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课如一缕春风吹进校园,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笔者致力于小学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实践和研究,关注学生内心成长,创新辅导形式,提升辅导实效,帮助学生肯定自我的生命价值,建立内在的生命信念和价值体系,培养良好人格。
“四段式”心理课堂模式
心理辅导课既不仅是单一的游戏体验,停留在趣味性,也不仅是单一的引导感悟,局限在意义范畴,而是两者的相辅相成,自然交融。借鉴团体动力学理论,我们摸索出“四段式”辅导流程: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引子)——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发展)——团体工作与体验阶段(高潮)——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尾声)。
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 心理辅导课是心灵之间的沟通交流,需要身心投入。辅导老师通过选用各种简单易操作的热身活动,如手指操、听音乐、小游戏等,让学生关注当下,与学生一起确立课堂相互尊重的约定,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同伴们认真倾听,不做是非对错评判,为下面积极参与练习做好铺垫。
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 辅导老师根据辅导主题,灵活选择某种形式,如案例、游戏、实验、视频、情景剧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学生的情绪和团体的气氛切入辅导主题,让学生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有选择地对某些学生的看法做出回应和引导。例如:在上《我要走出“舒服圈”》一课时,当学生观看完湖南卫视《变形计》栏目的一段剪辑视频后,进行互动交流,大多数学生谈到走出“舒服圈”带来的好处,也有少数同学交流走出“舒服圈”带来的坏处。这时,辅导老师就应顺势引导大家思考:走出“舒服圈”需要考虑的安全因素,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积淀成长力量。没有说教,反而注重心灵感悟,笔者相信“润物无声”才是最好的心育。
团体工作与体验阶段 这是团体辅导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阶段。辅导老师课前通过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思考。例如:在上《我能面对生命的变化》一课时,通过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让学生们谈一谈对于“死亡”的认识。有的班级学生交流这是自然规律,活着就要活好,笔者就重点引导大家交流怎样“活好”;有的班级学生交流害怕鬼,笔者就重点引导大家克服怕鬼心理;有的班级交流扫墓上坟等仪式,笔者就重点引导大家交流告别和纪念去世人的仪式意义。当然,辅导老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是急于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尽可能将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智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结评估与结束阶段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认为:“团体活动的终点应该是新生活的起点。”在这个阶段,辅导老师可安排每个学生在组内交流本节课获得的经验、体会和感受,并对一些学生的收获进行总结整合,引导学生悟运用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作为再度出发的动力。一方面,辅导老师要注重让学生的感悟直接化为行动。例如:上《感恩让我有力量》一课时,在音乐声中,让同学们相互表达感谢;上《做最好的自己》一课时,让学生用动作做“接受自我”的练习。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后延伸。例如:上《我的美好童年存折》一课时,让每个同学在课后请老师和父母为自己赋能,写上一句肯定自己的话;上《接长我的“短板》一课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改正的缺点,每个人可以邀请两位监督人每日评价,坚持21天后进行表彰。
“多元化”心理维护技术
心理辅导课重在让学生体验,重在心灵感悟,而不仅是大脑层面的认识。辅导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一系列心理技术,帮助学生深入内心,与真实的自己相遇,维护学生的心灵。
换框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事情或看问题是心理辅导的基础功能。辅导老师应把这种技术融入《我能换个角度问题》和《做最好的自己》心理课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用积极正向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缺点,当学生把“我很懒惰”换成“我会先做喜欢的事”,把“我没有办法”换成“我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把“我不聪明”换成“我可以靠勤奋”,把“我没有信心”换成“我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就会感觉到全身充满力量,激发自信。
音乐表达法 音乐能表达情感,调节情绪。辅导老师可借鉴音乐疗法来进行《音乐让我更优美》教学,让学生们体会到不同的音乐能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在动感音乐中释放身体储存的负面情绪;在轻柔的音乐中用身体语言表达轻松和快乐。辅导老师会根据不同主题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或结尾曲,在音乐声中让学生留下美好记忆。
