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交错纵横的生态系统,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科学预设和有效生成的关系,真正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本文试图就高中地理课堂中如何处理好科学预设和有效生成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交错纵横的生态系统。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面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和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订,和没有意义的模式。”课堂的活力就来源于课堂中“因师、因生、因文本、因时、因地制宜”在合作中百花齐放,充分挖掘文本潜在资源和充分释放学生内在能量。现代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把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而能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教师。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有效预设和有效生成的关系,真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1 科学预设——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不应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一个好的教学预设要符合三条标准:一是有正确的方向;二是实事求是,符合科学规律,既不虚夸也不保守;三是简便易行,具有可检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合理、方法科学、措施有力,能随时检验执行的情况。应该说在一份学教案真正诞生之前有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做,教师要能够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选用适合的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组织形式等。例如,在教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内容时,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克服这个难点,笔者以为如能善用逆向思维,先对黄赤交角作出种种预设,一一探究,可以打开学生的心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正确理解黄赤交角,同时可以较为深刻的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地理知识。
地理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于地理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源于课前的师生了解,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源于教师的胸有成竹。没有预设的地理课堂教学将是“粗放式”的无序教学过程,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 有效生成——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源泉
地理课堂上得妙,讲得好,效果佳,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其实就是师生在教学情景中因平等对话和有效互动而产生的种种“意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因种种摩擦而产生的思维“智慧”火花,是师生在讨论与辩论的过程中因创新而形成的“自我”知识新建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使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新的生机和生命活力,它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而产生更多地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有些时候可能尽管是奇谈怪论、异想天开,但其中很多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对师生的今后思维发展是有巨大作用的。
例如,以“恒星日和太阳日”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了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后,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时,是太阳日大于恒星日,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于是,他们会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产生以下疑问:当地球的自转方向不变而公转方向改变时,太阳日和恒星日哪个更长些?当地球的自转方向改变而公转方向不变时,太阳日和恒星日哪个更长些?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与现在的方向相反时,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在此基础上教师如果能够机智地将这些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焦点”、“衍生点”来重新组织教学,主动地去适应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最终就会在有利、有机、有源的基础上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从而使地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生成有效,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安全而轻松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长期从语言和行为上占据课堂的霸主地位,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威胁,我们的学生就不敢自由言说,即使给他说话的时机,脑袋也是一遍懵然。脑科学证明:“威胁会抑制脑的活动,而放松和挑战则有利于脑的运转。”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却不轻易就拿出真理的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口气不应是命令式的,而是提示式、商量式和求异式的,比如“你们觉得这样是否正确?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等。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来尊重,也许一些学生的问题提得很荒谬,但思维的角度和方式却具有创造性,这时我们教师要用激励和智慧的方法去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
3 科学预设与有效生成是地理高效课堂的和谐统一
余文森教授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课堂教学是“活”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使得教师课前准备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过去是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加以呈现,以及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而在今天,课前准备主要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完整地重现教材,更要估计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响应对策。课堂教学千差万别,其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轨道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上课时要考虑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己在教学案中的“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给“生成”留有空间。二是课堂上要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否则过度的预设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 课堂上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在何时、教学内容在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够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在生长点出现时(学习困难之时、智慧的火花闪烁之时、学习出现错误之时),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机智,敏锐地把“生长点”催化为“生成”,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目标的生成。
