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依赖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同样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知识的学习本身就要付诸于实践,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更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是社会实践。加强并改进大学生实践活动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练自身的品质,才能使大学生更健康成长,同时也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规模呈现大众化和快速扩大的趋势,教育质量也随着这一走向而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广为社会关注,并成为了政策性议题。学生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关键,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要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国在校大学生,由于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小,所以实践能力提高的方式有待完善。
2 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深刻影响
在新时期,由于西方文化快速传入中国,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强化外交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全面输出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因此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大学生成长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化大环境中,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并存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普遍精神现象。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素质群体,大学生们不仅有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欲望强烈,积极关注社民生,思想先进活跃,并在不断的成长中善于对各类知识进行吸收综合,因此也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造成盲目崇拜,容易被同化。虽然在西方文化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亦避免不了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体系形成,其中所富有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形成批判中不断加强责任感,同时能够直面社会中的各种弊病,并对此深入剖析。后现代主义反对本原本体,并提倡非中心主义,因此后现代主义更加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但是后现代主义中的思想有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因此使大学生对生活充满了无所适从之感,并将精神寄托于虚无世间里,后现代主义持有不思索、不追求以及无所谓身边一切的态度使大学生追求身心的快乐,而感情放纵,没有集体荣誉感。针对于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国大学生更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和毅力。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够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是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
3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学术界以及理论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众说纷纭,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人们的观念千差万别,而且具有一定的非科学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制约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并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得出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简要评述。
教学形式说 以学校为依托,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社会教学形式。这一简评明确了学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要地位和影响,因此重要突出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学意义,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其他功能,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以及国情教育,因此这一界定容易使人们产生狭隘的理解,致使许多人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大学生教育的教学形式。实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有教学形式,又有非教学形式。比如大学生的社团组织、以及各种活动团队,或者是学生在校时自愿参与社会考察以及调查等活动中,所以教学形式说并不全面。
非第一堂课说 相对于学校教学而言,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活动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观念上来说,是指各种活动实践被纳入学校教育除第一堂课之外,但是社会实践活动被认为不在理论教学和第一堂课教学中,因此此界定否认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教学,因此第一堂课说有狭隘性。
本质说 培养素质人才,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对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加快融入社会,因此究其本质而言是自为、教育、应用的。这一界定指明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做了诠释性的定论,因此具有积极的界定作用,但是此表述却忽视了实践活动的概念性特征,这一表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功能以及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界定。
形式分类说 形式分类说此界定倾向于对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详分为三类:如将社会实践活动规定为具体的教学部门教学计划,并由学生会组织以及团委计划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此表述侧重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详细分类,并分类进行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但同样也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性特征。
4 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便是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使大学生深刻体会日常所学知识中的各种人类文明、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体现、并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中,具体有两个原则:一是社会实践应该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相结合,其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疑难点相互结合。要求要将具体的社会实践教学与每一位老师、每一门课程以及每一个环节进行结合,充分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中。社会实践教学中要着重解决实际的教学资源、教学经费以及教学质量、设计质量并教学实际管理等问题。 要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活动,并在活动开展中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来形成一定的调研成果。学校要对大学生的社会选题、参与途径和过程进行充分调查,管理并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具体内容和情况。要在校内积极开展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课程或讲座,以此来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并认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掌握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在学校的帮助下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充分把握。倡导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一些公益性的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学习技能奉献人类,奉献社会,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充分拓展社会的新形势、新载体、新领域,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家支教计划、服务西部计划以及青春红丝带志愿行动等。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应该从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和分析,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实证的研究还尚有不足,这便导致了提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对策泛化,而可操作性却不切实际。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指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出评价,需要研究者们在实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找到具体问题具体探讨分析,系统作出评判,从宏观上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情况作出分析,落实相关政策,紧紧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实际效果,从整体着眼探讨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方式的提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拓并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开展的内容形式、组织管理以及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加以更多关注,重视与研究,营造浓厚的活动实践氛围能够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自愿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应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新形势相结合,积极探索并总结新的方法和经验,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生动,且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杨赟,董欲晓.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47-49.
[3]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6-20.
[4]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5):84-88.