五步脱困法 曾经的失败经验会阻塞心灵成长,辅导老师在上《我会笑迎考试》这课时,采用这种技术,让一名考试焦虑度高的同学练习,其他同学在旁边静心观察。第一步:“你最担心或紧张哪门考试?”学生说是数学。第二步:“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成绩,会有怎样的后果?”学生说了一些后果。第三步:“你现在觉得这个最坏的后果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学生说50%。第四步:“想要避免这个后果发生,你可以找哪三个人帮你?可以做哪三件事?”学生就积极寻找方法。第五步:“如果你找了这些人,把这些事情做好了,期末考试还没有达到期待的目标,你会怎样?”学生觉得不严重,能接受。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有效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以正确心态解决困难。
绘画表达法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绘画表达比言语更丰富,更生动。例如:在上《梦想成就我未来》一课时,辅导老师借鉴风景构成法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纸上简笔描绘出自己梦想实现时的具体图景,然后同伴交流,让学生看到、听到、感觉到,形成生动立体的画面储存在心中,不断呈现未来景象,激发实现梦想的动力。
内观法 心理辅导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心灵成长需要自我对话。例如:在上《感恩让我有力量》这课时,辅导老师采用内观法中的练习,让学生分段静心冥想——“在我成长路上,妈妈、爸爸为我做了哪些事?我给妈妈、爸爸添了哪些麻烦?”孩子们的内心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层次的交流后,一些孩子流泪了,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 放松冥想法 让学生学会放松,懂得情绪管理,是心理辅导课的重要目标,而放松冥想技术简单实用。例如:在上《我会笑迎考试》这课时,辅导老师让学生学会深呼吸放松。在上《积极暗示助我成长》一课时,让学生在音乐中冥想寻找记忆中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欣赏的那个人站在鲜花从中,对他说:“我也想成为像你这样的人,能够做到我希望有的,请你帮助我。”然后继续想象他微笑着对你点头,说:“你一定能做到你想做到的事!相信你自己!我会永远支持你!”这个放松冥想,能让学生接收到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从而感到轻松自信。笔者采用“HAPPY”语言,给学生传递正向积极语言;通过“感知位置平衡法”,让学生站在不同位置体验;等等。这些心理技术如一股股细流汩汩流过学生们的心田,滋养心灵成长。
“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心理辅导课不仅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还需要按照团体动力学的规律来促进自身发展。整堂课是动态的过程,其过程千变万化。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中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辅导老师灵活利用在辅导过程中,学生呈现的具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辅导资源,根据现场资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形成了“体验生成”课堂教学风格。
前期体验生成 每个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体验过程。辅导老师要善于捕捉班级学生体验过的有共性特点的经验,有选择性地用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例如:在上《我是时间管理的小高手》一课,笔者通过课前访谈和调查,收集了目前六年级学生中比较典型的不善管理时间却不知道解决的情况,以某个学生描述自己在早晨、午间及晚上三个时间段的学习生活,依次组织学生帮助他寻找时间漏洞,让学生们逐渐明晰遇到两件都重要的事情该怎么处理,遇到自己不喜欢却重要的事时怎么做,从而提升了有效管理时间的能力。
当下体验生成 辅导老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小组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获得当下体验,这份体验就是心理课的最佳资源。例如:在上《我有学习好习惯》一课时,组织学生模拟一次竞拍会,学生积极参与,其情绪会随着竞拍的顺利与否起伏。笔者就根据学生当下的体验引导,让那些没有竞拍到的同学交流——“自己是否有遗憾?如果是,希望拍到哪个好习惯?如果有下一次,自己会有哪些不同?”让已经竞拍到的同学交流——“你是怎样拍到的?这个好习惯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你是否后悔你买到的好习惯?”如此,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最需要哪些好习惯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
延伸体验生成 心理课的时间有限,体验可以延伸到课后的学习生活中。仍以《我会走出“舒服圈”》一课为例,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尝试走出“舒服圈”,积累成长体验。对于班上一些胆大容易冲动的学生,引导他们慢一点,尝试之前多想想;对于一些胆小怯懦的学生,引导他们勇敢一点,失败也是收获。这种捕捉“现场生成”的辅导意识和准确捕捉辅导素材的能力,需要辅导老师全身心倾听学生的表达,敏锐地觉察出学生的“弦外之音”和“欲言又止”的身体语言,通过澄清、引导、具体化等辅导技术,将隐含在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或困惑挖掘出来。
