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延伸和发展,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微项目为载体,将学习内容分散为多个小项目(微小的主题学习模块),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目前,小学数学的“微项目学习”主要在中高年级实施,包括项目选定、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验收等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项目学习 内涵意蕴 课堂实施
一、“微项目学习”的内涵意蕴
“微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的延伸和发展。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由美国学习科学家克拉斯克等研究推广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情景化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
借鉴“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方法精髓,提炼其中的设计技巧而产生的“微项目学习”,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微项目为载体,将学习内容分散为多个小项目(微小的主题学习模块),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它既保留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优势,又能克服“基于项目的学习”周期长、跨度大、项目任务冗繁、参与度较低、评价难度大等不足,倾向于训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探究。因此,“微项目学习”具有微、短、小、精、活等特点,其首要特征是“微”——它不仅意味着“用时少”,更意味着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简单内容趣味化。
二、“微项目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施
小学数学的“微项目学习”,主要在中高年级实施,基本按照项目学习的主要环节进行(实施流程如图1)。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一课为例,具体阐述。
(一)项目选定,创设情境
《三角形的高》一课在《三角形的认识》单元,教学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是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据此,课堂从游戏“比身高”开始:请两个学生比一比谁高,交流怎么知道谁高、谁矮,突出身高度是从头顶到地面,不能从肩膀开始比,要从头顶即最高点开始测量。接着,创设情境:森林里动物的房子有的盖成了三角形,(出示图2)这里住着长颈鹿和小松鼠。你觉得哪个可能是长颈鹿住的?小松鼠住哪个?为什么?引导得出三角形也有高度。怎么量它的高度呢?先要找出它的高。由此得出项目驱动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二)项目规划,明确路径
在研究三角形的高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还没有充分掌握,另外,怎么研究三角形的高,学生也还不知道如何着手,所以,在探究问题之前,首先要师生共同进行项目的规划。
1.规划探究内容。
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略有感知,因此,在探究“三角形的高”之前,教师要先做前期引导,和学生一起制订探究项目规划,把项目划分为几个子项目,以分化项目研究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对项目预期成果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通过分解,本节课形成了两个微项目:(1)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画三角形的高?为了进一步降低探究难度,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往研究四边形的关注重点,总结得出:可以从点、线、角等方面去观察三角形。同时,教师可适当点拨:三角形的高可以联系什么旧知来进行理解,给学生一个大概的项目研究方向。
2.规划探究程序。
根据知识的先后关联,师生共同确定先探究项目一,主要方式是折一折、画一画、连一連、做一做。然后重点探究项目二,根据学具和教具准备的各种“高”,研究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么画高,主要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小组协作探究要有详细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该项目应该完成的任务和具体要求。
3.成立学习小组。
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四人或六人小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项目。
(三)项目实施,协作探究
1.探究项目一: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1)认识三角形。
出示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情境图,通过课件动态抽取出数学意义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具有什么特点?通过演示分析,得出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从上面的实物图抽象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结合以往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连一连、做一做,并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2)展示交流。
组织分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研究得出三角形的,引导学生得出:①三角形有3条边。②3个角。③3个顶点。并在图上标出角、边、顶点等名称(如图4)。
(3)评议成果。
出示图5,让学生讨论:是否三条边组成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呢?
通过讨论评议,让学生明确:必须是3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才是三角形,这样的线段才是三角形的边。在交流辨析中,学生对
“首尾相接”“围”等关键词的含义认识得更加清晰,对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更加深刻。
2.探究项目二: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1)探究三角形高的概念。
先让小组协作探究,在交流反馈中初步形成三角形高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转动三角形的变式操作,得出完整的关于高的定义,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本质内涵的认识(具体过程如图6)。
(2)探究画三角形的高。
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评议、总结完善的流程,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得出结论(具体步骤如表1)。 (3)练习巩固。
要求画3个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
反馈评议(用三角板验证):简单反馈前两张图。重点反馈第三张图——直角三角形的高,通过让学生上台演示放置过程,指出对应底和高,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有两种情况的高,分别是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3.点拨与引导。
对于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和三角形高的概念的科学描述,学生会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反馈评价时有意识地点拨、引导。
(四)项目验收,运用成果
项目验收,就是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探索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内化所学数学知识。在解決实际问题后,应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探究过程进行及时的回顾反思,并对学习难点进行再探究;或展开联想,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或通过发散思维,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三角形的高》这节课的项目验收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检测题:(1)挑战题: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2)沟通锐角、直角、钝角三种三角形的高的画法。通过检测题的完成,引导学生用歌诀、顺口溜或知识树等形式来归纳不同三角形之间相关联的知识,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成条理性的、逻辑性的知识结构,从而对三角形的高有更本质的理解。
三、相关思考
综观《三角形的高》一课的“微项目学习”,从项目选定到项目规划,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验收,学生围绕有梯度的两个微项目,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成果分享、反思改进,对核心概念进行意义建构,深化了对三角形特征内涵及三角形画高策略的理解,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当然,“微项目学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只在中高年级实施;同时,它也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准确地分析与设计项目,合理地将项目拆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并将子项目对应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如何进一步落实到常态教学,是今后一个阶段实践与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美】 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 PBL 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3] 张建辉,赵静.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12(11).
