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模式基于时代发展不断进行改革,现阶段校企合作成为新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教育改革的进度,以学徒制为目标培养学生,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的目的,使得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根据现代化学徒制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办产业合作园区,制定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以更好地建立现代化教育体系,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关 键 词] 学校—产业园区合作;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042-02
校企合作的改革,为国内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使得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学校,企业也能更好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可以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提升实践经验。学校应与企业共同研究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针对学生的就业发展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要有效将知识与实践两者融合,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基于技能形成的角度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分析。企业技能无非是市场购买,或者内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者属于外部培训,后者属于内部培训。学徒制属于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特征是基于实践生产中获得,需要不断的实践付出劳动力才能获得经验,进而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在我国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学徒制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成就技能,也属于社会行为。拥有丰富经验的师傅,在传授徒弟技能的时候,同时收获徒弟的无偿服务。两者除了經济关系,还会产生社会关系,这也是学徒制得以传承的原因。在学徒制传承的过程中,丰富了制度,推动大量技术的有效传承。学徒制的重要特征,就是将生产技能的学习过程与实际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得一些隐蔽性知识与技术得以传承,并且不断实现创新。
新时期背景下,学徒制的存在对高职院校教育也产生了影响,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对学徒制加以改进,使其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其精华内容开展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育,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结构转型奠定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利用人口优势,充分应用劳动力资源实现产业发展。多数的工厂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不高,劳动者只需掌握基本操作即可作业。因此,企业技能形成多是从市场购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用工制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使得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新要求。企业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基于这种市场需求,企业开始出现竞争。这对于传统的学徒制发展造成影响,企业想要实现新发展,需要寻求更好的人才培养策略,为企业积累人才。在企业的需求下,“现代学徒制”诞生。“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有效整合了校企之间的资源,展现出产教结合的效果[1]。
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期间重要的是人才问题;人才的存在,能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的可能。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如何更好地制定奖励机制,是现代化学徒制形成的因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现代学徒制”是现代化教育深入探究衍生出的高效培养人才的方法。学校联合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双方的共享资源,创新人才培育方法。院校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企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园区,并且提升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就业人才。现代学徒制更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制定企业岗位标准的任务,将教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效衔接在一起。现代学徒制与高校实习存在差异性,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程度高于实习过程,是企业利用内部资源开展的人才培训。现代化学徒制将学生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确保学生更有效地内化知识与技能,避免出现两者脱节的现象。
二、高职“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现代学徒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表现之一就是对学徒制的理解不够深入,认知不正确导致后续发展缓慢。高校对于实践的认知是,实践应该归企业管理,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教育,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缺乏技能实践,真正步入企业工作后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不知所措。尤其学生刚步入社会时,对企业一切都不了解,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属性,发展制订战略目标更多是为了追求利益。学生实践技能薄弱,会降低企业的办学热情,这对于校企合作非常不利。在校企联合的过程中,企业也同样作为教育主体,肩负着培育人才的义务。多数企业更多关注内部人才培训,忽略了学生群体,导致学生对企业了解不足,难以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完善自己,使得实习阶段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最终被企业淘汰。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与院校的沟通,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业的机会,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现代学徒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经过各个阶段,属于递进的关系。需要校企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合作进行深层次发展。当前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仅停留于表面,导致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指导策略,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的标准,使得教学实践过程中,双方难以达成一致。院校与企业分头负责学生学习和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对培育人才的计划分工不明确,导致学生难以找到学习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迷茫的情况。
三、校企联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措施 (一)创新合作模式
在校企联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对合作内容进行商议,科学规划培育人才的计划。该项工作应该由院校和企业中的重要部门负责,由内部人员共同承担,制定覆盖校企合作的内容[2]。在合作期间,明确双方的实际需求,加强完善教学体系,进一步培养高技能人才,切实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使双方都能参与到教育环节中。通过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基于合作,促进校企形成一个整体。
想要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需要保证双方坚持共赢的原则,在合作期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为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帮助。对此,需要院校与企业在合作期间商议培养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制度,便于双方资源对接。同时,确保学生获得理论知识,还能同步进行实践练习,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双方的教育工作者与师傅实现对接,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定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更优质的人才。
(二)依据需求构建校企合作园区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立足市场需求,围绕学生和工人构建完善的现代化学徒制模式,利用双方的资源打造相关课程,切实提升学生群体的技能水平。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可采用分段培养的形式增强教学针对性,使學生学习的内容更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秉持双向培养的原则,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基于合作园区,将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加以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校企还应将院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结合在一起,确保入校学生与企业岗位结合,提前融入企业生活,加强身份融合[3]。这样校企才能共同建设和管理,推动学生群体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
对于现代化学徒制的教学质量,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高效的评价指标,选择优秀的教师和岗位师傅为学生提供指导。双方骨干人员进行结合,完善校企合作的师资力量,并定期对双方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同时,双方的骨干人员也应在形成师资队伍后,共同研制管理办法,基于知识与技能两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交由双方共同负责,使其有效承担起培训的重任,更有助于提升带徒能力。
基于这种模式,校企双方都能有效融合固有资源,在合作过程中,实现紧密发展。另外,院校还应该对现代化学徒制继续研究,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将不同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实习区别开来,主张科学管理,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企业也要加强管理,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科学分配教学任务,确保学生能够习得技术,实现自身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化的教学背景下,校企联合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不但能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社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更好地实现新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培养策略,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推动双方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大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交替一体化协同育人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2021,20(3):60-64.
[2]温睿.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1):101-104.
[3]蔡晨晨,杨文领.建筑类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367-370.