心理辅导老师在接纳每一个学生时,要相信他们都有解决自身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潜能,从而让每一节心理辅导课在学生心里播下积极正向的种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爱德校区)
“四段式”心理课堂模式
心理辅导课既不仅是单一的游戏体验,停留在趣味性,也不仅是单一的引导感悟,局限在意义范畴,而是两者的相辅相成,自然交融。借鉴团体动力学理论,我们摸索出“四段式”辅导流程: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引子)——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发展)——团体工作与体验阶段(高潮)——团体评估与结束阶段(尾声)。
团体导向与热身阶段 心理辅导课是心灵之间的沟通交流,需要身心投入。辅导老师通过选用各种简单易操作的热身活动,如手指操、听音乐、小游戏等,让学生关注当下,与学生一起确立课堂相互尊重的约定,营造一个安全、温暖、开放的环境,让学生愿意打开自己的心扉,自由充分地发表意见,同伴们认真倾听,不做是非对错评判,为下面积极参与练习做好铺垫。
团体参与与探索阶段 辅导老师根据辅导主题,灵活选择某种形式,如案例、游戏、实验、视频、情景剧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借助学生的情绪和团体的气氛切入辅导主题,让学生对讨论的话题表达不同见解;有选择地对某些学生的看法做出回应和引导。例如:在上《我要走出“舒服圈”》一课时,当学生观看完湖南卫视《变形计》栏目的一段剪辑视频后,进行互动交流,大多数学生谈到走出“舒服圈”带来的好处,也有少数同学交流走出“舒服圈”带来的坏处。这时,辅导老师就应顺势引导大家思考:走出“舒服圈”需要考虑的安全因素,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积淀成长力量。没有说教,反而注重心灵感悟,笔者相信“润物无声”才是最好的心育。
团体工作与体验阶段 这是团体辅导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阶段。辅导老师课前通过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需求,精心选择更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反映学生成长困惑的活动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思考。例如:在上《我能面对生命的变化》一课时,通过绘本故事《一片叶子落下来》让学生们谈一谈对于“死亡”的认识。有的班级学生交流这是自然规律,活着就要活好,笔者就重点引导大家交流怎样“活好”;有的班级学生交流害怕鬼,笔者就重点引导大家克服怕鬼心理;有的班级交流扫墓上坟等仪式,笔者就重点引导大家交流告别和纪念去世人的仪式意义。当然,辅导老师应该相信学生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是急于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尽可能将解决问题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智慧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结评估与结束阶段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认为:“团体活动的终点应该是新生活的起点。”在这个阶段,辅导老师可安排每个学生在组内交流本节课获得的经验、体会和感受,并对一些学生的收获进行总结整合,引导学生悟运用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作为再度出发的动力。一方面,辅导老师要注重让学生的感悟直接化为行动。例如:上《感恩让我有力量》一课时,在音乐声中,让同学们相互表达感谢;上《做最好的自己》一课时,让学生用动作做“接受自我”的练习。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后延伸。例如:上《我的美好童年存折》一课时,让每个同学在课后请老师和父母为自己赋能,写上一句肯定自己的话;上《接长我的“短板》一课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想改正的缺点,每个人可以邀请两位监督人每日评价,坚持21天后进行表彰。
“多元化”心理维护技术
心理辅导课重在让学生体验,重在心灵感悟,而不仅是大脑层面的认识。辅导老师可以灵活运用一系列心理技术,帮助学生深入内心,与真实的自己相遇,维护学生的心灵。
换框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事情或看问题是心理辅导的基础功能。辅导老师应把这种技术融入《我能换个角度问题》和《做最好的自己》心理课上,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用积极正向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缺点,当学生把“我很懒惰”换成“我会先做喜欢的事”,把“我没有办法”换成“我可以试试别人的方法”,把“我不聪明”换成“我可以靠勤奋”,把“我没有信心”换成“我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就会感觉到全身充满力量,激发自信。
音乐表达法 音乐能表达情感,调节情绪。辅导老师可借鉴音乐疗法来进行《音乐让我更优美》教学,让学生们体会到不同的音乐能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在动感音乐中释放身体储存的负面情绪;在轻柔的音乐中用身体语言表达轻松和快乐。辅导老师会根据不同主题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或结尾曲,在音乐声中让学生留下美好记忆。
