,是适应“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本管理方式,
期刊
与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因此,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  但长久以来,由于思想政治课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思想政治课与未来职业生活的联系,往往被认为是专业课程的附属课程,没有发挥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期刊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近年来借助多媒体在美术课教学中的应用,深切体会到事半功倍是怎么回事了。美术教学,在高中教学段,主要是专业课的教学以及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两大块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视频学习绘画中的技法、借助多媒体评判学生优秀作业,这些功能已经是显而易见的,是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的学习方式。在美术鉴赏课课堂中,借助多媒体发挥的作用,更不在专业课
期刊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引领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学科,在素质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下,在新课改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浪潮中,被赋予了越来越多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提高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的使命。  近年来,教育技术不断地与教学活动相融合,为我们的课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更多的可能性。课程资源不断丰富,课堂形式不断创新,从高科
期刊
每晚睡觉之前,总有个习惯,就是手捧一本书,静静地读一会儿。虽然觉得自己并不是那种特别爱读书的人,但是时间长了,案头的书桌竟然堆了一摞书。回想对自己影响比较大而且回味无穷的书,我想,首先应该是季羡林老先生的《感悟人生》了。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
期刊
摘 要:任务型教学在我国日益受到关注。这一教学理念是交际法的最新发展,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该教学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活动中大量非真实交际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生活中的任务来学习运用英语,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能力 发展  一、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指一种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
期刊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如果说物质文化是“硬件”,制度文化是“规则”,那么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就是学校文化中的软实力。学校文化的精神文化与教育者特别是教师的素质有着很大关系。  在学校文化中,有两个最基本的群体——教师和学生,但二者在学校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相同。教师群体作为教育者代表着主文化的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起着主导作用;而学生群体只是接受者,接受着主文化的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