同时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和谐统一体。教学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两者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教学效益的提高。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它们都是有效教学的手段,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更富实效。教学需要在生成中展开,不能很好利用生成资源的课堂,往往会缺失人文关怀和创造灵性。我们关注预设,并不是否定生成的意义,而是反对“强制性预设”。我们提倡生成,也不是要摒弃预设的作用,而是要避免“无效生成”。预设与生成兼容兼顾、互动共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交错纵横的生态系统。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面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育的过程像生活的过程一样,必须致力于指导和激发,而不是强加一种预订,和没有意义的模式。”课堂的活力就来源于课堂中“因师、因生、因文本、因时、因地制宜”在合作中百花齐放,充分挖掘文本潜在资源和充分释放学生内在能量。现代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把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而能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教师。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有效预设和有效生成的关系,真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1 科学预设——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教学不应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一个好的教学预设要符合三条标准:一是有正确的方向;二是实事求是,符合科学规律,既不虚夸也不保守;三是简便易行,具有可检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合理、方法科学、措施有力,能随时检验执行的情况。应该说在一份学教案真正诞生之前有大量的前期工作要做,教师要能够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并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教学目标,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选用适合的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组织形式等。例如,在教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内容时,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克服这个难点,笔者以为如能善用逆向思维,先对黄赤交角作出种种预设,一一探究,可以打开学生的心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正确理解黄赤交角,同时可以较为深刻的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地理知识。
地理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于地理教师课前的精心备课,源于课前的师生了解,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源于教师的胸有成竹。没有预设的地理课堂教学将是“粗放式”的无序教学过程,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 有效生成——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源泉
地理课堂上得妙,讲得好,效果佳,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其实就是师生在教学情景中因平等对话和有效互动而产生的种种“意料之外”;是师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因种种摩擦而产生的思维“智慧”火花,是师生在讨论与辩论的过程中因创新而形成的“自我”知识新建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使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新的生机和生命活力,它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力的源泉。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师互动而产生更多地信息和创新的火花,有些时候可能尽管是奇谈怪论、异想天开,但其中很多的信息是有价值的,对师生的今后思维发展是有巨大作用的。
例如,以“恒星日和太阳日”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了教材中所讲的知识后,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时,是太阳日大于恒星日,那么,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于是,他们会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产生以下疑问:当地球的自转方向不变而公转方向改变时,太阳日和恒星日哪个更长些?当地球的自转方向改变而公转方向不变时,太阳日和恒星日哪个更长些?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与现在的方向相反时,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在此基础上教师如果能够机智地将这些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焦点”、“衍生点”来重新组织教学,主动地去适应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最终就会在有利、有机、有源的基础上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从而使地理课堂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生成有效,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安全而轻松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长期从语言和行为上占据课堂的霸主地位,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威胁,我们的学生就不敢自由言说,即使给他说话的时机,脑袋也是一遍懵然。脑科学证明:“威胁会抑制脑的活动,而放松和挑战则有利于脑的运转。”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当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却不轻易就拿出真理的人,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口气不应是命令式的,而是提示式、商量式和求异式的,比如“你们觉得这样是否正确?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等。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来尊重,也许一些学生的问题提得很荒谬,但思维的角度和方式却具有创造性,这时我们教师要用激励和智慧的方法去维护每一个学生的尊严。
3 科学预设与有效生成是地理高效课堂的和谐统一
余文森教授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课堂教学是“活”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使得教师课前准备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过去是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加以呈现,以及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而在今天,课前准备主要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着眼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完整地重现教材,更要估计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映,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响应对策。课堂教学千差万别,其不可能完全按照“预设”的轨道向前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备课、上课时要考虑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己在教学案中的“预设”要有一定的“弹性”,给“生成”留有空间。二是课堂上要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否则过度的预设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和干预。
“生成只青睐有准备的课堂”, 课堂上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单纯的“预设”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在何时、教学内容在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够随着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灵活调整教学步骤,在生长点出现时(学习困难之时、智慧的火花闪烁之时、学习出现错误之时),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机智,敏锐地把“生长点”催化为“生成”,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育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目标的生成。
同时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和谐统一体。教学的预设无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两者都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服务于教学效益的提高。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它们都是有效教学的手段,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更富实效。教学需要在生成中展开,不能很好利用生成资源的课堂,往往会缺失人文关怀和创造灵性。我们关注预设,并不是否定生成的意义,而是反对“强制性预设”。我们提倡生成,也不是要摒弃预设的作用,而是要避免“无效生成”。预设与生成兼容兼顾、互动共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