五步脱困法 曾经的失败经验会阻塞心灵成长,辅导老师在上《我会笑迎考试》这课时,采用这种技术,让一名考试焦虑度高的同学练习,其他同学在旁边静心观察。第一步:“你最担心或紧张哪门考试?”学生说是数学。第二步:“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成绩,会有怎样的后果?”学生说了一些后果。第三步:“你现在觉得这个最坏的后果发生的概率有多大?”学生说50%。第四步:“想要避免这个后果发生,你可以找哪三个人帮你?可以做哪三件事?”学生就积极寻找方法。第五步:“如果你找了这些人,把这些事情做好了,期末考试还没有达到期待的目标,你会怎样?”学生觉得不严重,能接受。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有效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以正确心态解决困难。
绘画表达法 小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绘画表达比言语更丰富,更生动。例如:在上《梦想成就我未来》一课时,辅导老师借鉴风景构成法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纸上简笔描绘出自己梦想实现时的具体图景,然后同伴交流,让学生看到、听到、感觉到,形成生动立体的画面储存在心中,不断呈现未来景象,激发实现梦想的动力。
内观法 心理辅导的原则是助人自助,心灵成长需要自我对话。例如:在上《感恩让我有力量》这课时,辅导老师采用内观法中的练习,让学生分段静心冥想——“在我成长路上,妈妈、爸爸为我做了哪些事?我给妈妈、爸爸添了哪些麻烦?”孩子们的内心与父母进行一次深层次的交流后,一些孩子流泪了,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心。 放松冥想法 让学生学会放松,懂得情绪管理,是心理辅导课的重要目标,而放松冥想技术简单实用。例如:在上《我会笑迎考试》这课时,辅导老师让学生学会深呼吸放松。在上《积极暗示助我成长》一课时,让学生在音乐中冥想寻找记忆中的成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欣赏的那个人站在鲜花从中,对他说:“我也想成为像你这样的人,能够做到我希望有的,请你帮助我。”然后继续想象他微笑着对你点头,说:“你一定能做到你想做到的事!相信你自己!我会永远支持你!”这个放松冥想,能让学生接收到积极正向的心理暗示,从而感到轻松自信。笔者采用“HAPPY”语言,给学生传递正向积极语言;通过“感知位置平衡法”,让学生站在不同位置体验;等等。这些心理技术如一股股细流汩汩流过学生们的心田,滋养心灵成长。
“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心理辅导课不仅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还需要按照团体动力学的规律来促进自身发展。整堂课是动态的过程,其过程千变万化。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中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辅导老师灵活利用在辅导过程中,学生呈现的具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辅导资源,根据现场资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形成了“体验生成”课堂教学风格。
前期体验生成 每个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是体验过程。辅导老师要善于捕捉班级学生体验过的有共性特点的经验,有选择性地用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例如:在上《我是时间管理的小高手》一课,笔者通过课前访谈和调查,收集了目前六年级学生中比较典型的不善管理时间却不知道解决的情况,以某个学生描述自己在早晨、午间及晚上三个时间段的学习生活,依次组织学生帮助他寻找时间漏洞,让学生们逐渐明晰遇到两件都重要的事情该怎么处理,遇到自己不喜欢却重要的事时怎么做,从而提升了有效管理时间的能力。
当下体验生成 辅导老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小组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获得当下体验,这份体验就是心理课的最佳资源。例如:在上《我有学习好习惯》一课时,组织学生模拟一次竞拍会,学生积极参与,其情绪会随着竞拍的顺利与否起伏。笔者就根据学生当下的体验引导,让那些没有竞拍到的同学交流——“自己是否有遗憾?如果是,希望拍到哪个好习惯?如果有下一次,自己会有哪些不同?”让已经竞拍到的同学交流——“你是怎样拍到的?这个好习惯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你是否后悔你买到的好习惯?”如此,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最需要哪些好习惯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
延伸体验生成 心理课的时间有限,体验可以延伸到课后的学习生活中。仍以《我会走出“舒服圈”》一课为例,辅导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尝试走出“舒服圈”,积累成长体验。对于班上一些胆大容易冲动的学生,引导他们慢一点,尝试之前多想想;对于一些胆小怯懦的学生,引导他们勇敢一点,失败也是收获。这种捕捉“现场生成”的辅导意识和准确捕捉辅导素材的能力,需要辅导老师全身心倾听学生的表达,敏锐地觉察出学生的“弦外之音”和“欲言又止”的身体语言,通过澄清、引导、具体化等辅导技术,将隐含在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或困惑挖掘出来。
心理辅导老师在接纳每一个学生时,要相信他们都有解决自身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潜能,从而让每一节心理辅导课在学生心里播下积极正向的种子。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爱德校区)