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学生说数学枯燥无味;有的学生说数学奥妙无穷。有的学生说作文难,写作很是痛苦。有的学生说写作好:快乐的作文。为什么学生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究其原因——兴趣!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兴趣哪儿来,从体验中来。
满身粉尘的老师,一边滔滔不绝的讲解,一边奋笔疾书。学生们有的自我欣赏;有的埋头苦读;有的飞鸽传书;有的谈古论今。教师怨学生太调皮,学生评价老师太乏味,教学效果怎样大家可想而知。
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横截面是0.5平方分米的钢坯,钢坯的长是多少?
尽管教师如何如何比方,许多学生还是不明白。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每个学生在课上成为靓点,在备课中教师除了充分预设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接受水平,预设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外,要充分预设好让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快乐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时时感受到体验的喜悦。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那就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尝试教学新论》中“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教师要爱学生、相信学生一定能成功。
一、用“爱心”为学生预设成功的体验过程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精髓。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1、读懂教材。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非常强的学科,任何新的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只有全面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才能驾驭学生、驾驭课堂,充分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新知建构的平台。
例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思考“我要教孩子什么,怎么教,如何让学生去体验”。这些图形间内在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对公式掌握固然重要,但是对公式由来让学生亲历转化推导过程、甚至是标新立异的“创新之举”是重中之重教学目标。
2、读懂学生。读懂学生首先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接着要清楚学生的思路,成人的思维与孩子们的想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再次要读懂学生的情感。不同智力,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时段时等等有着不同心情,这要靠教师体验、觉察与感觉,课前孩子们带着一颗良好、兴奋心情积极投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用朴实的教学实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用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写出算式。每天吃两个苹果,两天吃几个?三天吃几个?五天呢?三十天呢?……学生在用加法表示时已经写得很累了,而且还来不及表示;然后再想办法用乘法来表示。通过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的道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又从中领略到了乘法的优越性。更体验到了产生乘法和我们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再如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剪拼,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想像“如果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越来越多。哪剪拼的图形会怎样?”。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操作、思考,探索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快乐参与体验
就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让学生进入到能体验的真实的物理环境中还有一定的难度,体验也应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
1、预设有价值的体验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就让学生通过摆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体验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关系,重视动手操作,使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中体验知识。《吨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先去体验1千克、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实际重量,再让学生感受1吨的重量,这样的学习不仅变枯燥的机械背诵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感知知识,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2、创设有意义的体验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分、秒》的教学中,让学生听一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接着跟着钟表中秒针走动的声音一起模仿,再让学生离开钟表独立模仿,让学生逐步感受10秒、20秒、——60秒(1分钟)的长短。这样的体验活动真实、朴实,学生乐意接受,学生不仅对时分秒认识影响深刻,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人是神”。是的,教师只有充分爱学生,对学生十倍、百倍、万倍的关爱与呵护,蹲下来看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角度思考预设问题情景,才有可能唤醒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者单位:盱眙县实验小学江苏211700
满身粉尘的老师,一边滔滔不绝的讲解,一边奋笔疾书。学生们有的自我欣赏;有的埋头苦读;有的飞鸽传书;有的谈古论今。教师怨学生太调皮,学生评价老师太乏味,教学效果怎样大家可想而知。
一个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横截面是0.5平方分米的钢坯,钢坯的长是多少?
尽管教师如何如何比方,许多学生还是不明白。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每个学生在课上成为靓点,在备课中教师除了充分预设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接受水平,预设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外,要充分预设好让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以快乐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时时感受到体验的喜悦。学生对数学感不感兴趣,那就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尝试教学新论》中“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教师要爱学生、相信学生一定能成功。
一、用“爱心”为学生预设成功的体验过程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精髓。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沟通,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1、读懂教材。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非常强的学科,任何新的知识都是在已学过的旧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只有全面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才能驾驭学生、驾驭课堂,充分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新知建构的平台。
例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思考“我要教孩子什么,怎么教,如何让学生去体验”。这些图形间内在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对公式掌握固然重要,但是对公式由来让学生亲历转化推导过程、甚至是标新立异的“创新之举”是重中之重教学目标。
2、读懂学生。读懂学生首先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接着要清楚学生的思路,成人的思维与孩子们的想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再次要读懂学生的情感。不同智力,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时段时等等有着不同心情,这要靠教师体验、觉察与感觉,课前孩子们带着一颗良好、兴奋心情积极投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用朴实的教学实施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让学生经历一翻曲折的道路,用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写出算式。每天吃两个苹果,两天吃几个?三天吃几个?五天呢?三十天呢?……学生在用加法表示时已经写得很累了,而且还来不及表示;然后再想办法用乘法来表示。通过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的道理。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悟到了乘法和加法的内在联系,又从中领略到了乘法的优越性。更体验到了产生乘法和我们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再如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剪拼,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想像“如果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越来越多。哪剪拼的图形会怎样?”。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操作、思考,探索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快乐参与体验
就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让学生进入到能体验的真实的物理环境中还有一定的难度,体验也应建立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
1、预设有价值的体验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就让学生通过摆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体验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关系,重视动手操作,使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中体验知识。《吨的认识》要引导学生先去体验1千克、10千克、50千克、100千克实际重量,再让学生感受1吨的重量,这样的学习不仅变枯燥的机械背诵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感知知识,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
2、创设有意义的体验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分、秒》的教学中,让学生听一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接着跟着钟表中秒针走动的声音一起模仿,再让学生离开钟表独立模仿,让学生逐步感受10秒、20秒、——60秒(1分钟)的长短。这样的体验活动真实、朴实,学生乐意接受,学生不仅对时分秒认识影响深刻,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的孩子的人是神”。是的,教师只有充分爱学生,对学生十倍、百倍、万倍的关爱与呵护,蹲下来看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角度思考预设问题情景,才有可能唤醒与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者单位:盱眙县实验小学江苏21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