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隔离症是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2009年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9例,旨在提高对本疾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本组9例,女4例,男5例,年龄1-49岁,平均26.6岁.症状出现的平均年龄20.6岁,平均病程43.3月,全部患者均反复咳嗽,咳痰,其中8例反复发热,3例反复咳血.患者经抗炎对症治疗,症状可控制,但均反复发作。
1.2 方法。使用日本东芝公司Aquilion64排螺旋CT扫描进行扫描,经肘前静脉以3.0-3.5ml/s速度注射1.5-2.0ml/kg对比剂碘普罗胺(370mgI/ml),延迟20-25s开始扫描,扫描层厚0.5mm,重建间隔0.3mm。所获得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Vitrea2.0进行血管成像的3D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axm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
2 结果
PS患者中,左下肺8例,右下肺1例,轴面图像上表现为未明显强化的密度均匀的实性肿块5例,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可见条索状阴影内有血管样结构通向包块内部,CT血管成像则证实为肿块的供血动脉。囊性改变4例,其中3例表现为大片高密度渗出灶中多发空泡影,边缘毛糙,局部与胸主动脉粘连,CT血管成像亦证实其供血动脉均来自胸主动脉;1例为单房囊,CT血管成像清晰显示其供血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其中2例有异常静脉回流至奇静脉系统。术前均诊断为PS。以上9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术中未发生异常血管损伤。 3 讨论
3.1 肺隔离症的病理与临床。肺隔离症属于支气管肺前肠畸形范畴,指一部分肺发育不全,无呼吸功能,与其他相邻的正常肺分离,其血液供应来自主动脉或其分支。肺隔离症可分为两型:肺叶内型及肺叶外型,据文献记载肺叶内型占75%;肺叶外型占25%[1];在临床上,本病多发生在青少年,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可无症状,约占30%。多数病人因隔离肺囊性变并发生感染,出现肺部感染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咳嗽、咯痰等。因此,当临床上出现下肺反复感染的病例,尤其年轻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3.2 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目前肺隔离症的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而异常供血动脉的定性是诊断的关键。传统的金标准为动脉造影术。近年随MSCT的快速发展,胸部多排CT增强检查不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病灶,而且工作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显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技术对于完整和直接显示隔离肺的解剖细节非常有帮助。后处理重建方法简捷,多排CT的各向同性使重建出的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图像几乎无信息丢失,该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2,3]。容积再现重建VR可以多方位直观准确地显示隔离肺的血供,而且能追踪其供血动脉的发源及其静脉回流的全貌,且容易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性。聂永康[2]等认为,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已成为诊断肺隔离症及术前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血管造影。
综上所述,临床怀疑PS的患者,首选检查方法是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以明确诊断。力求术前明确异常供血动脉位置,可在术中避免血管损伤。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 尉仲春,许存森,蔡学祥,等.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双层螺旋CT诊断.放射学实践,2004,19(10):727-729
[3] 赵锋,鞠晓英,郭含涛,等.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附16例报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3):246-247
[4] 聂永康,赵绍宏,蔡祖龙,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1:99721000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本组9例,女4例,男5例,年龄1-49岁,平均26.6岁.症状出现的平均年龄20.6岁,平均病程43.3月,全部患者均反复咳嗽,咳痰,其中8例反复发热,3例反复咳血.患者经抗炎对症治疗,症状可控制,但均反复发作。
1.2 方法。使用日本东芝公司Aquilion64排螺旋CT扫描进行扫描,经肘前静脉以3.0-3.5ml/s速度注射1.5-2.0ml/kg对比剂碘普罗胺(370mgI/ml),延迟20-25s开始扫描,扫描层厚0.5mm,重建间隔0.3mm。所获得容积数据传至工作站Vitrea2.0进行血管成像的3D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axmi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
2 结果
PS患者中,左下肺8例,右下肺1例,轴面图像上表现为未明显强化的密度均匀的实性肿块5例,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可见条索状阴影内有血管样结构通向包块内部,CT血管成像则证实为肿块的供血动脉。囊性改变4例,其中3例表现为大片高密度渗出灶中多发空泡影,边缘毛糙,局部与胸主动脉粘连,CT血管成像亦证实其供血动脉均来自胸主动脉;1例为单房囊,CT血管成像清晰显示其供血动脉来自腹主动脉。其中2例有异常静脉回流至奇静脉系统。术前均诊断为PS。以上9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术中未发生异常血管损伤。 3 讨论
3.1 肺隔离症的病理与临床。肺隔离症属于支气管肺前肠畸形范畴,指一部分肺发育不全,无呼吸功能,与其他相邻的正常肺分离,其血液供应来自主动脉或其分支。肺隔离症可分为两型:肺叶内型及肺叶外型,据文献记载肺叶内型占75%;肺叶外型占25%[1];在临床上,本病多发生在青少年,其中女性多于男性。少数病人可无症状,约占30%。多数病人因隔离肺囊性变并发生感染,出现肺部感染的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咳嗽、咯痰等。因此,当临床上出现下肺反复感染的病例,尤其年轻者,应想到本病的可能。
3.2 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目前肺隔离症的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而异常供血动脉的定性是诊断的关键。传统的金标准为动脉造影术。近年随MSCT的快速发展,胸部多排CT增强检查不仅能显示病变的形态特征及周围病灶,而且工作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显示,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技术对于完整和直接显示隔离肺的解剖细节非常有帮助。后处理重建方法简捷,多排CT的各向同性使重建出的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图像几乎无信息丢失,该技术对支气管肺隔离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2,3]。容积再现重建VR可以多方位直观准确地显示隔离肺的血供,而且能追踪其供血动脉的发源及其静脉回流的全貌,且容易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性。聂永康[2]等认为,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已成为诊断肺隔离症及术前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血管造影。
综上所述,临床怀疑PS的患者,首选检查方法是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以明确诊断。力求术前明确异常供血动脉位置,可在术中避免血管损伤。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 尉仲春,许存森,蔡学祥,等.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双层螺旋CT诊断.放射学实践,2004,19(10):727-729
[3] 赵锋,鞠晓英,郭含涛,等.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附16例报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3):246-247
[4] 聂永康,赵绍宏,蔡祖龙,等.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1:997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