[4] 郑春玲.构建基于PBL的小学数学课堂结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2).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项目学习 内涵意蕴 课堂实施
一、“微项目学习”的内涵意蕴
“微项目学习”是“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的延伸和发展。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由美国学习科学家克拉斯克等研究推广的,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情景化学习模式,是指学习者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的过程中,以团队为组织形式,自主地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
借鉴“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方法精髓,提炼其中的设计技巧而产生的“微项目学习”,是指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科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微项目为载体,将学习内容分散为多个小项目(微小的主题学习模块),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它既保留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的优势,又能克服“基于项目的学习”周期长、跨度大、项目任务冗繁、参与度较低、评价难度大等不足,倾向于训练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探究。因此,“微项目学习”具有微、短、小、精、活等特点,其首要特征是“微”——它不仅意味着“用时少”,更意味着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简单内容趣味化。
二、“微项目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实施
小学数学的“微项目学习”,主要在中高年级实施,基本按照项目学习的主要环节进行(实施流程如图1)。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一课为例,具体阐述。
(一)项目选定,创设情境
《三角形的高》一课在《三角形的认识》单元,教学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是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据此,课堂从游戏“比身高”开始:请两个学生比一比谁高,交流怎么知道谁高、谁矮,突出身高度是从头顶到地面,不能从肩膀开始比,要从头顶即最高点开始测量。接着,创设情境:森林里动物的房子有的盖成了三角形,(出示图2)这里住着长颈鹿和小松鼠。你觉得哪个可能是长颈鹿住的?小松鼠住哪个?为什么?引导得出三角形也有高度。怎么量它的高度呢?先要找出它的高。由此得出项目驱动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
(二)项目规划,明确路径
在研究三角形的高之前,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还没有充分掌握,另外,怎么研究三角形的高,学生也还不知道如何着手,所以,在探究问题之前,首先要师生共同进行项目的规划。
1.规划探究内容。
对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略有感知,因此,在探究“三角形的高”之前,教师要先做前期引导,和学生一起制订探究项目规划,把项目划分为几个子项目,以分化项目研究的难度,同时也使学生对项目预期成果有一个大概的把握。
通过分解,本节课形成了两个微项目:(1)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画三角形的高?为了进一步降低探究难度,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回顾以往研究四边形的关注重点,总结得出:可以从点、线、角等方面去观察三角形。同时,教师可适当点拨:三角形的高可以联系什么旧知来进行理解,给学生一个大概的项目研究方向。
2.规划探究程序。
根据知识的先后关联,师生共同确定先探究项目一,主要方式是折一折、画一画、连一連、做一做。然后重点探究项目二,根据学具和教具准备的各种“高”,研究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么画高,主要采取小组协作的方式。小组协作探究要有详细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该项目应该完成的任务和具体要求。
3.成立学习小组。
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四人或六人小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探究项目。
(三)项目实施,协作探究
1.探究项目一: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1)认识三角形。
出示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情境图,通过课件动态抽取出数学意义的三角形,让学生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具有什么特点?通过演示分析,得出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从上面的实物图抽象出三个不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观察三角形,结合以往的知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连一连、做一做,并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2)展示交流。
组织分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研究得出三角形的,引导学生得出:①三角形有3条边。②3个角。③3个顶点。并在图上标出角、边、顶点等名称(如图4)。
(3)评议成果。
出示图5,让学生讨论:是否三条边组成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呢?
通过讨论评议,让学生明确:必须是3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才是三角形,这样的线段才是三角形的边。在交流辨析中,学生对
“首尾相接”“围”等关键词的含义认识得更加清晰,对三角形的本质特征理解更加深刻。
2.探究项目二: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1)探究三角形高的概念。
先让小组协作探究,在交流反馈中初步形成三角形高的概念,然后通过一系列转动三角形的变式操作,得出完整的关于高的定义,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本质内涵的认识(具体过程如图6)。
(2)探究画三角形的高。
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评议、总结完善的流程,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得出结论(具体步骤如表1)。 (3)练习巩固。
要求画3个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
反馈评议(用三角板验证):简单反馈前两张图。重点反馈第三张图——直角三角形的高,通过让学生上台演示放置过程,指出对应底和高,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有两种情况的高,分别是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3.点拨与引导。
对于三角形的本质特征和三角形高的概念的科学描述,学生会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反馈评价时有意识地点拨、引导。
(四)项目验收,运用成果
项目验收,就是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数学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探索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内化所学数学知识。在解決实际问题后,应引导学生对整个项目探究过程进行及时的回顾反思,并对学习难点进行再探究;或展开联想,探索新的解决办法;或通过发散思维,引出新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三角形的高》这节课的项目验收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检测题:(1)挑战题:画出钝角三角形的高;(2)沟通锐角、直角、钝角三种三角形的高的画法。通过检测题的完成,引导学生用歌诀、顺口溜或知识树等形式来归纳不同三角形之间相关联的知识,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成条理性的、逻辑性的知识结构,从而对三角形的高有更本质的理解。
三、相关思考
综观《三角形的高》一课的“微项目学习”,从项目选定到项目规划,到项目实施,再到项目验收,学生围绕有梯度的两个微项目,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成果分享、反思改进,对核心概念进行意义建构,深化了对三角形特征内涵及三角形画高策略的理解,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当然,“微项目学习”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目前只在中高年级实施;同时,它也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如准确地分析与设计项目,合理地将项目拆分成若干个子项目,并将子项目对应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如何进一步落实到常态教学,是今后一个阶段实践与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美】 R.基思·索耶.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徐晓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 PBL 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
[3] 张建辉,赵静.将基于项目的学习引入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12(11).
[4] 郑春玲.构建基于PBL的小学数学课堂结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