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免疫规划作为我国基层卫生事业中的核心环节,管理人员需要明确疫苗针对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和诊断标准,动态分析疫苗接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疫苗接种中存在的各类矛盾,严格落实党中央的关于免疫规划疫苗分配各项规章制度,有效解决医疗纠纷,完善免疫规划中的疫苗管理和分配工作,保证疫苗规划稳定进行。基于此,本文将主要论述免疫规划疫苗分配及管理策略研究。
关键词:免疫规划;疫苗分配;管理策略
一、免疫规划疫苗分配及管理策略概述
免疫规划疫苗分配是指国家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规范,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从而有效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的一种公益性政策。免疫规划能够快速抑制疾病在人群中的蔓延,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稳定发展。从广义上来讲,免疫规划包含各个年龄阶段,但是从狭义上来看,免疫规划主要针对于儿童免疫计划的完善和发展。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还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容易感染各类传染病,由于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传播,引发巨大的社会惶恐,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计划,常见的五个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中央财政承的国家财政支付了疫苗费用,再由各级统筹分配逐级下发,通过免费接种的方式,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减轻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
二 、免疫规划疫苗分配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人群对疫苗的需求存在偏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接种疫苗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接受和认可。我国市场疫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即“免疫规划疫苗”,指政府根据疾病控制的需要,同时考虑国家的承受能力,免费向公民提供的、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国家对一类疫苗的生产、流通及使用进行严格控制。二类疫苗即“非免疫规划疫苗”或“有价疫苗”,主要包括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疫苗。二类疫苗实行企业自主定价,利润空间大,但市场竞争激烈。此类疫苗具有技术含量高,安全性更好、有效性更强、适应人群范围广、预防接种的防病范围广等特点。一类疫苗由国家免费提供接种,接种率相对较高。但是二类疫苗由公民知情、同意、自愿、自费接种,疫苗价格相对较高,群众对二类疫苗接种的知识及了解甚少,故而接种率相对较低。
(二)疫苗接种流程不规范
虽然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最有效的方式,但在实际接种过程中,由于疫苗质量问题、预防接种操作流程、受种者接种疫苗时的健康状况、接种医生对疫苗接种禁忌症的掌握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反应,心因反应,偶合症等反应;部分儿童接种疫苗后还会发生相应的疾病,导致受种者家属对疫苗接种产生怀疑,甚至是抵触心理,进而产生了家长对疫苗的不信任,因此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长足发展产生了不利因素。
(三)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在疫苗生产过程中,一旦操作不慎,很有可能出现疫苗被污染现象。一般而言,疫苗质量问题相对出现较少,但一旦存在问题,会严重威胁到受种者的身体健康。同时部分基层地区接种设施不全,疫苗存储条件有限导致疫苗效价降低或者是失效。此外,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较多,工作压力大,可能出现工作态度较差,没有及时沟通等一系列问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中存在纠纷问题愈发严重,导致整体的免疫规划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三、免疫规划疫苗分配及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大对于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
疫苗接种作为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有效途徑,管理人员应该按照党中央《疫苗管理法》要求,严格把控疫苗分配中的各个要点,了解疫苗的性质,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利用媒体,宣传画,宣传彩页等对疫苗进行正向解释,及时帮助群众更多的了解疫苗的相关知识,有效推进预防接种工作的发展。
(二)引入数据化的管理机制
免疫规划与疫苗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社会性,直接影响着广大基层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存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点,用数据管理、数据创新,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分配效率。避免经验主义带来的错误。以数据意识,解决免疫规划疫苗分配过程中面对的信息问题,避免重复性的信息建设,减少免疫规划疫苗分配的基础成本。
例如,要完善免疫规划管理信息平台,规范管理疫苗,注重关注免疫接种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根据疫苗种类设置对应的接种室和接种台,避免出现疫苗接种差错事故。根据辖区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流密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相应的规范化接种门诊,建立完善的医疗共享信息平台,能够快速获取儿童的接种信息,推广简便医疗的原则,使预防接种工作变的更加简便快捷。
(三)加强对疫苗质量的检验
疫苗作为保障我国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应该严格疫苗进购渠道,尽可能的避免疫苗接种事故发生概率。确定严格的检查机制,实行疫苗接种培训管理机制,完善日常的考核机制,严格遵照不同疫苗的接种方式和疫苗的存放流程,认真监测疫苗运输温度记录,加强疫苗的出入库清算管理,进行定期抽查,优化内部的各项操作流程。同时作为疾控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严把疫苗质量关。
例如,所有疫苗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进购和配送,实施全过程的冷链运输,建立完善的疫苗出入库监督机制,明确疫苗接种知识和技术流程,增强预防接种的服务意识。卫生行政部门也要注重考量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建立责任人管理机制,优胜劣汰,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工作人员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便更好的开展免疫规划工作。
总结
免疫规划与疫苗分配作为基层医疗事业中重要一环,管理人员应该明疫苗管理与接种流程,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注重调节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完善日常的疫苗监督检查管理机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红利,尽量消除免疫空白,达到疾病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文威. 免疫规划档案管理探讨[J]. 办公室业务, 2019, (5):33.