[5]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5(4):120-123.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依赖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同样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知识的学习本身就要付诸于实践,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锻炼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更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重要的部分是社会实践。加强并改进大学生实践活动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练自身的品质,才能使大学生更健康成长,同时也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规模呈现大众化和快速扩大的趋势,教育质量也随着这一走向而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广为社会关注,并成为了政策性议题。学生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关键,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要注重社会实践能力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我国在校大学生,由于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小,所以实践能力提高的方式有待完善。
2 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深刻影响
在新时期,由于西方文化快速传入中国,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强化外交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全面输出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经济体制,因此西方文化思潮对我国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我国大学生成长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化大环境中,思想意识的多样化并存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普遍精神现象。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素质群体,大学生们不仅有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欲望强烈,积极关注社民生,思想先进活跃,并在不断的成长中善于对各类知识进行吸收综合,因此也容易对西方文化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造成盲目崇拜,容易被同化。虽然在西方文化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亦避免不了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后现代主义知识体系形成,其中所富有的自我意识,使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形成批判中不断加强责任感,同时能够直面社会中的各种弊病,并对此深入剖析。后现代主义反对本原本体,并提倡非中心主义,因此后现代主义更加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与独立性。但是后现代主义中的思想有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因此使大学生对生活充满了无所适从之感,并将精神寄托于虚无世间里,后现代主义持有不思索、不追求以及无所谓身边一切的态度使大学生追求身心的快乐,而感情放纵,没有集体荣誉感。针对于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我国大学生更应该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和毅力。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够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也是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
3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
学术界以及理论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涵众说纷纭,对待大学生社会实践,人们的观念千差万别,而且具有一定的非科学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制约了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开展,并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几年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资料整理,得出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简要评述。
教学形式说 以学校为依托,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社会教学形式。这一简评明确了学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要地位和影响,因此重要突出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教学意义,但是却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其他功能,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教育以及国情教育,因此这一界定容易使人们产生狭隘的理解,致使许多人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大学生教育的教学形式。实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有教学形式,又有非教学形式。比如大学生的社团组织、以及各种活动团队,或者是学生在校时自愿参与社会考察以及调查等活动中,所以教学形式说并不全面。
非第一堂课说 相对于学校教学而言,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活动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观念上来说,是指各种活动实践被纳入学校教育除第一堂课之外,但是社会实践活动被认为不在理论教学和第一堂课教学中,因此此界定否认了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教学,因此第一堂课说有狭隘性。
本质说 培养素质人才,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是对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加快融入社会,因此究其本质而言是自为、教育、应用的。这一界定指明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做了诠释性的定论,因此具有积极的界定作用,但是此表述却忽视了实践活动的概念性特征,这一表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功能以及作用进行详细的描述代替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界定。
形式分类说 形式分类说此界定倾向于对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详分为三类:如将社会实践活动规定为具体的教学部门教学计划,并由学生会组织以及团委计划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此表述侧重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详细分类,并分类进行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但同样也忽略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性特征。
4 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大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便是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教学环节,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使大学生深刻体会日常所学知识中的各种人类文明、科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体现、并对事物的内在本质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中,具体有两个原则:一是社会实践应该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相结合,其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应该与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疑难点相互结合。要求要将具体的社会实践教学与每一位老师、每一门课程以及每一个环节进行结合,充分体现在课程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培养计划中。社会实践教学中要着重解决实际的教学资源、教学经费以及教学质量、设计质量并教学实际管理等问题。 要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青年志愿活动,并在活动开展中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来形成一定的调研成果。学校要对大学生的社会选题、参与途径和过程进行充分调查,管理并指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具体内容和情况。要在校内积极开展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课程或讲座,以此来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并认识社会中的各种现象,掌握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在学校的帮助下提高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充分把握。倡导大学生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一些公益性的志愿服务等,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学习技能奉献人类,奉献社会,弘扬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充分拓展社会的新形势、新载体、新领域,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家支教计划、服务西部计划以及青春红丝带志愿行动等。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应该从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和分析,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实证的研究还尚有不足,这便导致了提出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对策泛化,而可操作性却不切实际。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指标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出评价,需要研究者们在实际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找到具体问题具体探讨分析,系统作出评判,从宏观上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情况作出分析,落实相关政策,紧紧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实际效果,从整体着眼探讨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方式的提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拓并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就目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从开展的内容形式、组织管理以及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今后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加以更多关注,重视与研究,营造浓厚的活动实践氛围能够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自愿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应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新形势相结合,积极探索并总结新的方法和经验,使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生动,且具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杨赟,董欲晓.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47-49.
[3]黄飞.略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6-20.
[4]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5):84-88.
[5]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5(4):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