◎编辑 司 楠
[关 键 词] 学校—产业园区合作;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5-0042-02
校企合作的改革,为国内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使得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学校,企业也能更好地参与到人才培养的环节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可以更有效地学习知识,提升实践经验。学校应与企业共同研究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切实针对学生的就业发展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要有效将知识与实践两者融合,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基于技能形成的角度对现代学徒制进行分析。企业技能无非是市场购买,或者内部对员工进行培训。前者属于外部培训,后者属于内部培训。学徒制属于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特征是基于实践生产中获得,需要不断的实践付出劳动力才能获得经验,进而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在我国长久的发展历程中,学徒制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成就技能,也属于社会行为。拥有丰富经验的师傅,在传授徒弟技能的时候,同时收获徒弟的无偿服务。两者除了經济关系,还会产生社会关系,这也是学徒制得以传承的原因。在学徒制传承的过程中,丰富了制度,推动大量技术的有效传承。学徒制的重要特征,就是将生产技能的学习过程与实际劳动实践相结合,使得一些隐蔽性知识与技术得以传承,并且不断实现创新。
新时期背景下,学徒制的存在对高职院校教育也产生了影响,为高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对学徒制加以改进,使其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其精华内容开展现代化学徒制人才培育,为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结构转型奠定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利用人口优势,充分应用劳动力资源实现产业发展。多数的工厂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不高,劳动者只需掌握基本操作即可作业。因此,企业技能形成多是从市场购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用工制度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使得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新要求。企业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基于这种市场需求,企业开始出现竞争。这对于传统的学徒制发展造成影响,企业想要实现新发展,需要寻求更好的人才培养策略,为企业积累人才。在企业的需求下,“现代学徒制”诞生。“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有效整合了校企之间的资源,展现出产教结合的效果[1]。
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期间重要的是人才问题;人才的存在,能为企业提供创新发展的可能。面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如何更好地制定奖励机制,是现代化学徒制形成的因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现代学徒制”是现代化教育深入探究衍生出的高效培养人才的方法。学校联合企业开展合作,利用双方的共享资源,创新人才培育方法。院校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企业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园区,并且提升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就业人才。现代学徒制更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制定企业岗位标准的任务,将教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效衔接在一起。现代学徒制与高校实习存在差异性,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程度高于实习过程,是企业利用内部资源开展的人才培训。现代化学徒制将学生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确保学生更有效地内化知识与技能,避免出现两者脱节的现象。
二、高职“现代学徒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应用“现代学徒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表现之一就是对学徒制的理解不够深入,认知不正确导致后续发展缓慢。高校对于实践的认知是,实践应该归企业管理,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教育,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缺乏技能实践,真正步入企业工作后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不知所措。尤其学生刚步入社会时,对企业一切都不了解,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属性,发展制订战略目标更多是为了追求利益。学生实践技能薄弱,会降低企业的办学热情,这对于校企合作非常不利。在校企联合的过程中,企业也同样作为教育主体,肩负着培育人才的义务。多数企业更多关注内部人才培训,忽略了学生群体,导致学生对企业了解不足,难以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完善自己,使得实习阶段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最终被企业淘汰。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与院校的沟通,为学生提供了解企业的机会,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
现代学徒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经过各个阶段,属于递进的关系。需要校企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合作进行深层次发展。当前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仅停留于表面,导致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具体的指导策略,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的标准,使得教学实践过程中,双方难以达成一致。院校与企业分头负责学生学习和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对培育人才的计划分工不明确,导致学生难以找到学习方向,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迷茫的情况。
三、校企联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措施 (一)创新合作模式
在校企联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对合作内容进行商议,科学规划培育人才的计划。该项工作应该由院校和企业中的重要部门负责,由内部人员共同承担,制定覆盖校企合作的内容[2]。在合作期间,明确双方的实际需求,加强完善教学体系,进一步培养高技能人才,切实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使双方都能参与到教育环节中。通过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基于合作,促进校企形成一个整体。
想要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需要保证双方坚持共赢的原则,在合作期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为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帮助。对此,需要院校与企业在合作期间商议培养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制度,便于双方资源对接。同时,确保学生获得理论知识,还能同步进行实践练习,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双方的教育工作者与师傅实现对接,基于技能型人才培养,制定更高效的教学方法,培养更优质的人才。
(二)依据需求构建校企合作园区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应立足市场需求,围绕学生和工人构建完善的现代化学徒制模式,利用双方的资源打造相关课程,切实提升学生群体的技能水平。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可采用分段培养的形式增强教学针对性,使學生学习的内容更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秉持双向培养的原则,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基于合作园区,将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加以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的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校企还应将院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结合在一起,确保入校学生与企业岗位结合,提前融入企业生活,加强身份融合[3]。这样校企才能共同建设和管理,推动学生群体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
对于现代化学徒制的教学质量,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高效的评价指标,选择优秀的教师和岗位师傅为学生提供指导。双方骨干人员进行结合,完善校企合作的师资力量,并定期对双方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同时,双方的骨干人员也应在形成师资队伍后,共同研制管理办法,基于知识与技能两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将“现代学徒制”的教学任务交由双方共同负责,使其有效承担起培训的重任,更有助于提升带徒能力。
基于这种模式,校企双方都能有效融合固有资源,在合作过程中,实现紧密发展。另外,院校还应该对现代化学徒制继续研究,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将不同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实习区别开来,主张科学管理,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企业也要加强管理,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管理,科学分配教学任务,确保学生能够习得技术,实现自身发展。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化的教学背景下,校企联合的学徒制教学模式,不但能够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社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更好地实现新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结合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的培养策略,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推动双方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大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学交替一体化协同育人应用研究[J].职业技术,2021,20(3):60-64.
[2]温睿.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1):101-104.
[3]蔡晨晨,杨文领.建筑类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367-370.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