[2]赵晓娟. 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常见免疫纠纷及防范思路[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 第30卷(23):379.
关键词:免疫规划;疫苗分配;管理策略
一、免疫规划疫苗分配及管理策略概述
免疫规划疫苗分配是指国家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规范,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从而有效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的一种公益性政策。免疫规划能够快速抑制疾病在人群中的蔓延,保证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稳定发展。从广义上来讲,免疫规划包含各个年龄阶段,但是从狭义上来看,免疫规划主要针对于儿童免疫计划的完善和发展。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还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容易感染各类传染病,由于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全社会的广泛传播,引发巨大的社会惶恐,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免疫计划,常见的五个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中央财政承的国家财政支付了疫苗费用,再由各级统筹分配逐级下发,通过免费接种的方式,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减轻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
二 、免疫规划疫苗分配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人群对疫苗的需求存在偏差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接种疫苗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接受和认可。我国市场疫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一类疫苗即“免疫规划疫苗”,指政府根据疾病控制的需要,同时考虑国家的承受能力,免费向公民提供的、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国家对一类疫苗的生产、流通及使用进行严格控制。二类疫苗即“非免疫规划疫苗”或“有价疫苗”,主要包括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疫苗。二类疫苗实行企业自主定价,利润空间大,但市场竞争激烈。此类疫苗具有技术含量高,安全性更好、有效性更强、适应人群范围广、预防接种的防病范围广等特点。一类疫苗由国家免费提供接种,接种率相对较高。但是二类疫苗由公民知情、同意、自愿、自费接种,疫苗价格相对较高,群众对二类疫苗接种的知识及了解甚少,故而接种率相对较低。
(二)疫苗接种流程不规范
虽然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佳、最有效的方式,但在实际接种过程中,由于疫苗质量问题、预防接种操作流程、受种者接种疫苗时的健康状况、接种医生对疫苗接种禁忌症的掌握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实际接种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反应,心因反应,偶合症等反应;部分儿童接种疫苗后还会发生相应的疾病,导致受种者家属对疫苗接种产生怀疑,甚至是抵触心理,进而产生了家长对疫苗的不信任,因此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长足发展产生了不利因素。
(三)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在疫苗生产过程中,一旦操作不慎,很有可能出现疫苗被污染现象。一般而言,疫苗质量问题相对出现较少,但一旦存在问题,会严重威胁到受种者的身体健康。同时部分基层地区接种设施不全,疫苗存储条件有限导致疫苗效价降低或者是失效。此外,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较多,工作压力大,可能出现工作态度较差,没有及时沟通等一系列问题,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中存在纠纷问题愈发严重,导致整体的免疫规划工作无法有效进行。
三、免疫规划疫苗分配及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大对于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
疫苗接种作为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有效途徑,管理人员应该按照党中央《疫苗管理法》要求,严格把控疫苗分配中的各个要点,了解疫苗的性质,注意事项以及不良反应,利用媒体,宣传画,宣传彩页等对疫苗进行正向解释,及时帮助群众更多的了解疫苗的相关知识,有效推进预防接种工作的发展。
(二)引入数据化的管理机制
免疫规划与疫苗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社会性,直接影响着广大基层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存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特点,用数据管理、数据创新,提高免疫规划疫苗分配效率。避免经验主义带来的错误。以数据意识,解决免疫规划疫苗分配过程中面对的信息问题,避免重复性的信息建设,减少免疫规划疫苗分配的基础成本。
例如,要完善免疫规划管理信息平台,规范管理疫苗,注重关注免疫接种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同时根据疫苗种类设置对应的接种室和接种台,避免出现疫苗接种差错事故。根据辖区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与人流密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相应的规范化接种门诊,建立完善的医疗共享信息平台,能够快速获取儿童的接种信息,推广简便医疗的原则,使预防接种工作变的更加简便快捷。
(三)加强对疫苗质量的检验
疫苗作为保障我国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应该严格疫苗进购渠道,尽可能的避免疫苗接种事故发生概率。确定严格的检查机制,实行疫苗接种培训管理机制,完善日常的考核机制,严格遵照不同疫苗的接种方式和疫苗的存放流程,认真监测疫苗运输温度记录,加强疫苗的出入库清算管理,进行定期抽查,优化内部的各项操作流程。同时作为疾控工作人员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严把疫苗质量关。
例如,所有疫苗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进购和配送,实施全过程的冷链运输,建立完善的疫苗出入库监督机制,明确疫苗接种知识和技术流程,增强预防接种的服务意识。卫生行政部门也要注重考量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建立责任人管理机制,优胜劣汰,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促使工作人员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便更好的开展免疫规划工作。
总结
免疫规划与疫苗分配作为基层医疗事业中重要一环,管理人员应该明疫苗管理与接种流程,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注重调节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完善日常的疫苗监督检查管理机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红利,尽量消除免疫空白,达到疾病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文威. 免疫规划档案管理探讨[J]. 办公室业务, 2019, (5):33.
[2]赵晓娟. 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常见免疫纠纷及防范思路[J]. 中国保健营养, 2020, 第30卷(2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